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66660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刘长伟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九年级物理新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一本全新的教材,延续了八年级教材的特点:突出学生的探究,转变了教材的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按照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思路,从客观到主观、从静止到运动、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在人类生活、生产过程对物理规律本质的认识及其应用,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内容共分为两大板块:第二板块:无处不在的能量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十六章:热和能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板块:古老而现代的力学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十力四章压强和浮力一、 新课标对各章的要求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1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4、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 组成的。5、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6、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宇宙探索将不断深入7、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8、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6、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5、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6、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量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7、理解机械效率。8、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十六章 热和能:1、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3、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6、了解热量的概念。7、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8、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2、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3、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4、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5、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6、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 各章编写特点、编写意图及体例安排: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1、增加了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及物质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这样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更加条理化,形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2、关于天平以及其他器材的使用,本书有两个原则:一是器材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某种规格(如托盘天平还是学生天平),二是尽量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本书把天平的使用放到“想想做做”栏目中,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性操作。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的编写思路: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猜想:不受力和受到摩擦阻力实验分析与推理结论。2、对于力的认识:重点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力和几个力。对各种力的概念不作要求。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1、本章探究实验多:探究测力计的使用;重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等。要注意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2、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要求复杂的计算。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1、本章的三个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的大小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较高。2、液体的压强和阿基米德原理不要求计算。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1、机械效率放在功的后面讲,有利于学生更好把握功和效率之间的关系。2、探究机械效率的实验用斜面而不用滑轮,主要是斜面器材组装简单,有利于学生探究。最好不用小车,而用较重的木块。第十六章 热和能:1、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重在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2、热机的不断改进、效率及热污染是教学的重点。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不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学生不易理解。不宜过深,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2、注重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资料查询活动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探讨应该采取的对策。让学生分别从饮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等。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编者意图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章节的组成:章的组成:每章基本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这种组成既程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步骤。节的组成: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显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三、 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运动和力常见的运动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公式:V=S/t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力的种类、力的效果、力的合成简单的运动运动和静止直线运动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参照物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定义选择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两层含义公式:V=S/t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定义: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s总/t总一旦选定,认为静止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简单机械 省力杠杆:L1L2 杠杆的应用 等臂杠杆:L1=L2 费力杠杆:L1L2 定滑轮: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 动滑轮:省一半力,不改变力的方向机械功能 滑轮组:既可以省力,以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动=1/nG)功和能 轮轴:既可省力,也可费力.(看动力作用在轮上,还是作用在轴上) 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计算公式W=FS;单位及换算 功的原理:理想情况:W总=W有用;非理想情况: W总=W有用+ W额外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计算公式:= W有用/ W总100% 功率:定义;意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 机械能;动能定义及影响因素;势能(重力、弹性)定义及影响因素。分子动理论 内能热机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内能的利用 热机内容:现象: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以及解释气体、液体、固体内部结构物体的内能定义: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传递(内能的转移)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热量定义计算公式:Q=cmt热平衡方程:Q吸=Q放单位:比热:定义理解及意义应用单位燃料的热值:构造单位理解及意义计算公式:Q=mq内能的利用:直接加热物体做功内燃机:汽油机定义工作原理汽油机构造工作原理火箭:升空原理 热机的效率 定义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压强浮力压强浮力压力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 F向下液体的压强物体的浮沉条件压力的定义压力的特点固体的压强压强定义(物理含义)固体压强传递特点压强的计算式P=F/S压强的应用: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gh液体内部压强的测量:压强计连通器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和应用:船闸流体压强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存在的原因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和覆杯实验等)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大气压的变化规律高度越高,气压越小通常冬季气压较高,夏季气压较低。温度升高,气压也升高。温度升高,气压也升高。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大气越潮湿,气压越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遵循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gv排)浮力的利用:轮船、舰艇;飞艇、氢气球;潜水艇四、教学建议:(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2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人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在工作到达某一阶段时应该进行反思,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这是责任心的表现,也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3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无论是课堂讲授、探究活动,还是资料查询,均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在物理课程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 (三)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四)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紧密联系,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生活、技术中常见物理量的数量级,发展初步的估算能力。例如常见用电器的功率和工作电流、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汽车行驶的速度和飞机飞行的速度等。这也是物理教学联系技术和生活的重要方面。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些物理量的引入,让学生做些实验估测练习。例如在学过质量单位后可以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的砝码,然后给出一组物品让学生用手估测它们的质量。 (五)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应该与学生随堂小实验相结合,不要用演示来替代学生动手的操作,也不要将学生实验仅仅作为验证规律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