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1998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江南的冬景教案【课前导学】一、专题导读(对本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有个整体把握与认识)“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指的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大自然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面对自然,可以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可以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也可以湖山沉思,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是本专题的三个板块:谛听天籁引导大家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引导大家体会并表述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悟。湖山沉思引导大家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二、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煮茗(mng) 蛰居(zh) 曝背(p) 亘古(gn) 煊羊肉(xun) 赭色(zh) 绿林豪客(l) 正月(zhng) 乌桕(ji) 恣意(z) 谛听(d ) 剥削(b) 槎桠(ch y) 丰腴(y) 剥花生(bo) 夹层(ji) 间或(jin) 中间(jin) 夹衣(ji) 铭记在心 (刻) 月晕(yn) 晕头转向(yn) 搁下(g) 搁不住(g) 莫名其妙(说出) 四、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第一板块学习材料侧重于对自然感性层面的欣赏。2、过程与方法:交流合作探究,寻找美,品味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善于“于平常处发现美”,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在文本解读中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习“谛听天籁”板块中的江南的冬景,欣赏一下郁达夫他所欣赏和表述的江南的冬景的自然之美。三、整体感知(一)浏览课文;正音请学生表述一下自己在本篇目中积累到的词语:煊(xun)羊肉 煊(xun)赫一时(名声很大,声势很盛) 烜(xun)赫一时剥(bo)花生 剥(bo)皮 剥(b)削 间(jin)或 蛰(zh)居 拿出纱衫来着(zhu) 用不着(zho)夹衣(ji)夹克(ji)泊船(b) 湖泊(p) 月晕(yn)晕头转向(yn)搁笔(g) 搁不住(g) 丰腴(y) 恣(z)意(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对江南有明确的区域界定。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三)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提示: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四)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三、研习文本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其他同学听一下有没有读出意境?这几幅图都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呢?(一)屋外曝背谈天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提示: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二)农村冬雨图1这幅画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2请同学朗读晨昏诺日朗描写瀑布的一段。这是怎样的意境?该采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读时速度快一点,语调可不能平和,应该是激昂的,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行文的风格,才能表现瀑布的雄浑奔放。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行文的节奏,处理好语调。(三)午后冬郊图明确:这幅画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颜色?总结: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四)江南雪景图1、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2、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3、总结: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五)旱冬闲步图朱自清的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优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整的结构成为我们大家学写散文的楷范,确实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而大家看一下郁达夫的文章。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四、品味赏析(一)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 温润 晴暖 优美 (二)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风:大若雷;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树叶:不脱尽冷天:一两日灰云 落叶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至多绝对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三)郁达夫散文特点: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四)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4、行文节奏要和所写的意境相合。五、总结全文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赏析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时说:“告别了春的湿润,夏的炙热,秋的忙碌,江南飒爽地进入了无雪的冬天,采集土地灵气,孕育来年的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郁达夫先生借助他丰富的想象,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冬日的江南,温柔、平和、闲静”同学们,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不独在江南的冬景,愿我们大家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的美,景物的美就在你心灵与自然融合之时诞生了!【课堂练习】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答案B。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藏族喜欢饮茶,以马易茶是对他们茶叶需求的满足,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从道理上看,宋代统治者怎么会关心藏族人的生活呢?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答案C。C项的载体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且后文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C错无疑。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答案:A。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所犯错误同8题D项。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对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探究理解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白居易的态度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的狂风暴雨。 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4、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西地平线上【课前导学】1、作者简介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看看在西部景物中最令作者难忘作者震撼的是什么。2、熟读课文,预习字词诳语 kun 垭口y 勉强 qin 湖泊p雾霭 i 混沌hndn 瘴气 zhn 酝酿ynnin喷薄 pnb 安谧m 泥淖 no 攫取ju3、整体感知,填表格文章三次从不同侧面反复去描写。请分析三次地点、观察感受、联想等。【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包括确定重点景物描写对象、突出景物特征的能力,恰当安排文章线索、结构的能力,语言锤炼和运用的能力等。2、感悟三次日落不同的美。过程与方法: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的能力。三、教学难点 品味和评价文本表述自然之美的语言艺术。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二、作者介绍三、研习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诳语 kun 垭口y 勉强 qin 湖泊p雾霭 i 混沌hndn 瘴气 zhn 酝酿ynnin喷薄 pnb 安谧m 泥淖 no 攫取ju2、文本探讨:整体感知刚刚同学们已经读了文章,本文只抓住了一个重点景物“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三次从不同侧面反复去描写。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完成下面的表格填充。(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培养了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西地平线上的落日观察地点(段落)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作者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定西高原(2-6)转过垭口停车、拍摄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背景:群山;左公柳左宗棠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罗布淖尔荒原(7-18)匆匆行旅,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下车观看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的。血红(胭脂色),鲜艳、温柔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瘠瘠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罗曼罗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种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阿勒泰草原(19-25)迎着落日西行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背景:“顶山”辽远的西地平线兵团人家女孩、匈奴民族、成吉思汗我多么地卑微啊!我多么地平庸啊!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给我看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文章只定下了一个描写重点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再通过不同的感受三次细致观察和细腻描写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同时又紧扣着自己对自然的审美感悟。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宏观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印象,避免浮光掠影,记流水帐。(可以适当插入学生在写景作文中的不足)3、鉴赏探究第一段(1)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第二段(2-5)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的观察。