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2课时)共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1010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2课时)共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2课时)共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2课时)共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备课堂教学设计样表课程名称 三语 主备人袁秀军 单位 菜园镇东尧会学校 主讲人 课时数 课题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学时二课时主讲人拓展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本节(课)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 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2.过程和方法: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学生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掌握字词,但是对于较为陌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较差,不能恰当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这个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公正、具体的评价。学习 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2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生字,指导书写。)一、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闪闪发光的钻石)老师:钻石,象征着纯洁、永恒,是珍贵的,又是难得的。忽然有一天,从一个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升上了空中化作永恒的星辰。你想知道这个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的故事。板书课题:19、七颗钻石(学生齐读课题)。老师: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查找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交流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出示列夫托尔斯泰资料,自由读。老师: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七颗钻石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钻石的晶莹纯洁、珍贵。为下一步学生领悟课文内涵作好铺垫。了解作家,谈话引入,诱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初读感知课文,认识生字。1、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正音。3、老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老师把词语请出来和大家见见面,看看认识吗?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老师:词语会读了, 把生字单独挑出来还会读吗?出示生字: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认字组词。老师指导读:“竟”“匆” “绊”“咽” “凑” “瞬”。指出“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如“咽喉”;读“”,如“哽咽”。5、交流朗读情况: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学生接读课文,交流评价)6、默读课文,想一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7、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学生交流后,老师概括:这个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设计意图: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因此给学生安排充分的初读识字时间,由生词到生字认读,降低学习难度,在交流中进一步培养识字能力。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指导写字。1、( 课件出示“我会写”生字:渴 罐 累 竟 匆 哀 舔 反 递 忍 凑 咽 唾沫 涌) 老师:哪个同学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学生读)2、老师:仔细观察这些生字,你想在书写时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汇报交流)老师特别提示:(1)“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2)渴竭、哀享联系记忆。(3)“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4)“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3、学生观察结构,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书写姿势。4、展示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识字写字的实践,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提醒大家的方式,会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词语。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感悟课文,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七颗钻石。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七颗钻石,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水的珍贵。1、(出示干旱图片)。说说你看到这些场面后的感受。(学生谈感受)老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一场面?(课文第一自然段)2、老师: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种滋味真难受,你们有过口渴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教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3、老师评价,随机引导,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更加感到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的珍贵,为后文的理解奠定基础。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品读,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水的珍贵。三、品读2、3自然段,感受神奇与爱。过渡:在一个干涸、干枯,甚至有人和动物焦渴而死的地方,最珍贵的毫无疑问就是水了。一位小姑娘的母亲病了,急需找到一些水。在这漆黑的夜里为了母亲小姑娘拿着水罐出门找水。这时神奇的故事发生了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出示: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3、水罐在一次次变化着,故事也变得更加感人。水罐的每一次变化都在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觉得哪儿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学生读书,思考)4、汇报读书感受,在感受神奇中感悟爱:(1)体会第一次“变化”。学生汇报说第一次“变化”的原因。师引导:这么漆黑的夜晚,一个小姑娘竟走出家门找水,水好找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指名说)指导读这部分内容,读出寻水的艰难。老师:想象小姑娘睡着了他会做些什么梦。(魂牵梦萦的仍然是水和她的妈妈)老师:正是因为小姑娘这份深深的孝心感动了上帝,给了她一灌水。小姑娘意外得到了水,自然是(生答:喜出望外)谁能用“喜出望外”说话?老师: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自由读。读了这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出示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要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2)体会第二次“变化”老师:谁来说说这一次“变化”的原因。(课件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啦。)老师:读读这段话,有什么感想?(学生说)师述:这么宝贵的水,小姑娘自己都舍不得喝一滴,却舍得给小狗喝。她关心他人,甚至是动物,却唯独把自己给忘了。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她的美好品质又一次感动了上帝,因此水罐竟变成银的啦。出示并指名读这段话。(3)体会第三次“变化”老师:说说这一次变化又是什么原因?(学生说)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老师:读一读这段话(出示),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4)体会第四次“变化”老师:这次变化因为什么呢?(学生说)老师:“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说)师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她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动物小狗,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独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讲呢?(学生说)老师:上帝又一次被他深深地感动,所以(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的一句话)(课件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老师:a、你认为跳出的为什么是钻石?b、想象:此时罐子里的水不断的涌出,小姑娘会怎么做呢?(人类、动物和植物都得救了,是谁拯救他们?)5、小结:指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四次变化的原因。师述: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是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心的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此时,对于“爱心”,你有什么话要说。设计意图: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文本在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四、感情朗读最后一段,拓展升华。1、老师:七颗钻石是因为小姑娘的善良而产生的,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出示最后一段)带着作者的这份美好的愿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理解课题。思考:在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3、老师:七颗钻石让我们感受了神奇与爱,现在让我们欣赏两句名言。(课件出示):自由读,齐读。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罗曼罗兰设计意图:齐读最后一段,宣泄学生的情感。适度拓展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唤起共鸣,升华情感。课题理解,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引用名言,烘托情感,积累语言。五、总结布置作业。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请你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课下把自己编的故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设计意图:超越文本,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学生在续编故事中打开思路,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升情感。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熟读课文,学生充分感知教学难点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自讲,互讲本课童话故事,体验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爱。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结 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课件:七颗钻石课件:感恩的心歌曲七颗钻石的放大图片。声频,(感恩的心) B、HA、 IA、IGG、HG、I人有一颗感恩的心,奉献的美好心灵,就会收获美好和幸福一分钟五分钟百度图片MP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模式:欣赏感悟 拓展延伸 文本对话 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结构:谈话导入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合作探究 欣赏感悟 总结评价 延展练习 课外拓展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学生的活 动媒体的应 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形成性练习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练 习 题 目 内 容 4 整 体 回 顾 , 总 结 拓 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填一填。水罐的神奇变化变化的原因作者歌颂什么形成性评价 本节课是篇精读课文,重点是对词句的理解,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