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智慧钥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6524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启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智慧钥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开启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智慧钥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开启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智慧钥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启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智慧钥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历史的学习是中学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如何把学生顺当地引入历史学习之门,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一、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以“重点、现实、情感”为突破口进入历史大门的前提我们知道,学生头脑的知识不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构建起来的,教材也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知识是如何构建的,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新课程理验指出,教材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话资”。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学科课程目标中没有规定重点难点,没有课时分配,只有标准,没有具体内容,学科课程目标规定的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这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是弹性的,因人而异的,教材为教师用教材留了创造的空间。那么运用新教材(人教版)的突破口在哪里呢?专家建议,要抓好“重点、现实、情感”这六个字。所谓重点就是包括“四重一线”的历史知识,四重是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概念、重要历史现象,一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这些历史知识,教师要浓墨重彩讲深讲透,要在学生头脑中打下坚实的史实基础,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和认识。所谓“现实”就是要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价值,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把历史作为一种认识当今社会及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所谓情感是指利用史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找准了突破口,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有做好了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以“重点、现实、情感”为突破口,才能有目的、有方向地把初一学生引入历史的大门。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引入学生进入历史大门的条件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3岁至15、16岁。这一时期的少年“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幼稚,一半是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尤其是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生活跨入中学大门,刚摆脱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寻找生活的独立性,但又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一方面又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身心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三、激发学习兴趣和置疑进入历史大门的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四、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大门的好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五、加强学法指导进入历史大门的关键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总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作全面的、根本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 ,从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各方面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