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语文课课练(藤野).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9161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语文课课练(藤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二下语文课课练(藤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二下语文课课练(藤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下语文课课练(藤野)一、填空题1、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曾学过与同一出处的课文 是 。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暗线是_。本文围绕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顺序组织材料。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烂漫(mn)樱花(yn)油光可鉴(jin)绯红(fi) B.芦荟(hu)和蔼(i)杳无消息(yo)发髻(j) C.畸形(q)不逊(xn)驿站(y)瞥见(pi) D.匿名(n)诘责(ji)教诲(hu)深恶痛疾(w)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3、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 )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 )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4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 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5下列各项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C我主张光明正大去做事,而不阳奉阴违地去待人。 D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 C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D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B、C、D、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第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3)第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5)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 。 (二) (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一)段中第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答: 。 (2)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3)(一)段中的第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4)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5)“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 (6)“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 。 (7)(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8)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9)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四、基础知识题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厌恶(w)管束(s)广漠(m)质问(zh)、责罚(z)眼翳(y)调度(dio)轻薄(b)、庶祖母(zh)嬉戏(x)抽屉(t)野蛮(mn)、文绉绉(zu)绰号(chu)牢骚(so)宽恕(sh)、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我母亲待人最_(、慈详、仁慈、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 句伤人感情的话。在这_(、广漠、茫茫、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_(、约束、管理、管束)过我。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_(、请 D找 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下列句子画线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请给下面的语段标出标点: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句中加横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不能不”是双重否定,表明作者对自己在童年时代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的强烈惋惜之情。、“一点”表明作者童年时学到的东西不多。、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加横线词语用双重否定强调作者童年时代就很有成就。、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_对文中加粗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 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_五、阅读测试题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 l()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 nng()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 y()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 y()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 hu()又急,听说眼 y()可以用舌头 tin()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 tin()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根据拼音写汉字。_、“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_(用原文回答)、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_、“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结尾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_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二、选择题1、D 、 3、(1)B (2)C (3)A 4 、C 5、 D 6、 C 7 、B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一)、(1)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失望之情。 (2)既是比喻又是夸张,辛辣地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 (3)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样。 (4) 顶得学生制帽,这个“顶”是动词。 (6)寻求救国真理,(二)、(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2)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3)“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A(5)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 木, 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6)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 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7)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 许多中国人围观。(8)“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所以弃医学文。(9)叙述 议论四、基础知识题、 、有一天,一班孩子“掷铜钱”,走过,见了我,笑道:“铜钱吗?”耳热,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是对上文的总结。总结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五、阅读测试题、厉拧意翳悔翳舔舔、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选文第二段写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写的是母亲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而重重地责罚“我”。第二件事写的是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