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吴鹤).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4376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吴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吴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吴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浙江省论文评比参 评 论 文学科 数 学 题目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 单位 温州实验小学 姓名 吴 鹤 联系电话 13967754510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思考一: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吗?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许多数学教师就认为:每节数学课一定要创设情境,不是情境导入的课就不新颖,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但是有些课的情境创设未免太过牵强。 比如: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一次观摩课上,一位教师上平行线的认识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小朋友在做作业,不小心掉下了两支铅笔。然后电脑发出画外音:小朋友,你觉得这两支铅笔掉在地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呢?我不禁听得一头雾水:“铅笔掉在地上能有哪几种情况呢?”后来往下听,才知道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是希望学生说出“平行”、“相交”两种情况。分析: 为了设计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境,教师不能说不卖力,真可谓是“绞尽脑汁”才想出这么一个情境。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情境现实吗?两支铅笔掉下来,我们所想的就是马上把它们捡起来,谁还会去想它们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而且,两支铅笔真正构成“平行”的机率有多少?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实际上的帮助呢?这是不是浪费时间?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难道就一定要“情境”吗? 我想:恰当的情境创设是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但不恰当的情境创设反而会起到负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开始很久了,还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胡扯,把注意力放在了与数学无关的事情上,因此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再比如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为了创设情境,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还觉得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浪费了时间。其实,计算课也不一定每节课都得跟生活相联系,非得找到生活原型不可。数学教学到了一定程度,本身就具有数学的魅力!教师不应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有些知识,也可以通过设计有悬念、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入。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也不妨来一点复习铺垫,为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提供帮助。思考结论: 创设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但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创设“情境”,要灵活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只要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各种方式都是可以的。思考二:知识都要学生去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现象: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究与体验,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培养能力!这改变了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局面,无疑对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着巨大的帮助的。但是,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现在的很多公开课都是非“探究”不能示人的!一堂课处处体现“探究”的理念!有些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探索的规定性知识老师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一位老师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为什么有三条边?有的课则是整节课都在探究,如:一位老师在上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一节课都在让学生探究有多少种计算方法?等学生挖空心思想出多种良莠不齐的算法之后,时间也差不多了,没有做一个相应的练习;有的老师上课时唯恐多讲,本来可以一句话点明的事情,却老是跟学生“捉迷藏”、“兜圈子”,非得问遍了全班,终于有一个“搭搭边”了,才兴奋地继续教学!生怕自己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分析: “探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什么知识、什么问题都是需要探究的。有些规定性知识,像“三角形有三条边”,是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只要老师告诉他们或者他们能掌握表象就可以了。而上述第二位老师只注意尝试、探究环节的教学,关于数学知识内容的小结表述、理解消化、巩固运用等后继环节却一点也没有。计算是一种技能,如果没有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虽然整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拼命动口,却没有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训练,这势必会影响到技能的形成。如果在下节课再进行练习的话,又影响到下节课目标的达成,这样肯定会造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位老师对“探究”的认识也是错误的。“探究”并不是教师从此就不能“讲”了,只要有利于学生明晰概念、学会知识、培养技能,教师发挥必要的主导作用,多一些“点睛之笔”也是必要的!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的!思考结论: “探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它只是多种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另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学习方式(如:接受性学习)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两者要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思考三: 模仿还需要吗?现象: 新课程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在灵活、多变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应用题教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是一种例题教学。学生通过对例题的重点学习,再通过类似的试一试、练一练先进行模仿训练,再进行各种变式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现在的应用题教学则强调灵活应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多种多样的问题。教材摒弃了“例题模仿训练”的模式,注意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灵活地解决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开了“模仿”,谈模仿色变,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删去有模仿嫌疑的部分,甚至教学语言中也避免出现模仿等词语,一味追求形式多变、思维灵活。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得还是可以的,但有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变得“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入手了!分析:我觉得上述现象是不可取的。“模仿”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儿童的思维包含着对外部事物的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当同化的平衡建立时,儿童就模仿现实事物;而当同化的平衡被打破时,就顺应外部事物,进入创造性想象的活动中。”所以,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模仿。对他们来说,很多知识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会的。如果取消了模仿,学习将会变得困难许多,不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新课程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就发现有些“后进生”就很难跟得上其他学生。本身他对重点题的解决思路还不熟悉,而接下来的练习要变得与原先的题完全不同,他们就不知道从何想起,被复杂的问题弄得稀里糊涂,学习变成了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我想,如果有模仿题的帮助,让他们在模仿中起步,逐步掌握规律,再与变式题进行比较,最后追求创新,还是同样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而且可能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 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时,可按下面几个步骤来安排教学:(1) 出示情境图,问学生:“你了解了一些什么信息”?你能提一个问题吗?让学生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进行解决,掌握解题思路。(2) 让学生模仿上面的例题,编出几种不同的数学应用题,并解决问题。(3) 创新:利用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进行综合编题、解题训练,或让优秀生根据算式:“244+3=”、“362”来编题。思考结论: 在知识的起步阶段,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入手,掌握知识,逐步提高要求,追求创新!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追求“一步到位”!思考四:课堂上还要动笔吗?现象:如今的数学公开课,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几乎没有发现有一节课让学生拿出作业本写课堂作业的。更没有当堂进行校对、订正的。写课堂作业,这仿佛已经成了非常遥远的事情!分析: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是不实在、效率低的!难道现在学生的智力较十来年前真的进步飞速吗?不用任何练习,光听听、动动、做做游戏就能够学得扎扎实实?也许有人会说,课外再做嘛!不用说现在提倡减负,课外作业量有限制,就算能把作业带到课外,效果会更好吗?我们都学过心理学,知道错误如果在发生之初就马上进行纠正,印象就会特别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等到第二天再来纠正,就已经失去最佳的时机了。这是我们在接受师范教育期间老师就反复强调的一个最普通的道理。是不是大家现在都忘了呢?学生在课堂上失去训练、尝试、纠错、二次演练的机会,是非常可惜的,对他们的学习是不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具体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目标,其它目标成了“副产品”。新课堂似乎又过分强调了后三个方面的目标,而忽视了第一个方面的目标。一整节课不动笔,怎么检测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目标?基础知识扎实是我国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不能在新课改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思考结论:课堂上要注重让学生静心学习,动口也动手,让学生有一个独立作业、自主内化的过程,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率!思考五: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养成吗?现象: 新课程实施后,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多样、追求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上,追求“以人为本”、“发展个性”。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多了,讲空话、开小差的也多了,课堂上闹哄哄的。学生做作业不认真验算的、没有完成的、拖拖拉拉的、字迹不端正的也多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多了,光听别人的意见、人云亦云、自己不独立思考的也多了;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出现。分析:我国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记者曾问过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问题: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所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把自己的糖果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东西要放整齐,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科学家在幼儿园学到的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都应该“从小养成”。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观察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管是公开课、随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学生整齐的坐姿、响亮的发言、端正的字迹、倾听的习惯、合作的态度、礼貌的谈吐。在这样的班级实施新课程,只能好上加好!教书育人先育人再教书。新课标不是让我们放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应该使数学教学更加完美!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结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使学生终身受益!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小学数学2004年第3期、第12期。 3、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