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8603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读熟课文,说出文章大意。2、 准确翻译课文1、2自然段。3、 理解“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这一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案】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你需要先用15分钟的时间预习课文:第一步:诵读课文三遍,注意注释中有注音的字;第二步:根据注释,能大概翻译1、2自然段。第三步:将你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圈画。(2) 然后用15分钟来完成【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 1、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一、自主学习1、解释加点的词。(1)缘溪行( ) (2)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4)黄发垂髫( ) (5)落英( ) (6)缤纷( )(7)仿佛( )(8)豁然开朗( )(9)阡陌( )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3、翻译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_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_ 二、新课探究1、翻译课文前两段。(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本上圈画,小组释疑)2、第一段“渔人甚异之”中的“之”指的是什么内容?渔人为什么会“甚异”?如何理解这一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设想一下,渔人此时此刻的感受。 三、【达标检测】(一)桃花源记,作者 ,名 ,字 , (朝代)著名诗人。(二)解释加横线的词语1、 渔人甚异之: 2、欲穷其林:3、 落英缤纷: 4、仿佛若有光: 5、其中往来种作: 6、悉如外人:7、黄发垂髫: 8、并怡然自乐:(三)翻译语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作业】1、翻译课文1、2自然段。 2、背诵课文1、2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准确翻译课文3、4、5自然段。2、 正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案】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你需要先用15分钟的时间预习课文:第一步:仔细阅读,根据注释,能初步翻译3、4、5自然段。 第二步:将你不理解的词语写到学案上。(2) 然后用15分钟来完成【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之时。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新知自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便要还家( )(2)屋舍绝境( )(3)无论魏晋( ) (4)具言( ) (5)叹惋( )(6)及郡下( )(7)便扶向路( )(8)诣太守( )(9)寻向所志( )遂迷 ( ) 未果( ) (12) 问津 ( )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3)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二、新课探究1、翻译课文3、4、5段。(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本上圈画,小组释疑)2、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翻译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试写出文章中的成语_ 三、【达标检测】(一)桃花源记,作者 ,名 ,字 , (朝代)著名诗人。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 、 的桃花源。(二)解释加黑词语1、 具答之: 2、咸来问讯: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遂与外人间隔: 5、延至其家: 6、遣人随其往:7、欣然规往: 8、寻病终:(三)翻译语句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作业】1、翻译课文课文3、4、5自然段。2、背诵课文3、4、5自然段22、短文两篇陋室铭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重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知识链接:“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一、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772-842)字梦得, 代著名诗人。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 , 和乌衣巷中的名句 , 。 本文选自全唐文。(一):熟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检查预习)2、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3、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乱耳 ( )案牍之劳形( )( )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5、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二、新课探究1、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2、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 的写法。3、解析课文(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为什么?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赞扬“ ”(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三、巩固练习 用课文原句填空:(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爱莲说学习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一、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体裁。 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 的范畴,通常借 说明 。 了解本文的作者。周敦颐(1017-1073) 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 ,北宋哲学 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 先生。 (二)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蕃( )濯( )淤( )涟( ) 亵( )鲜( )有闻 (三)解释下列加横点词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9)宜乎众矣( )二、新课探究1、交流预习情况。2、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字词,先在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3、分组合作探究:(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三、巩固练习1试着翻译以下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课后拓展: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2.背诵课文。23、核舟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难点】 1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资料链接】虞初新志及作者简介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自由阅读课文,达到熟练成诵的程度;2、自学检测: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器皿() 罔不()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峨冠() 髻( ) 衣褶( ) 诎( ) 楫( ) 壬戌() 虞山() 篆章() 矫( )二、新课探究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重点词汇,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同时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疑难词汇、语句的理解;2、积累检测(1)释词: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 5.启窗而观 ( ) 6.高可二黍许 ( ) 7.箬篷覆之 ( )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9.石青糁之 ( )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1.其两膝相比者 ( ) 12.佛印绝类弥勒 () 13.矫首昂视 () 14.神情与苏、黄不属()15.珠可历历数也( ) 16.居右者椎髻仰面 ( ) 17.若听茶声然 ( )18.其人视端容寂( ) 19.其船背稍夷 ( ) 20.钩画了了,其色墨 ( )21.长曾不盈寸 ( )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木: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 )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三、巩固练习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疏通课文,翻译重点句子;2、理解课文,赏析文段,掌握方法,培养情感。