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6057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 中国人口约13.40亿(2014年);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2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3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4 人口数量变化原因:生产力水平;医疗水平;政策;传统观念;社会保障体系;婚姻制度;教育水平;宗教信仰。5 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时间差异: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空间差异:发展程度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影响措施趋势发达国家(欧洲、北美、大洋洲)自然增长率低,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经济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生育观念的改变。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鼓励生育,接纳移民数量较为稳定,有些国家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政治独立(根本);经济发展。制约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6 中国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素质较低。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 人口增长模式:3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2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3 在世界六大洲中,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始终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4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时间特 点方向原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殖民扩张、新大陆的开发二战后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增加。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西亚、北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流向从北南特点大批原因农业经济的脆落性;战争;支边:灾害、古代:、现代迁移方向特点迁移原因新中国成立80年代中期沿海边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规模小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80年代中期以来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山区平原内地沿海农村城市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经济差异政策允许人口迁移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5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环境恶化6 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第3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 环境承载力: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环境人口数量。2 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因素相关系资源(取最少)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正相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正相关经济发达度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1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 城市形态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城市形态与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放射状组团状分布特点多分布于平原地区,集中连片沿交通线或河流、谷地延伸受地形和资源分布等影响,由几个片区组成优点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活生产缺点设施集中,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大庆2、 城市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现代因素:科技,旅游,边贸,产业支撑3、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 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2 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3 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功能区形态分布特征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商业、服务中心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住宅:上风向、高坡、城市外缘、文化区附近;低级住宅:下风向、低地、内城、工业区附近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工业区集聚成片沿河流或交通线分布,或分布在郊区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文教区:位于自然环境较好,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的地区,远离工业区仓储区:位于可用地多,交通便捷的港口和车站附近疗养区:位于无污染,植被条件好,风景优美的上风、上水的郊外郊区:位于城市外围的农业区,常与高级住宅区混合一起,多建有卫星城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 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2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地租)、扇形模式(交通的发展)、多核心模式(地租,交通的发展,人口增多)3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宗教历史与文化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 行政因素。4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5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受市场和交通等优势的吸引,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中后期: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4、 功能区合理布置1、 便利的交通2、 合理布置工业用地3、 在工业区跟住宅区之间建卫生防护带(绿化区,仓储区)4、 为城市的发展留有空间污染轻:周边环境无污染,规模小:市区、居民区【如食品厂、印刷厂】污染严重水污染:河流下游大气污染单一风:下风向季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市区对环境敏感:河流上游,水质较好【如电子工业、感光器材厂、自来水厂】第2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1、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大城市行政区划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级:地级市、自治州、盟;县级:县、县级市、区、自治县;乡级:乡、镇、街道2 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城市服务范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3、 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2、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 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2 启示: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城市六边形理论: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第3节 城市化1 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升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城市等级体系形成。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2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来到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 城市化的标志最主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其他: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4 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利于改善产业结构),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阶段水平特征常见问题发展趋势初期阶段25%30% 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加速阶段3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就业困难,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停滞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市病;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7、 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改善交通、居住条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绿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8、我国特色城市化的基本点: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群体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 农业的分类:按定义可分为:广义上“农林牧副渔”,狭义上为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粗放型(扩大面积以扩大产量),密集型(面积不变,提高单产面积);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按产品用途:自给、商品农业。2、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水源,土壤气候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区:立体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梯田、基塘农业市场 劳动力交通运输饮食习惯政策科技:培育良种,化肥,冷藏保险技术社会经济因素利用:改良品种,如油菜、双季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造:温室农业(气候-热量);梯田(地形)、喷/滴灌(水源)、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3、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市场变化交通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政策劳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变化4、 各种农业生产部门对区位因素的要求:花卉、蔬菜:市场、交通、水源(最靠近城市)乳畜、禽蛋:交通、市场粮食、棉花: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低价低(最远离城市)林果:山区,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A、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B、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水稻:农作物;稻米:食物1、 季风水田农业(种植业、自给农业、密集农业)1、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2、作物:水稻为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耕地最大的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是泰国。3、特点: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规模小,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区位条件: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主要食粮。5、 措施:发展“高产(规模)、高效(机械化)、稳产(水利)、优质(品种)”。具体:适度规模经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密集型)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等地广人稀的国家,经营方式一般为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经营方式一般是国营的。2、农作物:小麦、玉米3、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4、区位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5、案例: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分布于美国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五大湖)作物:小麦、玉米。小麦区分南北两块,玉米带靠近五大湖特点:商品化、机械化、现代化、专业化、区域化自然条件:温带季风、密西西比河。发展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系统。第3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牧牛国家:阿根廷、美国;牧羊国家: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2、气候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4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3、产品:牛、羊(肉、皮、毛)4、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5、案例: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水平高发展措施:培育、饲养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二、乳畜业1、分布:西欧、中欧、北美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亚、新西兰2、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3、特点: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分布在大城市周围。