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复习导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6694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复习导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复习导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复习导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复习导学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1质点考试水平要求:知道质点是一种物理模型,即把所研究的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能说明被研究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成质点。什么是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在什么情况下能将物体抽象为质点?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练习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不略不计,就可以看成质点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知识点2参考系考试水平要求: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择参考系;能举例说明如何选择参考系。什么是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参考系的选取是否可以任意?在具体问题中如何选取参考系?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参考系的选择应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为原则。练习2:坐在美丽的校园内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我们选取_地面_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_地球_作为参考系的。知识点3坐标系考试水平要求:知道坐标系是建立在所选定的参考系上的,能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级位置的变化。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如何选择坐标轴和正方向?如何选坐标原点?如何确定坐标轴上的刻度值?练习3: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如图,若AC=100m,BC=30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则:出发点的位置为_-70_m,B点位置是_0_m,C点位置为_30_m,A到B位置变化是_70_m,方向_向右_。C到B位置变化为_-30_m,方向_向左_。知识点4时间和时刻考试水平要求:能区分和正确使用时刻和时间间隔。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段。什么是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点。练习4:关于时间与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作息时间表上标出上午8:00开始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间B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到8:45,这里指的是时间C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D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知识点5路程和位移考试水平要求:知道位移是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能分析说明常用的物理量中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能在坐标系(或坐标轴)上正确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什么是路程?路程是标量还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什么是位移?位移是标量还是矢量?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在什么情况下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练习5:如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有关它们的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沿三条路径运动的位移相同B沿三条路径运动的路程相同C沿路径运动的位移最大D沿路径运动的路程最大练习6: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程B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C移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路径的长短D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练习7:如图所示,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最大高度为20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下方25m的B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D )A25m,25m B65m,25mC25m,-25m D65m,-25m知识点6速度考试水平要求:能根据速度的定义式v=x/t,正确说明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含义。能根据速度的定义式进行一般的计算。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速度的公式?速度是标量带是矢量?方向呢?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v=x/t,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求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根据公式 =x/t求。什么是瞬时速度?方向呢?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练习8: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C )A13.75m/sB12.5m/sC12m/sD11.75m/s练习9:试判断下列几个速度中哪个是平均速度(C )A子弹出枪口的速度800m/sB小球第3 s末的速度6m/sC汽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40km/hD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72km/h练习10:一个学生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7s末的速度为9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他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C )A9m/s B9.6m/sC10m/s D10.2m/s知识点7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考试水平要求:知道打点计时器的基本结构。A知道打点计时器是使用交流电压进行工作的: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46V,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的是220V的电压;打点间隔均由所使用交流电压的周期决定,一般是0.02s。理解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的点相应地表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纸带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就表示相应时间间隔中物体的位移。能利用已打点纸带对研究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进行测量和计算。能根据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即vt图象)对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计算。练习11: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点痕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B点痕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或某段时间内的位移C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形状D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练习12: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BC )A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B只能粗略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C能准确地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D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知识点8加速度考试水平要求:知道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根据其定义式a=v/t进行一般的计算,会正确读、写加速度的单位。能从vt图象定性分析物体的加速度,并进行简单地计算。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是什么?定义式是a=v/t=(v-v0)/t,单位是m/s2,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是标量带是矢量?方向呢?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练习13: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BC )A物体有恒定的速率时,其加速度仍有可能变化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时,其速度有可能为零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也一定不断变小练习14: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v=10m/s,加速度a=-3m/s2,它表示(C )A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而物体的速度在减小B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而物体的速度在增加C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而物体的速度在减小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而物体的速度在增加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考试水平要求: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做加速度不变(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v=v0+at;并能运用它进行相关的计算。