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5589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堂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初中课堂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初中课堂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山市教育科研精品项目系列推介活动之一初中课堂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佛山市顺德区建安初级中学2008年4月11日目 录分组分享教学法简介2分组分享教学法课堂操作流程图3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课前准备4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教学设计策略6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课堂运用技巧9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教学评价方案说明11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设计示例15分组分享教学法研究报告32(注:本教学指南中除部分教学设计由署名教师提供外,其余均由潘浩龙撰写)分组分享教学法简介分组分享教学法产生于并根植于中国式的大班教学实践,它吸收了现有的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把这些优秀成果与分享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分享成为发挥这一教学成果的高效载体,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法,它是指在班级授课中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组是形式,分享是核心灵魂。分组分享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它遵循了:(1)面向全体原则;(2)教育均等原则;(3)教育充分性原则;(4)尊重学生个性原则;(5)能力平衡原则;(6)学生主体性原则;(7)教育发展性原则。在遵循这些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创新是:分组分享教学法把这些教学原则与大班教育的国情相结合,把分享引进了课堂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有机的分组分享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小组内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分享、小组间的集体与集体的交流分享、师生间的互动分享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分组分享教学法可以在大班教学中实现“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达到主体教育的目的。分组分享教学法产生于教学实践摸索中,形成于教学实践摸索中,它不是在哪一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而是在成形之后申报课题的过程中才在查找相关理论依据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它与“分组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有很大的关联,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分组分享教学法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可操作性很强、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比“分组教学”和“合作学习”更具体地指出了教学的组织方法,而“分享”也比“合作”、“讨论”等有更广泛、更深刻内含和外廷,更体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始于1996年,成形于2001年,并在最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分组分享教学法在课题开展研究与实践之时,就因其强大的生命力突破了当初课题界定的“理化课堂”界线,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滋长,早已超越了理化学科的界线,成为中国大班课堂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一种特色,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与桥梁。从2005年至今,分组分享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顺德区教科研成果奖、佛山市优秀课题项目奖、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资源博览一等奖等殊荣。2007年9月,初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被佛山市教育局教科所确定为首批佛山市教育科研精品项目。分组分享教学法课堂操作流程图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重新整合课堂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分享总结与评价(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引入以小组间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对课堂纪律进行调控通过组织若干个分组分享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以分享为桥梁实现学习目标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课前准备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是该教学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表现方法,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分享才是该教学法的精髓,所以分组是为分享服务的,分享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要发挥出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首先要解决师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其次是分组的合理布局,这两者都是分享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基础。统一思想认识,共同营造快乐的分享课堂分组分享教学法来源于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它的可操作性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但是它毕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等待变为主动获取),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主宰灌输变为主导参与),因此师生的思想观念更新比课堂的组织艺术更为重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重视用语言来表达思维,以思维来提高语言,其中既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了解自己,同时也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理解别人。我国学校在语言方面的训练,不重视个人思想观点的表达,重视的是记忆背诵名家的名篇,并模仿名家的写作方式写命题作文。由于缺乏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正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偏重于数理学科的知识积累,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最终构成了学生整体性薄弱于人文能力与创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改善这种现状,我们有责任在自己的课堂上去培养我们的未来。