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指导建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9090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指导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指导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指导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 备课时间:认识东南西北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23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1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培养区分空间方向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2.能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四、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知识以及生活中有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经验。2.原型:教科书呈现的学生在操场上辨认四个方向的的活动情境。3.探究的问题:学校内的建筑物在校园的哪一面?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出示P2主题图。1.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2.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广场内,请用已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天安门广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老师指出用前后左右描述建筑物的位置,由于同学们观察的方向不同,描述就不同。3.生成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前、后、左、右描述建筑物的位置,还可以用方向来描述。你知道有哪些方向吗?在交流的基础上揭示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板书课题:东南西北(二)探究与解决 1.认识东。(1)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学生回答后并用手指一指东。(2)让学生任意转身,辨认东。请你向后转,再指一指,东在哪?再请你向右转,东在哪?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小结:不管我们怎么转,东这个方向永远不变。东面的位置是确定的,不会随着我们身体的转动而变化的。2.认识西、北、南。先让学生说说西北南三个方向。再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双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然后辨认四个方向。3.介绍儿歌,分清东南西北。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可以帮助我们分清东南西北。出示儿歌,学生齐读: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指一位同学面朝东,一边用手指着方向一边读儿歌。然后学生集体说儿歌,指方向。4.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学校内建筑物在校园的哪一面。5.P3做一做。(1)先让一组学生进行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学生小组内合作指方向,全班交流。体会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三)训练与应用带学生回教室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1.老师先指出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他方向。2.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室,和同桌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分别有什么?再集体交流。(四)小结与提高1.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好办法分清东、南、西、北?2.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五)课外延伸回家看看自己家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说给爸爸妈妈听。(设计:柴树英 审定:孙钦举)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位置和方向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9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第36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辨别空间方向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和行走的路线。四、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和行走的路线。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1)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知识。(2)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3)生活中有关方位知识的经验和识图经验。2.原型:教科书呈现的动物园导游图。3.探究的问题:(1)在动物园导游图上,飞禽馆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2)从大门出发去飞禽馆可以怎样走?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说一说,我们认识了哪八个方向?2.在教室里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3.生成问题。出示例5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板书:飞禽馆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飞禽馆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1.让学生先说一说。2.同桌互相说一说。3.全班交流。交流时让学生明确在确定飞禽馆的位置时要先确定方向。即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并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方向北说出其它七个方向。4.根据地图上的方向指生说一说动物园内其他场馆的位置。 5.归纳总结:以动物园的中心为参照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各场馆的位置。探究二:从大门出发去飞禽馆可以怎样走?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图上画出从大门到飞禽馆的路线。2.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路线。 3.全班交流,共同小结。交流时让学生对照导游图说出小组的意见,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从大门出发,去飞禽馆的路线有:路线一:可以先向北走到狮山,再向东北走。路线二:可以先向东北走到长颈鹿馆,再向北到金鱼馆,再向北就到飞禽馆。路线三:可以先向北到狮山,再向东到金鱼馆,再向北到飞禽馆4.你还想游览哪个景点?在图上画出游览路线,并说一说。(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说一说。(3)全班交流订正(找几生说一说)。(三)训练与应用1.P9“做一做”。(1)让学生说一说从火车站到动物园该按怎样的方向和路线走?(2)让学生说一说从动物园到火车站该按怎样的方向和路线走?一来一回两条路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言,全班交流。(路线一致,但方向恰恰相反。)(3)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任意一站出发到另外一站的行车路线。 2.教科书练习二第36题。(1)第3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有关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完成。(2)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找到自家家乡的位置。再在小组内分别说一说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对于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3)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四)小结与提高结合学习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位置和方向。师生从学到的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对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潘欣 审定: 柴树英)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口算除法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1315例1,“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算理,并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整千、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口算的方法。四、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2.原型:(1)赵伯伯3次运60箱黄瓜,平均每次运的箱数。(2)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的箱数。(3)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的箱数。3.探究的问题:(1)赵伯伯3次运60箱黄瓜,平均每次运多少箱?(2)王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多少箱?(3)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口答。80里有( )个十 400里有( )个百3000里有( )个千2.口算。366 244 303 6006488 729 4002 20003在口算时,让学生说一说口算“366”是怎样算的;“303”、“6006”、“20003”是怎样口算的。3.生成问题。出示13页主题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2)王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多少箱?