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初中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8965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初中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讲座初中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讲座初中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初中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周瑾(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今天我们讲座的主题是初中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我将就“该主题核心内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和“该主题内容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和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第一部分 该主题核心内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知识结构 根据 2011 年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消化系统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本主题的结构框架图如下: “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知识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个部分组成,消化道由主要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组成,口腔中的消化腺是唾液腺,它分泌唾液淀粉酶;胃里的消化腺是胃腺,它分泌的是胃液;小肠中有三种消化腺,肝脏、胰腺、肠腺,他们分别分泌胆汁、胰液、和肠液。消化系统的功能在初中阶段主要强调两个方面,消化与吸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消化。食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作用下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没有被消化和吸收的残渣从肛门中排出。食物主要来源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其中含有六种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这些物质由于受生物本身、自然和社会等的影响,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二、 该主题核心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相应位置及与其它知识间的相互关系1. 该主题核心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相应位置 该主题是初中生物课标十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的内容是遵循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主要探讨了“人的由来”“人体的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三个内容。“消化系统”属于“人体的主要特征”中的一个部分,一方面他介绍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生理及卫生,探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体消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一方面它完成本系统的功能,同时与其他系统一起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完整的整体。人体的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中,一方面与呼吸系统吸收的氧一起发生呼吸作用,产生能量供人体进行相关的生理活动;另一个方面吸收的营养构成生物体的组织细胞。 三、 对本专题核心内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专题的核心知识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赖于整个消化系统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主要由消化道通过磨碎、搅拌、蠕动等作用完成,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物质并没有改变。同时消化道也协助消化腺完成化学消化过程。消化腺分泌各种消化液,在消化酶等的作用下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四、核心内容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人体的消化系统”是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并且在现代的社会中,作为普通的公民迫切需要利用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对我们目前的生活作为指导。 “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知识内容包括,食物的获取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这是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活动,这些行为都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活。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 一是人体如何获得合理、安全的膳食,二是如何维护消化系统的健康。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社会上的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层出不穷,如“地沟油”“三聚氰胺”“明胶”“肥胖儿”“减肥”等众多问题,困扰这大众。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暴露?”“我们怎么才能够预防这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消化系统的知识给以基本的解释,并教会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本章节是将科学、技术和社会密切相联系的内容,是进行 STS 教育的绝佳教材。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逐渐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让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为他们今天作为公民保护自己提供科学上的知识力量,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建立基本的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 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下教材分析 教学的根本依据是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课标,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还是衡量教学过程的标准。 2011 年新课标中的有关 “人体消化系统” 的内容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肛门,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这是本章节的中心概念) 与之相关的概念还包括: 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出废物。 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从课标的要求来看,“消化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重点研究消化系统,同时兼顾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以及与生物圈的关系。 这是我们老师头脑中首先要建立的观点。 