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2539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923页。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1、多媒体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的情景,并介绍: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是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的龙头单位。目前已连续五年创下了国内公路客运站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全国第一,荣获了“全国百家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顺利通过ZS09001.2000版国际质量认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华第一站”。2、提问:听了刚才的介绍及播放的画面,你有什么印象?3、提出问题:在这繁忙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中(板书),我们发现许多数学知识,(出示统计表)利用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运输的繁忙,见识“中华第一站”的风采,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活动一:探索乘法结合律1、出示: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2、全班交流:重点观察比较366407和36(6407),问:你有什么发现?猜想: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举例验证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4、试一试:a6587=(6587)24(b)=( 18)设计意图将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自主解决,小组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教师在旁引导,加之学生在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想到乘法可能也有结合律。因此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猜想、举例、验证中探索发现。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活动二:探索乘法分配律1、谈话: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结合律还有其他规律吗?2、小组猜测举例验证。3、汇报交流4、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5、试一试:25= a2543= b设计意图这一层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使每个学生有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地完成乘法交换律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三、巩固练习运用所学1、做第21页自主练习第2题,网络连接,说题中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让学生独立连线,通过交流订正,对每道题目进行辨析。注意:其中a+b=b+a a+b+c=a+(b+c)是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2、补充练习不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1328)125132(8125)415025425150125(840)125840火眼金睛辨对错。25(87)=(258)7 200b=b+201594 =9(154) 48+210=5010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地练习,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练习中第3题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计算准确有困难,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故意设计此图,激发学生好奇心,以饱满的热情期待下节课的研究。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课后反思:本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2课时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抢答: 136947=947 3581002=1002(154)10=15() (1258)5=()设计意图以“乘号宝宝”引入对旧知识的复习,增强了复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想一想:这两个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乘法运算律应用广泛,在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的想到乘法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教师直接到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二、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3名学生板演12578 12578 12578=8758 =12587 =71258=7000 =10007 =71000=7000 =7000(2)小组交流,对比感悟: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3)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便计算?(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3、讨论小结: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便计算?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便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是组织作用、引导作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历程。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感悟和体验简便算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地、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三、巩固联系 运用新知1、自主练习第3题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简便算法的应用。2、自主练习第4题 解决实际问题3、自主练习第5题 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自觉应用运算律进行简算的习惯。四、课堂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课后反思:本节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依据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内容更充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第3课时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运算律,研究了如何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样一来,“乘号宝宝”可骄傲啦!“除号宝宝”不高兴了。你瞧,他那难过的样子,咱们一起来安慰安慰他吧!设计意图以“乘号宝宝”和“除号宝宝”的表情做对比,引入对本节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合作探究 寻找规律(一)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师同学们还记得吗?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二年级学的根据乘法口诀四八三十二咱们就能写出四道算式,指名口答。2、出示357=5,根据这道除法算式我们可以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指名口答教师板书:355=7 57=35或75=353、根据78013=60独立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指名交流。4、每人根据刚才的样子,多写一些这样的算式,小组交流。5、根据cb=a,写出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6、通过以上例子,你发现了什么?7、教师小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交流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充分距离的基础上,总结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了理性的提高。(二)探索除法运算规律1、师:知道乘除法之间存在这么密切的关系“除法宝宝”脸上露出了微笑,可是他又有新的问题了,出示:乘法有那么多运算律,我们除法有没有运算规律呀?2、出示课本22页第7题:猜一猜两边的算式会有什么关系?然后独立计算,比较两边算式的大小。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5、利用这个规律计算22页第7题第2小题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三、巩固练习 运用规律1、23页第8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说一说怎样算的?2、补充练习:生活中的数学四年级一班有12个小组,每组有4人,每人能做5个手工制品,这个班的同学一共能做多少个?玲玲家有一个房间长4米,宽3米,用面积25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3、开放题第23页第9题独立思考,交流解题策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总结,最后出示除号宝宝的笑脸。课后反思:本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29页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会应用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1、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第 1课 时一、课前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两个物体运动时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想知道吗?下面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看哪个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使学生感受到两个物体在运动时应从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结果四个方面来考虑,并且对运动中的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进行新课1、创设情境(伴随音乐出示动态图)瞧,刚才我们看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场景,同学们都非常激动,那你们了解我们山东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吗?(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A、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B、相遇时大客车比小客车多行市驶了多少千米?(2)分组讨论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3)汇报交流A、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然后把两辆车行驶的路程合在一起。B、也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再求2小时共行的路程。(4)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5)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师板书。 