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总复习指导.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02129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冲刺总复习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冲刺总复习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冲刺总复习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冲刺总复习指导熟语不考名词术语,着重考查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俗语等,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和成语比较,熟语更加贴近生活,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生动的活泼的短语,高考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其实,2003年高考试卷中已有所涉及,如第卷第2题字形辨析题中“可望而不可即”、“一年之计在于春”、“冒天下之大不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些词语都是熟语,只不过以“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形式来考查的。研究高考试题,明确考查方向。字形考查:2003年的字形题:(见上面)成语与熟语互换:92年“三南”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夫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剥回。“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参考答案:吹毛求疵、沆瀣一气、直言不讳、贪得无厌)9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会考考查现代文阅读中有一题:要求将文中画线的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改写成歇后语。(答案:绣花枕头一包草/大肚皮)表述、概括:阅读下面的故事,按照四个人物的共同点,填出空缺的句子。从前有个村子,生活着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厨师,一个裁缝,一个车夫,还有一个船家。谁家有红白事,打架抬杠的,都乐意找他们去帮办。一次,村里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四人便先在厨师家开碰头会。厨师说:“我看咱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的分不清。”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偏,要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赶车的接过话茬:“咱也不是没管过这号小事, ,别出轨就行。”船夫最后说:“看风浪大小行事, 。”这是一道语言得体的应用题,要根据人物的特定身份、职业特点,借助熟语来表达。如第一处空格要跟车夫有关,紧扣车夫的职业特点,那就是“前有车后有辙”或“车到山前必有路”;第二处要跟船夫有关,“别翻了船,还是顺水推舟的好”或“实在不行,就来个见风使舵”。在平时训练中,有这样一道题:用两条恰当的成语、熟语或名言警句概括下述故事的含义,每条能从一个角度说明其中一个道理即可:古希腊有个青年学生向哲学家芝诺请教关于知识的问题。芝诺用手杖在地上画了两个圆圈,一大一小。然后告诉学生,圆圈的面积代表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圆圈之外的广大地面,代表人们还未知道的那个无穷的知识境域。他还指出:圆圈小,它的圆周所接触的未知的部分就小;圆圈大,它的周围所接触的未知的部分就大。概括故事的含义,关键要抓住芝诺告诉学生的那句话:圆圈越大无穷的未知的领域也就越大;圆圈小,所接触的未知的部分就小。为此我们可以把故事的中心意思表述为“人的知识有多有少,知识多的人所面临的未知领域更宽阔”。这其中包含两个道理:(1)学然后知不足;(2)对事物的认识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再按照题干要求,概括成成语、熟语、名言警句:学海无涯或学无止境;装知识的“宝碗”永远也装不满;学然后知不足或学不可以已。在运用中积累。积累成语与熟语的互换,如: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横挑鼻子竖挑眼吹毛求疵;好虎架不住群狼寡不敌众;躲过了风暴又遭雨祸不单行;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吃着碗里瞧着锅里贪得无厌;井里打水往河里劳而无功;衣上有虱烧棉袄因噎废食;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顾此失彼附录四:熟语中容易写错的字“熟语”虽然是新增考点,凡是新出现的,都比较容易。病句考查方式:2003年高考题病句两道题(5、6两题6分,第3题实词和虚词一起考),这种形式不是高考方向。出卷人著名教授朱作君的关门弟子北大一博士说:我不愿简单的重复自己。据统计,“搭配不当”是每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意不明(2003年第六题),成分残缺,句式杂糅是经常出现的。2003年第五题B项是语意重复,C项是成分残缺,D项是搭配不当;2002年第六题A项是成分残缺,B项种属概念并列,D是搭配不当;2001年第五题B项是结构混乱,C项是语意重复,D项是搭配不当;2000年第五题A项是结构混乱,B项种属概念并列,D是搭配不当;1999年第五题A项是搭配不当,D是表意不明;病句材料来源于当前的报章杂志,而且4句话属于4个方面的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范围。语言运用相对固定的3道题;且2道题的答案是限定的或是固定的,不要求扩散;有1道题是开放的,如2003年第25题的仿写。2003年考卷2325题是章熊所出,他说:用这3道题来追求能力梯度。仿写1、考查频率最高。从94年开始出现此题型,98年至今连续6年没有间断(而扩句1次,2000年;压缩语段2次,99年,2001年;调整句子2次,99年,2001年)。这类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谐调等方面。它是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题,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难度较大。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33题共4分,广东抽样平均分1.58分,难度系数0.39。3、考查要求不断变化。