课标具体内容标准如下: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制作小肠壁的结构模型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关注食品安全 调查当地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关注合理营养食品安全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从以上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上看,本部分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同时更加重视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和生活决策密切相关。所以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能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对学生的相关的生活有所调整,对未来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践,进行 STS 教育。 二、章节整体教学策略 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虽然它由不同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章节也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整体与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最终要融合到整体的教学框架中去,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所以在本章节教学的安排上,要有整体意识,把它当成一个内容来看待。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思路。第一个总,在教学初期进行简短的章节绪言教育,然后进行分节教学,最后通过复习课进行总结。 1. 章节绪言教学 这应该是一个简短而高效的内容,它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个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本章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还要提出本章节后继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一些课外活动的准备的任务,为整章节的教学打下基础。这要求教师对本章节教学内容一定要深入地研究,心中有数、整体安排。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案例一:课堂引入调动学习兴趣,明确目标。 A. 由常识和民间俗语导入: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B. 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人要吃饭?为什么没有摄食人会丧失生命?食物进入人体后被运送到何处?为什么人吃的是“猪肉”,最后长的是“人肉”? . C. 从人的由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 问:人怎样从一个单个的细胞长成一个婴儿? 答:细胞分裂、分化、生长; 问:细胞的生活需要什么? 答:物质和能量; 问:当我们在子宫中的时候,这些物质和能量来源于哪里? 答: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 问:那出生以后我们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哪里? 答:来源于食物(动物和植物等其它生物、水等) 问:我们为什么能通过吃其它生物获得营养? 提示: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推导:动植物和其它生物的细胞中含有物质和能量获取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为人体利用。 D. 根据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提出:为什么食品安全非常重要。食品出现问题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社会上的各种保健品我们怎么识别?怎么样才能合理使用? 通过以上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营养物质的重要,以及对人体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作用。 案例: 课外活动安排 本节课标的具体要求,还包括“设计一份营养午餐”“关注食品安全”,这些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是本章节的优质资源,需要学生将其收集用于后继课堂的教学,并将平时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教师要提前安排学生进行相关调查、收集,并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相应的活动。这样保证教学的高水平的完成教学目标。 布置本章节学习的要求。一般常有以下几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的一种和几种,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 A. 记录一周内,家庭的食谱。(或者记录周末两天的家庭食谱) B. 收集有关营养和消化系统的生活习惯,民间的俗语、谚语等并尝试用科学的道理解释。 C. 调查常见的关于食物的营养各种社会现象。各种菜系特点、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等 D. 了解家庭人员与营养和消化系统的有关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E. 告知学生本章结束时,将进行“设计并制作一顿营养午餐”的活动,学生提前要学会制作食物的基本方法。 F. 电视中有关食品的广告、公益广告等。并学会用课堂的知识进行分析。2. 具体章节教学策略。(本内容在下一部分专门探讨) 本章节分为三节,分别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根据课标要求,和我们进行科学、技术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我们对各小节内容进行分析如下: 课标要求内容 STS 教育特点 第一部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知识性较强,较注重渗透应用 第二部分消化与吸收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知识性很强,渗透应用 概述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第三部分关注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关注食品安全 知识性较弱、侧重应用 本章节的教材安排如下一些探究内容,教师根据课标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好安排: 内容 特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探究: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全部学生参与 图表:常见的食物成分表 全部学生参与 进一步探究:比较不同的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课外兴趣小组学生进行、或教师课堂演示。 消化与吸收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全体学生参与 进一步探究: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全体同学观察 演示实验:胆汁的作用 关注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关注食品安全 全体学生参与 3. 总结: “人体消化系统”内容知识的信息量大,内容比较复杂,又与生活密切相关,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堆积,没有条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所以非常需要教师对本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同时学生学习的方法或者获得的基本的生物学理念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此提供人大附中李媛老师的一节复习课。我们将对课做具体的评析。) 三、具体章节教学策略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来源与作用 1. 运用常见食物成分表查阅食物成分。 2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1. 