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420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 论语二则 教学设计铁十一小巩宁教学要求: 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朗读课文,在读文言文时,能根据意思停顿,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学习过一篇论语,谁还记得?(请同学背诵) 对论语这本书你有多少了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及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那对孔子你又有多少了解呢?(学生谈对孔子的了解。) 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读书的学法梳理 那你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孔子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记录着孔子语言的这两则论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正确呢?(学生自读) 正确流利读书。 课文读正确流利。请两名同学读读。 出示:曰。读一读,什么意思?注意读的长一些。 矣:没有实际意义,是语气词。和焉一样。 而:连词。读时注意前后联系。 这些字的字音要注意。 为:注意读音是二声。是什么意思呢?当做。 则:找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出示字义,选择。 字义: .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 量词。 理解意思的学法梳理。 你有什么办法把课文的意思弄清楚呢?(查字典、请教别人、看注释。强调书下有好几个注释,看注释是个好办法。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怎样知道一句话的意思呢?) 请你结合注释,先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字或词的意思,可以画下来,标上一个小问号。 同桌交流,老师建议每一个同学都先读一读论语,然后再说一说论语的意思。(老师巡视) 第一则论语 这则论语告诉我们什么?(导向理解论语的意思) 这几个字的意思你理解吗?(温、故、新、为、矣) 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读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得缓慢,个别字拖音) 大家想一想,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对他的弟子说这句话?(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读出劝戒或赞赏的语气) 孔子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收获,那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哪?(通过聊天让学生明白,技能、技法的长进是自己温故而知新的结果,同时把新的体会告诉他人,就是别人的老师) 第二则论语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孔子告诉我们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又是什么呢?(导向对句意的理解) 理解字义:思、则、罔、殆 读出理解。 指名读。 提问读: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 这样做不行_,再来读读_。 劝告我,可以吗? 知新 _则获。 评:你真正做到了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则获,那怎样做会没有收获呢?(导向朗读) 三、总结,拓展延伸 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则论语,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都明白了些什么? 学 思 板书:温故 知新 结 合 这么好的学习方法是谁告诉我们的呢? 2500 多年前,孔子说的这两句话,今天我们读来,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有这么多的帮助。孔子不仅在学习上给我们讲明了方法,而且他的话在做人、做事、品德修养上也给后人以启示。(出示课件) 请你轻声地读读孔子说的这些话,哪句是你熟知的,你能给我们讲讲意思吗? 指名讲意思。 指名读。 精炼的语言凝聚着孔子非凡的智慧和人性上的光辉, 2500 年间,孔子的一言一行激励着许多文人、许多武士、许多的报国英雄,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振兴,一直在努力奋斗着。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人,就连国外的许多国家也成立了“孔子研究会”,他还评为“世界十大古代文人”之首呢。我希望我们同学也能从中获得收获。 课例论语二则 评析文本铁十一小 徐学玲 语言最小的单位是“词”,字要通过词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句子要凭借词,才能组合排列。对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字词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了。 巩 老师在教学“论语二则”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联系,理解体验 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再利用旧的词汇过渡理解新的词语,使新词在旧词的再现中融会贯通,从而使新词的意思逐渐清晰明了。 本节课上,对于语气词“矣”的教学, 巩老师采取了与学生学过的“焉”这一旧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感受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无痕地向学生渗 透了古文中语气词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给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知识。 另外,汉语本身就有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一定要关注文本,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词,建立联系,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去运用。这就是学习汉语要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的道理。 