知识点导学: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这是一个矢量式,应用时要先选定一个正方向。练习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就是说(C )A它的瞬时速度为2m/sB在任意ls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是初速度的2倍C在任意ls内物体的末速度比初速度增大2m/sD每秒钟物体的位移增大2m练习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2m/s,加速度为0.5m/s2,则此物体在4s末的速度为_4_m/s。练习3:摩托车从静止开始,以a1=1.6m/s2的加速度沿直线匀加速行驶了t1=4s后,又以a2=1.2m/s2的加速度沿直线匀加速行驶t2=3s,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托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_10_。练习4: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m/s2,求:汽车第3s末的瞬时速度大小?6m/s汽车速度刚好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5s知识点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考试水平要求:能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定性地说明关系式xv0t+at2/2的物理意义(即与坐标轴所围梯形的面积就代表做的物体在相应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能运用关系式进行一般的论证和计算。知识点导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关系式xv0t+at2/2。在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这是一个矢量式,应用时要先选定一个正方向。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在该时刻相同;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0t1时间内的位移大小,阴影部分面积面积在横坐标轴上方表示位移方向是正方向。练习5: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关系式为x=4t+2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D )A0m/s与2m/s2 B0与4m/s2C4m/s与0 D4m/s与4m/s2练习6:如图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_10_m/s,加速度为_1_m/s2。可以推算经过_50_s,物体的速度是60m/s,此时质点的位移为_1750m_。练习7: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最初10s内通过的位移为80m,那么它在5s末的速度等于_8m/s_,它经过5m处时的速度等于_4m/S_。练习8:某市规定,车辆在市区内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h,有一辆车遇到情况紧急刹车后,经时间t1.5s停止,量得路面刹车的痕迹长为x9m,问该车是否违章?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知识点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考试水平要求:能推导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02=2ax;并能运用该关系式进行一般的论证和计算。知识点导学:如何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02=2ax?将公式v=v0+at和xv0t+at2/2中的t消去即可。在什么问题中应用关系式v2-v02=2ax?如果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t,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在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这是一个矢量式,应用时要先选定一个正方向。练习9: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的速度大小是8m/s,1s后的速度大小变为4m/s,则此物体在这1s内通过的位移(D )A等于6mB小于6mC大于6mD可能等于2m练习10:有些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的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m/s2,起飞速度为50m/s,如果要求该飞机滑行100m后起飞,问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多大的初速度?如果某舰上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种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问该舰身长至少应为多长?知识点4自由落体运动考试水平要求:知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A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g)方向竖直向下。能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般的计算。知识点导学: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叫做什么?方向向哪?一般取值是多少?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方向总是竖直向下。g的取值一般是9.8m/s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规律呢?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vgt;xgt2/2。练习11:一小块石块与一片羽毛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落下,不考虑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石块和羽毛一定同时落地B石块比羽毛先落地C羽毛下落的加速度比石块下落的加速度小D羽毛落地的速度比石块落地时的速度小练习12:从离地面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问:小球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10s小球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s内的位移有多大?5m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小球的位移为多大?125m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1力考试水平要求:知道力是矢量,能正确作出力的图示。知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名称,即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知识点导学:力是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受力物体必定有施力物体。力的三要素: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是矢量。力的表示方法: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练习1:下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B由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C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练习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的铁球受到的重力是30N两人合提一桶水,各用80N的拉力,两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一人用100N的拉力沿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知识点2重力考试水平要求:知道重力是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什么是物体的重心;能正确判断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知识点导学: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等于万有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大小:G=mg,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方向: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垂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对于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不规则形状的薄板状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确定。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练习3: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在物体运动时,物体受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受的重力B因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故重力一定和地面垂直C重力就是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也不论是怎么运动,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练习4: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D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知识点3弹力考试水平要求: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能说明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并能正确说明一般情况下各种弹力的方向。