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逐渐形成爱惜劳动果实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及食物来源 区别各种营养物质缺乏所产生的症状 2. 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误差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讲主要包括食物中营养物质以及来源和作用。六种营养物质在人体中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又有互相交叉,共同作用完成生理的功能,所以在教学中要理清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关系。同时无机盐、维生素种类多,作用复杂,所以要通过具体方法来让学生理解典型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作用。其次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拥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一些相关的知识,但内容比较浅显和零散。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资源,进行归纳和拓展提升,形成系统的相关知识,然后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有效的指导。 1. 食物中大都蕴含着六种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成分的获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验探究证明,一种的学习间接知识(查表的方式)。不同的教材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我觉得在教学中,最好以一种方式为主,两个有兼顾。 案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查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或者食物,通过查阅“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表”,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提高运用表格的能力。 “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是一个典型的数据量表,也是教会学生查阅、运用和制作表格的绝佳时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习查找表格数据,更重要的归纳总结获得深层次的认识。教会学生 先整体、再局部; 看最高、找最低;综合思考得结论的查表方式。 . (1)从总体上看,将表格横向和纵向分类,由繁至简。本表格已经将纵坐标“食物的名称”进行了分类,所以重点就落在了横坐标上。通过学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食部 能量 营养物质 水分(克) 蛋白质(克) 脂肪(克) 糖类(克) 维生素 ( 微克和毫克 ) 无机盐 ( 微克和毫克 ) A. 以上的表格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单位,以及其中的含义。 B. 从表中得出食物中蕴含物质和能量。 (2)学生查表并分析以下问题并得出结论: A. 你所喜欢的食物具有哪些营养成分?其中哪种物质含量最大?哪种最少? B. 以六种营养物质中的以一种或者几种为例,说出含有此营养物质量最多的 3 种物质。如:淀粉含量最多的物质有哪些? C. 综合思考得出结论: 不同的食物中含的营养物质的种类虽然不同,但主要是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类六大类。不同的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有没有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很丰富或者匮乏的食物? E. 你在查表格数据的时候感觉方便吗?如果是你,你想做哪些改进? (3)充分利用表格解决实际问题。在后继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使用表格,学会使用食物成分表,治疗一些常见的营养成分缺乏的病症。 案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查表的方法) 也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来证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用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用碘液鉴定食物中有淀粉; 用燃烧的办法证明有机物中含有能量; 挤压花生米出油说明含有脂类等。 蛋白质的检测: 蛋清稀释液 + 双缩脲试剂紫色或紫红色2. 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来源 由于营养物质种类繁多,作用各不相同,科学性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索然无味,并出现知识上的混乱现象。课堂上可以采用的从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来归纳相关知识、通过历史故事和具体的疾病的知识来介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来源,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并且兴趣盎然。 案例:营养物质的来源与作用 ( 1 )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生分析归纳营养物质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事例。 A. 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常点滴葡萄糖液体。 B. 王超因没吃早餐 ,在操场上晕倒了,同学们给他吃了一块糖,他又恢复了体力。 C. 运动会长跑之前,运动员常吃一些巧克力,以保持体力。 D. 大病痊愈不久的人,身体明显消瘦。 E. 医生建议少年儿童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 F. 医生建议孕妇、 伤病员 多喝 蛋奶鱼 。 G. 体育运动是减肥的好方法? 以上学生分析其中的 A 、 B 、 C 可以得出糖类的主要作用, D 、 E 、 F 则是体现蛋白质的主要作用, G 是体现脂肪的主要作用。 H. 国家强制推广“碘盐”; I. 为了防止老年骨质增生,中老年人需要补钙。 J. 小强的妈妈为了防止小强患佝偻病,一直让强吃钙片,可是小强还是得了佝偻病,后来小强在医生的指导下,多晒太阳,并补充鱼肝油(含有维生素 A 、 D )才治愈。 ( 2 )历史故事: 维生素的发现史。如维生素 C 、维生素 B1 的发现。 ( 3 )疾病知识:学生扮演患者到医院看病, 由 “ 患者 ” 和 “ 医生 ” ,说出病症和治愈的方法。如让学生扮演患了“夜盲症”病人,找医生看病,通过医生的询问,然后说出病症,并开出治疗的处方。其他的病症都可以。也可以现场进行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有关无机盐和维生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比赛。 ( 4 )食物疗法:一方面教师提供食谱,让学生建议给什么样的病人食用。如猪血菠菜汤、芹菜炒猪肝、阿胶红枣木耳粥、海带排骨汤、紫菜肉丝汤。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提供某种食物给某些疾病的患者。 这种方法是以问题和运用作为主线,是以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常识和知识作为材料,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参与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 3探究:测定某种物质的能量 ( 1 )教材分析:生物七下的探究活动,在总结七上的经验上,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并合理安排的梯度。七年级上册探究技能要求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侧重观察、比较和推理。七年级下册探究技能要求:侧重测量、计算、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 本探究活动的结果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A. 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定性) B. 花生的种子含有多少能量?(定量) C. 不同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不同?(定量) 但是本实验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它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探究活动的组织,二是实验操作的方法的训练,因为初中的天平和其他化学的仪器的使用都没有学过。