本节课上, 巩老师还适时引导学生把课文题目中的“则”,与课文中的“则”建立了联系,对比着来理解,也强化了学生字词的感悟和积累,对于今后的运用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语境,理解体验字词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有些词语单独理解起来较难,但是,如果将其置于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巩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词语分类处理,从而较好地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点。例如,“温故”“知新”“学”“思”“罔”“殆”等重点词,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 于是巩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放到句子中去思考,先说一说读懂了什么,顺势让 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样学生对词句就都理解了,之后再反复诵读内化,进行积累。 可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词句,就要将词语置于句子之中,也就是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说 词语探究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也只有 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字不离词 ”、 “词不离句 ”、 “句不离篇 ”,这就是字词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这里, 巩老师对词语的教学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词面上,而是在学生初步感受词语的基础之上又将学生引向了句子,请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词语是零碎的,而句子却是完整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句子的温暖怀抱中。 巩老师把词语的教学过渡到了句子教学上,层层深入、步步为营, 扎扎实实,将感受到的热乎乎的词语引向文本,让词语永远活在了文中、活在心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验字词 课文大多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以及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刻的思想道理来感动读者。因此,学习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就能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如: 巩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学”和“思”及其关系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理解和体验的。这些理解和体验,不是简单的来自老师的讲解,而是在与生活实际真正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潜心体会,使字词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起来。这样,学生便能真正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自己的理解了。 可见,在字词教学中,教师适时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实到语文教学中来,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强化朗读,理解体验字词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读,感受文中绚烂的语言,让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 论语二则中,文中深刻的道理,是通过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表现的。巩教师在课上很重视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培养朗读的能力,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到课文的典范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深入地理解道理。如在学生理解两句意思之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之后教师进行范读。在学生理解词语,感悟句意时, 巩老师还摈弃了为解词而解词的简单做法,将理解词义与朗读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体验中真切地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句中词语的意思,更体验到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可见,通过句子朗读可以很 好促进对词语的感悟品味,感受词语带来的情感体验,它们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如何运用评价指导学生积累成语_ 字词能力形成性评价工具使用案例梁山中英文学校 祝爱香成语宝典( 自主学习 )同学们,“成语宝典”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自制的“成语宝典”样子一定很精致,内容一定很精彩。老师给你们找来了小朋同学的“成语宝典”,他的设计很新颖,内容也很丰富。你打开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脑力大比拼1 、打开宝囊:宝囊 - 学成语长智慧数字猜成语:12345609 () 1256789 ()1+2+3 ( ) 333 555 ()3 5 () 5 10 ()9 寸 +1 寸 1 尺() 1 1 1 ()2 、宝盆等着你:宝盆 - 学成语知名人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作家杜鹏程()画家刘海粟()革命家王任重()作家陈残云()原北京市长焦若愚()影星成龙( )你能解读老师和同学们的名字,看它们取自什么成语吗?3 、开启宝瓶宝瓶 - 谜语猜成语龙 - 闹 - 掠 -寸步不离 - 百米赛跑 - 蛀书虫 -纸老虎 - 丢西瓜捡芝麻 - 鱼尾纹 -你能照样子编几个吗?4 、进入宝库宝库 - 读古诗知成语相逢何必曾相识 - 轻舟已过万重山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曲只应天上有 , _。飞流直下三千尺,_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能设计出更有趣的题目吗?评价与反思1 、你来评价一下小明的“成语宝典”,你给他几颗红星?为什么?2 、你的“成语宝典”中一定也藏着许多“宝”,你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吗?和你的好伙伴讨论一下,积累成语有哪些好方法,试着总结几种。3 、你愿意给成语分类吗?把你“宝典”中的成语放入下面的“百宝箱”中吧 !描写神态的描写色彩的描写心情的4 、你觉得小明“成语宝典”中的哪些内容使你深受启发?你有新的想法吗?在班级内开展“成语宝典”的比赛活动,评出最佳“成语宝典”。