实践分组分享教学法的目标就是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来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转变教学观念,自觉结合实际探究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课堂组织方法,才能发现问题并能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用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经历过程、分享成果,我们也在语文、地理、历史、政治科用它,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增长见识、吸取知识、掌握方法,我们还在班会课上也用它,改变以往教师说教的教导方式,撷取生活或学习中的某些实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照说,通过分享,明辨是非、端正观念、提高认识。因此分享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分享,学会做人、办事、审美(团结、合作、谦虚);通过分享,学会求知、健体和创新(虚心聆听,博采众长,自主、探究),通过分享,充分利用学生有限而又各不相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把课堂内外沟通起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记得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正是因为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课堂分享的优势,才收到了“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的教学效果。所以,分组分享教学法着重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教学方式,这一分享学习的过程,既是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方法形成的过程,更是培养和体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较完美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也同样十分重要。要让学生认识到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自觉自愿的加入到分享学习中去,必须引导学生对分享学习的认识,我通常采用以下几个学生有体会、能理解的例子进行教育:一是深刻剖析“上课老师一讲就懂,考试题目一变就懵”的现象,这是每一个学生都曾经经历的体验,究其原因,这就是被动接受、生搬硬套的结果;二是要常讲“分苹果与分思想”的浅显道理;三是列举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四是吃药与治病的例子,有病就必须吃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现在假设你有病了,有甜、酸、苦、辣四味药都有同样的效果可以治好你的病,一种吃药方法是医生说了算,不理你的感受与喜爱,硬逼着你吃他选定的药;另一种吃药的方法是由你从这对症的四味药中选取一种来吃,你喜欢哪一种?学习也一样,没有知识与能力就是一种“病”,药方就是学习,但学习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达到提高知识与能力的目的,分组分享教学法就是第二种吃药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觉配合分享学习,转变学习观念。当然,学生的行为与意志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经常做好引导,直到新的学习方式的养成。思想观念转变了,可以减少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是顺利开展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前提。合理分组布局,打造分享课堂好氛围合理布局首先是小组的划分要合理,包括小组内要注意学生能力的互补、小组间要注意能力的平衡,才能有利于小组内分享、小组间竞争的开展。我们的做法是每个班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六个学生,形成这种划分方式的原因是经过长期多次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小组数太多,则教师上课比较难于兼顾,小组数太少,每组人数就相应多,分享机会与效果都会受影响。教师面对的就是九个学习小组,对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可以从容地进行,而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可以由学习能力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组成,有利于组内能力的互补,也有利于开展分享学习活动。合理布局其次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要合理,必须有利于分组分享教学法课堂的组织与开展。我从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画”字形小组座位,即第一划“一”表示课室前方的黑板,“田”字表示由四张单人学生台拼成一张四方桌,“凵”表示学生座位,每一面可以坐1到2人,可以供四至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可以分成九个小组,在一般的教室里可以每三组布置成一横排,共排成三横排。这样安排的好处主要有:我国大班教学,每班大约都有50多人,每组成员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分享的互补性,而且4至6人小组可以由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合理组成;围绕“田”字坐则有利于分享学习时讨论,又不影响观看板书;排成三横三纵的方阵,最有利于教师在组织学生分享对各小组的辅导和监督,教师只要走到学生中去,围绕最中央的那一个小组转,就可以及时把握情况和参与学习,效果很不错。同时,还可以发挥小组的能动性,允许各小组给自己起个好名字,不但便于管理,还有利于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合理布局的关键是各小组员的安排和管理机构的确立。为了便于在分组分享教学中落实竞争机制,促进全体学生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教师要对学生在每个小组中的水平有个明确的定位,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给予同一层次的学生编号,如A1、B1、C1、D1I1分别表示九个小组中同一层次的学生,同理A2、B2、C2、D2I2也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依此类推,即第一个编号表示小组,第二个编号表示某一层次,这样,在开展竞争学习中就可以让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同的竞争,同时也有利于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或分层布置作业。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在各小组建立管理机构,为课堂管理走向学生小组自律打下组织基础,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要设两名组长,正组长主负责组织开展分享学习活动,副组长主负责管理纪律与奖惩和考评。通常情况下组长应由小组内选举产生。有了这一管理机构后,教师要及时组织组长分别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方法,为分组分享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保障。另外,组长的培养是一项贯穿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对组长进行跟进的培训。在做好以上两项基础工作后,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可以开展教学常规工作了。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教学设计策略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分组分享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些分组分享活动目的进行的分享互动过程,借助分享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分享活动的设计,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为主体的若干个有机的环节,因此这种教学设计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这是每一位教师熟知的道理,所以备课这一环节历来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作为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备课,除常规备课原则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这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通过分享去学习,更便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因此,在进行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就用好以下几个策略:一是重视分享点的选择。