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渔业建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6080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渔业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渔业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渔业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现代渔业建设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2月11日3月11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第23组在福建省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的同时,深入开展“三渔”调研,先后考察了12家规模化水产企业,走访了40多户水产养殖户和捕捞渔民,召开两次专题座谈会,听取干部群众对渔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发现,福建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初步建立了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其现代渔业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福建省现代渔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福建省围绕促进现代渔业建设主线,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加工、物流、远洋和休闲渔业为辅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区发展,全省渔业发展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功能拓展的新格局。(一)在全省农业和全国渔业中的地位突出2010年,福建省水产品产量587.4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养殖产量所占比超过62;渔业经济总产值1495.9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797.3亿元,占全省GDP的5.6;渔民人均年收入9168元,比全省农民平均收入高出1741元。水产品出口额26.8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19.4,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54.2%,继续居福建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多个特色主导品种居全国前列,2009年鳗鱼养殖产量9.3万吨,居全国第一;大黄鱼养殖产量5.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鲍鱼养殖产量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牡蛎养殖产量145万吨,居全国首位;海带养殖产量43万吨,居全国第一;紫菜养殖产量5万吨,占全国紫菜总产量的60%以上。(二)水产养殖产业带优势形成福建省优势养殖品种的培育和产业带建设成效显著,渔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已建立了鳗鱼、大黄鱼、海带、紫菜、鲍鱼、花蛤、牡蛎、罗非鱼、南北白对虾等一批特色优势主导品种生产基地和一批集约化出口商品基地,并显现区域化发展特征,初步形成了闽东以大黄鱼、海带、紫菜养殖等传统名优品种的高效养殖为主,福州、莆田以鲍鱼、花蛤、牡蛎、海带、紫菜、罗非鱼等养殖为主,漳州以鲍鱼、罗非鱼、南北白对虾等养殖为主,闽西、北山区以鳗鱼等品种为主的生产格局。(三)水产加工流通业强势壮大构架起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民营经济成份为主体,以标准化生产为准则,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精深加工为方向,以传统加工为补充的水产品加工新格局。2010年,全省水产加工企业1156家,水产加工总量243.3万吨,实现产值363亿元。龙头企业规模持续扩张,省级以上水产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年加工产值150亿元,占全省加工产值的60,产值超亿元的有82家。产品门类齐全多样,开发出烤鳗、速冻水产品、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制品、罐装制品、海洋生物制品、水产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拥有省级名牌产品125个、著名商标80个、省品牌农业品企业金奖11家、中国驰名商标6个、无公害食品308个;市场流通做大做强,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海峡水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50多亿元。(四)远洋渔业实力雄厚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船队从福建省马尾港出发走向世界,福建省的远洋渔业在全国各省中最早起步,经过25年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省拥有各类远洋渔船186艘,外派船员3000多名,作业渔场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公海海域及2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年渔获量18万吨。优势作业区域明显,印尼远洋渔业项目占全国外派渔船的59%,捕捞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境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在境外投资兴建5个远洋渔业基地。大洋性渔业加速发展,2010年新增大洋性作业渔船19艘,占新增渔船73%。此外,福州港建成全国远洋渔业渔获物的主要集散地,年集散远洋渔获物40多万吨。(五)休闲渔业蓬勃兴起以“水乡渔村”创建为抓手,推动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全省水乡渔村达到42家,形成渔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多样、覆盖全省、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发展格局,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投资规模增大,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3个;渔文化挖掘深入,如永泰大洋的芝麻鱼地方美食、政和县镇前的鲤鱼溪文化开发等;模式不断创新,连江三屿、莆田后海等水乡渔村项目,依托海域、垦区、海岛等资源,积极创新开发海洋休闲渔业项目。休闲渔业发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省人大、政协委员提出创建水乡渔村的提案议案数量增多,政府将水乡渔村建设列入发展项目,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将水乡渔村列为课题,媒体积极报道推介。二、福建省发展现代渔业的主要举措和经验通过深入走访考察,调查组发现,福建省现代渔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加强质量安全和资源环境管理,切实推进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渔业产业带和产业群,提升现代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一)加大投入,主攻现代渔业关键环节池塘、苗种和加工是现代渔业建设关键环节,也是“短板”。2008年2010年,福建省利用中央和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开展现代渔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1.5亿元,主要用于扶持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种苗繁育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2009年2010年省级财政又安排5500万元,在全省实施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建设工程。三年间,共建立了10万亩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26家现代渔业水产种苗繁育基地和40个水产加工基地。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的建设,使养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健康养殖水平得到提升,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年新增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产量10万吨,产值20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基地5万亩、农户3万户。水产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和扩建,形成了一批规模大、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良种繁育水平高的苗种场。目前,全省有国家级原种场3家、良种场12家,省级良种场14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的格局,原良种繁育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紫菜、大黄鱼、海带、鲍鱼等主导品种的繁育形成规模化、优质化,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水产加工基地的建设,新增加工能力30万吨,将使企业新增产值80亿元100亿元,创汇5亿美元以上,增加就业岗位5000多个,间接带动农户5万户。(二)创新科技,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扎实推进渔业科技入户,普遍提高渔业从业者素质。