“成语宝典”设计形式灵活多样,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一个班进行了检测,具体情况如下:1 、数据分析有 25 位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评价,用时 40 分钟左右。其中“数字猜成语”一题完成较好, 90% 正确。“学成语知名人”所有学生都写得十分正确。“谜语猜成语” 7 名同学稍有错误,对于读古诗知成语的题目,学生都在理解内容,想像意境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其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题,回答“绝处逢生”的 15 人,回答“柳暗花明”的 13 人,回答“山穷水尽”的 2 人,回答“死里逃生”的 4 人,只有个别学生理解错误。“相逢何必曾相识”一题,回答“似曾相识”的 18 人,“一见如故”的 20 人,理解基本准确。2 、现场发挥在完成“学成语知名人”的题目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了一项活动,即“猜同学的名字取自何成语”,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举例如下:李晶莹 ( 清澈透明、玲珑剔透、晶莹透亮 )张思颖 ( 才思敏捷、才智过人 )李文博 (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李斌 (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在完成谜语猜成语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的谜面。如:演员 - 逢场作戏 哭诉 - 声泪俱下气球 - 不翼而飞 登山 - 步步高升铁公鸡 - 一毛不拔 一个巴掌拍不响 - 孤掌难鸣哥哥怕弟弟 - 后生可畏 律师犯罪 - 知法犯法七十二小时不见 - 士别三日 一只蜜蜂叮在挂历上 - 风和日丽有十只羊,九中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 - 抑扬顿挫在完成读古诗知成语后,一组同学又在原题基础上经过创新,设计了一更新颖的题目。现举一例。下面每个成语中都缺少一个字,请你正确填写,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熟悉的哪一首诗。1 、黑不分 2 、重见天 3 、依不舍 4 、青绿水 5 、同归于 6 、青不接 7 、口若悬河 8 、刀枪不 9 、阔天空 10 、水年华 11 、擒故纵 12 、苦潦倒 13 、辛万苦 14 、万长城 15 、不转睛 16 、三半夜 17 、行下效 18 、望无际 19 、出不穷 20 、月满西 把上面的答案,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你知道这首诗的诗名及作者吗?家长签名: “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积累成语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3 、评价与反思在评价与反思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在评价小明的“成语宝典”时,黄立萍这样写道:“小明的成语宝典我给他圆颗星,因为他做的新颖有趣,让们在快乐中丰富了知识,但内容设计上还不够丰富。假如让我来设计,我还要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更好玩的。如:看图画猜成语、根据意思猜成语、自编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园地等。在谈及自己的成语宝典和积累成语的好方法时,同学们更是滔滔不绝。吴轲同学的成语宝典利用幻灯片制作动画让同学猜成语,嬴得了大家的好评,展示完自己的成果后,在同学们的掌握中,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大多数学生归纳了三至六种积累成语的方法。最常见的如分类记成语、编故事记成语、自编谜语记成语、绘图记成语、小组展开比赛等。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和借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次评价活动,同学们深受启发我们深有感触。为什么以前通过背诵、默写来评价学生积累成语的情况时,效果总是不理想,强调了几遍的问题重复出现错误。而现在,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评价,学生就这样乐于接受并热情高涨呢?一位家长写道:“如果能把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贯穿到语文课堂,将会使绝大多数学生乐学、好学、主动求知”。由此可见,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评价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将会激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挖掘出他们无穷的潜质。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 、通过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3 、通过第一则寓言自相矛盾的学习,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知故事,明道理),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掩耳盗铃。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寓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寓言。 1 、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亡羊补牢的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故事?(课件:亡羊补牢) 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由一个同学讲故事) 2 、揭示课题: 亡羊补牢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故事,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 道理。像这种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 (板书:寓言 ) 这学期我们学习其中的两则(板书:二则) 5 分钟 二、学习自相矛盾 ( 一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复习字、词。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举起右手一起写,(板书:自相矛盾) 请大家打开书,先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第一组词:矛 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和他一起打开书,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评:你真会学习,读书下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字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矛,最初人们根据矛的样子勾画出的象形字是这个样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矛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就是现代汉字“矛”字。