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文新课程培训材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全国通用.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4091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论文新课程培训材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全国通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论文新课程培训材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全国通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论文新课程培训材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全国通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一教材解读 (一)教学准备1.研究课程标准 抓“根本” 2.研究教材 抓“工具” 3.研究学情、生情 抓“对象” 4.研究高考 抓“方向” (一)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2.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 3. 课程标准“总” 的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课程标准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具体规定。 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课程目标: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本书教学定位: 培养目标确定于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确定于感悟、探究。 1激趣 乐于拓宽欣赏眼界,丰富感情世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体悟 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和评价。 3积累 读懂内容,培养语感。背诵名篇,学习诗词格律,了解文化常识。 4得法 学习鉴赏知识和方法,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创作尝试进行诗歌、散文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本书学习性质:趣味性、选择性、发展性、创造性 (二)研究教材吃透教材高 度 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1)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各专题教学内容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意旨 10)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意境)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声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48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11(理解形象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逻辑性和抒情性)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体会灵活性和趣味性)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49诗、文集中编排12按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互文” “一课一得”注重学法指导.每个单元三个层次: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诗歌每个单元10首诗,赏析示例1首,自主赏析4首,推荐作品5首。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禇少孙 大铁椎传/魏禧 散文每个单元6篇作品,赏析示例1篇,自主赏析3篇,推荐作品2篇。 第二册 第二单元 5、诗经两首(氓、采薇)6、离骚 7、孔雀东南飞(并序) 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从诗三百到魏晋 第三册第二单元 5、蜀道难 6、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7、琵琶行并序 8、*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唐诗 第四册第二单元 5、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6、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词 依照的是文学史的顺序 (2)明白教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赏析指导(短文):总领 赏析示例(诗作):示范 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教师指导下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 推荐作品: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自主赏析”部分都附有“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提供同学们自主赏析的凭借。 “探究讨论”问题设计层级明显,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符合单元要求和认知规律,极富价值。 “相关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深 度把握处理教学内容的尺度 把握教学内容的尺度有四个层次的要求 能力层级A(识记)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 体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 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能力层级F(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示例: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2009年全国卷1)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广 度多角度拓展教材,拓展思维的宽度 (三)研究学情、生情 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把握两个脉络:教材的编写脉络,学生的思想脉络。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教材无差别,有差别的是学生,可能还有城乡。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情发生了重要变化。 研究学情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二教学建议 (一)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充分预设,加强学习 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建议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可将同一体裁3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示例: 第一、二单元自主赏析的课后第一题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声韵特点、诵读要求。 学生的活动增加,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增多,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注意与必修课的衔接与区别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有意识地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将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保留并迁移到选修课中,还要有所发挥、发展。一定程度上要有比必修课更高的要求:学习诗文作品,学习欣赏方法,甚至进行作家诗人的个案研究,各种比较阅读和比较探究。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过程和方法的整合。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第三、四题 可以借助“探究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 1)注重诵读、涵泳 诗歌单元几乎每一课第一题都是“背诵这首诗”,紧接着给出诵读提示,对语气、节拍、句式、韵律进行指导,并且直接或间接地都指向情感把握。 有声与无声读解法 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 涵泳,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这是无声读解法,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 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 “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谕纪泽) 选修课程突出了诵读技巧的指导,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节拍、语势呼应等。参见阁夜 建议:读法指导要与诗文意象、形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 2)注重积累、创新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A、积累运用 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启示有二: 学以致用出华章,激趣启思。满分作文挑刺,打好基础。 B、模仿 模仿有高下之分,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片段 就古代散文而言,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抒情性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 C、创新(局部、整体) (1)“文本素描” “文本改编” “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文” 学生习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 清馨怡人,淡远悠扬。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弯纯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一片苍茫的绿叶。 