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讲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81448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京市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京市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讲稿刘海林引用 这是刘海林老师在南京市通用技术教师课程教师培训班上的讲稿,现全文登出,与大家共享。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加入到我们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中来,这是国家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许多人对通用技术还不了解时,我们已经成为了南京市第一批通用技术教师,这是一件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重大事件,在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1、通用技术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在新课程方案中技术成为八达领域之一,该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的内容。其中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和过去的劳动技术有所不同,劳动技术是以培养劳动技能为目标的劳动技术教育,而通用技术则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它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同能力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技术素养并不只是发明创造的能力也不只是劳动技能。(“人文”的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在朴素的层面来所说,他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具体到技术的人文特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以人为本、为人造福、为人服务。(举例)2、教好通用技术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帮助社会上和老师自己一直在说:教师是一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了自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烧完为止。而通技老师则是一只现代的蜡烛,自己电量越足灯泡越亮,这门课要求我们自己要不断的充电。只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你的灯泡就能越来越亮,照亮学生也照亮自己。3、我对如何教授这门课的一点心得在教这门课之前,我就听很多人对我说这门课多么多么难教,实际说这些话的老师对通用技术并不了解,只是道听途说。我在看到技术设计1课本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并写下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这本书从表面来看太简单了,不就是一些板凳台灯,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在教授的过程中,会感到越来越难,难在哪里呢?其实难就难在自己对课标的不理解,难在对课本作者本意的不理解,难再没有别人的经验可学习和借鉴,难在没有现成的教具和学具可利用,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零开始,这就是通用技术的现状,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课本是课程标准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许多专家、教授、学者在几年的时间里,根据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在正式发行之前还进行了许多调研,并在试验区进行了试验,但有些教师在一开始就对教材整体或局部进行了否定,使通用技术教学不伦不类,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所以我的第一点心得就是一定要通过教材理解课标、通过课标了解教材。教材是我们教书完成课程标准的依托之本,所以上课前要对课本仔细研究、认真思考、反复推敲,要深入认识到作者写作教材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本、用活课本、活用课本。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想法时,要仔细的看一看课程标准和标准解读,要和其他教师讨论研究,有想法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在没有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的情况下断然否定课本,在这一点上我是有教训的,如:我在对技术概念的理解和对教材人文引领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对学生进行了误导,这在我的教学反思中已经详细说到了,再如,有的老师对技术的两面性提出了质疑,当时我也觉得这位老师说的有道理,但经过对课标解读的研读我发现了我们对教材的误解,为此我写了一篇反思文章挂在网上,希望能和大家共同讨论。因此,要深入理解教材就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有助于我们把握课程标准,这是相辅相成的。其二是要确定教材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的位置:教材是我们当前完成课程标准所依赖的根本,教材的顺序可以在不违反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的案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或更换,但我认为整本教材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想最好不要改变。这本教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其实有些老师说这本书难教,难,可能也是难在他的开放性上,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通过我们的劳动和智慧使教材变活,使它能最适合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学生、也最适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教材的使用也在探索之中,(见反思3)其三、教具学具的使用,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我们使用什么教具和学具,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也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省科技中心的陈主任建议我,上技术课每一堂课不能空着手去。我接受了他的建议,有时我上课没来得及准备教具,我就拿一个奖牌或拿一个茶杯,哪一件物品不是技术的结晶呢?另外上课时所用的教具不能太杂,比如我用茶杯来当作技术的性质的教具,(简单的讲解如何应用)关于学生的学具,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因地制宜。(自己设计的抗冲击力教具,讲解如何使用木地板作为学具)其四充分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见南京市教学评价,作解释谈自己在上课时的具体应用)其五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反思。教材的开放性还在于使用时学生有话可说、可以说话。4、对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的教学思考这一章的课程标准有五条: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通过此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认识到技术与科学以及其它学科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他有自己独特的概念、知识和学习内容,是其他任何学习领域无法替代的:同时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自觉开展各种技术活动。2)知道技术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知道技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技术的创新史,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此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技术的发展史。4)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维护技术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技术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对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的教学思考这一章的课程标准有五条: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通过此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认识到技术与科学以及其它学科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他有自己独特的概念、知识和学习内容,是其他任何学习领域无法替代的:同时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自觉开展各种技术活动。2,知道技术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知道技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技术的创新史,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此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技术的发展史。