(3)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赵伯伯3次运60箱黄瓜,平均每次运多少箱?1.生列出算式:603= _(箱)先让学生思考后试做。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方法: 203=60,603=20;63=2,603=20;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让学生动手利用小棒、圆片、或回形针等摆一摆,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所以是20。3.基本练习,掌握算理。402 804 903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探究二:王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多少箱?生列出算式:6003=_(箱)1.独立思考口算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口算6003。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600除以3就是把6个百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百,所以是200。4.补充练习,举一反三。6002 5005 8002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探究三: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多少箱?生列出算式:2403=_ (箱)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380=240,2403=80;240是24个十,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4.补充练习,举一反三。1604 2807 3606学生独立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5.归纳概括,形成结论。通过学习你认为如何口算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位数,就等于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除以一位数,得数是几十、几百、几千。(三)训练与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算理。2.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其中几题的算理,重点说90003的算理。3.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发现了什么规律。4.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四)小结与提高1.小结学习的收获:口算除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口算除法2.评价学习的表现。(设计:柴树英 审定:孙晓强)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笔算除法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1920例1、例2,“做一做”1、2题和练习四14题。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概括能力、运算能力以及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逻辑思维能力。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和热爱劳动的教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三、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四、教学难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算理。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1)口算除法。(2)除法竖式。2.原型:(1)三(1)班和三(2)班共种树42棵,三年级平均每班种树的棵数。(2)四(1)班和四(2)班共种树52棵,四年级平均每班种树的棵数。3.探究的问题:(1)三(1)班和三(2)班共种树42棵,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2)四(1)班和四(2)班共种树52棵,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口算。 408= 1505= 6003= 2406= 2807= 3606= 35007= 21003=2.用竖式计算。 82 175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出示19页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发现的数学信息。根据三年级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师板书)(二)探究与解决1.探究一: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学生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422= (棵) (1)独立思考,想出解决方法。 先让学生思考后试做。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做法:口算:402=20,22=1,20+1=21;用竖式计算。(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让学生拿出4捆零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应该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让学生具体分一分,启发学生想一想:如何用竖式表示出分的过程。结合分的过程,老师板书竖式,让学生明确先分整捆的,先将4捆平均分成2堆,所以在笔算时先用2去除十位上的4,每堆2捆,商2应该写在十位上,然后再分单根的,所以再用2去除个位上的2,每堆1根,商1应该写在个位上。(3)初步练习,强化算理。完成20页“做一做”的第1题,指名板演,并说出为什么这样算。2.探究二: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根据P19情境图上有关四年级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除法竖式解决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四年级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列式为:522= (棵)。 (1)独立试做。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让学生自己动手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小组讨论:这道题分小棒时与例1有什么不同?十位除后余1怎么办?结合操作,完成竖式。(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以后还有余数,要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3.补充事例,举一反三。课本20页做一做第2题后4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4.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就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 (三)训练与应用1.教材20页“做一做”第2题前4题。独立完成,指几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2.练习四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教师还可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补充一些典型错例。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3.练习四第3、4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小结与提高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加以概括。2.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3.你对今天谁的表现最为满意?以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增添了一项新的本领,我们会用竖式计算商是两位数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师板书课题),并且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相信同学们会学得更好。 (设计:潘欣 审定:柴树英 ) 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22例3,“做一做”和练习五第1、5、6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并体会估算和笔算的特点。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有序思考的能力。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的笔算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的笔算方法。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1)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2)(口算)除法估算。(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2原型:一共有238张照片,每页相册可插6张,要插的页数。3探究的问题:一共有238张照片,每页相册可插6张,要插多少页?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唤起旧知。(1)口算。4202 4206 9039003 3208 1206(2)笔算。564 847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2.生成问题。出示教科书P22例3情境图。让学生看情境图说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问题:要插多少页?(二)探究与解决1.引导学生审题、列式。教师板书算式:2386=2.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238240 2406=40,大约要插40页。3.笔算2386=(1)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2)小组内交流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2386,先用6去除几?当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写在哪位上,为什么?(3)全班交流,教师完善板书。2386先用6去除百位上的2,当百位上的2不够除,应将百位上的2与十位上的3合并,看成23个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得3个十,所以3应写在十位上,然后将余下的5个十和8个一合并,58除以6得9个一余下4个一,9应写在个位上。