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和歌。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 王维安在?问石泉,只无语,默默东流。 (2)“感动中国”历史人物颁奖辞 不朽的行者:屈原 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个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赤胆忠心,足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其它 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 提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 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与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 探究成果展评:小论文、读后感、书评等可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 3注重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菩萨蛮“未老莫还乡”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能说一说你的理解吗?“莫”换成“不”合适吗? “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 作者写得很旷达,但却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这样一来,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从而委婉地流露了有乡不能还的苦衷,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所以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这样,全词就体现了韦庄词似达而郁的特点。 湘夫人的爱情悲剧是否屈原政治悲剧的曲折反映?(创作意图) 拟行路难与行路难的比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的比较。(写法) 分析课后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探究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庄子写过哪些技术高超的匠人,他们的技艺达到何种地步? 4多元解读时注意文本含义的确定性 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者要适当肯定。但尊重学生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同时,又要要求学生解释必须以古诗文的客观内涵为依据,既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又肯定古诗作为客观存在的规定性、制约性,二者应达到辩证统一。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但教师要把握住客观原则加以引导。 5运用好课本的“助学系统” 利用“赏析指导”,丰富欣赏知识,印证欣赏体验,借鉴鉴赏方法。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常识。利用“赏析示例”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学习欣赏方法。利用“探究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开展研究性学习。 (“探究讨论”的对象有:词语含义、语言艺术、诗篇结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对比阅读等) 利用“相关链接”接触前人诗论词论,丰富欣赏体验,拓展阅读视野,加强比较阅读。 6对教材内容调整的想法 一是选择(取舍)从各单元(专题)中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 二是选择后重组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专题, 按照 文学史线索 来安排“先秦诗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文”“唐宋诗文”“元明清诗文” 按照 写作要素 来安排“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语言篇”,把诗文合在一起,再把鉴赏方法揉进去来教学。 三是补充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安排补充进自己喜爱的名篇或者你认为比教材中的选文更为经典的名篇。 学时安排建议 整本书共6个单元,基本上每单元6学时。建议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用2学时,自主赏析用3学时,推荐作品由学生课外完成,鉴赏交流用1学时。 可以根据省新课程教学指导的要求,调整学时三教 学 示 例 教学重点 1、把握好“纲”,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习什么。 2、抓好“点”,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再篇篇必帮扶,步步不松手。 4、理清“线”,当学生学完一“部”后,附有“概述”,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感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于这条“史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置身诗境:主要从诗歌形象(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要“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a.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 b.对整篇优美、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c.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2、缘景明情:主要从想像中的意境入手,去感受、体会、推想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诗人的情感。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抓关键词、句分析景物特点) 想象诗人形象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追溯诗人感情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采用总分结构) 3、把握诗境的步骤 “置身诗境”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 “缘景明情”则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诗人述志达情所借助的意象,并且根据连缀的不同方式,借助联想、想象来实现对诗境的品味。 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体会声韵) “欣赏指导”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解读:教材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并列举了五言诗、七言诗一般有的节拍,从而“按节拍朗读”。 可能存在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依然用自己惯有的 “经验”,仅仅关注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甚而灌输,而忽略如何去“体会声韵”。如何体会声韵? 1准确理解:定准基调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真切揣摩:展示韵律 吟诵的变化: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轻重;音速的徐疾等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3深入品味:读出味道 意味、情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用心感悟文本时,要在品味揣摩,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美读,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叶圣陶) 4反复诵读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 美读(情感朗读)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误区一:眼中只有“形象”,忽视“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如项羽之死,既要通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误区二: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创造形象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 ( 如:过小孤山大孤山) 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如: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 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 (如: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 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 (如:项羽之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 (如:祭十二郎文) 2、形象不同,方法不同 山水游记类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细致真实的描绘。 哲理型散文庖丁解牛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生动的场面和传神的神态描写。 史论散文阿房宫赋铺叙、夸张、渲染的赋体特征,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作用,描摹形象的手段(如繁笔和简笔的配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形象刻画;精湛典型的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诗文有别 注意教材“赏析指导”第二段中“诗文有别”这一教学提示,重视赏析示例文后导引分析的这一段文字: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凌空飘扬,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脚踏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建议:在教一个单元、乃至一册书之前,悉心地去研读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编排体例、意图,以及教学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