1102+902 (110+90)2=220+180 =2002=400(千米) =400(千米)3、总结规律(1)学生观察比较刚才我们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算式不同,结果相同)。(2)引发猜想根据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3)验证猜想,发现规律 刚才同学们猜了很多,是不是象同学们猜想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好吗?A、小组合作,举例验证B、学生汇报交流C、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4)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我们叫它乘法的分配律。你能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生答师板书:(a+b)c=ac+bc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过程中,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应用规律,巩固新知1、找朋友(15+6)7 325(99+1)32599+325 3417+341334(17+13) 157+672324+2316 23(24+16)2、火眼金睛辨对错(1)13(4+8)=134+138 ( )(2)(a+b)c=a+(bc)( )(3)124413=4(12+13) ( )(4)78101=78100+78 (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80+70)5=80+70(a+b)9=a+2363+2367=(+)m153+m47=(+)设计意图在充满儿童情趣的找朋友,火眼金睛辨对错的游戏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乐趣。四、感悟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反思,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完善。课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本节课上,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力求把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用学生已有的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来有效推动新知识的学习。2、力求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比较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2课 时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通过计算了解了济青高速公路的长度,现在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5千米的速度行驶在京沪高速公路上,经过12小时这辆车从上海到达了北京,上海到北京全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生口头列式 10512)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计算怎样计算1051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算法,比比看谁的方法最简便。2、汇报交流10512=1260 12105 (笔算略) =12(100+5) =12100+125 =1200+60 =12603、优化算法这两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5、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板书)。6、巩固练习同学们刚才学的不错,让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出示1356+656)。想一想,怎样计算会更简便呢?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简便方法。1356+656=(135+65)6=2006=1200设计意图用情境导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会了简便方法。二、应用知识 自主练习1、第5题是一道巩固乘法分配律的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时,让学生交流算法。2、第6、8、9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算法,优化算法,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的数学课程理念。三、拓展乘法分配律1、出示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思考讨论:通过计算以上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汇报交流,揭示规律。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即(a-b)c=ac-b c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答到揭示规律,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还体现了学生对这一规律的逐步掌握过程。四、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第10题是通过解决购物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的练习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问题,明确乘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2、第11题也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有了第10题的铺垫,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3、第12题是一道巩固乘法运算律的开放性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所填的数,应使计算的和(或差)是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然后独立解决,集体订正。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结果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正确的,也有不准确或错误的,所以通过交流,让学生能相互学习,互相激发,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完善。五、总结反思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反思,促进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自主构建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巩固练习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力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由实际生活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2、力求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力求关注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程理念。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律,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教学过程: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洁语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激起学生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树立回顾与反思意识。二、解决问题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1、创设情境瞧,为了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市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市区绿化措施。(出示情境图及相关信息:计划每月绿化13公顷)作为热心小市民,你能帮忙计算几个问题吗?2、解决问题一出示第一个问题:我市5年共需绿化多少公顷?你想怎样列算式?生交流:(1)13125 (2)13(125) (3)51213 观察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这几种方法都对,算式虽然不同,但得数相同)你能用本单元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奥妙吗?(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是什么意思?用字母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ab)c=a(bc) ab= ba 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运用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可以使一些运算比较简便。)3、解决问题二 热心小市民当得不错,让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出示问题2) 学生独立解答,展示不同解法 做完这个题,你想说点什么?(不同的解法正好体现了乘法分配律极其简便性)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乘法分配律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分配律(a+b)c=ac + bc(a-b)c=ac - bc4、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对照板书: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乘法运算律,主要包括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 ba乘法分配律(a+b)c=ac + bc(a-b)c=ac - bc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把本单元的3种乘法运算律的复习贯穿其中,浑然一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系统的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改变以往先复习知识点再做题的模式。三、应用知识,巩固提升计算:8(2515) 600254 15665+15636-156 设计意图在构建了本单元知识网络基础上,再次练习,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四、丰收园里谈收获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老师再送你们一个“会听果”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师: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对自己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都有一个合理的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促进其自我完善与发展。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前面“乘法运算律”单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力求有条理、有重点、开放性的展开。使学生经历从解决问题入手,到整理相应的知识点,再到应用知识的过程。整个复习活动注重了让学生自主建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整理、归纳的学习能力。 2、力求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自主地进行全面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充分利用好“丰收园”栏目,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与评价中查漏补缺、完善提高,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落实数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