教学中分享点的选择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分享点选择正确了,才能开展有效的分享活动,才能让分享顺利进行下去。首先,分享目标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选择,才能使分享活动更高效、更有针对性,不能为了分享而分享,结果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其次,在设计分享点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不再是我要教会学生什么,而是我该如何让学生学会什么。通常该让学生理解的、掌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或情感相联系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或动手能力的内容都是分享点,都不应该由教师包办替代,都应该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计成一个个的分享学习活动。例如,大多数老师认为复习课不用分享,常见教师总是自己在重复知识要点,或者是简单提问学生一些知识要点,以示有“互动”,然后教师讲解一两道准备好的例题,然后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在这种复习课中,前两个环节都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第三个环节虽然是学生为主,但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机械模仿的主体了!试问,这样的复习,对学生而言有多少新鲜感?又能够有多少“温故知新”?教师又怎能知道学生原来掌握了多少,何以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就连学生也无法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其实,复习知识点、温故知新、查漏补缺都是学生的事,教师是不能也不应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三个分享活动来达成以上三个目标:第一个分组分享活动“不看书,不看笔记,关于*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再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分享,看哪个小组回顾的知识最全面!”通过这一分享活动,就由学生当作复习基础知识的主体,而且在组内分享、小组间分享时通过聆听、思考、补充回答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查漏补缺,这肯定比教师直接把知识重复一次更有作用;第二个分组分享活动“刚才回顾的知识中,你对哪一个知识学得特别好或者记得特别牢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或记的?把你的方法与组员分享,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好!” 通过这一分享活动,学生成为了基础知识整理的主体,而且在组内分享、小组间分享时通过聆听、思考、补充回答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查漏补缺和温故知新,从中学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有些是教师平时教学时教给学生的,也可能是适合某一学生自创的,但无论如何,肯定比教师直接把知识体系或所谓的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要来得好;第三个分组分享活动“在这些知识中,你觉得哪些知识自己还是不懂,或者掌握得不好的?请在小组内提出来,看同伴能不能帮忙,帮不到忙的,再由小组收集提出来。”通过这一分享活动,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真正查漏补缺,而且可以在小组提出来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帮忙解决,既提高竞争氛围,又能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还能真正准确地暴露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这比教师自己编制的重难点不是更有针对性么!完成这一基础知识的温故知新后,再进行适当的解题竞赛,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或者是用最多的方法,或者是从中找出应用规律,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知识的目的。二是注意分享点的清晰表达。分享点的表达将影响到分享活动的组织程序,因此要注意分享点的清晰表达,这就要至少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分享目标要集中。每一次的分组分享活动任务不能太多,建议每次分享活动的分享目标就一个,才能让学生在分享活动中围绕目标进行,不容易走题,从而更有效地在分享中得出结论。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第一个分享活动目标是“对*知识的回顾”,第二次分享活动目标是“我(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最好,从而介绍自己的方法”,第三次分享活动目标是“找出不懂或掌握得不好的知识,并想办法求助于同伴”,其实这是一系列分享活动,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使每一次的分享目标更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更集中,特意将其设置成三个分享活动,从而保证了每一个分享活动的质量。其次是分享点的表达要清晰、简洁明了。课堂上的分享时间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因此,对分享点的表达要清晰、简洁明了,才能不浪费宝贵的时间,直接进入分享的环节。一个清晰、简洁的分享点的表达至少要包含三个方面:目标、方法、评价标准,即分享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分享成果?如上面例子中的第一个分享活动,分享任务是“关于*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做法是“不看书,不看笔记,先独立思考,再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分享”,评价标准是“看哪个小组回顾的知识最全面!”这样,学生在接到分享指令后就能根据要求迅速开展分享活动了。三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明确评价方向。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激励,而引入竞争是最好的方法,因此要在教学设计中把竞争机制、评价方法都应进行精心的设置。如上例中,“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好!”就是一个典型的竞争引入和评价方法的指引,说明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先让方法多的小组进行分享。长期进行这些培养,会很好地促进学生在分享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四是要进行充分的教学预期准备。分组分享教学法在课堂中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往往不能象讲授课一样循规蹈矩地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时,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对各分享教学环节进行预期,根据学情,尽可能估计到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需要提供的帮助、可能提出的结论等,都要进行充分的预期,从而使课堂进行时能做到应对有余。在分组分享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运用好以上四个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找准分享点,把分享目标、分享方法、竞争与评价方向都在每一个分享活动中清晰地表达出来,然后应用课堂教学艺术,积极参与到分享教学活动中,这时的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者,在分享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深入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外,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也常常能从学生的分享中学到新知。