(4)比较笔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5)补充事例,强化算理。先估一估,再用竖式计算。 1563 4348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算理。(6)归纳概括,形成结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如何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吗?先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与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因此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4.问题延伸。出示教科书P22“想一想”。(1)学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小组内商量一下。(2)全班交流。利用例3中已算出的结果:2423924;利用乘法计算:246=144,24页只能插144张照片,1442381442,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交流时使学生感受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3)根据学生交流,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确直接利用例3的结果比较简单。(三)训练与应用1.练习五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使学生明确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要先观察最高位上的数,用它与除数比大小。若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则商是两位数;若百位上的数大于除数,则商是三位数。2.练习五第5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3.练习五第6题。先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体订正。(四)小结与提高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你有哪些收获?2.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 设计:孙钦举 审定:孙钦刚)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2829例5、例6,“做一做”和练习七第14题。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过程,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商的中间或末尾也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三、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的含意,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四、教学难点: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 五、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原型:(1)教科书呈现的28页的情境图。(2)李思家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平均每月的用电数;万青家3个月用电420千瓦时,平均每月的用电数。3.探究的问题:(1)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西瓜?(2)李思家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万青家3个月用电420千瓦时,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口算。282 2408 363 012 420 1402.笔算。 3726 8057指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3.出示P28的情境图。(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2)指一生在全班讲故事。(3)引出数学问题: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西瓜?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西瓜?(生:0个)你会用算式表示吗?2.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3.全班交流。指生汇报,教师板书:03=0,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4.让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引导学生概括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探究二: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出示例6统计表,指生说信息,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093 4203。1.3093=(1)学生尝试计算。 你会用竖式计算3093的结果吗?学生尝试计算。(2)小组内交流算法。(3)全班展示交流。展示竖式。指生板演并让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试算的过程。对比竖式。根据学生笔算情况,把正确的与错误的、竖式简便的和不简便的进行对照,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被除数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竖式的简便写法。(4)P29做一做的前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4203=(1)学生尝试计算。 你会用竖式计算4203的结果吗?来试一试。(2)小组内交流。(3)全班展示交流。展示竖式。指生板演并让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试算的过程。对比竖式。你以为用竖式计算时,怎样书写更简便?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计算4203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商0就可以了。(4)P29做一做的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归纳小结。(1)引导学生观察本节课所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商的中间或末尾也有0),教师引出并板书课题。(2)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当商的十位或个位上为0时,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得出竖式的简便写法。书写竖式时,注意对齐各个数位,使竖式正确、工整、美观。(三)训练与应用练习七第14题1.练习七第1、2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练习七第3题。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3.练习七第4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订正。(四)小结与提高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2.评价学生的表现 。 (设计:史立峰 审定:潘 欣)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3132例7,“做一做”和练习八第14题。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过程,理解“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三、教学重点:掌握“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四、教学难点: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原型:(1)832名学生分4批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的人数;(2)562名学生分4批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的人数和剩余的人数。3.探究的问题:(1)832名学生分4批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2)562名学生分4批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计算8044 5204指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订正时指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商的中间或末尾也有0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出示完整的例7情景图。指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832名学生分4批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562名学生分4批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解决。(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832名学生分4批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要求“832名学生分4批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独立思考后指生说算式,教师板书:8324= 2.尝试计算,小组交流。你会计算吗?来试一试。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3.全班展示交流。展示竖式。指生板演,针对每一方法都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突出在竖式中十位上商0的理由。 对比竖式,突出竖式的简便写法。这两个竖式哪个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结合竖式小结:当除数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3时,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4.P31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学生说算法。教师针对竖式强调:求出商的最高位数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在十位上商0。探究二:562名学生分4批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要求“562名学生分4批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呢?指生说算式,教师板书:5624=2.