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6年级下1-12课语文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2381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6年级下1-12课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6年级下1-12课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6年级下1-12课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教师思考: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信息资料: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2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3情感目标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1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2学习小结。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2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读写重点: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2难点释疑:“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1注意多音字。(待、夹)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三、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2理清文章的脉络。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五、小结。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5小结。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4小结。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第三课时一、学习第四段。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4小结。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二、总结全文。1讨论文章的中心。(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2讨论文章的写法。(1)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2)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灯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这篇课文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情感目标1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2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教法指导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二)难点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三)解决办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揭题,练说1板书课题。灯光2练说。教师提问: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二)理文,练说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借着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突击连马上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在这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三)激情,练读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四)延伸拓展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五)布置作业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板书设计学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目标: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自学与相互学习相结合。教学媒体 音频教学时间 1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2读课题,解题。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学弈:学习下围棋。)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1按要求读文。(1)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2汇报交流。(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三、熟记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的音频,指导文言文读法。2学生练读。五、整体感知课文。1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逐句理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以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七、体会文章中心。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八、背诵课文。(分组背)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课课后注释疏通文意。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方法 乐读趣学 自主感悟教学媒体 课件教学时间 1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课激疑。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二、定向研法。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定向:朗读、背诵、译文)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三、自学释疑。1范读。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2领读试读。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4合作译文。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刚才大家纠出了一群小坏蛋,这是我们译文中的拦路虎,害怕吗?好,下面我们就封杀拦路虎!)老师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课件)。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谁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试着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商量解决。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四、合作汇报好,老师还有一个难题,(发表)生看看难不难,但老师的要求可有点难,请注意看要求(课件):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人物 观点 根据 一小儿 另一小儿 五、诵读表演。师生分角色分组分角色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们再分级分角色比赛比赛。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吗),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解说员,有意者速来报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第一次排练我们先用现代话演,这叫新两小儿辩日,其它同学别忘了你是导演。当演员语言、动作等表演不到位时你可以随时叫停,给予指导。注意,排练开始!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先小组试一试。(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不要急着说自己不行,先试着嘀咕一遍,试试再说吗。好,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或者用老师这儿的“太阳”(篮球)和“地球”(乒乓球)来做以解释。六、自评自结。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回忆这堂课,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说一说:1本课学习重点是什么?2这节课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3本节课的重点你掌握得如何?(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及时的反馈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七、探究作业。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1)三人行,必有我师。(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温故而知新。(4)学而时习之。匆匆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教学设计思路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能力目标: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目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教学重难点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教学媒体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三、默读课文,交流感受。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边读边想象就有了这么真实的感受。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1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同学们能不能讲出自己的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举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一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适时恰当的评价。)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象到了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自由朗读作者简介。您能说出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吗?交流感受。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第二课时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特别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3朗读交流。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自己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谁能把自己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资料准备】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三、写感受。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觉。下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学生练习。全班交流。四、课下作业。