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3696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李晓宇陈贵虎李前进 收稿日期2011-03-1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和特征出发,分析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机制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11)04-0047-02大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是指已经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其组织关系依然保留在原学校党组织,但长时间不能正常参加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大学生党员。“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随机择业等情况日益普遍,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也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受到时间或就业地点的限制,一般难以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的教育活动。分析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地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机制,使其在流动中能及时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1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及特征1.1流动党员数量大,分散广泛。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和数量也不断增加,由于国家经济形势的起伏变化和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艰难性。”2又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大学生就业渠道不断增多,就业方向日益分散,就业选择日渐多样。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和分散。1.2流动时间不确定,频率较高。由于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和就业单位党组织的缺位与不健全,很多毕业生党员毕业后依然将党组织关系保留原就读学校党组织,而由于毕业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他们很少主动回校办理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更是无法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接受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毕业生党员为了自身的发展,频繁的变换工作单位,使得毕业生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1.3党员综合素质高,思想活跃。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并且年纪较轻,文化层次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思想活跃,可塑性较强。作为党员群体中的大学生党员,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走向社会后同样需要加强其思想教育,以更好的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1.4流动党员党龄短,党性弱化快。大多数学生党员是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发展的,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时间较短,党性不够坚定,要形成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的信心,仍需一定时间的思想教育和实践磨炼。当大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后,由于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理想信念和党员意识容易淡化。2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2.1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问题重视不足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毕业生党员也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大多数毕业生党员党龄较短,在校期间对党的知识学习不够扎实甚至很缺乏,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是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难以接受党组织的系统学习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刚刚步入社会,青年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学校期间树立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容易动摇,在这种形势下,延续和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的重视力度,要延续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沟通和联系,不断激发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2.2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存在结构性梗阻首先,流动党员教育的结构性冲突表现在教育要求的单一性与党员需求的多样性冲突。随着流动党员流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其社会经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对党员教育的要求也不断丰富和多样,而高校党组织往往忽视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性,在教育要求上过于强调一致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其次,教育内容的单向性与党员思想的多元性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后思想和价值观念难免发生变化,流动党员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逐渐由单向度思维转向多元化思维。而高校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内容上依然单一而空泛,难以解决学生深层观念的思想问题。最后,党员教育形式的静态性和党员活动的动态性冲突。学生流动党员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流动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地点上均受到诸多限制。集中上课和统一培训的党员静态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合流动党员的教育。2.3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手段和形式单一大学生流动党员思想活跃,文化层次较高,是党员群体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之一。随着流动党员迈向社会,其流动范围不断扩大及流动频率提高,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社会经历也不断丰富,其对党员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然而高校各级党组织往往忽视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党员的教育手段和形式单一,主要依靠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方式维系党员教育工作。”3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流动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不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因人施教。流动党员难以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党员主体意识逐渐薄弱,销蚀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4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效果与反馈缺失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难以满足流动党员多样化的实际需求的同时,其教育的效果和反馈则同样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党员教育主要通过集中上课和统一培训来完成,对党员教育考核的重视不足,一般通过写学习小结或学习心得的方式完成考核,甚至完全没有相应的考核措施。学生党员往往应付了事,党员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针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更是存在着教育效果和反馈的严重缺失。科学有效的教育学习,要求完善教育效果的考核和反馈,只有制定科学完善的教育效果的考核和反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的形式化问题。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效果与反馈的缺失,导致流动党员教育难以取得实际效果,更无法增强流动党员的党员主体意识,促使其先进性的发挥。3加强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的对策选择3.1加强教育引导,保持大学生流动党员先进性切实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促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要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引导,重点做好对毕业生党员的组织观念教育、权利义务教育和主体意识教育。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在学生党员毕业前,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做好毕业前党员的集中教育工作。并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其了解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办法,指导他们在毕业后如何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如何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等。并要求他们在流动期间要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2合理设置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大学生流动党员就业区域分散,教育时间和地点难以统一安排,所以要根据流动党员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讲究工作方法和活动成效。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从流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将集中教育学习与党员自主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施党员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网站,构建“网上流动党员之家”,设置特色鲜明,满足流动党员多样化需求的版块和栏目,合理设置教育内容,及时更新和丰富教育知识,使流动党员能随时随地学习党的有关理论知识,按照党组织的学习要求,自觉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并可以设置党建信箱,引导流动党员通过电子邮件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状况。还可以设置网上党员交流平台,吸引流动党员与党组织及其他党员保持沟通联系。3.3搭建教育平台,引导流动党员自主教育学习搭建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平台,开展经常性党员教育活动,是每个党员的政治权利,也是各级党组织的最基本任务和职责。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强、流动频率高,很难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条件和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才能多途径、全方位的扩大流动党员受教育的覆盖面。高校党组织应该积极搭建流动党员教育平台,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领导讲话、专题报告等学习内容,通过简报、信函或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党员。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加强自主教育与学习,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搭建党员网上教育平台,大学生流动党员要增强党员主体意识,主动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和自我教育,及时向党组织汇报自身工作学习情况,树立自我教育意识。3.4提升服务意识,建立流动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流动党员正处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抗挫折能力和韧性不足,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这个时候更需要党组织的关心与帮助。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关心、帮助、理解和支持他们,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为大学生流动党员提供热心完善的服务,热心听取流动党员的诉求,做好流动党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寓党员教育于服务之中。“积极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加强和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努力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4建立高校流动党员信息库和通讯录,探索建立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3.5注重双向沟通,重视教育结果考核与反馈建立流动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必然要求重视党员教育结果的考核与反馈。党员教育结果的考核,是检验党员教育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党员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坚定党员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针对大学生流动党员就业范围广泛、流动性强、难以组织集中统一学习的实际特点,流动党员教育的考核与反馈同样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便捷快速的优势,利用流动党员网上交流平台,在线提交学习总结、思想汇报、知识测试等,利用网络完成党员教育的考核与评估。高校党组织要重视党员教育的考核工作,根据流动党员的考核成果完成相应的评估工作,并及时向流动党员反馈。保持双向的沟通交流,做好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完成党员教育结果的考核与反馈。总之,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课题。广大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力求建立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流动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教育,工作流动而党员教育不流动。参考文献1易银珍.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师,2008(9).2唐振字,张艳娟.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3刘万芳,徐瑕杰,苏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7).4.祖勤.浅议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作者简介李晓宇,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陈贵虎,广西电大学工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李前进,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