尝试计算,小组交流。你能算出结果吗?试试吧。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在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3.全班展示交流。展示竖式。指生板演,并说一说试算的过程。教师结合竖式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又不够商1,就在个位上直接商0。 4.P32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两题说算法。5.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节课所学习的除法与前面复习的两道题有何异同。(不同点:复习题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这节课学习的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相同点: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并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这类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进行小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由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因此,在写竖式时可省略0和除数相乘这一过程,得出竖式的简便写法。(三)训练与应用1.练习八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练习八第2题。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3.练习八第3、4题计算时,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大致的结果,判断出商的位数,再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订正。(四)小结与提高结合学习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史立峰 审定:孙晓强)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3839例1、例2,练习十14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景中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横向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单位量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并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的能力和迁移类推等能力。3.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三、教学重点:学会看横向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单位量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四、教学难点:学会看横向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单位量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2)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条形统计图。2.原型: 教科书P38例1统计表和P39例2统计表。3.探究的问题:(1)应多进哪种矿泉水?(2)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关于统计图我们都学习哪些?2.通过谈话,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应多进哪种矿泉水?1.出示例1情境图和统计表。(1)学生观察情境图和统计表,说出数学信息。让学生说说如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统计图纵轴都表示数量,横轴表示品牌)。(2)学生独立解答:上周卖了多少矿泉水?并集体订正。2.教师出示空白横向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受到纸张的限制或者其他的原因,做的统计图不可能都是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有时也会做横向条形统计图。(1)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发现了什么?这个统计图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品牌,和以前见的统计图不同,原来的统计图纵轴都表示数量。(2)小组讨论。如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独立完成统计图。(3)全班展示交流。全班展示统计图,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说明统计图画的要规范、美观。(4)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探究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1.出示例2统计表。(1)学生观察统计表说出数学信息。(2)教师提出问题: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单位比较合适?学生思考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回答,如一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3个单位、4个单位、5个单位、10个单位、20个单位。(3)小组合作试画统计图(老师课前准备一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3个单位、4个单位、5个单位、10个单位、20个单位的空白条形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每格表示较少单位,画出条形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者20个单位,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的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4)出示教材统计图。学生观察讨论统计图和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同,用折线表示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示多少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补充完整统计图。出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优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共同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当一组数据都比较大,并且数据相差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比较直观的反映数据之间的差异。(5)出示体重统计图。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全班展示交流。(6)让学生根据身高、体重统计图提出问题: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胖,谁最瘦?(7)出示正常值统计表。比较并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格学生的身高、体重?在交流中,让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直观地比较。(三)训练与应用1.练习十第1题。学生独立做题集体交流并说说问题怎样解决的。2.练习十第2题。学生独立做题集体交流并说说问题怎样解决的。3.练习十第3题。学生独立做题集体交流并说说怎样确定纵轴上的单位的。 4. 练习十第4题。学生可以根据前五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估计。(四)小结与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师生进行评价。(设计:张秀娜 审定:孙晓强)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平均数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42例1,练习十一13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统计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建立统计观念,渗透“移多补少”和“先总后分”的数学思想。三、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1)有关的统计知识。(2)平均分。2.原型:教材呈现的四位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象形统计图。3.探究的问题: (1)在收集矿泉水瓶活动中,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这四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如何计算平均数?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列式计算: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同学,平均每个同学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出示例1情境及相关统计表。某小组收集废旧矿泉水瓶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小红小兰小亮小明14121115看统计表说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思考怎样求这四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使学生理解:要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就是指如果每人收集的一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1.呈现例1统计图(原始图)启发学生思考平均每个学生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1)独立思考。让学生想办法在统计图上把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变成同样多,这个数量就是四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2)小组讨论。讨论交流各自不同的在图上把四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变成同样多的方法。 (3)全班交流。交流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平均数量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吗?为什么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13个多,而有的比13个少?