94年要求:另举一个事例;句式与标有粗体的一句相同98年要求: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99年要求:在句中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句)2000年要求: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2001年要求:在画线部分填上适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2002年要求: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2003年要求:依示例,改写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每年命题大都在23句,且形式不断变化,不再唯一。从单一要求走向多元要求:由单一的事例选取、明确简单的句式要求,到材料、句式、修辞、呼应、得体、连贯、感情色彩等的综合统一。由低层的识记能力、语法组织能力到高层的表达方式、表达能力等高智力能力。如2002年考题的评分要求是: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答案举例:1、山,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史书,岩层是书页,化石是文字,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是精美的图案。2、地球是生物的母亲,水资源是母亲的乳汁,森林草地是母亲的外衣,花草树木和动物是母亲的孩子。3、挫折是人生一段插曲,苦难是五线谱,悲哀是音符,泪水心酸是插曲的歌词。4、考查要求逐渐从课本走入生活、现实。如2003年考题具有语法常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特点,同时还与实际有联系。5、注意2003年高考25题。一位阅卷教师说:出得很精彩,精彩的是它的内容,拙劣的是它的命题题干。请看题干:依照示例,改写下面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乱仍垃圾。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题干上有一关键语“仿照示例”,很多学生就认为句子结构应该和例句一样,但是,评分标准却说不要求句式。阅卷的情况是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仿照了例句的句子结构,造的是“除了除了”显而易见,这样的句子结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及想象空间,在我改的2500余份试卷中,按这样句子结构造的句无一句得满分,其它阅卷老师的情况大体相同。而评分标准没有要求句式,可见,出题者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发散思维、涌现更多、更好的答案,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原因何在,就在于题干上表述不清。哪位同学愿意在高考时冒着不“仿照示例”的危险去任意想象呢?所以,应该在题干后补充一句:不要求仿照力矩的句式。6、复习要点:注重几种修辞:仿句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反问等修辞格式。仿句侧重于正反意义的命题。仿句不仅重形似,也重神似,有时更重神似。如2003年考题“形”可以变化,但“神”不能变。此题中的“神”指的是:道德价值观;文化品位。(2004年有可能沿用此种形式)注重显性要求:即题干中的明确要求。这对学生而言,能力区分度很小,几乎为零。注重隐性要求:题干中没有,而是隐含在句子中,需要学生认真辨析。这对学生而言,能力区分度很大。这要求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内容上-应把握文段或给定句子的观点或中心话题,切实判断句子表达的内容倾向;如94年高考题的仿写,原句突出的是李时珍的付出,而不是成就。另外,要注意原句内容的感情色彩,而且仿句要注意“文以载道”;如99年仿写:五十年像个鸡蛋。94年:如果没有陈景润,哪有哥德巴赫猜想!2001年:希望是后脑勺,看不见但能摸得到。修辞上-准确判断给定句子的修辞使用。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明喻、暗喻),排比,对偶,反问等。前后常构成整句。修辞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合在一起使用。句式(结构)上-注意判断给定句子的复句、单句、短语的结构类型。另外,如果有关联词语,要注意对应。扩写只考了1次,2000年的“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和“考试前夕,我,歌声)(2001年春季有1次)。扩展语句,重在围绕主题词展开。扩展题与中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如是两个,学生答题使用的情景材料要有所区别。(如2000年的“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和“考试前夕,我,歌声”,在组句时不能)缩写只考2次。99年概括信息产业部的新闻发布会信息要点;2001年压缩地宫的开启过程。材料全是围绕“新闻”设题。五、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考查:对多余词语的删除;依据保留必备词语而不产生歧义的标准。连贯的3个条件: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和呼应。连贯题常考常新。得体的考查:侧重在人与人的称呼上,语境的场合上,情感的色彩上。今后注意的形式:将表格内容转换为文字表述;对对子。古诗文阅读一、古文阅读。1、设题特点:涉及的实词、虚词越来越贴近教材。文言文试题在变化中求发展。双文本的阅读测试,试题信息量因此而增大。如2003年试题,段子由两篇文章拼接而成,一是选自资治通鉴,一是选自就唐书。语言题(实词、虚词)与内容理解、分析题比例由3:2发展为2:3。显示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文字理解,必要的文言知识是前提条件,但它已经不是考试重点和难点,而是以文意的理解、把握、评价为重点和难点。试题中“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设题明显。2002年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以来,高考文言文阅读开始向真正读懂文言文作出明确要求。2004年此考点必将是一个重要出题点。文言翻译比重加大。2004年开始,8分。强化了学生的文言字面落实能力。在导向上给了平时轻视文言文学习的学生一个有力的暗示。关键词语、文言句式是翻译的重点。(考试说明中“句式不作要求”不能当真,只是说明句式不单独命题)文言句子的翻译侧重议论色彩的句子。如2003年: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2、2004年设题估计:1道实词,1道虚词,1道信息筛选,1道文意转述,1道(或2道)文言翻译(估计两个长句或三个短句,且可能另出一段文言文)。(有说:2004年高考可能删去文言文阅读的第13题选择题;200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如果考古代散文,那么可能删去文言文阅读题第13题筛选文中信息(给传记中人物归类)那一道。将另选一段可能有人物出现的文言小故事(或寓言)考翻译,翻译很可能一句是陈述句,一句是议论性语句。3、备考要点:实词积累尤为重要。