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5870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本学期是我第一次任教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在上课之前我就拿到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与现在改版的(新课标)教科书进行参照,从中让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新课标)历史的心得体会:教师网版权所有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教师网版权所有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教师网版权所有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教师网版权所有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教师网版权所有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网版权所有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网版权所有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网版权所有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教师网版权所有教师网版权所有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教师网版权所有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网版权所有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网版权所有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教师网版权所有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教师网版权所有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教师网版权所有(一)教师的变化教师网版权所有1从准备情况看,实验区的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教师网版权所有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自己买一些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光盘,如有关秦始皇的历史片,有关辛亥革命、长征及抗日战争等的大型历史记录片,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师网版权所有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教师网版权所有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如讲“红军不怕远征难”,就播放毛泽东的长征诗),播放乐曲式导入(如讲“九一八事变”,就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图片赏析式导入(如讲秦始皇,就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华清池、兵马俑的图片),还有的教师讲文化内容时配以古筝曲,效果也很好。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网版权所有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教师网版权所有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教师网版权所有(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网版权所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网版权所有三、感受与体会教师网版权所有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教师已经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显提高,并敢于向学校领导和教研员提出问题和建议。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还写出了很好的论文。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愿意学历史了,会引经据典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确实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学校领导、家长都在关心新课程改革,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教师网版权所有“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导读(提要)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什么要推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的需要。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和重大进步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科学技的突飞猛进,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力的竞争,而教育成了关系成败的关键。面对这种世纪性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的要求”。“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提高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建国以来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完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开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总的来说,现行课程已不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时代要求;课程结构单一,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重视甄别和筛选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为贯彻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设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编写和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政策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子项目,如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制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等。整个课程改革项目从1999年正式启动,到2003年完成,历时5年。二、历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性质课程性质的定位十分重要,关系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体系、方法等重大问题。初中历史课程属于义务教育的课程,必须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它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普及性、全民性的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学生。教育部领导强调,要考虑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只面向发达地区、面向城市和城镇,而且要面向全国农村,要面向不向层次、不同要求的各类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些内容要求和方法在广大农村无法做到的就不能进标准和教材。基础性可从三方面认识:第一,从学校教育体系来看,义务教育处于最基层;第二,从学科教学来看,是学习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属于打基础性质的学习;第三,从学生个体来看,是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基础,不是培养专家学者。2确立符合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目标(1)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2)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掌握基本技能、方法,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要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看待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历史课程应特别强调培养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真理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品格。(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弊病,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新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克服重知识,轻能力、态度情感的弊端,克服过分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精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在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6)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术前沿性。站在时代高度,关注时代精神,体现21世纪初初中历史教育的先进性。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吸纳最新学术成就,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方法。体现学科发展趋势,注重学科交叉渗透,为培养现代人打基础。(7)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建立促进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是改变过去评价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弊端,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考评学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搞标准答案,允许有不同答案,鼓励个人思考、探索;三是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总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考试命题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和指导。以上简要讲述历史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这其中有几点应予特别注意:第一,课程改革的主题、主旋律和灵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贯彻穿于始终,渗透于全体,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主线和轴心。第二,突出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特别要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学会学习。第三,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构建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符合素质教育的历史课程体系。突出重点,削枝强干,大幅度地精简、删减知识点,与原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新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减少了约五分之二。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有限的教学课时,较大程度地降低了难度,特别是删去了艰深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以及专业性太强、远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知识点。第四,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规定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一层次的要求。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二、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二层次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达到在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三、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第三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三、对内容标准的补充解释内容标准设置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设若干学习主题。学习主题的设定,主要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打破学科为中心的体系,克服难、繁、多的弊病,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第二,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第三,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有利于正确处理点、线、面的关系。主题式体系重点突出,可以充分反映历史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同时又适当照顾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趋势。每一个学习主题包含两部分。第一,内容标准(分三个层次的要求),设若干个知识点(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第二,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规定目标。这些活动建议是经过再三斟酌而定的,对内容标准起深化拓展的作用,特别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起引导作用。但既然是建议,当然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