(课件演示) 你们知道什么是盾吗? 这是盾,他也是由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慢慢演变成现代汉字。(课件演示) 教师说明:矛和盾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中,矛用来进攻敌人,而盾用来遮挡矛或者其它尖锐的东西,保护自身的安全,作用可大了! 出示第二组词:锐利 坚固 指名读。 齐读。 现在,投影上有四个词,你能两个为一组进行词语搭配吗? 出示第三组词:夸口 哑口无言 指名读词。 “夸口”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这个人在吹牛,也许不可信,是吗?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想一想。 用夸口说一句话吗?(小明经常向同学夸口自己家有很多玩具。开学时,小利就向同学夸口说期末考试能得第一名。兔子向乌龟夸口俩人赛跑,自己准能得第一。) 哑口无言,选择字义。 老师这里为哑口无言准备了两个意思,但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你能选出来吗? 再读一遍这些词。 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讲一讲自相矛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自己试着说一说。 指名讲故事。 10 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课文中的字词大家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出示图片)你能在市场中找到他吗?那么就让他带领我们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课文中哪看出来的?(可笑)(提示学生要抓重点词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 学生可能会找到那个人说得话,并进行对比。或是觉得这个人说大话。(板书:夸口)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 1)如果学生对比两句话 A 、出示第一句: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自读) 如果体会到“矛锐利” 问:怎么读能让人们感受到“矛锐利”,你能读出来吗?(指名 2人) 如果体会到“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课件出示:各种盾(体会不论 -都 -) 过渡:他一方面夸口自己的矛锐利,一方面又夸口自己的盾坚固。 B 、课件出示: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伸出手指,做“戳”的动作。 你知道他现在又想夸什么吧!试着读出来。(自读)(指名 2人) C 、出示两句:你是这个人,该怎样叫卖?(同桌互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集市。集市上的人可真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些卖东西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都想吸引更多的人到他这儿来买东西。你就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该怎么叫卖的呢?先练一练。(自读) 谁来试试。(指名读 2人) 预设二 :学生找到当别人质问他时,他哑口无言。 ( 1)他为什么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说得话前后不一样) ( 3)两句话说得前后不一样?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什么?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接预设一。 15 分钟 (三)剧本表演,深入理解寓意。 1 剧本表演: ( 1)那我们表演一下可以吗?( 2人一组,商量商量,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 ( 2)汇报表演,学生点评。 2 、深入理解寓意。 ( 1)再来看这两句话,这个人前后说得两句话有问题吗?(板书:前后不一致) ( 2)看图:此时此刻,他脑子里会想什么? ( 3)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理解寓意)(说话、办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总结:这也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体会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 4)运用: 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这样说吗? 老师: “今天小红怎么没来上学呢? ” 小华: “我想她可能一定是生病了。 ” 看来我们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要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了。 5 分钟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作者呢? 1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自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叫韩非子的人所写的。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已经凝练成四个字 自相矛盾。这个词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2 、我们今天读到的课文选自韩非子的同名著作韩非子,课文是后人翻译出来的,想见见原文是怎么写的吗? (配乐朗读古文) 5 分钟 ( 五 )作业: 出示课件 课例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评析铁十一小 徐学玲 记得维果斯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只有让词语动起来,它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刘 老师在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归类强化字词积累 教学词语环节, 刘老师分别出示了“矛”、“ 盾”(两个表示古代兵器的词语),“锐利”、“坚固”(用来形容兵器特性的词语),“夸口”、“哑口无言”(用来表现人物的词语)三组词语, 在教学中, 刘老师分别出示之后,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并分别了解其词义。