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课堂运用技巧改变师生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进行合理的分组布局、精心备课在以上各项条件均已具备时,就是开展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最佳时机了。有些教师以上三个条件都不屑于做好,就急着开展课堂分享,效果当然不好,但准备好了也不意味着课堂分享就一定能有效的进行,还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合理化的课堂评价机制,使分享的课堂组织生动活泼而又有序进行。首先要逐渐建立起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个人与集体双赢局面的形成。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容易操作的课堂过程性评价标准(参考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教学评价方案说明一文),形成各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而对小组贡献大的个人也能得到相应较高的评价,真正形成“小组光荣我光荣,我乐为小组争光荣”的主动分享局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课堂评价以小组评价为主、组间竞争为辅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奖励分)、小组合作情况(奖励分)和小组纪律情况(扣分)三个主项目。其中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课堂小测、知识过关、章节测试的小组平均值为依据给小组加分;小组合作情况主要是对课堂布置的分享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而且为了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和小组每一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学习,对同一分享学习任务进行提问或小组间分享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各小组间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分享,这一做法对课堂学习组织十分有效;小组纪律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课堂分享学习时的纪律进行即时的扣分,这样就让教师从抓课堂纪律的重荷下解放出来,当某小组的某学生违纪或不专心时,教师只需在小组名称旁画一划,就可以不动声色地继续课堂组织,小组自然会进行纪律的自我约束。这些课堂评价可以每周进行总结,也可以每单元进行总结并与测试成绩挂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形成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对小组的贡献又会在小组评价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从而实现“小组光荣我光荣,我乐为小组争光荣”的主动分享、积极向上的局面。此外,竞争方式的习惯养成还可以就同一分享任务,让小组分享结果或方法多的小组先回答,从而不仅促进良性竞争,让组内分享更高效,还能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发散性思维。最后,不要只问一个小组,还需要让其它小组进行补充,这也是培养学习分享竞争的一种办法让学生养成自己多动脑,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其次是教师要充分用好用活有形评价和无形评价资源,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有形评价资源主要是指课堂过程性评价中记录在案的可见评价,无形评价资源主要是指教师的表扬、小组成员的认同与赞赏等。用好用活这些资源,不能让这些评价流于形式,也不能让这些资源成为个别优生的专利,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这一评价中找到成功的感觉,找到努力的动力。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让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竞争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在同一水平线上起跑,并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肯定、赞赏并记录在评价表中,对分享学习能提出有创意观点的学生更要大力加以肯定,而不是眼光只盯住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只有充分用好用活有形评价和无形评价资源,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才能形成主体学习的良性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是要发挥小组长的组织作用和小组成员的互相约束作用。小组长是各学习小组的领军人物,既要让组长在评价中拥有发言权,从而树立一定的权威性,又要注意对组长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小组长成为各小组的灵魂,成为小组共同利益的法人代表。在综合评价中,小组的得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组员的成绩与评价,且每一个组员的评价都由个人对小组的贡献、自评、组长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和最后成绩五部分组成,由于建立了以小组集体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直接挂钩的评价体系,使小组利益成为共同的利益,因此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维护小组利益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并且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受其他成员评价的对象,所以组员之间对违反纪律的行为有一种相互约束的作用力。最后是教学内容设计与课堂教学艺术的应用(教学内容设计技巧可参考本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教学设计策略部分),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创造一个激励学生参与到分享学习中去的氛围,例“关于*,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与组员分享,看看哪个小组对*的想法最有创意。”这样就把分享目标、做法引导、竞争意识、评价方向等都有个清晰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分享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做学习的主人过程中享受成功与进步和快乐。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师操作指南之教学评价方案说明在构建新一轮的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评价必将占据一席重要之地,但在大班教学的国情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注意到的都会是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几位学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试问又有多少时间给他们表现?),这对过程性评价是一个难题。那么,在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首先,包括中下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比传统课堂增加了,这为开展过程性评价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其次,过程性评价应该包括学生本人及学生对他人的评价,分组分享教学活动就提供了小组内成员互相展示与了解的时间与空间,使评价不至于成空中楼阁,而是有针对性;第三,过程性评价应该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才能如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素质与成长过程,这点也能在分组分享学习中得到体现。