知识点导学:弹性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产生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练习5:一辆汽车停在路面上,下列关于汽车和路面受力的说法,正确的有(D )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B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C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先发生了形变后地面也发生了形变造成的D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练习6:关于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F就是物体的重力BF是由于支持面发生微小形变产生的CF的作用点在物体上DF的作用点在支持面上练习7:如图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是(A )A重力、绳的拉力B重力、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C重力、斜面的弹力D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知识点4胡克定律考试水平要求:理解胡克定律,即F=kx,其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是弹簧的形变量。能运用胡克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知识点导学:弹簧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有F=kx,x为形变量;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性质决定,与弹簧粗细、长短、材料有关。练习:有一根弹簧的长度是15厘米,在下面挂上5N的重物后的长度变成了18厘米,求弹簧的劲度系数。500/3=167 N/m知识点5静摩擦力考试水平要求:能举例说明静摩擦力的存在,并能说明静摩擦力的产生及变化特点;知道两个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知识点导学: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阻碍作用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可用平衡法来判断。,可以是阻力,可以是动力,运动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大小: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Fmax,两个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练习8:用手握啤酒瓶,越握越紧,则摩擦力(C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知识点6滑动摩擦力考试水平要求:能运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即F=FN进行判断和计算;知道叫动摩擦因数,其数值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知识点导学: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 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与运动同方向,可以与运动反方向,可以是阻力,可以是动力。运动物体与静止物体都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FN,FN为正压力,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练习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有弹力必定有摩擦力,有摩擦力必定有弹力B摩擦力方向与弹力方向始终垂直C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成比D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起阻碍物体运动的作用练习10:重为15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1,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15N,那么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 B)A0B30N,水平向左C15N,水平向右D15N,水平向左知识点7力的合成考试水平要求:知道合力与分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命名的,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合力、什么是风力。知道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能正确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能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分析说明实验的方法和过程)知识点导学:合力与分力: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原来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合成法则: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范围F1F2F|F1F2|;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目的: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材:方木板一块,测力计两个,细绳两段,橡皮条一段,白纸,铅笔,刻度尺,量角器,图钉。实验原理:利用测力计测力作矢量图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比较合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实验结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量出两个分力F1、F2的合力F与用一个测力计直接测出的合力F,在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练习11:合力与分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的大小B合力的大小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C合力的大小可能比每一个分力都大也有可能比每一个分力都小D合力的大小不可能与两个分力的大小相等练习:有两个分力F1,F2其大小分别为10N和7N则下列选项中其合力可能的值是(C )A0N B2NC11N D18N练习12: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除已有的方木块、白纸、弹簧秤、细绳、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橡皮筋 和量角器 ;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ACD )A每次把橡皮拉到同样的位置B每次把橡皮拉直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秤的示数 D每次记准线绳的方向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误差,实验中应注意什么?每次把橡皮拉到同样的位置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F 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F 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F 和F 进行比较,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知识点8力的分解考试水平要求: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能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个力进行分解。知道所有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知识点导学: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怎样分解,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是唯一的?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求两分力的大小。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练习13:某物体受到的一个力大小为10N,把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力F1、F2,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BC )AF1、F2可能都大于10NBF1、F2可能都小于10NCF1、F2可能一个大于10N,另一个小于10NDF1=10N,F2=10N是不可能的练习14:如图所示,重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与水平方向37角、大小为10N的拉力向右拉它时,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和物体所受的桌面压力大小分别为(D )(sin37=0.6,cos37=0.8)A6N,100N B8N,100NC6N,96N D8N,94N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考试水平要求:能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思想和所设计的理想实验。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并能举例加以说明。知道物体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即质量是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知识点导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的意思就是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运动的关系: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练习1: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完成是理想的,没有事实为基础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经科学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规律的C没有事实为基础,只是理想推理D以上说法都不对练习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D)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同一物体所受到的力越大,它的速度越大B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运动的速度将不断减小C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是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分不开的D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保持静止,是由于物体所受二力平衡练习3:关于惯性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惯性就不存在了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C物体的惯性大小和外力成正比D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外界条件无关知识点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考试水平要求:能说明通过实验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力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过程。