实词考查-肯定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涕,南面,扰乱,鼓噪等);平时要注意积累:以课本为根本,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实词;还有:活用,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重点。教材实词表和课文下面注释要一一落实。(华中师大单招考试试卷,让学生说出10个使动用法,或10个意动用法,10个通假字,10个古今异义)18个虚词,北京海淀区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虚词的每一种用法要能说出课本中的两个以上的句子。文言翻译注意点:一要注意直译:即要字字落实(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如2002年“竭为尽哀”-非常,好多学生没注意。注意一些容易失分点。有些句子看似容易,但肯定有个麻烦的地方。2003年的“裴矩遂能廷折”几乎无人能翻译准确-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关键是“廷”“面”活用)再比如不为大多学生注意的语气:2002年“其李将军之谓也?”-大概是说(或说的是)李将军的(或去掉)吧?有很多学生把表推测的语气词“其”理解为代词“他”。还有诸如代词要翻译出来,省略要补出来等失分点。附录六:文言翻译训练; 附录七:文言常用词语积累关注试题变化。2003年信息筛选(15题)考点作了调整,江苏考生得分率仅20%。这暴露出了学生应变的一贯脆弱:一有变化,马上下降。2003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这类题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平时信息筛选设题都是围绕一个文本中某一个人物的某一个品格,而2003年却是一人的两面(隋时佞,唐时忠);以前6选3形式教师一般降低复习要求,指导用排除法,单从解题技巧进行训练,2003年则是两两对应,变化很大。名句默写1、命题特点:诗词文;内容一般是考生背诵过或熟悉的。诗词名句考查注意语境。2002年全国卷和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卷分别要求考生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空缺的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学生也应该能够熟记;但考生如果对诗歌全篇缺少整体把握,又不知道名句的前面是什么句子,即使记住了名句,也还是派不上用场。这启示我们:名句名篇的背诵,必须着眼于全篇,尤其要留意名句出现的语境。古文名句考查关注对举,并体现了相反或相关对照的特点。2002年全国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考查范围课外延伸。2003年全国卷涉及课外名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启示我们:注意现代日常交际中常见常用的名句。考查方式打破单一格局。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正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近两年的高考中,主要呈现以下三种类型:填写上句或下句。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试题:默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暧暧远人村,。(陶渊明归园田居)身无彩凤双翼飞,。(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给出篇目语境,按要求填写。如前面提到的给出杜甫登高诗的首联,要求填出颔联;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两句,要求填出其后的两句,等等。命题者设置语境,按规定填写。请看年高考北京卷试题: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的句子。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这种命题方式,既为考生提供了篇目语境,规定了答题的指向性,又体现了命题者的设题意图,包容了命题者的审美体验。考生只有对题干的这一段话有完整而准确的理解,作出的回答才有可能符合要求。3、注意事项:一是不能写错字(停车坐爱枫林晚做;无边落木-目);二是不能颠倒顺序;三是平时背诵不能仅只一二句话。古代诗歌鉴赏1、设题特点: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是注重抓点带面。采用一个开放性较强的主观性试题。往往借助古人的评点展开赏析。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3年全国卷:王维的过香积寺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抽象的试题没有,设题重具体。如20022003年考题。2、备考意见:诗歌鉴赏的整体要求。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考试要求考生写的是一段100来字的鉴赏文字,但这段文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那些求新求异的改编类、联想类、引申类文章就不符合本题的要求。其次,我们应该明晰地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在题干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考生就其中任一方面进行点评、鉴赏都是合乎要求的,但一旦规范了具体鉴赏目标,就要紧扣设题角度,否则会离题万里。如:读下面这首诗,选取任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100字左右) 渡湘江(唐)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提示说明: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迟日:“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病例一:第一句借重游旧日之地,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第二句以春花鸟鸣与自己的遭遇作比,更突出心情的惆怅。第三句更是再次写自己被流放的心情。第四句中“不似湘江水北流”暗写水流无情人有情,虽然自己在流放途中,但仍然想念自己的家乡。由此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评析:这段文字首先没有自己鉴赏的角度,就更不用谈自己的观点或见解了。其次,逐句翻译、没有重点。2003年高考反例:本题具体落在“咽”与“冷”诗眼上,学生应注意三个具体要点:一是词语的使动用法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然后选一个角度,即可得满分。而众多考生却撇开两字,而是另辟溪径,另开炉灶,大谈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行实际要求和实际诗句的分析。而又有的学生似曾了解王维曾经受挫,再加上古代文人有“终南捷径”之说,于是想当然的认为他也是故作“终南捷径”。第三,我们应该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这里的表述格式,对于考生来讲,就是一段文字的组织和表达。