《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75067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 学 设 计课 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单 位: 阳江市阳西县第二中学 姓 名: 潘 金 红 邮 编: 529800 联系方式: 18902526664/0662-5895139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第二中学 潘金红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其所有制基础。2.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并了解其意义。4.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意义。5.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6.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获得对相关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在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与人交往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阅读和讲授结合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对学生家庭的调查情况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制成PPT课件。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本课教材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进行初步了解,并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第三,这些收入方式各有什么优点?(二)情境导入(展示课件)某职校组织30名学生到一家宾馆实习一天,任务是打扫宾馆的所有客房。同学们分别负责打扫地面、整理床铺、擦洗门窗等工作。实习结束后,该宾馆付给同学们报酬共计1200元。你认为该怎么分配这笔钱才合理呢?为什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略)师:那么,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探索研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的探究材料“某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该村的收入分配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板书: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请问是哪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哪一个起着决定作用?请同学们回忆生产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1)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要先生产出来才能分配,生产出什么分配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在分配制度中占主体。教师活动:那么,什么是按劳分配?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来把握这个概念: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按劳分配的地位?分配的尺度?分配的内容?分配的结果?学生活动:学习阅读并回答。板书:(2)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原则分配的尺度: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的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能不能实行按需分配?能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59页的探究材料来思考讨论)板书:(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教师活动:引入网页材料“南街村红色亿元村神话破灭”,让学生探究:“南街村十年内生活生产资料实现按需分配”可能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纪实之分配制度改革片段。设问:我们现阶段可不可以实行平均分配的方式?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教师活动:那么,实行按劳分配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与讨论,并回答出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教师活动:按劳分配是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呢?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还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活动:(展示课件)王某一家五口人,月收入22000元。其中,王某的父亲是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月收入6000元;王某的母亲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员,月收入4000元;王某本人是小私营企业的老板,月收入7000元;王某的妻子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会计,月收入3000元;王某的奶奶出租旧房子,一个月可得2000元。提出问题:本则材料反映了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与讨论并回答: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活动:展示漫画同富不同路,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哪些?学生活动:看漫画并回答。教师活动:讲解与分析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示例劳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劳动所得的收入资本私营企业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的利息、债券股票交易等所得的收入土地出租土地、房屋的租金获得的收入技术、信息提供新技术或信息获得的收入(如各类信息公司、袁隆平)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学生活动:练一练:判断下列例子是按哪种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1.某股民炒股票赚了3万元。( )2.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3.小王老家的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 )4.黄教授向某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5.老刘承包了责任田,种植大棚蔬菜,年收入2万元。( )6.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7.小李(管理硕士)是外资企业的经理,年薪15万。( )教师活动:展示【时政热点】十七大提出: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教师活动: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下一个框题的学习铺垫,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自觉性。教师分析:结合上述所有材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四)学以致用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并分析其收入特点及属于哪种分配方式。(五)课堂小结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小结,梳理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以及我国的分配制度。展示知识结构图。然后教师展示知识点。(六)课后练习:(见金牌学案即时检测1-5题)七、板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2.按劳分配的含义是什么? 3.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4.按劳分配的意义 为什么? 1.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八、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现代学习方式,逐步打破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框题设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经济现象整合起来,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通过几组活动探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感受领悟知识,同时把感悟的知识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运用升华。但本框题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少部分同学较胆小,不敢主动发言或发言声音较小,学生的问题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