让学生思考后口答。(4)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像这样把不相等的几个数变成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探究二:如何计算平均数?以上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平均数,怎样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得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呢?(1)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让学生思考后根据平均分的意义列出算式。(2) 同桌讨论。 交流列出的算式,并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3)全班交流,说明算理。教师板书:(14+12+11+15)4=13(个) (4)归纳小结: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相当于先求出这些数据的总和,再平均分。3.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课件出示) 小丽有下面这样的三条丝带。14厘米16厘米24厘米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强化算理。4.归纳概括,形成结论。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要先求这些数据的总和再平均分。想一想: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求平均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二是通过计算先求这些数据的总和再平均分。 (三)训练与应用1.练习十一第1题。根据课前调查的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估一估你们小组内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然后具体算一算。(1)运用实物投影来对比两个组之间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2)呈现课本39页中国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请学生们说出发现的信息。2.练习十一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平均最低温度。3.练习十一第3题。此题课前安排体育课上收集数据。4.补充练习:一个水池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不会游泳,小明高兴地说:我的身高比河水的平均水深高多了,在里面玩耍一定不会遇到危险的。同学们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四)小结与提高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结合学习内容评价学生表现。 (设计:潘欣 审定:孙晓强)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年 月 日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4649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的过程,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2.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以及探究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三、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大月、小月的知识,学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四、教学难点: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分、秒的认识及生活中有关时间方面的经验。2.原型:年历、月历3.探究的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2)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3)一年有多少天?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在谈话的基础上揭示学习内容:今天我们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年、月、 日(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1.学生独立观察: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仔细观察,认真记录。2.小组交流并讨论,共同完成各月天数统计表(课前发给学生统计表)。3.全班展示交流。让各小组代表展示各月天数统计表,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4.共同小结。师生一起总结板书,介绍大月、小月1、3、5、7、8、10、12月 31天 大月4、6、9、11月 30天 小月2月 28天29天5.介绍大、小月记忆法。(1)让学生背一背大、小月各有哪些月份。(2)教师向学生介绍大、小月的记忆方法:拳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介绍平年闰年的知识后可以补充歌诀:五、十前后都不大,平年二月二十八。)探究二:一年有多少天?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1.出示例2,介绍平年和闰年。 结合月历,老师告诉学生二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并计算平年全年有多少天?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交流计算方法。(板书:28天 平年 365天 29天 闰年 366天)2.探究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师出示P49“做一做”月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某些年份二月的月历,找出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独立观察。(2)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二月有29天,其他的二月有28天。(4)验证规律。每人任找一个年份除以4,再对照老师提供的平年闰年的年份加以验证。3.概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闰年。(三)训练与应用1.P48“做一做”。观察今年的年历。(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填空。5月1日劳动节在( )月。10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2008年的1、2、3月一共有( )天。今年的4、5、6月共有( )天。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平年的2月是( )天,闰年的2月是( )天。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解决问题。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了两个月,共62天,你知道这是哪两个月吗?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并说是怎样想的。(四)小结与提高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五)课后延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 (设计:柴树英 审定:孙钦举)教学反思:编号: 备课时间:24时计时法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P52、P53例3,“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第14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归纳等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三、教学重点:1.知道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四、教学难点:1.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经验:(1)时、分、秒,年、月、日的有关知识。(2)生活中有关时间的经验。2.原型:(1)钟表模型(24时钟表盘)。(2)下午2时40分坐火车从北京出发,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要用的时间。3.探究的问题:(1)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列车由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17时45分正点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出发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唤起与生成1.唤起旧知。提出问题: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2.生成问题。出示P52情境图。(1)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问题:21:00是几时?让学生猜一猜,并说明理由。明确21:00就是晚上9时。(3)晚上9时是我们平时习惯的说法,用了“晚上”表示时间的词,这是普通计时法;21:00用的是24时计时法。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24时计时法。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二)探究与解决探究一: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1.教师用钟面给学生演示:1日里时针正好走2圈,从夜里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24时),时针又走了一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2.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一下一天有24小时。学生边拨边数,0、1、2、3、4、24。3.针对钟面提出问题: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1)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钟面外圈的数就是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 4.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1)结合钟面向学生说明上午9时用9时表示,晚上9时用21时表示。(2)提问:下午 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有的学生可能根据钟面上5时所对的外圈的数17得出,下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