鉴赏归于议论文,我们写时,应当把这段文字当作一篇缩微的议论文来写。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说,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层次结构安排的合理与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议论文也有很多格式和写法,考生应当采用哪种层次组织的格式呢?题干如果直接提出了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开头就应该回复出题者的问题。例如,出题者问:本诗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愁绪?那么,你的回答就是你这段文字的中心句,相当于议论文中的观点。下面的语句就应该是围绕这句话结合诗歌本身而展开的一个精短的阐释。如果题干是要求选取任一角度做答,那么考生也应该有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见解,并将其提炼为自己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展开阐述。在阐释论证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要求。2002年高考作文命题展望一文中这样说:“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因而,考生应该紧紧扣住诗歌本身来阐述。阐述中应该把握这样两点:第一是为观点(中心句)服务;第二是选取诗歌中主要的、具体的、突出的诗句用概述性的语言来阐述,没有字斟句酌的必要。常见的两种错误:-病例二:读完杜审言这首渡湘江,第一感觉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的交融晓畅自然,丝毫没有做作感,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共四句,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的“愁”字用得恰到好处,既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痛,又有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落寞与无奈,远走他乡的悲思愁绪一触而发。第四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更是抒情不露声色,寓情于景,借湘江北去表达了自己怀念京国的感情。这不愧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佳作。评析:这段文字的弊病在于架空原文阐述自己的见解。虽然有见解、有观点,却花大量笔墨去引经据典,没有结合诗歌的自身来阐述,显得华而不实、空泛。超字数。优秀例文:在本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尤为出彩。“迟日园林”本是充满着诱人的春色,“今春花鸟”本是红花绿树、鸟鸣山幽,而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到的这一切,却通通失去了光彩。一“悲”一“愁”,点出了其内心极度的苦闷。另外,在第三、四句中,诗人由眼前北流的湘江水想到了故地京国,想到了自己的被贬南国,更显出了自己的形单影只。全诗宛如游走于悲喜的边缘,在喜景中更衬出悲人。评析:这段文字开门见山,见解(观点)突出,并能结合诗句本身展开论述,语言晓畅简净。-2003年北京考题:两首诗比较,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凡是简单地回答“情景交融”的一律不得分,因为没有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因此,凡是主观鉴赏题,一律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第四,表述时不要简单地堆砌鉴赏术语,不要单纯地贴标签。有些学生鉴赏水平低,只好脱离实际,说写空洞的鉴赏语言。这与教师的错误指导有关:鉴赏难度大,高级能力,教师就教学生硬贴标签。第五,允许对诗句作古文式的翻译型解释。2003年江苏评分,接受了这种评分标准。但教师复习不可到此为止。第六,答题时不要受“是否”“你认为”所影响,最好不要自我创新。实际上也无法创新。如2003年王维的过香积寺诗眼只能是“咽”“冷”,绝没有第二个;2002年你是否同意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答案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同意!语言层面的赏析。训练要着重品味语言。诗歌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它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A、炼字。诗歌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例如2003年高考题,考的是对王维的过香积寺诗中的诗眼“咽”和“冷”的赏析,“咽”“冷”两字,使动用法,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动词: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又如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泰山南北两侧明暗像刀割一样截然不同。形象夸张而生动。贾岛题李凝幽居中“宿”“敲”“分”“动”等字都给人深刻印象,有特别神韵。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修饰语:大部分为修饰成分(如:形容词、副词等)。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B、炼句。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在语言结构上,有时突破常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例2:杜甫秋兴八首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有时是为了合乎音韵平仄的需要而将词序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的特点而将词序倒装,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内容层面的鉴赏。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有: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有: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表达技巧的鉴赏。什么是表达技巧呢?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有“技巧”问题。在诗歌中,材料方面的有无相关,虚实结合,虚实相衬,以小见大;结构方面的断与续,伏笔与照应,对比、映衬、悬念;其他方面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刻画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等等。