能说明利用实验数据建立a-1/m图像比建立a-m图像反映它们之间关系更直观的道理。知道实验过程中如何测量加速度,提供恒定外力和如何平衡物体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知识点导学:实验思路:本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也可以彩比较的方法,看不同的外力与由此外力产生的加速度的比值有何关系。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实验方案:本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质量、加速度和外力。测量质量用天平,需要研究的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和外力。测量加速度的方案:采用较多的方案是使用打点计时器,根据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S=aT2 求出加速度。提供并且测量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方案:由于我们上述测量加速度的方案只能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我们必须给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并且要测量这个外力。练习4: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练习5: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加速度后,用拉力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描绘aF图象,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说明a正比 F;用m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描绘am图象,则图象是一条曲线 (选填“直线”或“曲线”);用1/m为横坐标,加速度为纵坐标,描绘a1/m图象,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说明a正比 1/m。练习6:某两个同学用图1所示的装置(图中A为小车,B为带滑轮的长木板,C为水平桌面),分别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间的关系实验中,各自得到的图象如图2中甲和乙所示,则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甲是摩擦力平衡过度 ,乙是有摩擦力 练习7:在保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间关系的实验中(使用图1所示的装置),小车质量M和砝码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B)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CM=200g,m分别为50g、75g、100g、125g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若其它操作都正确,那么在选用B 组值测量时所画出的图线较准确在选用此组值,m取50 g时实验误差较大练习8: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是(BCEF )A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B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C每次改变拉小车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E每次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F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某组同学实验得出数据,画出aF图像如右图所示,那么该组同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B )A实验中摩擦力没有平衡B实验中摩擦力平衡过度C实验中绳子拉力方向没有跟平板平行D实验中小车质量发生变化知识点3牛顿第二定律考试水平要求: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关系式F=ma进行论证和一般问题的计算。知识点导学: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及其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内容是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ma。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产生物体的加速度: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也随时间性变化。加速度的方向就是合外力的方向。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的关系。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各个力单独存在时所产生加速度的矢量和,即 a=a1+a2+a3练习9:牛顿第二定律是在_牛顿第一定律_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采用_控制变量法_,是研究多因素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_F_、_m_和_a_三个量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跟合外力成_正比_,跟物体的质量成_反比_。练习10: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物体加速度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合力大小决定,与物体的速度无关B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只由它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与速度方向无关C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及速度方向总是相同的D一旦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则物体的加速度立即为零,其运动也就逐渐停止了练习11: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么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但是用较小的力去推地面上很重的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这是因为(D )A推力比静摩擦力小B物体有加速度,但太小,不易被察觉C物体所受推力比物体的重力小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仍为零练习12:水平地面上放一物体,用4N的水平力可使物体获得1.5m/s2的水平加速度;用5N的水平力可使该物体获得2m/s2水平加速度求:用6N的水平拉力可以使该物体获得多大的水平加速度?2.5m/s2此物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取 g=10m/s2) 0.05练习13:一物体在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 在5s内下落75m,物体受到的阻力恒为4N,求物体的质量是多少?(g=10m/s2)1kg知识点4力学单位制考试水平要求: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几个被选定的基本物理量及其符号:长度(l)、质量(m)、时间(t)、电流(I)、热力学温度(T)(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不作要求);知道上面几个基本量的单位的名称和符号: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K)。能根据物理定律或物理量的定义式推导出物理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物理量的单位。知识点导学:国际单位制(SI)就是由七个基本单位和用这些基本单位导出的单位组成的单位制。国际单位制(SI)中的基本单位:力学中有三个基本单位:长度的单位米,国际符号m、质量的单位千克,国际符号、时间的单位秒,国际符号s。其它基本单位: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国际符号A;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国际符号mol;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国际符号K;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国际符号cd。力学中除了三个基本单位外,用这三个基本单位推导出来的单位都是导出单位。如:力的单位牛顿。F=ma 1N=1m/s2功的单位焦耳。W=FS 1J=1Nm=1m2/s2功率的单位瓦特。P=W/t 1W=1m2/s3练习14:测量“国际单位制选定的三个力学基本物理量”可用下列哪一组仪器?(D )A米尺、弹簧秤、秒表B米尺、测力计、打点计时器C量筒、天平、秒表D米尺、天平、秒表练习15:下列四组力学单位中,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的是 (C )AN、kg、mBN、m、sCkg、m、sDkg、N、m知识点5牛顿第三定律考试水平要求: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论证或解释问题。知识点导学: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要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练习16: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跳起, 这是由于(C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等于运动员受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的重力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练习17:手托着一木块,由静止开始向上加速运动,手对木块的支持力应该(B )A小于木块对手的压力B等于木块对手的压力C大于木块对手的压力D小于木块所受的重力练习18:在一根细线下挂着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剪断细线的瞬时(B )A物体同时具有加速度和速度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速度仍为零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加速度仍为零D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知识点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力和运动有两类基本问题考试水平要求:能对被研究的物体进行全面的受力分析、合理建立坐标系、列出力与运动关系方程,以及进行规范地解答等。