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参考摆文弄墨无可厚非,在写作时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一种文化涵养。但从另一个角度,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下寻求一些与自我认知熟悉的东西,也是可以理解的。经验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重点赏析对落日的描写: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日落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第三段(7-16)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讨论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思考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参考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领悟可见,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是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第四段(17-22)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第二十三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4、全文小节: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所以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要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今天的课才有所收获。四、活动设计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可以就近旁边的景物观察,比如外面的假山、水池、草坪等。下次上课之前作交流。【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天。这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 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1、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2、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3、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4、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1、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 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2、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 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3、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 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4、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5、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课外探究】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表述身边的自然之美,写写我们苏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联想和你的感受。赤壁赋【课前导学】1、题解及作者 宋代黄州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成熟了的苏轼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文学地位:散文 “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词作 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合称“苏辛” 诗歌 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2、朗诵全文,整体感知3、翻译课文,注意实词虚词积累【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本文“文境邈不可攀”的特点。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特点。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二、重点: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 三、难点:生命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五、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 、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题解及作者三、朗诵全文,整体感知(一)、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二)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朗读流畅;分组朗读,相互评价;推荐朗读(可由三至四人接读)(三)阅读讨论 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和多义词,并由四组分别翻译一至四节。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 击空明兮泝流光 举匏尊以相属活用的字 桂棹兮兰桨 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肴核既尽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麋鹿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凌万顷之茫然 渺渺兮予怀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此非梦得之困于周郎者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疏通一至四节文字 用“随文释义法”解决(四)、齐读全文【课堂练习】1、选出加粗词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A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p0ng通“凭”,乘)虚御风击空明兮溯(s)逆流而上)流光B倚(y!依)歌而和(h8唱和)之不绝如缕(l细丝)C余音袅袅(y9 y9声音婉转悠长)苏子愀(qi3o)然横槊(shu长矛)赋诗D羡(xi4n羡慕)长江之无穷洗盏更酌(zhu$商量)泣孤舟之嫠(l0)妇2、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3、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5、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6、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举匏樽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7、选出“之”字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一项A不知东方之既白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哀吾生之须臾D羡长江之无穷8、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9、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惟兄嫂是依D渺渺兮予怀10、选出下列作品中不同类的项A游褒禅山记B石钟山记C念奴娇赤壁怀古D赤壁赋11、选出下列文句的译文有错的项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我们任凭那苇叶般的小舟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这优美的月色美景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暗自哭泣。C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曹孟德横执着长矛吟诵诗篇,本来是一代杰出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儿呢?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译文:做那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蜉蝣和沧海之中的一颗谷粒。E挟飞仙以遨游,抢明月而长终。译文:带着仙人一起飞升遨游,怀抱着明月与它一起长存于天地间。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然、之、乎、如、方”等多义词2、注意实词、虚词和多义词的积累,掌握有关句式附【译文】 壬戌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乘船从流飘荡,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举杯劝客人饮酒,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一诗,高唱“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南斗)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听任小船所往,越过宽广江面浩荡渺茫。浩浩荡荡如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道它要在哪儿落脚;飘飘然如超脱尘世,无牵无挂,飞升而成为神仙。 于是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击船边(打节拍)歌唱。歌词说:“桂木做的船桨啊兰木做的桨,划开为月光照耀的清澈、空灵透明的江水,迎着水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我的思念悠远,遥望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哀怨、象爱慕,象抽泣、象倾诉,余音细弱悠长,象细丝延绵不断。使潜藏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船上的寡妇哭泣。我忧愁变容,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武汉),向东望是武昌(今湖北鄂城),山水盘绕,繁茂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今属湖北),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饮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一代英雄,如今在何处呢?何况我和您捕鱼打柴在江边沙洲,与鱼虾作伴侣,与麋鹿作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酒器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箫声之中,在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江水就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去并未流失。月亮虽然有圆有缺,而最终却没有增减。从它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停止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不会消亡。那又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饮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杯盘凌乱不堪。我和客人们一起睡觉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亮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一、研习课文(一)、学习第一段 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l)可分三层 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 学习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乐”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1)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三)、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