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1课《太阳系》教案(汪福堂设计).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33897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1课《太阳系》教案(汪福堂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1课《太阳系》教案(汪福堂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1课《太阳系》教案(汪福堂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内容:太阳系 教学时间8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科学知识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2.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教学准备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一教学导入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三了解太阳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四观察太阳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2安全教育:(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4交流发现第2、3课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描述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排列。初步了解行星、恒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的特点。2、科学探究:能设法计算出各个行星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到太阳的时间。能按要求制作太阳系模型,学习建立模型的初步知识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和学习感受。能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合作进行模型制作。二、教学重难点:熟悉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以及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来认识太阳系的庞大。三、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太阳系的知识。2、用太阳系图片资料制作的课件(或直接用图片资料)、计算器、白纸、橡皮泥、绳子、尺子等。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出示哥白尼和布鲁诺的图片资料,认识他们对人们认识太阳系所做的贡献。教育学生懂得科学发现、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苦性,学习科学家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1)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交流自己对太阳系的认识。(2)教师小结(3)课件展示太阳系情况,结合课件,教师讲解太阳系的组成。指导学生认识恒星、行星、彗星等天体,了解其特点。2、指导学生感受太阳系的庞大(1)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分组计算各行星的体积。(球的体积公式:V=4/3派r的立方)(2)按照行星的体积大小为行星排队。从而感受太阳系的大小。(3)课件出示各行星到太阳系距离,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分组计算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从地球、火星到太阳所需要的时间。进一步感受太阳系的大小。(4)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谈谈对太阳系的感受。(5)组织学生结合计算结果,想像太阳系的庞大。3、总结本节课内容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指导学生建立太阳系模型(1)根据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指导学生计算各行星到太阳的天文单位。(2)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方法和过程。(3)分组完成模型。(4)展示本组的模型,交流制作感受。进一步认识到太阳系的庞大。2、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科学在线”,认识人类通过行星探测器对太阳系的认识。(2)介绍当前科学界对太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注:因为此研究成果刚公布,与教材内容有冲突,故放在最后讲解,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使用。)2006 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对“九大行星”这一原先维持了70多年的传统说法作出了修改,将冥王星排除在行星家族之外,太阳系行 星数量由九颗减为八颗。冥王星是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与矮行星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3、总结。第4课时教目学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初步了解恒星、行星、彗星等不同星体的特点。(2)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初步认识太阳、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对行星的体积和太阳系的膨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3)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活动,初步学会建立科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并对太阳的膨大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行科学史以及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教育。(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初步认识太阳、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对行星的体积和太阳系的膨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学具: 多媒体视频和课件教学过程:引入头脑风暴:假设你是神六航天员,你上太空后想探索什么知识?讲述: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认识太阳系的组成推断太阳系的膨大。1、观看有关太阳系的视频和课件。认识恒星和行星。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太阳系的资料图片,交流自己的感受。3、结合实际说出地球饶太阳运动的规律。4、交流九大行星有关方面的知识。5、教师通过课件介绍九大行星的知识和最新科学发现。6、通过计算了解九大行星的大小,从而结合自己的计算,讨论太阳系的大小。8、想象太阳系的膨大及九大行星的运行规律。通过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更加深刻的认识太阳系的组成。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做相对距离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提醒学生考虑用什么样的长度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提醒学生先把自己设计的太阳系模型画出来。要求以太阳为圆心。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领会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阅读科学在线。总结提问:太阳系有哪些成员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预设与策略生:探索月亮生2:探索火星生3:外星人师:对,要想知道这些我们必须要知道太阳系能说出九大行星让学生感受太阳系的浩瀚无边认识了解太阳系通过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更加深刻的认识太阳系的组成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 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太阳系图片、课件、八大行星数据表、九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 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有录像资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第6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第7课时【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太阳系图片、课件、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有录像资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第8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网络环境运用分析情景导入激趣1、谈话师:同学们,你知道在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 学生交流。师: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神州五号”飞入太空的一组图片。广播演示:神州五号飞入太空(网页显示)师: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师: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交流已有储备师:通过自学课文和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师:看来大家对太阳系有了一些认识。初步构建新知1、收集资料师:为了进一步认识太阳系,老师在桌面上为大家建了一个名为“太阳系”的文件夹,找到后,请同学们双击打开,然后,再打开名为“太阳系”的网页。