三是实验装置和材料的选取,四是对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所以对本探究活动教师要从思想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行动上也要不断地探索,获得一些经验。 A. 本探究活动教材虽然给出了一个方案,但从设计意图上来看,并不是要求老师们简单地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来依样画葫芦。它要求是在保持基本的教学内容上,也给予老师和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 B. 要在本探究活动中体现层次性,无论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能一刀切,认为只有获得比较准确的数量结果,实验才是成功的,对定性的结论是要求所有的学生能达到要求,其次而要根据情况来处理后两个定量的目标。 C. 学生也正在形成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实验前要认真准备,实验是要根据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 ( 2 )案例评析 案例:探究测定某种物质的能量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就会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个探究活动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设计。如以下的方法可供老师们参考。 A. 组织安排:课前分好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要有层次性,有优秀学生在小组内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B. 课前培训小组长。如天平的使用、一些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最好能够课前发挥学生的潜能对装置设计更好的方案。 C. 课前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量表。 项目 花生仁的质量 水的体积 加热前的温度 加热后的温度 加热前后的温度差 每克花生仁中所含的热量 1 2 平均值 D. 探究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教材提供的装置进行改进和创新。如有的老师用大试管代替锥形瓶,将教材中花生和核桃的能量对比,改变成为花生与红薯干中能量的对比,这是因为花生和核桃所含能量相差较小(花生的能量值是 12.47kJ g ,核桃的能量值是 13.68kJ g ,稍不小心很可能实验结果相反,使学生产生误解,有悖科学真理、因此应选能量差值较大的食物相比。)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对这个实验有很多的改进,提出了大量有效新的创意。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吸收的曲线图。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通过分析小肠结构,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 培养珍爱生命的品质。 (爱护人体的消化系统。) (二)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教学策略 1. 教材分析 “消化与吸收”是消化系统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知识上的难点,本内容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及作用和来源之后,那么接下来实际上是要解决营养物质向哪里去?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的问题? 即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也充分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最基本的特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人体消化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标上只是让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的学习和了解,并没有对他们有很高的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的探究活动。 小肠适于消化与吸收的结构特点。 也没有提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的概念。只是要求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同时在能力要求上有一定的要求,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吸收的曲线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体现了生物的特点,认同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珍爱生命的品质。 同时对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他们对消化系统中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非常不全面系统,并常常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如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对化学消化比较陌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方法和手段,并充分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形象的教学手段,通过探究和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的建立。 2. 案例评析: 案例: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课标上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建立如下概念,营养物质要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并且学生对营养物质消化的原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消化?从物质的结构方面解释营养物质为什么能够消化?以口腔为例说明怎么样消化? (1)教师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领悟到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 A. 营养物质最终被运送到何处?(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B. 依靠什么系统来运输呢?(循环系统) C. 现象:淀粉、蛋白质、脂肪不能溶解于血浆,不能透过消化道壁,不能被运输。 D. 原因: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分子太大。 (2)从物质的结构方面解释营养物质为什么能够消化? A. 现象:青少年吃的猪肉,为什么最终长的是“人肉”? B. 展示儿童玩具积木。说明:不同生物体内的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是大分子物质,但是都是由更小物质构成的,犹如积木块与搭成物体关系一样。假如把猪的蛋白质比喻成用小积木搭成的大轮船,那么人的蛋白质结构,就是由同样的积木搭成的飞机。食物进入人体就好比在消化系统中,将大轮船拆成小积木块,循环系统就是将这些小积木块运输到细胞,将其中一部分的积木重新拼搭成飞机。 C. 得出结论:人体内淀粉、脂肪、蛋白质大分子结构复杂的物质,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渐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 案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消化的过程是消化道与消化腺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设计了口腔中舌、牙齿、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三个因素的探究。从技能上来看:本探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的能力,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能力的提升。 