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中学教案选编(语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8801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思中学教案选编(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洋思中学教案选编(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洋思中学教案选编(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长城【殷高峰】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吸收丰富文化营养,引发探究兴趣,培养表达能力、欣赏能力;2、综合比较各作者观点的异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比较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学习重点1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吸收丰富文化营养,引发探究兴趣,培养表达能力、欣赏能力;2综合比较各作者观点的异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比较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学习难点1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吸收丰富文化营养,引发探究兴趣,培养表达能力、欣赏能力;2综合比较各作者观点的异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比较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教具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概貌、组成部分等基本内容。2、搜集图片,展现长城的雄伟风姿。3、分小组搜集有关长城的成语、谚语、诗词、歌谣、民间故事、传说等。教学过程一、赏析长城之美;(一)回顾长城历史1、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欣赏多角度的长城壮观景象。2、师生交流观图后的感受。3、险峻雄奇、气势磅礴这些词语都不足以表明我们心灵的震撼,长城不愧是人间伟物,其实雄姿英发的长城已历经千年沧桑。4、结合翦伯赞赵长城(节选),回顾长城历史。明确:修筑长城的历史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七、八世纪),当时的北方候国为守疆御土,纷纷在地势险要之处筑起城墙。秦统一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南侵,将秦、燕、赵三国的北部长城整修贯通,史称“万里长城”。其后的汉、五代、隋都曾加以修固扩展;到了明代,北方崛起的达、瓦剌等少数民族,经常突入中原地区,因此,明朝曾18次修筑长城,把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6700公里的长城联成一体。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北京长城。(二)赏析长城建筑美北京现存629公里的长城上,遗留下827个城台、71座关口,它们保存完好,雄风不减当年。尤其是位于昌平以北的群山之中的八达岭长城,盘桓蜿蜒、气势磅礴,是万里长城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段;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哲文的万里长城的构造一文,了解人类创造的奇迹工程。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万里长城的构造有哪些特点?这些组成部分又有哪些作用?2、讨论,结合图片、课本段落、相关资料交流。3、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有关长城建筑的其他内容。例:长城的关隘(阳关、玉门关、居庸关等)、丝绸之路。4、万里长城工程如此浩大,原来是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军事价值,那么当代长城又有什么价值呢?5、师生讨论、交流。明确:建筑史研究价值、旅游价值等。(三)赏析长城文化美。1、导入:长城的雄壮美是不可比拟也不可形容的,而沉淀了千年历史的长城又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之美。2、学生分组展示他们搜集的资料。列举:成语-万里长城、一字长城、众志成城、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诗词-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卢照邻紫骝马);“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水潮,潮潮潮,潮潮潮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对联);“不到长城非好汉”(俗语)歌曲-变色的长城(费玉清)、长城长、义勇军进行曲、我的中国心等民间故事、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杨家将大破疯牛阵、八达岭来历、边墙夕照、苏武牧羊等。3、“地扼襟喉取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的中国长城,不仅是泱泱五千年东方文明古国建筑工程史的一大奇观,同时它又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的奇迹。所以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载入史册,彪炳千古。4、师生讨论在了解长城的建筑美和文化美的感受。(四)赏析长城的精神美1、欣赏歌曲长城长。2、的确,长城属于中国,中国人拥有长城。长城象一条金色的连心锁,横贯中国,以一个声音,以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名义,连系起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亿万现代中国人的心灵,更远播召唤四海之内的轩辕后裔,凝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3、比较阅读长城万里行和我还没有见过长城(1)思考:两篇文章中长城对作者及文中都产生了什么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是什么?(2)把你认为感触最深的句子找出来,吟读体味。讨论课后思考题四、六两题。4、长城不仅是我国各族人民坚强毅力和勤劳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不朽的风采闪耀着神州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之光,永远让全世界炎黄子孙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振奋,一种灵魂的升华,一种责任的驱使,一种力量的召唤,一种生命力的迸发二、探寻长城之遗憾。1、导入:长城,横亘万里,纵贯千年,风剥雨蚀,依然犹如巨龙包容、激励着我们,它成为华夏民族不可再现的极致的美;但是它毕竟不是完美的,由于理解角度的不同,价值判断的不同,人们又发现了它令人遗憾的地方。2、自由朗读万里长城断想和长城与都江堰3、布置议题:万里长城断想中作者对秦始皇的看法是什么?联系赵长城中有关赵武灵王的内容和课后讨论题二,加以思考。了解都江堰的概况,根据长城与都江堰一文的内容,试比较或者两大工程的不同之处。两文作者是不是一味地赞美长城?提出了哪些不同于前几篇文章的观点?明确:消极防御作用、耗资巨大、百姓惨痛代价(长城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坟墓”)、利国利民作用不大。你认为长城的遗憾之处还有哪些?列举: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限制了中国疆域的发展;导致封闭、保守、夜郎自大的思想等。4、分小组讨论。5、师生交流。6、世事沧桑,长城在历史上既有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过去。但长城两千年悲壮的歌哭,十万里艰辛的攀援,却最终陶铸成一种大气若虹的民族精神。十多年前邓小平“修我长城,爱我中华”的题词,更赋予长城以新的时代意义,唤起了海内外赤子振兴中华的巨大热情,因此,还是让我们把长城放在中国历史去认识它的价值吧!三、发表长城之我见。1、出示选题,学生自由选题完成习作。(1)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说明其建筑艺术或评价其古今价值。(2)你对秦始皇筑长城的功过评价有什么看法?(3)讨论研究课后思考题的第一题或第三题(4)现今对长城的破坏情况已不容忽视,谈谈你的看法及建议。2、评价标准:(1)对长城的评论合情合理;(2)角度新颖,吸引人;(3)言之有理,持之有故;(4)有自己的独立见解;(5)语言活泼。3、全班交流,集体评论,合订成集。