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如: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诗歌中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格,正确地理解各种修辞在诗歌中的妙用,有助于对诗歌的正确赏析。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和借喻、对比与衬托、比喻和比拟等。如2003年第17题:“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如:1995年考题中“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分别代指叶和花,即考查借代的手法。如:1997年全国高考题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从诗歌运用的比喻辞格入手,说明两首诗中都运用了比喻手法,但它们的喻体不同,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意境把握。对古诗的鉴赏离不开对诗歌的意境把握。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意境的考查是高考必考之内容,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很高的感悟能力。所以在鉴赏时首先要初步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其次,诗人在诗中向读者展示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构成要素具备怎样的特征。再次,揣摩诗歌的中心主旨,仔细地分析诗人的主观感情和画面意象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意境主要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1、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四注意”: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四要注意基本的写作规则。保持卷面清爽,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等。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是两本很有用的书,按照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不同类型 (写景诗、怀古诗、送别诗、思乡诗等) 分别找几篇鉴赏文章仔细阅读琢磨,看人家是怎样鉴赏的,用哪些词语,如何表述的。经常这样做,鉴赏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文学作品阅读一、设题特点:1、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判断、推断的能力,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考查。2、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形象思维的考查。形象思维考查,散文的可能性最大(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要重点复习这两种散文),但小小说值得重视(2003年北京卷就是小小说)。形象思维从设题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较抽象语句的理解:如2002年第19题: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如2001年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形象的认识与把握:如2003年第22题:C“失根的幸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如2002年第22题: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隐含义的挖掘:如2001年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是重点,也是难点。如2003年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如2002年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3、考查走向:加大现代文的阅读难度。从2003年北京卷和2003年全国卷看,选文已经不再选那种简单的通过开头或结尾就能明确主旨的文段。如北京的花未眠;2003年全国卷的乡土情节,在第四段中把乡土情节升华到民族凝聚力的表现,抓不住第四段,有2道题没法做。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一些主观性强的题目进一步突出开放性。从2004年起,全国卷只给答案,不给评分细则。二、高考现代文表述题失误例说。(一)题意不审,答非所问。不知拿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如1998年高考27题,针对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一问“作者为什么吃惊?”正确答案是“没几天便是立秋”,有些考生答为“心情特别激动”;二问“作者为什么怅然?”正确答案是“收获季节却是两手空空”,有的考生却答为“真真的怎么得了”。这真正是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究其失误原因,是根本没有去认真审题,匆匆上马,仓促答题。这样的答题作风显然是要不得的。(二)归纳不全,遗漏要点。不会概括,答题点不准,不全。如2002年高考21题:“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正确答案应该包含两点,一是“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二是“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该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但不少考生只是答出其中的一点,结果只能拿到一半分。这说明,考生只有完全吃透文章,才能筛对筛全所有的信息。再如2003年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三)粗枝大叶,表述不准。如1999年高考22题,问:“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正确的解答应该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然而有的考生,说“刀法”比喻“正确的教育方法”或“错误的教育方法”,说“万像”比喻“教育对象”:都与正确答案有细微差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样的答案自然不能得满分乃至不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