从1996年开始探索的分组分享评价体系从一开始就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逐渐发展成较能反映学生真实素质的一套评价方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过程性评价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评价方式,由于每一个学习小组都相当于一个小小教学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表现自己,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本小组学生都对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有个较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包括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所以,在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过程性评价中可以更准确地实施这一评价方式。我们在分组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方案由课堂评价表、单元评价表和各小组成绩跟踪表组成,它们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阶段性评价和小组间横向对比竞争,现分别说明如下:(表一) 分组分享教学法学生课堂评价表姓名 班级 组号 内容第 周 知识达标课堂纪律小组分享得分个人贡献分组长签名本周小结:说明:本表用于每节课的过程性评价记录。知识达标:是指课堂小测验的成绩,一般采用10分制,用于检查每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纪律:如有影响到小组被扣分情况的行为,则记录于此,也可作相应的量化处理;小组分享得分:指课堂整个小组分享学习的总得分;个人贡献分:指在小组得分中,被评价者作出的贡献分;组长签名:学习小组长每节课检查登记是否如实,然后确认签名。每周小结:学生自己对自己一周的表现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充分肯定做得好的方面,找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表二) 第 章单元评价表班级 姓名 组号 单元测试个人得分小组平均分作业情况准时交次迟交次补交次旷交次优秀次良好次中等次较差次分享程度每节课都积极参与大多数课都积极参与有参与,但不够积极基本没有参与小组课堂分享活动集体得分个人贡献分组长评价签名: 组员评价组号评 价自我评价教师的话说明:本表用于每单元的阶段性评价记录。单元测试:用于记录个人成绩和小组平均分;作业情况:用于记录这一单元被评价人的作业水平,也可以进行量化处理;分享程度:用于记录这一单元教学期间被评价者的学习主体性表现,由学生自评;分享得分:记录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小组分享得分与个人得分;组长评价:由组长对被评价者进行简要的评价,要体现这单元学习过程中被评价者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优点及下阶段努力方向;组员评价:供除组长、被评价者本人外的小组成员对被评价者进行简明扼要的评价;自我评价:由被评价者对这一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下阶段自己的打算;教师的话:对被评价者的表现进行简要的点评,要体现对学生的进步的肯定与鼓励。(表三) 各小组成绩跟踪表(一) 班1对比2对比3对比4对比5对比6对比小组成绩对比ABCDEFGHI平均进步最大个人:各小组成绩跟踪表(二)各小组综合素质大比拼组别作业情况课堂分组分享情况测试平均分综合分对比ABCDEFGHI进步最大小组:说明:表一可发清晰看出各小组同一层次学生的成绩,表二可以反映出小组间的发展水平,其中综合分可以是前三项量化后的总和,这样的评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小组间的横向竞争关系。终结性评价是对某种外部原因结果的评价,或者用于判别每个学习者是否获得某些能力,是否可以继续进行某种课程。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种学习经历结束之后进行,即学习者不再继续这项学习了。对学生而言,除升学考试之外,终结性评价往往是阶段性评价,单元测试评价就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测试也是一种终结性评价,也可以将对应阶段的小组综合分、个人分享贡献分分成三个等级,每一等级对应相应的分值,再与测试分相加,作为学生个人的评定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这个评定分的各部分组成可以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设计示例一电压 电阻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电压 电阻是学生进行电学学习的第二个知识内容,与上学期所学的电流与电路知识有很大的关联,但难度却大了很多,如果由教师包办复习的话,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学生的自主复习习惯对复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力气引导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成为复习的主体,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复习目的。从教学内容上看,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点多、系统性较杂、容易混淆的知识多、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多,特别是滑动变阻器的理解与应用更是电学的难点,因此,学生的畏难情绪较普遍,加上学生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间紧迫的矛盾,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本复习设计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复习活动中去,通过分享活动找出各自的知识盲点,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通过分享找出最适合各自理解、记忆知识的方法,从而解决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间紧迫的矛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所以这节复习课的效果或者说成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复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理解和灵活掌握知识。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复习初步梳理电压 电阻的基础知识,力争使八成的学生能理解记忆有关电压、电阻的基础知识;2、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初步能力和习惯,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3、通过复习,突破以往学习电压 电阻中遗留下的知识难点,进一步形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四个分组分享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复习的每一个环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知识收获和能力的提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聆听能力;2、通过分享学习,强化学生“我要学习”的认识,进一步克服被动等待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通过组织复习,较灵活地掌握电阻和变阻器的知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在有限的课堂中把电压、电阻知识的梳理、难点的突破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收到预期的复习效果。主要教学过程: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一:电压、电阻知识回顾: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第六章,关于电压,你学到了什么呢?下面请各位同学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看谁知道的知识多。(通过这一分享,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对电压知识的回顾,学生的表达可能是不完整的,教师要视情况进行点拨: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或者由教师提示,帮助学生进行准确表达;对表达难度较大的知识,也可由教师直接进行补充。然后通过师生的分享完成对电压知识的整理。同时通过引入适当的小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知识的回顾。)关于电阻,你又学到了什么呢?下面请各位同学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看谁知道的知识多。