此种方式巧妙渗透了词语的归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与积累,并集中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一举多得。 二、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刘 老师在分别出示了“矛”、“ 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 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 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 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 “环 ”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 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 “环 ”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理解。 此处教学有层次、有梯度,设计巧妙,让词语活了起来,起到了指引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训练语文基本能力 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字词教学也使得整个课堂变得灵动而丰厚起来。 三、借助资料激发学习字词的兴趣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中的“矛”和“盾”是学生理解成语的关键。刚刚接触两个字时,学生直接看书下注释就能了解,但印象不深,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也都没有见过“矛”和“盾”,所以课上, 刘老师让学生先看注释,激活前知,再通过展示图片以及文字的演变过程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和更强的求知欲,最后再把他们放回成语中,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其实,字词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因此,真正的字词教学应该是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各种文化对话的过程。 刘老师在课上出示 “矛”和 “盾 ”字的演变过程,就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同时 给学生以新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单调沉闷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 四、创设情景强化字词理解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些词语具有模糊性、意会性,很难一下作出全面、准确的解释,如果我们能根据词语的特点,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悟真义,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 “自相矛盾 ”本义的基础上 ,又引导学生结合文句(人物说的两句话)和语境进一步感悟了 “自相矛盾” 的含义,理解其深刻的寓意。 并通过引入图片资料丰富学生对词语的认知,那五花八门的“盾”, 使学生兴趣倍增,“盾”这个词在学生的头脑里也更加鲜活起来。 之后再把它放回句子中, 并在进一步的感悟中,不断地逼近对文本语言的深层 “触摸 ”, 使学生对内容和意思有了更好的感悟。 至此 ,通过本义和文中义的相互验证和诠释 ,学生也就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 “自相矛盾 ”的词义了 ,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达到了 “内行看门道 ”的阅读境界。 显然,这里的字词教学已经深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经过几个来回,有力地唤起了学生对词语的感觉,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让学生演一演 ,目的是学以致用 ,切实地把识字析词、阅读理解、写作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遵循汉字规律 进行字词教学 在具体细致、繁杂变化的教学活动中,指导思想必须明确,才能博采众长,坚持自己的特色。根据明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安排好具体的教学步骤、环节和方法。在日常的字词教学中,根据汉字的构成规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两点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在字词教学中,形音义的结合,以义为核心,以理解和运用为目的 请先看下面的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教学“天空”一词。 师:板书“天空”,并写出汉语拼音: ti n k ng。 哪位同学会读这两个字?要求读出拼音。 先请一位同学读,然后大家齐读。 (这是在解决读音问题) 师:谁会分析这两个字是怎样写的? 生:“天”是独体字,一横两横一撇一捺。“空”是合体字,上下结构,上面一个“穴宝盖儿”,下面一个“工人”的“工”,合起来就是“天空”的“空”。 师:同学们再“书空”几遍。 (这是解决字形问题) 师:“天空”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就是“天上”。 师:对。天空中都有什么? 生:天空中有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空气。 (这是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形音义相分离的方法,对形音义采取的是“单打一”各个击破的方法。形音义三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形是形,音是音,义是义,三者分头解决,其中对“天空”的词义理解上有欠妥之处:“天空”和“天上”不能画等号,用“天上”解释“天空”是不准确的。 请看另一种教学方法: 师生:同上一种方法一样,读拼音读字词。 师:谁会分析这两个字是怎样写的? 生:(回答同前一种) 师:“天”字为什么这样写?我们能不能把它看成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合体字? 生:(思考后回答)可以把“天”看成是由“二”和“人”组成的合体字。 师:还可以看成是哪两个字? 生:还可以看成是由“一”和“大”组成的合体字。 师:这两种分法哪一种好呢?哪一种的分法和“天”的意思有联系呢? 生:(思考后回答)还是把看成是由“一”和“大”组成好。“一大”就是“最大”,“天”最大,没有比它再大的了,所以“天”就是“一、大”。分成“二”和“人”不好。两个人怎么会是“天”呢?(同学们 和老师全笑了。) 师:那么,“天空”的“空”字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穴字头”表示洞,“工”是“工人”,“空”字表示工人在洞里干活。 师:“空”是什么意思? 生:“空”是里边什么也没有的意思。 