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姚珊YS.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8415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仲永 教学设计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郭镇初级中学姚珊伤仲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课题:( 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 所在年级:七年级下册【教材依据】 本课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第一章第五课。【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融入素质教育中关于成长的教育思想。以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普通人的经历为载体,渗透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后天教育产生深深的思考。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本节课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听、说、读、写以及合作探究为主要方法 ,结合图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善于学习,快乐学习。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第一章第五课,本单元都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文章。而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学情分析:对初一的学生而言,学习古文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毕竟他们积累的不多,接触的古文篇目也比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加引导,交给他们学习古文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情感与评价目标: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了解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纵向对比的方法。【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王安石的个人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出文章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因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一例。让我们一起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多媒体出示课题)5、伤仲永 王安石二、作者、作品简介(先由学生个别回答,答案不完整的再由教师稍做补充-多媒体出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2、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曾巩。 3、伤仲永中“伤”是什么意思呢? (伤:哀伤,叹息) 4、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生字词。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找1至2人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回答后教师加以点评)3、教师找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并加以点评,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语句翻译)(1)重要语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最终成为普通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重点词语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异:对.感到诧异。纹理:文采和道理。 乞:求取。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扳:通“攀”,牵,引。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称:相当。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 :先天得到的。 受于人:后天教育。四、思读课文,初步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童年时期:天资聪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泯然众人矣。)2、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这样安排用意何在?童年时期: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以见的形式。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以闻的形式。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则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3、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作者讲述方仲永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同桌相互讨论得出答案)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五、板书设计5、伤仲永 王安石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童年时期:天资聪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泯然众人矣。)【教学反思】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本节课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必要的时候做适当补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得出了本文核心问题的答案。但是,忽略了个别不爱举手,不爱交流的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应该多鼓励他们,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争取让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