(通过这一分享,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对电阻知识的回顾,然后通过师生的分享完成对电阻知识的整理。操作过程同上。)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二:温故知新在“电压 电阻”这么多知识中,你对哪些知识有好的记忆或理解方法?把你的好方法、好规律与组员共享,看谁的方法最好!你也可以提出你最没信心学会的知识部分,看我们的组员能否帮助你。(通过这一分组分享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窍门,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更有针对性地把“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滑动变阻器的用法”等知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三:查漏补缺“电压 电阻”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已经让同学们整理了,请各小组组织好组员,看看在这些知识点中,有哪些知识自己不是很明白的,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一会提出来让老师帮忙解决。看看谁在这环节学到更多的新知识。(通过这一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参与到复习活动中去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因材施教,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知识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及时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去,并且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来的知识难题,同时,教师也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有可能提出任何一个知识,教师都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分组分享教学活动四:应用与巩固小组讨论课前完成的学考精练P14“构建知识网络”,看看有不同意见的就提出来共同探讨。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通过这一活动,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以利于课后的记忆,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方法。)独立完成练习第1、2、3、4题,评讲后再完成第12题,通过这一练习活动,巩固知识的应用能力。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五:小组讨论总结:这节复习课我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组号1、2、3完成练习的5到11题,组号3、4、5完成5到10题。教学后记:本教学设计通过四个分组分享教学活动,把“基础知识回顾”、“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应用与巩固”的四个复习要素设计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分享活动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体验成功。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复习课“教师讲、学生听”或“以练代复”的形式,也打破了部分教师认为复习课不适宜开展分组分享教学的观念,而学生也走出了“炒冷饭”式的复习模式而显得兴致勃勃,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而紧凑,复习效果很好。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设计示例二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内容是在复习了 “金属材料”的基础上,重点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本知识比前一内容的难度大得多,如果由教师包办复习的话,难免会故此失彼,因此学生的自主复习习惯对复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力气引导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成为复习的主体,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复习目的。从复习内容看,本教学内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很大,因此,学生的畏难情绪较普遍,加上学生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复习时间紧迫的矛盾,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上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的难易不同,题型各异。因此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学情分析:对本教学内容,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都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记忆尤为深刻,但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往往会故此失彼,思考得不够全面,为此本复习设计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复习活动中去,通过分享活动找出各自的知识盲点,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通过分享找出最适合各自理解、应用知识的方法,从而解决基础参差不齐、复习时间紧迫的矛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所以这节复习课的效果或者成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复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理解和灵活掌握知识。复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梳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基础知识,力争使大部分学生能应用相关的知识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初步能力和习惯,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通过复习,突破以往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知识难点,进一步形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复习的每一个环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知识收获和能力的提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聆听能力通过分享学习,强化学生“我要学”的认识,进一步克服被动等待的复习态度复习重点、难点:一、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二、难点: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主要教学法:分组分享教学法 讲练结合法主要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分组分享活动一 创设情景,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回忆,尽可能把您所知道的有金属铁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在相应的位置上,然后在小组内分享交流,看哪个小组回忆得最多。(通过这一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的复习中,完成此分享活动后,接着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分别写出铝和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此为过渡复习下一个知识点作铺垫。)过渡 利用上述反应条件的不同,引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存在着不同。