师:那么“工人在洞里干活”是里边什么也没有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所以,把“空”解释成“工人在洞里干活”是不合适的。“穴字头”表示洞的意思是对的,如果洞里什么也没有,那不就是“空”吗?下面的“工”字在这个字中表示读音,“工”和“空”的读音相近,都含有 ong的韵母。“穴字头”表示字的意思,“工”表示字的读音,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 生:(聚精会神地听着,边听边想) 师:“天空”的“空”为什么也写成“空洞”的“空”呢? 生:因为“天”上什么也没有。 生:有太阳、月亮、星星。 生:有空气。 师: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地方有空气,在遥远一些就有日月星,但它仍然像是空荡荡的,因为它太大了,是“一大”。嘛!所以叫“天空”。 生:(大家都点点头) 师:谁能再正确地把“天空”这两个字解释一遍?(这是在反馈巩固) 这种教法就不是形音义“单打一”相分离的方法了,而是把形音义结合在一起,因形说义,以义联形,形中有音,以形标音的方法了。不是单纯记忆,而是生动活泼的思维,也为以后的虚席打下扎实的基础。 请再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第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烦闷”一词。 烦, f n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火”字,右边一个“页”字。闷,半包围结构,里边一个“心”字,外边一个“大门”的“门”字。烦闷就是心情不畅快的意思。 第二种教学方法: 先引导学生看幻灯片,思考并讨论“页”字旁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讨论 和老师引导,同学们明白了“页”表示人的头。 “烦”表示人的脑袋里像着了“火”似的,又着急又难受。“闷”是形声字,“心”表示心里憋得慌,恼怒。“门”表示读音,“门”和“闷”读音相似。烦闷,就是人的心情不舒畅,恼怒而憋气,脑袋里像着了火一样。 第一种教法简单省事,容易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省时省力。但从培养学习能力、训练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的长远的效果来看,当然是第二种方法好。 这第二种方法就是“形音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音义相结合”,就是不像一般方法那样,把形、音、义割裂开,死记硬背地记字形,孤立地读字音,生吞活剥地背字义。不是教字形时就单教字形,教字音时只教字音,讲字义是仅讲字义,单线联系,单打一作战。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形和义、形和音之间的联系,有时也涉及一点儿音和义之间的联系。音、形、义是文字的三个方面,只有掌握了这三方面及三方面之间的联系,才是真正从整体上掌握了这些字。只掌握了形和音而不理解字义,只能说是掌握了字的局部,或者说是掌握了字的外部形式。“形音义相结合”,这样做不但掌握了字的局部,而且也掌握了字的整体;不但掌握了外部形式,而且也掌握了字的内在灵魂和内容,才是真正全面深入地掌握了字词。“音形义相结合”,就是“当感知字的任一因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即见形而知音、义,或闻音而知义、形、或表义而知形、音。” “以义为核心” ,就是通过对字形和字音的分析,去理解字义;理解了字义后,再返回去巩固字形和字音。第一,始终把字义教学当做重点;第二,对字的形音认读也要围绕字义去进行;第三,把字义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之中,不离开字义去单纯进行字形和字音的教学,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把字义当作“根本”问题,紧抓不放。请看下面的教学方法的对比: 同是教学“袅袅”一词,有三种具体教法,具体过程省略,只述其基本部分。 第一种: 袅, ni o,上下结构,上面一个“鸟”字,但省去一横。下面一个“衣服”的“衣”字。“袅袅”是“细长柔弱”的意思。写三遍。(这是音形义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从查字典中抄下字词的意思。) 第二种: 袅, ni o,上下结构,上“鸟”下“衣”,但“鸟”字少一横。这个字我们怎么记呢?可以有好多种方法,如:( 1)衣服上绣了一个鸟头,因为鸟儿少一笔,就是鸟头。( 2)晒在院子里的衣服上站着一只鸟。( 3)鸟儿的衣服真漂亮。( 4)鸟儿全身的羽毛好像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袅”组成词是“袅袅”,细长柔弱的意思。(这种方法本来的愿望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虽然生动,但却脱离了字义,没有围绕字义去理解,是人外加的,不是字词本身所具有的。对字形的记忆或许有些帮助,但对字义的理解是无益的。) 第三种: 生:袅, ni o,上下结构,上“鸟”下“衣”,但“鸟”字少一横。 师:“鸟”字在这里为什么要少一横呢? 生:一横的空间被下面的“衣”字占用了。 师:对。“鸟”字在这个字上有什么作用? 生:“鸟”字表读音,“鸟”、“袅”读音相同。 师:“袅”字下面的为什么写成“衣”字? 生:(思考) 师:因为“袅”字本来形容衣服上的带子又细又长、柔软的样子,所以“袅”字写成“衣”字。组成“袅袅”一词,也含有细长柔软的意思。本课的“袅袅”形容什么呢? 生:本课形容“炊烟”。 师:“袅袅炊烟”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家家户户做饭时,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拖得长长的,像衣服袋子一样,(边讲边作手势) 师:很对。“袅袅”还可以形容什么? 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袅袅”。 这第三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字形的观察与分析,去了解字音和字义,理解字义以后,返回来又巩固了字形和字音。引导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了字怎样写,怎样读,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读。这就是“形音义相结合,以义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以理解和运用为目的” ,就是绝不仅仅以会写字形、会读字音就算大功告成了。要引导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字词的意义,在头脑中进行鲜明的形象思维和准确的逻辑思维,而且要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会运用。检验字词教学的效果,不能只看会读会写的数量,而主要看正确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质量。理解和运用是检验字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我们字词教学的目的。 什么是理解? 首先,我们应该说明: 照抄不是理解。不少学生在预习本上把字典上的意思抄下来,老师在提问时,能照着说出来。虽然回答的准确,但这不是理解。 死记硬背不是理解。学生即使能把字词的意思背下来,甚至十分熟练,但这也不是理解,并不能说明这些词语学生已经懂了。 