知识点导学: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两种情形: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合外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加速度,再利用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解答这类问题时,应首先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情况,由物体的速度和位移、运动时间等物理量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然后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列出方程求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如下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提取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示意图,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画运动过程简图。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通常用正交分解法:建立正交坐标,并将有关矢量进行分解。取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题中各物理量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时取正值,反之取负值。列出方程并求解,检查答案是否完整、合理。练习19: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物体质量m=4kg,它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0.1,物体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37的斜向上方的拉力F=10N作用。4s后撤去此拉力。计算物体从开始运动到最后停下总的位移。(g取10m/s2)练习20:一质量为2kg的物块,在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在平面上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因素为0.1,求:运动后通过0.5m位移时速度是多大?为使它在运动0.5m位移时速度恰好等于0.5m/s,可同时再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F,求力F的大小。练习21: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与水平面成30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经0.5m的距离速度由0.6m/s变为0.4m/s。已知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求拉力F的大小。(g=10m/s2)练习22:把一个质量是2k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12N的水平拉力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0.2,物体运动2s撤去拉力,g取10m/s2。试求:2s末物体的瞬时速度;此后物体在水平面上还能滑行的最大距离。知识点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物体的平衡考试水平要求:知道什么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能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知识点导学: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能够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共点力的概念:共点力是指作用于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各个力。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F合=0,也就是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如果用正交分解法,可以立以下两个方程(F合x=0和F合y=0)。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一般步骤: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隔离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示意图;根据物体的受力特点选取适当的方法;列出方程, 求解方程,并检查答案是否完整,合理。练习23:下列各组的三个点力,可能平衡的有(BD )A3N,4N,8N B3N,5N,7NC1N,2N,4N D7N,6N,13N练习24:一个半径为r、质量为m的重球用长度等于r的绳子挂在竖直的光滑墙壁A处,如图所示,则绳子的拉力T=_,墙壁的弹力N=_知识点8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三)超重与失重考试水平要求:能举例说明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和简单的计算。知识点导学: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测力计的作用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F=m(g+a)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测力计的作用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F=m(g-a)物体对测力计的作用力的读数等于零的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液体对器壁没有压强。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没有变化。在空间站完全失重状态下的工业产品叫太空工业产品,太空工业可以在微重力条件下生产出地面上无法生产的新产品。练习25: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中的一切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下列仪器在人造卫星中能正常使用的是(D )A水银气压计 B电子秤C天平 D水银温度计练习26:已知物体在 F1、F2、F3三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若F120N,F228N,那么F3的大小可能是(A )A40N B70NC100N D6N练习27:容器内盛有部分水,现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设容器在上抛过程中不发生翻转,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上升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逐渐增大B下降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逐渐减小C在最高点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等于水的重力大小D整个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都没有压力第五章 曲线运动知识点1曲线运动考试水平要求:知道质点做曲线运动时,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能分析说明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能依据牛顿运动定律,阐明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知识点导学: 曲线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速度是描述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假如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速度大小的改变,而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变,则物体只能做直线运动,因此,若物体做曲线运动,表明物体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 是变速运动,必有加速度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由a=v/t可得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 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必受到外力作用)曲线运动既然是一种变速运动,有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也一定受到合外力的作用。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练习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A变速运动定是曲线运动B曲线运动定是变速运动C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D曲线运动也可以是速度不变的运动练习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恒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为 ( B )A继续做直线运动B一定做曲线运动C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D运动的形式不能确定知识点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考试水平要求: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处理平面内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运动的分解一般是根据物体实际受力的情况进行的。能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计算和表达说明(指速度或加速度方向的表达)。知识点导学:合运动与分运动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特征: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各个分运动独立进行,互不影响。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迭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定义: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意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复杂运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运动化为简单的运动,将曲线运动化为直线运动,这样就可以应用已经掌握的简单运动或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一些复杂的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或分解是认识和解决复杂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各分运动都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可以选取沿该直线的某一方向作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