构建全省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工作网络,形成“省级专家县级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渔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主推大黄鱼、花蛤、坛紫菜、大弹涂鱼、草鱼、建鲤等7个优势品种以及相关的防病、高产与无公害养殖技术,2010年培育科技示范户1146名,辐射带动约21460个养殖户。通过科技示范推广,引导品种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二是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近年来,福建省围绕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海洋生物制品、渔业科技领域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科研成果,如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开发技术、坛紫菜新品种养殖技术及种质资源库和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等成果的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自2006年以来,全省共实施200多项研究课题,有50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2010年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补助专项资金达到490万元。三是加快渔业科研成果转化。自2003年以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连续协办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搭建产研结合平台,促成600多项省内外渔业科研成果与福建水产企业成功对接,总投资约50亿元,主要涉及水产良种繁育、水产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渔业设施、远洋渔业捕捞等领域,为海洋与渔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和项目支撑。目前,50%的对接项目已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三)强化监管,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扎实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水产苗种生产专项整治”等整治活动,加大产销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强化养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育苗、养殖环节违规违法使用禁用药行为,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两年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出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开展水产养殖常用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展以大肠杆菌为主要指标的海水贝类生产区域划型试点工作等,不断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强化标准化建设,发布实施省渔业地方标准39项,建立国家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省已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55个、面积79.5万亩。 (待续)(四)闽台对接,合作交流带动发展福建省充分发挥临近台湾的“地缘”优势,抢抓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闽台渔业交流合作,打造大陆对台渔业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带动全省现代渔业发展。一是积极建设台湾水产品集散基地。先后开辟中国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渔业产业区和连江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基地等,吸引大批台商前来投资兴业,累计543家台资水产企业落户福建,合同利用台资10.1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22亿美元。二是广泛开展两岸渔业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台湾大型抗风浪网箱研制及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鳗鱼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渔用饲料加工技术和设备、远洋渔业生产技术等,联合台湾科研机构开展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养护利用研究。通过台资企业等渠道引进台湾水产良种,经过消化、吸收、创新、推广,发展成为本省水产养殖的当家品种。三是扩大两岸水产品贸易。充分利用两岸三通进一步扩大和ECFA的签订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台水产品出口贸易。2010年福建出口台湾水产品达6.17万吨、4.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96%、87.86%,台湾已跃居为福建省第二大水产品出口目的地。(五)软硬结合,完善渔业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是渔民最大的民生,是渔业工作最大的责任。福建省围绕服务民生,加大力度,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渔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硬”的方面:福建省扎实推进海洋防灾减灾“百个渔港建设、千里海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安全应急”的“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快标准渔港建设,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标准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了省级渔港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目前全省在建和已建中心渔港7个,一级渔港12个,二级渔港46个,渔船就近避风率提升至65%。提高海洋灾害的预警能力,构建潜标浮标、地波雷达、卫星遥感等海洋立体实时监测系统,完善海洋监测信息服务网站和手机PDA服务系统,开展全省沿海警戒潮位核定和岸线高程实测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万艘渔船安全应急系统建设,对全省现有3.6万艘捕捞渔船全面安装带有船体定位、语音通讯和报警功能的船用信息终端,建设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建立海上渔船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推进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建设,全省沿海各地共安装AIS系统船载终端8990多套,达到96.8%。“软”的方面:一是着力完善灾害应急体制机制。修订福建省渔业防台风工作预案、福建省风暴潮灾害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推动建立各涉海部门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防范协同机制,与省海事局签订了“水上安全管理合作共建协议”,与省气象局建立了共建气象、海洋观测浮标、共享灾害气象观测数据等机制。二是提供灾害预警预报服务。通过“渔民之友”栏目、短信发送平台等方式,向海上渔船传递渔业海况气象信息。三是扎实推进渔业保险。2010年省级财政拨付渔业保险补贴1237万元,全省渔船保险覆盖面达92.2%,渔船船员保险覆盖率达91.5%,共办理渔业保险理赔969起,赔付2844.6万元,为渔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积极尝试参保渔船抵押小额借贷,已有52名参保船东共获得由中国渔业互保协会提供的400万元小额贷款。(六)综合治理,修复生态促和谐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并举的原则,切实保护水域生态系统,建设海域清洁、环境优美的“蓝色家园”。全面启动海域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全省建立了2187个站位的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陆源污染、海上油污污染、养殖污染监视监测。积极推进海域污染整治,着重开展沿海海漂垃圾、重点渔业养殖区以及沿海渔港废弃渔船清除等环境综合整治。在海滨旅游区、网箱养殖区以及入海口,通过截流治污、人工种植红树林、污染物回收等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恢复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工程,近年来全省共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增殖放流鱼、虾、贝等苗种14.5亿尾。加快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内陆渔业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水生野生动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提高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水平。强化执法监管,落实港口巡查、水上巡查、水产养殖场所巡查、海洋岸线巡查、无人岛巡查等五项制度,加大力度打击电、炸、毒鱼以及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渔业资源。三、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干部群众的主要期盼福建省现代渔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主要有:(一)养殖面积日趋萎缩,渔业发展空间受限。