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论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0443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教师看农村教育近年来,农村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把农村教育摆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或许,只有教育改革的主体农村一线教师才最了解改革进程中的实际状况。 1农村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分析 1.1农村学校教育目标错位。在农村,升学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升学是农村基础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学生厌学、辍学;教师职业倦怠;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学校德育无暇顾及,学生以及社会道德水平下滑 1.2农村教师队伍令人担忧。 1.2.1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文凭学历与实际能力有较大差异,即便这样,农村教师队伍还存在“层层拔高”的情况,致使骨干教师缺乏,青黄不接。同时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严重,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尤为严重,一些非考试科目基本上不开。 1.2.2农村教师队伍不稳。目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严重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经济收入较少、工作环境较差、子女入学及住房得不到解决等突出问题的影响,大量农村教师纷纷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小学校,这种不合理流动一方面使农村师资力量日趋薄弱,教学质量大幅下降。优秀教师的频繁流失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人心思动,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不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稳定问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1.2.3农村教师动力不足。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参与。农村教师也有着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心需求,但现实的无奈使农村教师在参与课改方面并不积极,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课程改革缺乏操作性的指导;教师培训不到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教师面临种种压力,难以推行新课改。 1.3农村家庭教育的“无能”与“缺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家庭教育,在农村,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管养不管教,教而不得法,重智轻德几个方面;更有部分农村家长,双双进城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1.4农村社会大环境对教育有不利影响。社会环境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当前在农村普遍流行的“上学无用论”影响在校生及其家长,使部分学生在失学的边缘徘徊;农村许多营利性娱乐场所将黑手伸向了在校生,许多学习成绩原本优秀的学生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厌学、逃学以致最后辍学。家长、老师为此头疼却无计可施。 2解决农村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上述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关爱、关注、关心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真正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今天的教师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明天的学生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应深入调查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了解新课标实行过程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得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促使农村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满意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 2.2吸引高素质人才,为农村师资注入活力。农村教师问题归根到底是城乡差别造成的,在目前城乡差别仍然还比较悬殊的情况下,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运用国家的法律,运用政策导向,运用人事分配制度的调整,促进城乡交流,促进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轮流工作。使农村教育具有可靠的师资保证。 2.3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由学校牵头,建立以学校为主导,联接基层行政单位、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教育网络。学校是联络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支点,在教育网络的各种组织机构中参与领导和决策,宣传家教知识,帮助家长提高素质,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和各种组织机构的支持,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以此来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和谐互动,形成有机整合的教育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