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8482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建议本模块目标概述本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激素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宏观层面上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3.1 植物的激素调节本部分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调节和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内容属于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调节,是学习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群体生命系统内容的铺垫和衔接。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理作用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难度与广度。如,教学中可适当补充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以及激素与酶的比较,简介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的辨别方法。关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要注意强调浓度的高低是以该器官的最适浓度为标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仅受单一激素调节的,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关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不必作过多的补充说明。本章知识都是在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且有研究方法的介绍。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以探究的形式介绍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家的钻研精神,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严密推理、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认识过程和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可设计一些简图、简表来展示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根据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进行适当的总结、提升,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积累起来的。在学生学习自己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感到比较困难,这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内容,同时更要激励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努力在实践中获得提高。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变量分析和结果分析,如,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活动,其中的自变量为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大小,无关变量为取材、处理时间、光照、温度等。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控制无关变量和单一变量,设置重复组和对照组。结果分析包括能否生根,生根多少,从而得到近似最适浓度。另外领悟预期实验现象的方法,在教学中也要予适当指导。本章与生产实际联系特别密切,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尽可能地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说明相关生物学现象,并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如,透彻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等基本原理,并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农林业生产及日常的生活中,用它们来解释一些现象(如果实发育、生根等),从而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此外,要注重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景材料中分析植物的激素调节,让学生学会识别图示、图例、图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或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评价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和应用不恰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空间更加广阔。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本部分内容包括人体的神经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人体主要激素的功能以及动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等。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相关的初中生物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进行相应知识内容的补充。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增加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应予以注意。本部分内容的重点为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的种类与主要作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它的难度与广度。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应通过对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电位和接受刺激时膜电位发生的变化。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原理的教学,应先介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弄清楚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特点和功能以及分别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理解神经元之间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学习人脑的高级功能这部分内容,要突出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教师可介绍其中4个言语区的功能以及该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学习动物的激素调节和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一节内容,应先简单介绍激素的发现和激素的概念,再组织学生学习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功能。在教学中,要注重安排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如,在进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的内容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等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人的脑部发生了损伤后出现的语言功能障碍现象的讨论,掌握有关脑的高级功能。通过组织学生做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影响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激素的有关调节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创造有关的情景,如,兴奋剂和镇静剂与突触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有关突触的功能。通过组织学生到一些养殖户、养殖场参观学习,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动物激素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相关科学史和有关实验的方法介绍,对学生加强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教育。例如,通过对有关激素的发现的讨论启发学生建立科学发现的思想与方法;通过电位计测定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引导学生推测出神经传导的方法和有关的原理,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培养。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体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等。重点内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的媒介作用、内环境的稳态及生理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了解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学习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分小组问题探讨、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建模等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内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教学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尝试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保护自我、关爱他人的意识,坚决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尽自己所能关心、帮助艾滋病患者,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少可移植的器官,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3.4 种群和群落本部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是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打下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是重点内容,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分别是这两个重点的基础内容。此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章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在教学中也应当重视。本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也没有理论知识为支撑,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如,对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模型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避免离开生物学讨论数学。再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应当尽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避免单纯讲述概念。可通过简单的实验,将100个白球和200个黑球放入同一个容器,在不告诉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学生估算球的比率和数量,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生通过查阅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型,结合我国人口普查实际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作出科学的判断,并讨论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课后布置学生结合学校、社区、村镇等实际情况,对环境的绿化提出建议,让学生感受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校园,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创设问题情景。例如,熊猫等物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况,而蚊子、苍蝇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数量为什么依旧有增无减呢?灭鼠时如果只采取杀死老鼠这一方法,效果往往不好,有哪些更有效的灭鼠方法?等来引入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相关科学史的内容,对学生加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学习数学模型时,可以介绍在科学史上,牛顿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建立和应用数学模型的大师。他们将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周期表、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等,都是经典的应用数学模型的典范。在当代,由于计算机的运用,数学模型在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中新增加的群落演替的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群落演替的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校园环境中草地被践踏情况,并仔细比较经常被践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践踏的地方的生物种类、不太被践踏的地方的种类,了解生物群落的演替,使知识生动直观,学生更乐于接受。本部分的探究活动应尽可能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高中学生的植物分类知识比较缺乏,进行植物密度调查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不认识植物,教师需要加强指导。教师要事先对调查区域的植物种类进行了解,做到在探究活动前心中有数。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本活动的难点在于是否能准确记数。这项探究活动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包括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都需要由学生完成,教材中只给了必要的提示,以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探究,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土壤中小动物的分类可能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3.5 生态系统本部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侧重于从宏观方面,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在本部分内容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是重点。其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稳态等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学中应给予注意。如,对于生态系统稳态机制的教学,教师可用计算机将教材的实例制作成动画来模拟演示反馈调节的过程,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学会分析在某一具体的食物链(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即可,不必补充反馈的另一种类型正反馈。再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需让学生明确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能由此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即可,而不必补充更多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方面,如“温室效应”是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存在。对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讨论,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联系生产生活提出解决的措施。此外教学中,还可创设问题情景。如煤炭、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草原如何放牧才能达到产畜量既高又不会导致草场退化的目的?等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入相关内容新课的学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教师可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如毒蛇身上的斑纹、猛兽的吼叫、萤火虫的闪光、非洲草原的豹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蜜蜂独特的舞蹈行为等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多举些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短日照处理菊花使其在夏天开花供观赏;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养鸡业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等等。在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先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可提出诸如自然界中的动物尸体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会自行消失?假如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碳、氮等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能否进行?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对实验的假设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象或猜测。鼓励学生要大胆提出假设,通过分析和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3.6 生态环境的保护本部分内容包括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内容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或事实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多地从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围比较广,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应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等知识,理解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3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直接价值容易接受和认同,在教学中,应当更多的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本部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例有很多,是学好本部分内容的重要基础。如,学生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对于我国因人口过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人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都有不少的了解。所有这些知识信息,都是十分宝贵的,教师要注意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再如发生在2003年夏季全球性酷热的现实,我们现在面临的农田减少、住房紧张的生活实际,许多地区限制居民用水及水费增长等,这些素材都是学生已有的宝贵信息和体验,用来自然引入相关生物学问题的学习,进一步探讨这些事实背后的生物学原因,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相关科学史的内容,对学生加强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教育。在本部分内容中第一次引入关注生态伦理道德问题,这是当前社会学家、人文学家、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共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懂得应当关注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和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中新增加“资料收集与分析”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的内容。对这部分教学,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在收集资料前要拟订具体的主题;从揭示人口增长(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果),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拓展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中删去的生物圈的稳态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不要再补充。学生通过本部分的探究活动,既要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又要培养相关的能力,并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例如,交通和住房拥挤以及近几十年城区面积的变化等实例。通过具体实例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是人类的不恰当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好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做介绍。教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