模仿重复不是理解。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第二个学生也照样复述一遍,这是机械的模仿,表面重复并不见得理解内容。所以,我们决不能以学生会回答出问题来判断他是否真正会了。 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是理解。只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模糊的轮廓,这也不是理解。比如学生认为:“屹立”是“站立”的意思,这就不能说他已经理解了。 一知半解、蜻蜓点水不是理解。学生只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星半点儿,即便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是理解了。比如有的学生只知道“稗”是一种草,到底是什么样的草,不明白它的样子和特点,这就是说便没有真正理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解呢? 辞海对“理解”的解释是:了解;领会。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理解事物时需应用已有知识,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新知识。理解过程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理解是通过亲身经验而实现的;间接理解须经过一系列的分化、综合过程,从最初模糊笼统逐渐过渡到明确清楚。实践实践是理解的基础。(辞海教育心理分册) 综上所述,可见理解是一种思维认识过程。前面所提到的照抄、死记硬背、模仿重复、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之所以不是理解,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思维认识的过程,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最多也只是机械记忆,没有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 要达到对词的理解,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能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能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示意,在脑海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情也能为之所动。 文字只是一种符号,理解是把这些符号在脑海中变成一系列活的形象,象在脑海中放映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一样生动有趣。请看下面的例子。 比如黄鹂和山雀一课中“梨椿象”一词,如果只是介绍“梨椿象是生长在梨树上一种害虫。”学生就不会理解。因为这句话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只是一种模糊的影子。 我们采取了讲解和看图像相结合的方式: 师:“椿象”是一种昆虫。身体圆形或者椭圆形,头前长着一个像吸管一样的口器,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身体会发出像臭椿树一样的臭味,所以叫“椿象”,也有人管他叫“臭大姐”。“梨椿象”就是生长在梨树上的“椿象”。(边讲边指彩图) 生:(随老师的讲解观察) 师:谁能讲一讲“梨椿象”身体和外表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生:“梨椿象”身体表面是黄褐色的,像树皮一样。 师:他为什么要长成像树皮一样的黄褐色呢? 生:这是为了不让人或者鸟儿发现它。 师:这叫 生:保护色。 师:对。那么,“梨椿象”吃什么呢? 生:用它那针管一样的口器吸果汁。它是害虫。 师:很对。梨椿象是吸果汁的害虫。那么,谁来消灭它呢? 生:是山雀。 这样,通过看图讲解以及讨论,学生明白了“梨椿象”的形状、颜色、危害、天敌,而且也明白了它为什么叫“梨椿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他们犹如看到了真的“梨椿象”。 又如古诗蚕妇中“遍身罗 绮者,不是养蚕人 ”。“罗 绮 ”一词,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之处。如果把“罗 绮 ”解释成“美丽的丝织品”,那么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美丽?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们采取了讲解、观察实物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师:“罗 绮 ”的“ 绮 ”为什么是绞丝旁? 生:因为“罗 绮 ”是一种丝织品。 师:对。“罗 绮 ”是一种什么样的丝织品呢? 生:(回答不出。) 师:“罗 绮 ”是一种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而且很薄,轻如纱。(拿出一块带有美丽花纹图案的丝织品。老师把它展开,学生聚精会神的观察,口里还不时发出赞叹声。) 师:在古代,谁穿这么好的衣服? 生:有钱的人。 生:当官的人。 师:很对。“罗 绮者 ”在这里就是指那些有钱有势的财主,当官的官僚。 再如“津津有味”一词,学生一查字典就会看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津津”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津津有味。”这样是不是就理解了呢?难说。我们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师:津读作,不读。津本意是“唾液”、“口水”,所以偏旁是三点水,“聿”表示读音,现在“聿”和“津”的读音不相近了,在古代是相似的。“津津”表示唾液很多,口水很多的意思。什么时候口里的唾液就会多呢? 生:在吃好东西的时候。 生:在吃喜欢吃的东西时。 生:想吃酸东西的时候。 师:总之,在看到我们有滋味、感兴趣的东西时,口里的唾液就特别多,这就是“津津有味”。谁能用“津津有味”造个句子? 生:我吃花生吃的津津有味。 生: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 师:“津津有味”难道只能形容吃吗? 生:还能形容看什么,比如我津津有味地看书。 生:我津津有味看别人下棋。 师:对,也可以说津津有味干什么。“津津有味”不只形容吃喝,它可以形容人很有兴趣地做事情,做事情时自得其乐的样子。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理解好像是消化和吸收,不是大脑对知识机械的存储和容纳。“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一整套符号体系,另一方面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其中后者更重要。”(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第三十一页)我们教师,就应该利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概念、原理、原则,达到理解的程度。 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能再造想象,这只是对理解的基本要求,是最低层的要求。 