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0147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嘉定区201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中国不存在真正的文艺复兴,因为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出现过古希腊那样一个“人本”时代,一个崇尚理性、欣赏人与生活之美的时代,没有这样一个文化之源,文艺复什么“兴”呢?我们看到的是孔夫子“克己复礼”,他想复的是周礼,实现礼治天下,让命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来维系社会超稳定结构,“拯救理性”压抑了人性。如同但丁透过中世纪千年黑暗看到了古希腊文化之美与文明之灿烂,吴承恩在明中后期透过近千年的历史烟云与世态乱象看到了唐文化的辉煌与安详,唐人之美不在于富贵,而在气定神闲,在安详自在。因为它是当时世界文化最发达繁荣的地方,几可无敌于天下。吴承恩看到了佛教对唐文明的巨大影响力,而玄奘则是弘扬佛法、独行取经的一代伟人!吴承恩没去复述孔子,他要复述他自己心中的圣人玄奘大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拥有与天帝抗衡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作者在理想化暗喻自己,知识分子通过思想力来获取超越自然万物的能量与力量,并暗示“思想不死”,而天帝、天庭是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政府的化身。统治者不希望思想者影响一方,于是给思想者“弼马温”这样一个有官无职的位置,思想者有受辱感,回归花果山,最终与天帝妥协,获取地方自治权被承认为“齐天大圣”管理一方。思想者的思想力不得安宁,大闹蟠桃会,偷吃老君丹,最终“异端”思想者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见天日。直到灵魂的象征者与救赎者唐僧出现,灵魂从上天那里获取了诅咒的力量,而思想者被套上紧箍咒之后便皈依了灵魂,协助灵魂的象征唐僧前往西天追求真理,以求超度自我。孙悟空被唐僧“救赎”之前的“复述”,表面是对一只猴子成长的叙述,而暗喻的是自己身在明中后期,渴望逆时光潮流去追寻唐玄奘足迹,历经磨难,往西天取经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吴承恩的心中,玄奘是解开唐朝文明辉煌的一把金钥匙,九九八十一难看似数字的叠加,一些情节也有些相似,它主要是展示西天的艰难、人生的历练,以及社会万象、乱象。吴承恩不仅通过追寻玄奘之旅来确定自己的精神走向与旨归,他还要通过玄奘取经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拯救,他希望把明朝带回到唐朝,像唐朝那样气度恢弘,像唐朝那样气定神闲,富贵强健。通过如来之口,吴承恩描述了中国“东土”人性沦丧,社会混乱之现实,亦通过如来之口认定:中国尽管有过孔夫子的儒家仁义礼教,但它似乎救治不了中国,只有通过佛教来超度国人的灵魂。他认为,中国人是灵魂层面出了问题,人的思想淹没了灵魂,整个社会被无序的智慧与欲望控制,这是一切罪恶之源!西游记从开篇到结束多处否定儒家传统人伦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禁锢和对社会欲念的纵容!中国的明代思想领域正在热提“独抒性灵”,倡导心灵自由的同时,吴承恩却已超越时代,看到了“心猿意马”无所控制,无人咒念带来的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及恶果。吴承恩的复述是超越时代的,他的复述一直被当成神怪故事叙述,翻开尘封的历史本原,我们依然能找到一颗伟大的心灵熠熠生辉!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游记是中国的神曲,只是西游记尽管也诞生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初期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淮扬之地,但这部书并没有带来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整体觉醒,而神曲则像启明星一样给欧洲带来了人文科学复兴的黎明。但丁在不同狱界见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对话”(孙悟空是通过对打、对骂)来臧否历史人物,表达但丁的人文理念、思想。作者最终见到了上帝,走出迷梦,恢复崭新的肉身,重享生活的自由与美好!他象征着一个新的欧洲复活了!无论怎么说,西游记取经是成功的,玄奘是成功的,唐文明是成功的,西游记是昂扬的,健康的,人的灵魂在书中得到了救赎超度。西游记的伟大在于,他嘲弄并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文化对人性的禁锢与摧残,他们期盼释道救赎,但这却只能暂时摆脱精神困扰,并不能实现社会人文与科学的真正发展。直到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精神,中国文化才真正进入到符合人类发展的理性大道! (摘自吴祚来的文艺复述,有删改)1.第段加点词“复述”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尽管 但 B.由于 因此 C.因为 所以 D.即使 但3.第段和第段都提到了但丁的神曲,但作用不同,请分别予以简析。 (4分)4.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想法欲念,灵魂象征转变个体的外在的力量。B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精神追求,紧箍咒仅指控制个体的社会秩序。C拥有高尚灵魂(即信仰)的个体其精神和思想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D归附于儒家传统文化其个体的自由思想和欲念才会实现社会价值。5.概括第段的段意。(2分)6.综观全文,中国不存在真正“文艺复兴”的原因有哪些?(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秋渐深李娟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7.第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是为了 。(2分)8.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段进行赏析。(3分)9.第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分)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B第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C第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D第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11.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12.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等),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葭) (2)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3)师者, 。(韩愈师说) (4)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如花美眷, 。(汤显祖牡丹亭) (6)凡事预则立, 。(礼记) (7)疏影横斜水清浅, 。(林逋山园小梅) (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中庸)(四)阅读唐代诗人戎昱的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甲)霁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乙)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注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诗首句点明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铺垫。B甲诗“无人扫”三字突出居住地的偏僻,显出韩舍人的孤独寂寞。C乙诗首句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最喜爱的湖上亭。