三大原因导致水产养殖发展空间急剧萎缩:一是海域开发项目用海占用浅海滩涂,海湾面积不断变小。二是因城市的扩张致使城乡商品鱼基地养殖池塘被大量征用。三是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不达标排入水域,使一些近岸海域和内陆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失去水产养殖功能。(二)渔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渔港建设滞后。福建省是台风等海洋自然灾害多发区,据统计,建国以来,登陆福建的台风占全国总数的25%,影响福建的台风占全国总数的60%。因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渔港建设存在进度慢、数量少、布局不平衡、建设等级低等问题,防灾减灾能力差,渔船就近避风难。二是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虽然福建水产苗种繁育体系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投入资金有限,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速度缓慢,开展原良种的保种和提纯复壮有关的科学研究力不从心,许多场因规模小、效益差、负担重,无力引种更新亲本,种质退化严重。(三)产业竞争力不强。一是渔业生产的企业化水平低。目前渔业生产多数还处于分散经营的格局,大部分为个体经营,规模较小,注册企业数量少,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低,竞争力不强。二是品种创建和培育意识不强,水产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在全国范围内缺少影响力、知名度。(四)渔业保险机制建设滞后。近年来台风、风暴潮、洪涝、寒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水产养殖户和企业反应强烈,要求政府和有关保险机构尽快开展保险业务,并创造条件纳入国家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畴。但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保险基本上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验阶段,水产养殖保险停滞不前。在调查过程中,福建省各级渔业部门、企业和渔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期盼:一盼加快渔业法制建设。加快渔业法律法规的废、改、立工作,提高涉渔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调整现有规章制度中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内容,如从法制建设上加大对“三无船舶”的清理、取缔力度,对长期不申请检验的渔船实行强制注销登记,完善有关渔船买卖的管理办法,防止渔船交易过程中的安全监管空白等。二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渔业设施补贴名录,如将水产养殖越冬大棚、塑胶型网箱等纳入补贴范围。出台政策鼓励推广海水养殖颗粒饲料。重视渔业合作社发展,在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采取妥善措施促进渔民转产转业,逐步淘汰张网作业。三盼我国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渔业合作磋商,为远洋渔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四、福建省现代渔业建设给我们的启示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兼有海洋和淡水渔业,其在现代渔业发展道路上的做法、经验、问题和所思所盼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渔业加速向现代渔业转变、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综合福建省现代渔业发展情况,调研组认为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要做到“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挖掘优势、转变方式、做强产业”。一要加大投入。与建设现代渔业的要求相比,我国渔业现有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管理手段、科技支撑能力等都还有较大差距,薄弱环节多。投入长期不足、投入增长机制不稳定已经成为制约现代渔业建设的突出问题。要善于抓住机遇,科学设计,精心谋划一些重大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和连续性,要努力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为现代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夯实基础。福建省现代渔业生产发展项目重点突破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就抓住了要害,实现了“投入小、见效大”。另外,渔业还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关乎人的生命,要切实加强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业安全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渔业防灾减灾和安全保障能力。渔业是资源型产业,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所在,这个基础没有了,渔业也就失去了依托。建设现代渔业必须要养护好水生生物资源和环境,扎实推进各项资源养护措施,加强规范管理,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要挖掘优势。福建在现代渔业发展中,抓住本地优势品种做文章,做大做强鳗鱼、大黄鱼、海带等品种,将其做成优势、做成名片;抓住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的区位优势和中央加强两岸经贸往来的机遇,创造一切条件,加强闽台渔业科技、文化、经贸等全面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带动现代渔业快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千差万别。这也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现代渔业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抓住本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做文章,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市场潜力,将特色和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四要转变方式。福建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主攻生态健康养殖和现代水产加工流通,对“散、小、杂、乱”的“插花式”水产养殖池塘进行统一规划和整理,建设集中连片、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标准化现代水产养殖基地;鼓励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引导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实现水产加工流通的大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适应居民消费新趋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功能;加强渔业资源利用管理和水域环境监管,积极开展资源养护,做到开发保护相互促进,较好地处理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单一生产型向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休闲和综合经营型转变,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突出区域特色,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化发展格局,以取得最大产业链的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要坚持以科技为引领,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发展,加大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应用,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渔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注重开发节水、节饲、节能的清洁型生产方式,发展环境友好型渔业,实现渔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做强产业。现代渔业建设就是要发展现代化渔业,实现渔业现代化,优势主导产业是核心。要做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植,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进一步改造传统养殖业和捕捞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物流和休闲观光渔业,培植壮大新兴海洋生物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根据优势主导品种和本地环境、产业特点,完善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名优和知名品牌,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结构合理、科学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作者: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第23组 发布时间:2011-05-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