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2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这是我提前设计的,不知道怎么样?欢迎大家提出建议。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2理解“彻底。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3理解文中含义深的语句,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本文的语言之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美。教法指导(一)教师教法点拨、引导法。(二)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二)难点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三)解决办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子,可让学生画出关联词语,反复读,然后依据表达的意思逐层加以分析,从而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然后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清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最后,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刻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揭示课题1简介张思德。(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怀念张思德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2检查初读情况。(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4)齐读。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3)理解司马迁的话。(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四、布置作业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复习引入1指名读1、2自然段。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二、合作探究1学习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投影出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指名读、齐读。每句话讲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2学习第四都分(第四自然段)。(1)指读,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三、总结、扩展l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四、布置作业l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把自己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抄写下来。板书设计桃花心木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精神,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突出语文课程性质的整合以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并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感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诱导学生学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重难点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介绍桃花心木。1提示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交流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后,教师展示材料,介绍桃花心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同桌互相轮读课文,互相正音,教师随机抽测。(2)交流学生字情况并进行识字教学。(3)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全班共同解决。2整体感知。重点引导说说写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相机让学生找出写怎样给树苗浇水的段落,写为什么这样浇水的原因的段落,写作者感想的段落。3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指出不明白的句子。4教师梳理问题,小结,相机板书:种树育人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是根据蒯福棣老师提出的当前阅读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来安排的。蒯福棣老师指出,“老师教课时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做法。而且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问题跟全局关系不是太大,是比较肢解局部的,那就可以随时解决;有的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而且需要深入钻研课文以后来共同研究,那就可以作为重点探究的问题。这在于教师事先对教材认真钻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以后,事先心里有数课堂上就便于因势利导。”三、研读课文,体会用心。1提出研读问题。围绕“不确定”这个词来体会作者是怎样明白种树人那样浇水的用心,又是怎样从种树这件事懂得育人的道理的。设计说明:课程标准第3学段(5-6)的阶段目标指出,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课中“不确定”是一个具有独特作用的关键词语。课文表达的意思是:老天下雨是“不确定”的,所以种树浇水也要“不确定”,才能让树苗学会独立自立,才不会养成依赖的心,才能经得起自然的考验;不只是树,人也一样,生活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也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去培养人,才能让人学会独立自主,才不会养成依赖的心,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可以说,“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总体结构上说,是以“不确定”这个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并借此串连起事理和哲理的。在本文中起这样作用的语句还有“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另外,作者的认识变化过程(如“奇怪”等一连串体现作者认识变化的词句),也可以作为学习的线索。2感悟种树人的用心。(1)联系种树人的话,感悟“不确定”的意思。(2)联系第三、四自然段,感悟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3)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浇水方法有没有道理”发表见解,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联系生活经验,从自己种树种花的经验来说。设计说明:“种树人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并不难于理解,在这里用了较大的力度来进行引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发表见解,在这里首先要先说“有”还是“没有”道理,然后要说明理由,才能令人信服,那么理由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于发表见解的方法也就比较明确了。这便于落实本册本组读写训练重点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要求。(4)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5)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按照下面程序,指导读好种树人说的两段话:听录音朗读创设情境(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我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的?)“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请你选择一两句试着读一读同学评价,再试着读一读教师范读指名数位试读全班齐读。3引导小结。第二课时一、积累词语,概述复习。1创设情境,积累词语。通过比赛抢答的形式让学生读读课文,感悟词意,积累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不确定、算不准、勃勃生机、语重心长、狂风暴雨、从从容容、莫名其妙、独立自主、百年的基业”。2选词填空,复习旧课对种树人的话及用心进行概述,让学生选择词语填空,并齐读:“由于老天下雨总是( )的,如果无法在( )中( )生长,树苗就会( );即使幸而存活,但是它的根却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 ),也会一吹就倒。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打好( )。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的样子,浇水没有规律,浇水时间( ),浇水的量也( ),他是想让树苗不要养成( )的心,要学会在( )中,拼命扎根、找到水源,才能长成的百年大树。他真是用心良苦啊!。”设计说明:感悟词语,积累词语,以至能够运用词语,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环节创设比赛抢答情境,教师先提出比赛规则“师说词意,生抢答词语”,然后要求学生读课文猜测教师会提出哪些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课文,边寻找词语,感悟词意;抢答后,学生领读、齐读,又进一步地识记词语,积累词语;最后,让学生选择这些词语进行填空,引导学生对所积累的词语,进行运用练习。这样,把感悟、积累、运用连为一体,词语教学到位,学生兴趣浓厚。同时,学生自读课文,填空的内容又是种树人浇水原因及用心的概述,即复习旧知,又为新课作了准备。二、再研课文,感悟哲理。1提出本节课学习任务。继续围绕“不确定”这个词来学习第十四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想和见解。2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人生的哲理。(1)理解“不确定”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例,感悟生活的“不确定”(先让学生联系实例,教师酌情补充)。(3)讨论句子的含义,感悟人生哲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填空齐读:“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 )中生活的人,才不会养成( )的心,才能学会( ),( )。”(4)指导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第十四自然段。3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1)联系“中日夏令营”事例,发表见解:中国儿童要怎么做才不会输给日本孩子?设计说明:利用课前交流讲述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儿童要怎么做才不会输给日本孩子?在此,在学生学习课文,充分感悟人生哲理后,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能发。(2)读了这篇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引导:联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话吗?联系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话吗?联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想对自己也说句什么话吗?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总结全文。2拓展延伸(课外语文实践)。(1)必做题(做在作业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