学生对消化道在消化中的作用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如他们知道口腔中的牙齿、舌在消化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并不十分了解消化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所以本探究实验重点应该落在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方面,也就是探究发生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老师们对于教材中的案例示范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认为设计内容非常的全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好的训练,但有的老师认为,同时进行三个因素的对比试验,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难度大,学生抓不到重点,不能透彻地理解唾液的作用。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这也是新课标和教材的一种思想。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内容,将本探究实验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供大家参考。 层次 对比数 内容 得出结论 适合对象 特点 1 2 个 馒头末 + 清水 馒头 + 唾液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基础薄弱班级和普通的班级 1. 面向全体学生 2. 重点突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2 3 个 增加: 馒头块 + 唾液 (或者,再增加搅拌或者温度) 口腔中牙齿、舌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基础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班级和学生 较全面地了解口腔中淀粉的消化过程。 3 多种 在以上实验中再增加实验材料的变化:面条、大米或者其他淀粉物质 知识如上,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及灵活变通能力。 基础较强的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将 1 、 2 层内容结合的分层教学方法。 A. 首先设计探究唾液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案,全体学生参与,是教学的主体。突出重点,条理清楚,夯实基础。 B. 开始酝酿取唾液。 C. 然后引导分析口腔中的牙齿、舌的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探究牙齿、舌头的消化作用的计划,要求一半左右的学生选作。 D.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E. 实验结束时,引导学生可以用其他的材料,如面条、米粉做材料,进行进一步探究(如果基础强的班级,也会在选取其中一两个小组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个过程)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 1 )品馒头活动。这个活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进行,但是他们只是简单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重温这一个过程,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个方面也让他们用一个研究者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普通的现象和问题,使他们将这个过程迁移到生活中去。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 2 )课前最好有用碘液证明馒头中存在淀粉的过程,时间短,效果明显。 ( 3 )搅拌工具的改进,以往实验中进行搅拌的工具一般是玻棒 . 学生进行搅拌过程中比较容易碰破试管以致失败 . 现改为用竹签代替玻棒,避免了碰破试管致使实验失败 . ( 4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最终落实在消化的过程是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共同作用,其中消化腺是重要的一个因素。 ( 5 )取唾液的方法。取唾液一直都是本实验的一个难点。实践过程中大家创造出很多有效的方法,在此大家也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实践中效果很好。我们一般是在具体做实验前才开始取唾液,这个时候,时间紧,面对大家又有一些紧张,所以往往只有不多的学生能取出不多的唾液。这次改进,将取唾液的过程变为 4 个步骤,在制定完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过程的计划后,就开始给所有的学生作动员,首先对学生的信任,评选取唾液达人,从心理上克服障碍,然后教给方法:闭上嘴,舌尖抵下颌,不断鼓动腮帮。然后就让每个学生在后面听课的同时,酝酿取唾液。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口腔中牙齿、舌对消化的作用的设计实验。等教学设计完成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将唾液取好了。往往是有较多的唾液。 案例:消化系统的结构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学生对消化道中的口、咽、食道、胃的位置比较了解,但是对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关系不清楚。同时他们对消化腺很陌生。由于器官众多,如果同时展示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容易造成学生的混淆。所以教学时,教师分别展示消化道、消化腺的结构,学生识图,教师讲解分析重难点。关于消化道,重点在小肠的十二指肠的介绍,和小肠与大肠的关系;在消化腺的学习时,重点突出十二指肠处、肝脏、胰腺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学习,以便形成清晰的消化系统的结构观点。 案例:食物的消化 这是本章的重难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概述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理解消化的概念。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为现在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的基本概念,口腔中的消化,到此就要形成比较完整的消化过程。所以这个教学过程,一方面是前面学习内容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入。这部分内容的重点落在三种大分子物质的化学消化过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想象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A.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中午你的食物是一份营养餐。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怎么被消化和吸收呢?” B. 其次教师用有关化学消化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并不需要引入化学消化和物理消化的概念。 C. 演示实验:胆汁的消化作用。 D.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E. 完成学案:(超链接) F. 并学会图表转换。 案例: 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1. 有条件的情况下,先观察小肠和大肠的结构。 2. 重点说明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用挂图、投影片、模型等教具说明小肠的结构特点。 3. 毛绒抹布演示小肠的结构 小结:总之,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中,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消化变成分子小、结构简单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而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吸收。(三)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教学策略 这一节关注的是食品和消化系统的健康,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注合理营养,另一个是食品安全,这里分开进行评析。 