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2735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杭州市彭埠一小 徐刚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鉴于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基于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从前提;条件;策略;方法四个方面来探索小班化数学活动教学。关键词前提;条件;策略;方法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主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与思维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基于此点,有必要从前提;条件;策略;方法四个方面来探索小班化数学活动教学。一、前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对数学活动教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因此,教师须改变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这是实现数学活动教学的前提。因为何处活动?怎样活动?如何展开活动?活动应达到什么目的?一切取决于教师对数学活动教学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归根结底数学活动教学就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方面,即创设数学活动,必须使过程具有创造性,理解数学活动必须让学生具有自主性、把握数学活动必须让活动具有数学性、。1.创设数学活动,让过程具有创造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具有自主性一个理想的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充满激情。教学中,如果教师主导过多,学生可能只是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3.创设数学活动,让活动具有数学性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数学活动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数学性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只有理解数学活动必须让学生具有自主性、把握数学活动必须让活动具有数学性、创设数学活动使过程具有创造性,才能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二、条件:和谐的、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环境数学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二,是缺乏数学活动必备的外部条件。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它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会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只有在实践中创设一个和谐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环境,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创设好数学活动教学的外部条件,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实现成功的数学活动教学的先决条件。1、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教室环境、材料的准备等有形的物质,环境作为教学的潜在课程,对学生的行为有引导作用。因此,在探索型数学活动中就更需要环境的支持。(1)创设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物质环境学生年龄的差异不仅仅是生理现象,还表现在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上,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来表现的。相对来说,年龄越小,生活经验越少,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较差。那么,在所创设的环境中必须根据年龄特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要求的环境。(2)创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环境教师必须注意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创设的环境应有利于学生在体、智、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偏重于哪一个方面。物质材料的提供应是多样的,富于变化的,让学生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以满足儿童各种兴趣。2、心理环境什么是心理环境?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所以从心理环境来说,在课堂上要采取一切手段来形成一种对学生没有心理上压抑、威胁的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是进行数学活动的一个先决条件。师生关系,是心理环境的主要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最大希望依次是: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歧视差生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净化教学心理环境。由此可以看出,要排除前述各种干扰,就必须优化教学心理环境。如在课堂座位的布置,秧田式的编排方式,横成排竖成行,这种方式最容易突出老师的权威地位,会给学生形成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压力,但是变换一种方式,比如说是马蹄形的,或者是圆形的,也可以是小组型的,四五张桌子围在一起。这种空间形态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感在不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威胁感大大的降低了。只有建立一个和谐的、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环境,努力创设好数学活动教学的外部条件,让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进行教学,这才能达到数学活动教学的预期目标。三、策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数学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二,是教师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为了避免出现课内与课外、知识与实践人为割裂的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采用“故事导题游戏活动讨论点题说唱记忆(比赛竞赛);布置课题展开调研撰写报告评价总结”等活动模式,对于促进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1.问题情境假设推测活动验证作出总结“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告示数学教育工作者,“问题”乃数学生命活力的源泉。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是课堂涌动生命活力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某个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过程和体验某种社会情感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自主参与。案例1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哪部分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几秒中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生1:我认为和分子有关。生2:不,我认为和分母有关,与分子无关。生3:我想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吧。生4:我好象感觉和十进分数有关。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组1: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如:,分子相同,但一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另一个分数却不能化成小数。组2:我们组发现分母是2的倍数的,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组3:分母是5的几次方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组4:分母里全是2和5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组5:除2,5以外,分母是质数的真分数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组6:我们发现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这个分数必须是最简分数,才能判断分母里含有2或含有5。学生质疑:不一定。如:这两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只含有2和5,无需最简不最简。但如果这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含有其他质因数,那就一定要看是否最简。组7:如果这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只含有2和5,那么这个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践验证获得结论反思过程”为主线,组织学生探索交流,鼓励学生善于在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问题,并乐于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提出猜想之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精神。2.故事导题游戏活动讨论点题比赛竞赛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活动课,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案例2在数学乐园中,教学开始,便以“玩”导入,先“玩”“送信游戏”,再“玩”“起立游戏”,接着“玩”走“数字迷宫”,最后结束时还许诺下次带学生到“数学乐园”里来玩。这一系列的“玩”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玩兴”,愉快而轻松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都“乐”在活动中。活动课仅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内容才是活动课的实质。这节课为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的认识,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个游戏中。第一个送信游戏,以计算为主,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对应的信箱,一部分“死信”(结果无对应信箱)需作出不可投的判断,对误投的要订正处理,对投信的质量全班作出评价。第二个活动,巧妙地把前面与后面的位置问题、基数与序数的问题、加法和连加的问题,都安排在直观的对比中和活动的氛围中进行处理和巩固。第三个活动是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以数序的认识为根本,走出不同的路线,认识不变中有变,并辅以简单的统计,复习最多与最少、同样多与多(少)几。3.布置课题展开调查撰写报告评价总结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对实践活动课提出了“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的教学要求。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案例3在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中,先出示童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一段录像。师:刚才录像放的是什么地方?你去玩过吗?儿童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生答略)现在我们选其中的几个项目(幻灯片出示项目表),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再出示价格表。师: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最后评价总结。这节课采用从儿童游玩中学习数学,通过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形式多样,体现了逐步提高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迁移类推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也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不仅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更学会了去关心、帮助他人。四、方法:教师必须创设开放的情境数学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三,是教师缺乏对数学活动的形式及其作用的理性认识。在数学活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进行什么数学活动、怎样进行数学活动、每一种活动的形式具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感到困惑,因而在实施数学活动教学中无所适从。因此,掌握数学活动的形式及其作用,这是实现成功的数学活动教学的有效方法。数学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相继促进课堂教学。案例1在教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5-8=( ),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案例2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现一道富有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我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的协同展开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案例3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4.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案例4教学两位数的口算加法57+38,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于是出现了许多种方法:(1)57+30=87 87+8=95 (2)50+38=88 88+7=95(3)57+40=97 97-2=95(4)60+38=98 98-3=95(5)55+35=90 90+2+3=95 (6)50+30=80 80+7+8=95然后通过分析、比较、优选,让同学们选择得出(1) 最佳思路和方法.在这里,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上得到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取得1+12的效果。 5.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案例5在学习利息这一内容后,我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双学到了书没有学到的知识,例如,存户生取款时要交20%的利息税以及提前支取和延后支取的计算方法等等。我还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从第二年起将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题,这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6.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受固有现实原型的束缚。因而它又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创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数学知识、解题及创造性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就越有创见,思维方式就越多样独特。因此,我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6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当师生共同提出: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时可以用乘法计算,这种计算较简便。之后,为了防止学生过早地形成心理定势造成思维僵化,我便设计了888788?这样一道题:“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答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想出了857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861的解法,这种方法富有创造性,因为他经过独立思考在“7”的位置上想象出一个不存在的“8”,又依据“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还通过推理论证,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1” 。这样就解除发展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综上所述,从前提、条件、策略和方法这四个方面来探索数学活动教学的成功要素,正确认识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内涵,掌握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活动教学,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2、刘英健著: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卢江著: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4、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教材教法1993年第10期。5、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6、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