知识点复习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的复习齐声背诵分组分享活动二 探究应用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提供的信息,请您根据以下提供的药品(提供的药品:镁条、铁丝、铜丝、铁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通过填写表格,设计实验探究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的可行性,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案最多、最完善,语言表述最好。(通过这一分组分享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突破以往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知识难点,进一步形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语言的表述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分组分享活动三 巩固与提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练习(练习在学案中),然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成果。(通过这一练习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复习的内容的应用能力。)分组分享活动四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将你的收获在小组内分享。板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复习)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 氧气金属氧化物(2)氢前金属 + 酸盐 + H2(3)金属 + 盐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二、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判断依据作业 新策略P61-62页“优化训练”A组:18 P63页14题(选做)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复习教学是化学科重点考点的复习,在以往的复习中,往往很容易上成“炒冷饭”和“以练代复”的形式,学生在复习之后的巩固率和灵活应用能力都不理想,很大原因就是学生是被动复习的,没让知识真正内化的结果,本节教学设计运用四个分组分享活动:第一个分享活动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参与回顾和总结了金属的活动顺序;第二个分享活动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突破以往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知识难点,进一步形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分享活动则通过应用竞争的形式检验复习的效果;最后用一个分享活动来总结课堂收获,尤其是对温故知新的收获的总结。这样的复习教学,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局面,并通过引入竞争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复习方式受学生欢迎,效果较好。附: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案)姓名: 班级: 学号: 【分组分享活动一】 通过回忆,尽可能把您所知道的有金属铁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内分享交流,看哪个小组回忆得最多。 【知识的迁移】 写出铝和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分组分享活动二】 探探究应用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提供的信息,请您根据以下提供的药品,通过填写表格,设计实验探究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的可行性,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案最多、最完善,语言表述最好。提供的药品:镁条、铁丝、铜丝、铁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选用的药品实验步骤和现象的概述结论方案1方案2方案3【分组分享活动三】 综合练习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能反应的是( )A.Ag和稀H2SO4溶液 B.Fe和CuSO4溶液 C.Zn和MgCl2溶液 D.Cu和稀H2SO4溶液2、小忻同学按如下步骤对金属X、Y、Z进行探究:(1)取样,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现X、Z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而Y没有;(2)取大小相等的X、Z颗粒,分别加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H2SO4中,发现X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Z快。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 )AXZY BZYX CXYZ DZXY3、下列可用于验证铜、铁、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一组药品是 ( )Cu、Zn、FeSO4溶液 Cu、Fe、ZnSO4溶液 Zn、FeSO4溶液、CuSO4溶液 Fe、CuSO4溶液、ZnSO4溶液A. B. C. D.4、佛山是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铝合金材料的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铝合金材料属于 (填“纯净物”、“混合物”或“单质”)。铝是活泼金属,生活中的铝锅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果将铝片投入稀硫酸中,片刻之后才有气泡产生,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 5、(提高练习)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张丽同学利用铁丝、锌片、铜丝、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实验一: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无明显变化;实验二: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沉积;实验三: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1)由实验可得出的金属活动性关系是 。(2)要确定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应补充 实验,理由是 。【分组分享活动四】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您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把您的收获在小组内分享,看谁的收获多。(注:本教学设计由梁慧莹老师提供、潘浩龙指导并编辑修改)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设计示例三十、爱莲说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上我也是按照这个目标来设计的。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1、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使用“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2、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设想借助于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进步。【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课文。分组分享活动一: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看谁说得最令大家赞同。(出示多幅莲花幻灯)(学生在小组各抒己见,综合后进行小组间分享,对学生的回答,适当加以肯定,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解说。)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得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三、介绍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