案例:关注合理营养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加深对前面学习的营养学知识的理解,并将科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灵活地应用;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家庭意识,学会关爱家人。可以很好地体现科学知识在知道生活中的价值。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2. 解释“平衡膳食宝塔” 3.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 评价自身的营养情况,并互相交流。 2. 尝试制作营养午餐。 1. 关心家人饮食,关心家人健康。 2. 形成平衡膳食的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份营养午餐 设计并制作一份营养午餐。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平衡膳食”即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宝塔”是该内容最形象的表现。它一方面可以用其基本理论指导学生日常的生活,判断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调整学生的行为;另一反面,运用其基本原理,完成活动:制作一顿营养午餐,来达到对整个“消化系统”的一个总结。 对前一个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方法,因为现在的社会人们非常重视健康生活,一些基本的营养学的知识,学生都可能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通过本章开始的教学准备,观察家庭的膳食和日常有关营养的情况。结合教材,将各种生活中的有关营养的知识、情况,在本节课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用平衡膳食的基本原理进行判断,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1. 一日三餐食物的量的有关说法:“早晨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好。”“早餐如皇帝,中午如大臣,晚上如乞丐。” ( 早餐要有五类食物,特别要添加水果和蔬菜。 )2. 用体重评价表,基本了解体重情况。 3. 评价家庭中食谱的营养情况。 4. 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产生原因,及调整方案。 案例:“为家长做一顿营养午餐” “为父母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设计午餐,能够加深对前面学习的营养学知识的理解,并将科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灵活地应用;教学中,我们将其调整为:“为家长设计并制做一顿营养午餐”,这样即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如果想很好地完成本活动,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班主任和学科的资源。如让班主任一起在班级动员,增加参与度,其次与“思想品德课”老师联合,因为在与本时间相近的时候,“思品课”有一个内容是:“学做家务事”。还可以与语文老师相联系,让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这个活动最好我们学校每年都安排在清明节的一个周末里,这样时间也比较宽裕,保证学生完成任务。 在学生活动前,教师要详细提出活动的要求: 1. 午餐要符合合理膳食要求,根据“平衡膳食宝塔”中要求的含有五类食物,并且比例合适。 2. 设计时考虑当地常吃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价格,以及家人的健康和饮食习惯。 3. 学生要参与制作的全过程,包括:原料的采购、洗择、处理、和制作。 4. 家长和学生自己要对活动进行评价。 5. 制作一份营养午餐的资料,包括以上的各个部分的内容。可以多种方式,也可以进行摄像等方法。 课前教师将学生制作的“营养午餐”的资料收集起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料,留做教师课堂点评,其他的资料发给学生,用于课堂学生互评或者自评,课后教师将学生所有的资料收集,进行综合的评价。 教学流程如下: 这种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兴趣,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关注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上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成为本内容教学的资源。可以结合社会上的热门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论。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觉进行食品安全的行为。 第三部分 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和方法 1. 有甜味的物质是糖类。 产生的原因:这是由于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带来的错误。 解决策略:让学生品尝馒头等食物,说明他们都是糖,然后,向学生讲解糖类物质的分类,以及各种糖类之间的关系。 糖类是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它们也叫碳水化合物,它可以分为单糖(葡萄糖)、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单糖和二糖常有甜味,多糖一般没有甜味。多糖如淀粉是日常生活中主食的主要成分,他们的分子一般比较大,需要通过消化的作用,转变成单糖(葡萄糖)或者二糖,才能被吸收和利用。 转变的过程是: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肠液、胰液 葡萄糖 学生还可能出现疑问:为什么叫碳水化合物?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根据他们的分子中的元素成分来决定的,具体的内容以后通过化学来学习。 2. 胡萝卜素不属于维生素 产生原因:食物营养表中,其他的维生素都用维生素 A 、 B 等冠名,只有胡萝卜素没有冠以维生素,所以学生不认为是维生素。 解决策略:解释胡萝卜素与维生素 A 的关系。植物性食物不含有维生素 A, 但很多的植物中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 。 3. 佝偻病是因为缺钙造成的。 产生原因:已有的生活经验造成的影响。 解决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法,解释形成佝偻病的原因。 佝偻病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缺钙、缺维生素 D 、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遗传病)。 “ 缺钙 ” 是 继发于维生素 D 不足。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 D 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当然,也有部分儿童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 V-D 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 V-D 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患者常表现为 X 型(或 O 型)腿,鸡胸、生长缓慢。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病例分析等。 4. 胃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产生原因: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影响。 解决策略:对比展示小肠与胃的结构,分析比较小肠的结构,讲解胆汁和胰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5. 胆汁分泌的消化液中有消化酶。 产生原因:五种消化腺分泌的物质中,其他的几种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解决策略:分析胆汁的成分,说明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交流了“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研究和相关案例,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很多的体会,相信我们大家一起,不断地学习教育的理论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会把我们的教学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