4、区位条件: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交通便利。第四节、混合农业1、生产对象:谷物(小麦、玉米);牲畜(马、羊)2、判断:占有一定比重的耕作业、畜牧业。3、中国: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4、澳大利亚分布: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西南部生产对象:小麦、羊特征: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靠近河流,有便利的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利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第4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动力、交通、科技、政策、乡土情感、信息的通达度、工业基础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4、 工业的类型(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划分)主要区位因素特点代表工业部门布局原则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易燃易爆、易破碎)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高级服装厂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科技:随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因素,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减少,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增大。同时,对交通、科技、市场、信息的要求也增大。例如: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 :时间代表企业原料(铁矿)来源燃料(煤)来源区位选择早期19世纪鲁尔区进口(主要来自法国洛林铁矿)鲁尔煤田靠近煤矿产地20世纪以来鞍钢、宝钢、武钢当地鞍山铁矿山西、黑龙江等接近原料(铁矿)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二战后宝钢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地安徽淮南、山西等接近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发展:煤铁复合体型(鲁尔区)临海型(福山)临空性(高新技术区)6、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若在季风区应该分布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2)污染水源的工厂应该设置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避免污染居民区水源。(3)排放固体垃圾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4)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优质环境为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7、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的影响:国防需要“长虹”、军工企业、卫星;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工业区布局纺织厂;工业惯性不合理但仍在那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扩展形成导致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1 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投入、产出;零部件生产与组装件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2、 工业集聚: 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分类: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公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优势:A、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规模效益。B、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劣势:加剧资源和能源紧张,加剧污染。3、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的分类比较:分类方法类型差异知识点特点按成因分类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集聚目的工业之间存在生产上和信息上的联系加强交流协作、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如钢铁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共同利用基础设施,降低建厂成本(如五里工业区)多空间上的联系,很少生产上的联系按发育程度分类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工业部门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面积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潜力小。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工业面积大,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3、工业分散成因:在各地寻找最佳区位。表现:价格低、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共产之间,可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工业区饱和,新工业外迁。4、 工业的地域联系: 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信息等的流动。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概况(1)发展基础:多数建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2)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3)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4)面临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5)衰落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2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地区。3案例: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l 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 3)便利的水陆交通 4)离铁矿区较近 5)广阔的市场l 衰落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世界性钢铁过剩 5)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交通拥挤。l 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3)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4)优化环境,消除污染 5)拓展交通二、新工业区1概况1)时间: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开始,20世纪50年代后 2)地区:经济薄弱的乡村地区3)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部门: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的新工业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区: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日本九州岛、印度班加罗尔、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台湾新竹3案例:、意大利新工业区形成条件:大量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特点: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区位因素:经济的高度开放;廉价的劳动力;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方便。意义: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硅谷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军事订货(特别)主要部门: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程硅谷扩散:将电子装配工业移向劳动力、低价低的地方。温州乡镇、晋江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何不同?没有形成产、供、销网路,企业间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而是彼此成为竞争对手。何有措施:A、加强科技投入;B、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C、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D、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国中关村区位条件:A、交通便利;B、靠近高效、科研机构;C、政府支持不足:A、研发费用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B、科技创新不够,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靠近市区,环境较差;交通拥挤,低价高。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现代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方式运输工具适合运输的货物铁路运输火车大宗笨重、远程公路运输汽车短程、量小水路运输轮船大宗笨重、远程、时间要求不高航空运输飞机急需、贵重、量小管道运输管道流体:石油、天然气2、 当今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3、 最终目的: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二、交通运输布局1、概念:各种胶用运输线、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2、形式:单一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和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3、层次: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4、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点:港口、车站、航空港;线:铁路、公路、航道。5、影响因素:自然技术(保证)经济:促进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加强区域联系;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巩固国防。山地:“之”字形分布的公路,避开陡坡平原:少占用耕地地形地质: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发地区水文:尽量避开河流、沼泽地意义6、 港口建设条件:自然:水域: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不冻不淤; 陆域:地形平坦开阔社会经济:依托城市;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有快速交通干道联系。第2节 、交通布局变化的影响1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2 湖南株洲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科学城筑波市,决定了城市形态呈南北狭长的带状。3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4 相邻社区的若干个商店组成商业网点。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以交通最优为布局原则。5 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也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6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 人地关系1、 历史回顾: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2、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环境对人的影响:反馈作用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表现产生原因表现分布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温室效应、滥伐森林、臭氧层破坏乡村地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电磁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城市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2、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国际河流等3、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是发展问题。2、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4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人与物种)、共同性原则(共同治理)、持续性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5.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清洁生产:A、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B、提高经济效益;C、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生态农业 公众积极参与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意义:改善、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土地资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状况;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发展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制定相关的法规保护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