师:让我们点击“星体知识”,从中获得关于“太阳系”更多的知识。遇到喜欢的资料可以下载,整理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学生操作。2、交流新知师:谁来交流一下,你对太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把多媒体课件基于苏亚星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播放,创造适当的情境。学生可能会交流:太阳会发光,地球和月球不会发光。在宇宙中,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卫星。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它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彗星等。3、学习自检师: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和网上查阅资料,对太阳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真是不错。师:大家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情况?师:请同学们进入“星体知识”,点击“学习自检”,把答案记在答题纸上。提出探究问题1、提问 广播播放:太阳系景观。师:太阳系里到底有什么呢?面对太阳系你心中有哪些疑问?2、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可能会问: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离太阳最近的是哪一颗?最远的是哪一颗?我们居住的地球排在第几位?太阳周围的这些天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怎样运动?地球有卫星,那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有卫星吗?个数一样多吗?慧星和流星体有什么特点?等等。3、教师适时评价开展专题研究1、以幻灯片揭示研究步骤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两个或是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对太阳系进行探索研究!好,接下来,请大家按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展开课题研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广播演示:专题研究步骤一是从点击“遨游太阳系”或“相关网址”,从网页,收集、下载有关课题资料。二是围绕研究专题,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在“研究报告单”上写出研究摘要。三是每个小组要将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去探索神奇的太阳系吧!2、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播放音乐,屏幕监控。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举手求助,资源共享。3、交流、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师:同学们的研究方法很正确,确定了研究的目标,收集了有用的资料研究自己的项目。下面把你的研究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组长注意汇总、整理。展示研究成果 1、展示、汇报小组研究成果师:经过同学们紧张地探索、研究,各小组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哪一组愿意先来汇报?好,请你们这一组。学生汇报交流活动。2、现场交流,教师评价进行研究小结1、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今天的收获。2、课堂评价小结。3、发放相关天文网址师:关于神奇的太阳系还有很多奥秘,在太阳系网页相关网址上,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网址,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4、信箱邮寄师:这节课,我们就先了解到这儿。课下,同学们,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把今天的学习体会、研究成果,或者是以后的研究成果,写信发送给老师。相信,在我们一块儿的探讨、交流中,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自然知识。设计思路从中国航天史上的伟事出发,选择令人激动又自豪的“载人航天”话题,以谈话方式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祖国航天事业壮举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科学学习有着更多的神秘感与好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乐趣和求知欲望,较理想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媒体环境运用分析在创设主题情境、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图像,产生壮观的感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设疑、导思。设计思路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教学的个性,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对于太阳系的研究在课前就已开始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前自主搜集与整理信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媒体环境运用分析把多媒体课件基于苏亚星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播放,创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接受视觉、听觉等媒体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自我反馈。学生面对以广播形式呈现的信息,联系自己的先前知识,形成对当前信息的理解,同时,当前的新信息又能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调整。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自检”这一页面的设计与体现,引导学生对太阳系基础知识的检查与巩固,较好地处理了浏览网页与掌握新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了学生只顾浏览网页而忽视知识积累的弊端。设计思路与媒体环境运用分析通过播放一段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的太阳系景观,让学生用感官来触动心底对太阳系的那种向往,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教师的适时评价,肯定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从探究开始就享受到成功感。设计思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探究信息,网络提供了专题资源和交流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这是探究的重要环节。设计思路与媒体环境运用分析对于孩子们来说,探究性的学习行为正在培养与发展中,其研究步骤很有必要由老师加以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因而,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不可片面认为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手段的提高。这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师思想,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这一环节,用幻灯片揭示研究步骤,直观,便捷,体现了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媒体环境运用分析 借助网络虚拟现实与虚拟性的交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指导者把问题融合于具体的虚拟情境中,学生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客体进行交互,给学生以逼真的感受与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养成其对问题不断探索、永不放弃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利用网络技术创建了协作学习的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促进了学生尊重自我和实现自我,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得到尊重,使得研究性学习过程对问题的解释呈现多重性。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这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高级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设计思路采用语言等形式辅助网上交流,实现全员共享。模拟交流会,让课堂成为社会生活的一角。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充电,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实现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信息教育的民主。设计思路组织学生谈收获、想法,体验网上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急迫感,树立为天文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设计思路发放相关天文网址,让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思路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或是学习成果和老师进一步探讨交流,促进学习的深化、验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借以恰当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和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