教学反思课题:春望泊秦淮洋思中学【徐锋】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诵、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学习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板题示标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四首中的前两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1、正确、流利地朗诵、背诵诗歌;2、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3、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认真自学,用心感受,就一定能胜利完成任务。好,让我们从读诗开始。二:1、一读课文指名学生读老师:首先,请同学轮流朗读春望,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他同学做裁判,为读的同学作评点。老师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点评,老师作适当评价。2、二读课文,理解大意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试着说说这首诗的大意,3分钟后,请同学回答,比一比谁能正确地理解。学生读诗,老师巡视。三分钟后,指名学生说出大意,余学生帮助更正。估计难译的有:感时:为时事而感伤。抵:抵得上,值。1、三读课文,背诵课文老师:知道了诗的大意后,请同学们来背诵这首诗,2分钟后我们举行背诵比赛。学生背课文,老师巡视。2分钟后,指名学生背诵,其余学生评点、更正。4、理解诗歌下面请大家对照自学指导自学诗歌(投影):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说说理由。2、书后思考练习一,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生思考,师巡视,4分钟后指名生回答(1)生答,师评价。举例:1、“国破山河在”中“国破”二字点明时间,“山河在”则是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觉得它依然存在。2、“城春草木深”:草木繁密而又荒芜,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2)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泪落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花也如人一样因感时而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三、老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1、一读课文指名学生读老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春望,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他同学做裁判,为读的同学作评点。2、二读课文,理解大意师: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试着说说这首诗的大意,3分钟后,请同学回答,比一比谁能正确地理解。学生读,老师巡视。三分钟后,指名学生说出大意,其余学生帮助更正。3、三读课文,背诵课文老师:知道了诗的大意后,请同学们来背诵这首诗,2分钟后我们举行背诵比赛。学生背课文,老师巡视。2分钟后,指名学生背诵,其余学生评点、更正。4、理解诗歌下面请大家对照自学指导自学诗歌(投影):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说说理由。2、书后思考练习二,即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师生交流:第一问,生自由回答,有理即可。如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等。第二问,作者的真实意图是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商女唱什么歌曲,主要取决于座中点歌、听歌的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有权势的人。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天聚集在酒楼中欣赏靡靡之音,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唐亡国的老路。因此我们认为作者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矛头是指向高层的。课题:蓝蓝的威尼斯洋思中学【陈辉】(第 1 课时)学习目标感受威尼斯优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学习重点感受威尼斯优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学习难点感受威尼斯优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出示三幅图片老师说:同学们,图片上展示的是世界著名城市威尼斯的旖旎风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蓝蓝的威尼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投影:1、感受威尼斯优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2、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老师说:首先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请随时帮助纠正。2老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并注音。易读错的字可能有:舷窗xin 瑰宝gu 翘着头尾qio 鳞次栉比zh 穿梭su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两遍。 三、二读课文,深入理解1老师说: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1)”自学。出示“自学指导(1)”自由读课文,认真思考下列问题:(1)蓝蓝的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是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本文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多幅美丽的画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其中的一幅吗?试一试。(2)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请用“ ”划出这些比喻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六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有创意。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3交流,明确(1)回答本题,放手让多名学生讲,老师适时展示图片。图片编号:1、全景 2、水都图 3、建筑图 4、李亚度桥 5、公朵拉 6、广场图 7、教堂图 (2)回答本题时:先读句子,再讲其表达作用(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一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的村落”。这个新鲜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美好意境,使得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我们产生了去观赏的冲动。又如第二节“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像进了水晶宫一般”,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真实一个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又如第六节“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陶醉。(3)老师(或指名学生)小结:新鲜恰当的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这就是比喻的魅力,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我们写作文时,运用恰当的比喻,能使作文语言更形象,更生动。4“自学指导(2)”快速通读全文,认真思考课文后“探究*练习”三、四两题。四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即: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里? 第五、六两段主要写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特产、游客等,似乎与题目关系不大,对此你怎样理解? 