D乙诗“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离人伤心的啼哭。16两首诗都出现了“柳条”这一意象,请加以赏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家至贫俭,躬耕供养。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庾爰之以宣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实以儒为弊。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为高。仆诚太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太元中,顺阳范宁为豫章太守,宁亦儒博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年五十四卒。著礼、易论难,皆行于世。(节选自晋书儒林传)注石渠之论:石渠是西汉皇室藏书阁的名称,汉宣帝曾邀集当时诸多儒学大家在此阁中讲论“五经”异同。 正始:三国时期曹魏君主曹芳的年号。 裸裎:指脱衣露体。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并不就 ( ) 庾爰之以宣素贫( )逮晋之初 ( ) 年五十四卒(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2)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19第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太 守 殷 羡 见 宣 茅 茨 不 完 欲 为 改 宅 宣 固 辞 之。20根据第段内容,概括范宣的主要品质。(2分) 21范宣对待老庄的态度是辩证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松风阁记(明)刘基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注訇(hng)磕:大声。屃赑(x b):蠵龟的别名,此指石碑下的石雕。相羊:同“徜徉”,徘徊。22.分析文章开头写雨、露、雷的作用。(2分)23.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原来它的声音都已附着在其它的物体上了B.所以它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C.原来它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D.所以它的声音是一定要追随着其它事物的24.第段的层次结构非常清晰,试作简要分析。(3分)25.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二 写作70分27作文。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请你以“我们到底是该快点还是慢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请把题目抄在答卷纸上;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参考答案1.(2分)通过文学作品重述、转述历史故事,暗喻(或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评分要点:重述、转述1分;暗喻或寄托理想1分)2.(2分)A3.(4分)第段将吴承恩与但丁相提并论,意在表明二人都意识到辉煌的历史文明对于拯救混乱、黑暗社会现实的价值;段则将西游记与神曲对比,意在突出西游记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复兴。(评分要点:手法类比、对比各1分;内容各自1分)4.(3分)C5.(2分)只有灵魂才能控制个体思想、欲念,实现社会救赎。(评分要点:“灵魂”1分;“社会救赎”1分)6.(4分)中国没有崇尚理性、欣赏人与生活之美的文化之源;个体自我的思想和欲望无所控制,不能自我救赎;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人性自由的禁锢;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与民主精神。7.(2分)引出下文秋渐深时植物呈现的不同风貌,奠定全文清新自然的感情基调。(评分要点:“引出下文植物的不同风貌”1分;“奠定全文清新自然的感情基调”或者“表达作者细致喜悦的情感”1分)8.(3分)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评分要点:“以动写静”1分;“刻画秋天的静谧”1分;“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或“突出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1分)9.(3分)承上启下:(1分)呼应段写树的内容,概括了秋季树木的变化姿态,突出了“秋渐深”的主题;(1分)引出下文的人生感怀。(1分)10.(3分)C11.(4分)形式:结构上,卒章显志;修辞上,使用比喻(或者“移用”),将人生和文字的简单纯净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2分)内容: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应该像秋天的树一样,褪尽繁华绚丽,追求简单、纯净,如此,方能成就生命的超拔脱俗,也才会有开阔明朗的生命境界。(2分)12.(6分)【答案示例】示例一:李娟的散文以小见大,在朴素自然的娓娓叙述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比如作者笔下的“细密的榉树红叶”“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无一不是惯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却又无不充溢了生活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姿态。(选材角度)示例二:李娟的散文浅白显豁,援引材料虽多,但缺乏对生活的提炼和思考,显得格局不够开阔。花开花落、新陈代谢本是自然常态,作者却只从树叶的凋零飘坠中寻求对生活的感悟,未免有些局促逼仄。(选材角度)示例三:李娟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语言角度)示例四:李娟的散文语言平白如话,过于生活化,缺少咀嚼和回味的空间,彰显了作者的视野不够开阔,有些小众化。(语言角度)评分要点:无论是选材还是语言,要明确体现出评价的角度2分;观点、解说2分;能够结合文中的具体材料阐述2分。13(6分)(1)宛在水中坻(2)想佳人妆楼颙望(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香雾云鬟湿(5)似水流年(6)不预则废(7)暗香浮动月黄昏(8)知耻近乎勇14(1分)A15(3分)B16(4分)雪后天晴,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甲诗借景抒情,表达了雪晴时的愉悦心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春日和风,柳条轻拂。乙诗采用拟人法的手法,抒写不忍离去的依依深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17.(4分)(1)担任职务,赴任(2)一向,向来(3)到(4)死18.(5分)(1)家人因为他年纪还小,所以对他的话感到惊异。(重点:以、异焉,2分)(2)父母去世后,他自己背来泥土堆成坟墓,并且在坟墓旁建房守墓。(重点:没、庐、介宾后置,3分)19.(2分)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1处1分)20.(2分) 孝顺父母 勤奋好学 安贫乐道(答出其中1点即可)21.(3分) 对老庄有深刻的理解,年少时甚至崇尚隐遁,但批判以放达为时尚的社会风气。22.(2分)为了衬托(1分)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的特点(1分)。23.(2分)B24.(3分)第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2分)全段自远而近,层层推进,井然有序(1分)。25.(2分)全句连用四个比喻,(1分)形象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1分)26.(3分)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作者隐逸林泉、高洁脱俗的思想追求。27(70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