4,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维护技术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技术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保护的方法和途径。我对第一章的处理方案:在这一章的处理上我原来的做法是:1,分别用几个日常用品的发明创造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后引入技术的价值这一节内容。2,介绍技术的概念,3,进入课题正文。在当时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的老师的赞赏,但现在反过来看,这种做法我认为是不是十分恰当的。课标解读中说:对技术的定义有各种各样,标准并不想在这里给技术下一个严格确切的定义,而只是想让学生知道技术产生的原因。技术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拓展人的能力。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课本没有给出技术的严格的定义,是为了在课文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到技术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人文思想,我恰恰没有认识到作者的本意,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课本有缺陷假象,使学生对课本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直接造成了上课的根本发生了动摇,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在冷静下来,通过反复的研读课标解读,对这一章的教学有了新的想法:首先由案例引入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技术是怎样产生的,技术是干什么的的问题,从而自然过渡到技术的价值一节,技术的价值这一节中的三个主题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技术的价值,实际上不论是技术与人、还是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其最终本质还是阐述了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人文思想,因此在讲解这一节时最终的落脚点还应该在此。技术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在技术应用时产生的,(若有了技术但还没有应用,各种关系和作用都是一种可能性,而不具有实际价值。)在技术的应用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要多从正面进行引导,在这一节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心。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辩论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并通过葛洲坝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技术素养。这一节的处理以培养学生对待技术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主调,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第二节的处理是建立在第一节的基础之上的,是让学生冷静下来后的思考,书中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技术的性质,1,技术是干什么的-技术的目的,性,技术因人而生,因人而变。满足人的需求是技术的目的,也是技术发展的动力。这也是这本教材的主线。2,技术怎么来发展-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技术的创新史,要从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来分析讨论技术的创新性,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技术的创新性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3,技术创新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的综合性,4,技术的应用可能产生的结果-技术的的两面性。在这一性质讲解时,一定要用“技术应当造福人类,应当以人为本”的技术观念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5,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专利性。课程解读中指出: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维护技术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技术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重点不应该放在专利的如何申请及申请文件的写作上,这只是了解内容,重点是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维护技术的正常发展,加强技术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有的老师认为在课文中应该增加技术的科学性,我认为大可不必,教参中指出:第二节“技术的性质”主要是指技术的基本特性,而非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性质还有很多,课文在本节的最后设置了思考题,要求学生具体举例说明技术技术还有那些性质,以拓展认识。由此可见教师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也是课程开放性的具体表现。第三节的处理我想先从技术的正面来分析和展望,强化学生对技术的信心,而后再引入爱婴斯坦的告后人书,培养学生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若先讲了爱因斯坦的告后人书,就会在学生中产生悲观的情绪,从一开始就从心理上害怕技术,从情绪上抵制技术,这和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学中注重用运讨论、交流、资料阅读、深入思考、异想天开等方法,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及对技术未来的向往。这样对教材的处理就有了节奏,从学生对技术的价值的认识到对技术性值的思考在到对技术未来的展望,就形成了完整的一个体系,使学生对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了基础。这一章的教学按教参安排是5课时,我安排了4课时,其中第一节安排了2课时,2、3节安排了2课时。下面就第一节我的教学课件加以说明。学习目标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课程引入:(一)用三个实物引入技术的价值,这三个实物分别为1,实用性的,能让学生一看就感到实用、新颖、亲切(削苹果,用三种方法,叫三个不同的同学来讲台削,让学生感受技术的价值)。2,玩具类,能让学生一看感到惊奇、喜欢、心情愉快。3,观赏性的,如一幅漫画,让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技术的价值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二)用一个最贴近学生的案例的发展史,来讲述技术的发展史。体现了“技术的人文引领”的主导思想,秉持“技术应当以人为本,应当造福人类”的技术观念。一、技术与人1,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教师讲解、举例(如刮脸刀,假设让学生给自己的爸爸刮胡子,三种方法依次拿出,剃刀、双面刀、电动刀)。鼓励学生举例说明。2,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教师讲解、举例。鼓励学生举例说明。(解放或延伸了人的手、眼、鼻、耳、脑等器官,)3,技术具有发展人的作用教师讲解、举例。鼓励学生举例说明。(人类在探究技术,、使用技术、发展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而且改变着主观世界,技术促进着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方式得到转变,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二、技术与社会1,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农村割麦子的三个发展阶段,汽车制造的过程)?辩论:有人认为,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也有人认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请就此问题展开辩论2,技术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从拜年的方式上来讲解,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上来讲)3,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说起,听音乐、看电影等)4,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最新的报纸上可以找)三、技术与自然1,技术可以使我们合理充分的利用自然?都江堰在第届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审议工作,四川省的青城山暨都江堰被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技术可以使我们合理充分的改造自然(三侠)3 ,技术可以使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保护环境的一些新技术)四、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实际上这里讲的是技术的应用可能产生的结果,(1)介绍三门峡水库的情况。(2)介绍”卡特里纳”飓风.(3)学生介绍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由于技术开发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作业:1,通过调查,总结归纳出你认为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十项技术。 2,查阅“京都议定书”的具体内容,谈谈签订议定书的利与弊。3,预习“技术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