5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6交流明确 “探究*练习”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讲出新意) “蓝蓝”不仅是指一种自然色彩,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象征了和平、宁静、美丽、幸福。若改成“水上威尼斯”或“水城威尼斯”就显得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若改成“奇特的威尼斯”就不能突出威尼斯的特征,“奇特”在哪里,显示不出来。 “探究*练习”四: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游客等,是一种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种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这幅画正是“蓝蓝的威尼斯”的内在特征,故这两段并没有游离题目之外,而是与题目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7总结 老师说: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蓝蓝的威尼斯,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构思全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带领我们领略了著名水城威尼斯的美丽风光。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一节的一段文字,再次回味威尼斯梦幻般的蓝蓝的美。(师读“我从的世界”,生接下去读“天,是蓝的的村落”)四、课堂训练 朗读比赛任选一段文字练习朗读,并在同学们面前展示朗读成果。教学反思课题:记承天寺夜游洋思中学【沈君】(第 课时)学习目标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学习重点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学习难点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投影二:苏轼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一)明事件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二)赏月景1.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2. 都有哪些景色呀?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三)悟心境1.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一声“闲人”,多少 !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投影八:试一试)2. 学生讨论。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注意及时板书。A. 无奈、落寞、忧怨等。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明确:抱怨、不甘等。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B豁达、闲适、自得等。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投影十:读一读)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初一学过两首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注释】木末:树梢。意谓:心里说。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nn)么:如此,这样。思考:(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 (投影十一:链接阅读)4结束语: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是逆境,使他心境纷杂,但他始终都如处天堂。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投影十二:悟一悟)板书设计: 事:夜游 闲人 景:空明 安闲 自得情: 落寞 忧怨(交织)课题:七律 长征洋思中学【蒋小红】(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歌曲七律 长征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七律 长征(师板书:一 七律 长征 毛泽东),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胜利达标。二、朗读诗歌1、老师: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诗歌,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2、指名学生读诗,老师适当板书读错的字和字音。学生可能读错字:岷(前鼻音,阳平) 逶迤( ) 磅礴( )学生齐读板错的字音两遍。3、老师:让我们一齐放声把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齐声朗读诗歌。三、自学指导老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接下来请大家自学这首诗,请看“自学指导”投影自学指导反复朗读诗歌,比谁六分钟后能:1、流利地背诵诗歌;2、回答探究练习第一、二题探究一七律 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探究二 朗读诗句,讨论问题。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四、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a)检查、交流1、老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检查自学情况。首先请同学背诵诗歌,比谁能正确背诵,而且声音响亮。指名四到五名学生背诵;师分别作简要点评,并激励学生比赛。2、师:让我们一起把诗歌背诵一遍。师生一起放声背诵诗歌。3、 探究练习一:师:下面我们分两步检查探究练习第一题:第一步,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幅图的主要意思,先读诗句,再讲意思,一人一句;第二步,概括完所有图画的意思后,再请同学谈谈对其中某一幅图的感受。要求回答问题语句通顺,声音响亮。指名学生概括意思。若学生认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幅图,则老师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师:这一句极有气势地统领全诗,以下各句都是围绕这一句写的。说它是一幅图不太准确。若学生跳过第一句,老师则等到学生概括完所有图的意思问:那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同上)概括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后,老师补充:其实,诗人创作本诗时,红军三方面军中尚有两方面军没有跨过雪山,因而这幅图是想象的图景。学生概括图意时,老师适当板书: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想象)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放手让学生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操;也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方面体会红军精神,一方面激励自己学习红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4、 交流探究练习二指名回答第一小题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指名回答第二小题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b)感情朗读1、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长征这首诗,诗中表现了红军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接下来,比一比,谁能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准备时间:两分钟。2、 学生准备,师巡视。3、 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朗诵,分别指明学生点评,师适当点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五、宣布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