【复习回顾】1、检查背诵情况;2、检查对重点词汇的理解掌握;【自主学习】1、 根据重点词汇的理解,翻译全文;2、 积累检测: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合作释疑】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4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巩固练习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 ”的神态看出来。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10、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句 。 24*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把握重点文言虚、实字词。2、合作探究,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联系生活,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教学重难点: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能当堂成诵。理解大同思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1、 文学常识回顾: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2、 预习检查:我们的课文大道之行也选自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3、文学常识拓展:四书: 五经: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全班正音: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幼有所长( )矜( )、寡、孤、独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力恶( )其弃于身也2、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3、 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初知文意。针对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课堂交流翻译情况,一词一句落实。随后分组展示讨论结果。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1、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2、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从课文中找依据) 3、 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大同”社会有何基本特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4、 文中“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从两篇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5、 说话训练: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 四、交流展示,体验成功: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学、合作的成果。其他同学务必做好补充笔记。五、抽测达标,拓展延伸:1、 抽测:(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2)、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j,通“举”,选拔)B、盗窃乱贼而不作(zi,小偷)C、男有分,女有归(fn,职分,指职业,值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w,憎恶)(3)、大道之行也选自 ,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2、 拓展:(1)、诵读治国警句,积累写作素材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说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种“大同”社会理想?25、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岳春望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达到成诵。2、理解诗歌内容,能按要求准确默写。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学习重难点: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等知识纲要:远望-泰山-连绵不断 不怕困难、望岳 近望-泰山-秀美高大 勇于攀登凝望-泰山-极高幽深萧条败落的景象春望 忧国思家战乱、离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文学常识积累:(1)杜甫,字 ,唐代伟大的 诗人,后世赞誉他为 ,杜甫的诗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实,人们称他的诗为“ ” 。(2)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般包括乐府诗、律诗、绝句等,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 、 、 、 。二、新课探究1、自读两首诗,注意读音和节奏2、听范读,把握节奏、情感。3、再读,根据资料或注释,同桌互助,了解诗的大意。4、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读,争取背诵。5、合作交流展示望岳这首诗中,诗人“望”到了什么?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 春望 春望,诗人望见了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整首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再读(背)两首诗,体会不同的情感三、巩固练习1、望岳中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望岳中_,_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秀美、高大。3、望岳中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的形象。4、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 。5、春望一诗中,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 , 。6、春望中,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第二课时石壕吏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词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和“诗史”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古诗韵律。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珍爱和平生活,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重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把握诗歌主题。学习难点:发挥想象,学做小编剧,补充差役台词。学习方法:以诵读加深体悟,以讨论促进理解,以练习强化巩固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 ,自称 ,世称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本诗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二十万围攻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的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本文结构层次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 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二)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人已被差吏抓走。(三)2把握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壕( ) 啼(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役( ) 炊( ) 咽( ) 3、 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义,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二、新课探究(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老师朗读石壕吏,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自由读,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3展示朗读。4全班齐读。(二)把握主旨、赏读文本本文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去看一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应该是哪句? 2、文中有没有详写 “捉人”的情节? 3、妇人在致辞中交代了几层意思? 4、既然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妇人致辞,为何课文题目为“石壕吏”?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5、石壕吏之“怒”体现在文中那些地方? 6、齐读故事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想象这一家的命运将会如何? 7、作者同情的仅仅是老妇一家所遭受的苦难吗? 三、巩固练习.根据课文故事情节,把课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要求: 不改变课文原意。 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适当使用描写方法。(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