第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表面的外在表现,看到没在的精神实质。 在教“秩序”一词时,我们采取了下面的办法。 师:“秩”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哪个字表义、哪个字表音? 生:“秩”是由“禾”与“失”两个字组成的。“禾”表义,“失”表音,“失”与“秩”读音相近。 师:对。“秩”为什么用“禾”来表示意思呢?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 师:“禾”表示什么意思,请看幻灯片,要边看边想。(出示幻灯片) 师:谁看明白了,说一说。 生:“禾”像一棵麦子、稻子的样子,上面一瞥像结的粮食穗儿。 师:很好。“禾”字就表示麦子、稻子、谷子等庄家。“禾”字旁和庄家有关。“秩”表示田里面的庄家什么样子呢? 生:一行一行很整齐。 师:对。像田里的庄稼那样,一点也不乱,很整齐,这就叫“秩序”好,或者叫有“秩序”。所以“秩”写成“禾”字旁。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序”字是由那两部分组成的?都表示什么? 生:“序”由“广字头”和“予”组成。“予”表音,“广字头”不知道表示什么。 师:我们再来看幻灯片。(出示幻灯片) 师:谁看明白了“广字头”什么意思? 生:“广字头”表示房屋。 师:对。“广字头”表示房屋,凡是“广字头”的字都和房屋有关系。“序”字表示房屋的什么样子呢? 生:一排一排的,一间一间的,排列得很整齐,一点儿也不乱。 师:很好。“序”字也表示整齐不乱的样子,和“秩”自成一个词“秩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秩序”表示整整齐齐,有条有理,一点儿也不乱的样子。 师:是的。“秩序”难道只能形容房屋和庄稼吗? 生:不,也可以形容人。 师:好。“秩序”现在主要是形容人。我们小学生要“守秩序”是什么意思? 生:“守秩序”就是上课不随便说话。 生:出教室、进教室不要挤,要一个一个走。 生:买东西要排队。 师: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守秩序”的事。我想你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这样做下去。 这种方法,通过形义结合、举例归纳,再举例发散,使学生把抽象的字义词义具体化了,又进一步加以概括,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维,这就是理解。这样做不但脑中有了鲜明的形象,而且明白了事物的性质和归类。 第三,能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个字或一个词在形、音、义等方面与其他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掌握字或词在字形、词形方面的纵横联系,指的是当看到一个汉字时,脑海里显现的不只是这个字,同时也会显现它的形近字,并且能够清楚地分辨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还指当看到一个汉字时,也会想到一些与它同偏旁部首、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并且能够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如,当看到“庆”字时,同时会想到它的形近字是“厌”。“庆”表示有了共同的喜事而快乐或进行纪念活动,可组成“庆祝、庆贺、欢庆、庆幸、国庆、校庆、普天同庆”等词语。广,表示房屋,大,表示人在手舞足蹈的活动,所以“庆”字表示人们有了共同的喜事而快乐或进行纪念活动。“厌”表示犬跑到“厂”里来了,让人憎恶、不喜欢,所以“厌”是憎恶、不喜欢的意思。可以组成“厌恶、厌烦、厌倦、讨厌”等词语。这样,就清楚地把这一形近字分辨明白,不会记混或弄错。 另外,当看到“庆”字时,应分辨出它是“广字头”,用“广字头”组成的字都跟房屋有关,于是脑海中应显现一系列用“广字头”组成的字,并指导它们和“广字头”的联系。 庄在土地上盖成的成片的房子,村庄。 庐简陋的房屋,茅庐。 库存放车子或者其他东西的房屋,库房。 庞极大的房屋,传说可以装下龙,形容极大的样子,庞大。 店供客人住或者做买卖的房屋,客店、商店。 庙古代供神鬼、名人、祖宗的房屋。 府古代称官吏办公的处所或住宅,现指国家机关,官府,政府。 底本指房屋最下的部分。 废房屋已经损坏,不能够再使用了。 庭厅堂或院子。 座屋子里的座位。 廓房屋外部的四周部分,轮廓。 这样,看到一个字就联想到一串字,掌握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掌握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理解。其中形近字的辨析表示字形的横向联系,同偏旁部首、字义相关字的辨析表示字的纵向联系。 掌握字词在读音方面的横纵联系,指的是看到一个汉字,脑子里显现它的同音字,并联想到一系列与它同一声旁的字,而且能辨析异同点。 如看到“馒”字,同时也会想到它的同音字是“蛮、埋、瞒”。虽然都读,但字形与字义都不同。 蛮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可以组成词语“蛮横、蛮干、野蛮、蛮不讲理”等。 埋表示不满和责难,组成词语“埋怨”。 瞒把真实的情况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可以组成词语“隐瞒、瞒哄、瞒上欺下、瞒天过海”等。 另外,看到“馒”字,应该知道它是形声字形旁是“食”,声旁是“曼”,于是脑中应该显现出一系列用“曼”作声旁组成的字,并会辨析其异同。 馒一种发酵的面粉整成的食品,所以是“食字旁”。 鳗一种身体长形,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表面多粘液的鱼,也叫白鳝、白鳗,简称鳗,所以是鱼字旁。读作。 漫水过满,到处流,不受拘束,随便的意思,所以是“三点水旁”,组成词语有“漫无边际、漫游、漫步、漫山遍野、散漫”等。读作。 慢本义表示内心看不起别人而态度冷淡,没有礼貌,所以是“竖心旁”,组成词语有“澳门、怠慢”等。因为内心轻视、态度冷淡,所以动作迟缓、速度低,组成的词语有“慢车、快慢、慢慢腾腾、慢条斯理、缓慢、慢性子”等。读作。 幔像火光那样颜色鲜明而美丽,所以是“火字旁”,组成词语有“幔帐、幔子”等。读作。 蔓指植物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所以是“草字头”,组成词语有“爬蔓、瓜蔓、顺蔓摸瓜、蔓延”等。读作或 这样,看到一个字,联想起一串字,而且掌握了他们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同音字的辨析表示字音的横向联系,同一声旁的音近又形近的字的辨析表示纵向联系,就可以说达较高层次的理解了。 掌握字词在意义方面的横纵联系,指的是当看到一个词时,脑海中显现的不仅是这个字词,同时也显现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能辨析近义词的异同点。 如看到“矗立”,会想到它的近义词是“耸立”和“屹立”。这三个词都有“高高地站立”的意思,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矗立:突出的特点是非常置,所以写三个“直”字,表示高高的耸立着,一般形容直上直下陡峭坚挺的山壁或者建筑物。 耸立:像动物的耳朵那样,又尖又细,高高地站立着,所以写成“耳字底”。“从”表示读音。突出的特点是形容又细又高的东西高高站立。 屹立:形容大山那样一动不动稳固地站立着,所以是“山字旁”。突出的特点是稳固,所以常常形容不可动摇。 又如,看到一组近义词中的任何一个词,脑中也会显现其他相关的词,如看到了“连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