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祁-地下工程监测与评价.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4118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超祁-地下工程监测与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朱超祁-地下工程监测与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朱超祁-地下工程监测与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工程监测与评价课程论文班级:2012级城市地下空间姓名:何一兵学号:201200202040日期:2015/7/1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新发展摘 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尤其是地下工程建设,其工程类型之众多、规模之巨大为世界工程界所瞩目。与此同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建设过程中岩爆、大变形与大面积塌方、突水、地表沉陷等地质与工程灾害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失、工期延误和工程失效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该过程中,未确知因素、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而造成的风险直接威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现在我国工程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失控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管理不善和手段落后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对影响和制约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估计不足,导致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由风险引起大量的损失。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加以认识、判断、评价和控制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关键词: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风险管理1 前言 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由中国地下工程建设规模大、发展快的客观以及地下工程安全形势严峻所决定的。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规模和总量也即将居世界首位。以北京为例,北京地下空间建成面积已达3000万m2,全市地下空间今后平均每年将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m2,占总建筑面积的10%,到2020年,北京市地下空间总面积将达9000万m2。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最多,建设发展最快的国家。据规划,中国在21世纪前20年要建设6000km隧道,10年内建设155km长的城市公路隧道,其中许多是长大和深埋隧道。地下工程建设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地下工程建设事故频发、形势严峻、令人堪忧;城市轨道交通和运营的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大。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实行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明显。“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拟建和在建的城市地铁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继而进行风险控制十分必要”的要求是十分必然的,并应扩大到整个地下工程建设领域。2 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及发展2.1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自2004年以来,安全、费用与风险已成为国际隧协每年年会的主题。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美国、欧洲正在积极开展,欧共体行政院于1992年,意大利政府于1996年由总统签字发布了相应的指令。有些国家已编写出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法规。国际隧协2004 年发布了风险管理的指导方法;英国隧协和保险业协会于2003 年9 月联合发布了英国隧道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联合规范;国际隧道工程保险集团 (ITIG)2006 年1 月发布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实践规程。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主要由各个岩土工程咨询公司进行。意大利GeoDATA公司针对地下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推出了名为GDMS(Geodata Master Syste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台湾亚新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IDEAL-监测资料处理系统。在国际上,安全风险管理的以下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风险管理正成为大型项目发展中的一个例行程序;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日趋结合;为风险管理制定强制性的法规,特别是针对施工安全的法规。 国内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特点:2005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研讨会,推动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的全面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在近两年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地铁建设方面,新建地铁项目大都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估。总体上,我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已经得到了实质性进展,但远远没有达到“风险管理化解地下工程建设之痛”的程度。其特点:1、发展不平衡;2、主要开展的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局限于定性分析或者未定量分析;3、对风险预警和控制方法没有深入研究,仅实现监测功能,而不能“控”,没有整合成统一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4、缺乏坚实的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和符合工程实际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 2.2工程风险管理原则 首先,要对工程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工程项目风险是时刻存在的,这些风险必须在项目参加(包括投资者、业主、项目管理者、承包商、供应商等)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只有每个参加者都有一定的风险责任,他才有对项目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合理的分配风险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项目的高效益。合理分配风险要依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1)从工程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因为项目参加者如果都不承担任何风险,则他也就没有任何责任,当然也就没有控制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搞好工作。如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承包商则没有任何风险责任,承包商也会千方百计地提高成本以争取工程利润,最终将损害工程的整体效益;如果承包商承担全部的风险也是不可行的,为防备风险,承包商必须提高要价,加大预算,而业主也因不承担风险将决策随便,盲目干预,最终同样会损害整体效益。因此只有让各方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通过风险的分配以加强责任心和积极性,达到能更好地计划与控制。 (2)公平合理,责、权、利平衡。一是风险的责任和权力应是平衡的。有承担风险的责任,也要给承担者以控制和处理的权力,但如果已有某些权力,则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二是风险与机会尽可能对等,对于风险的承担者应该同时享受风险控制获得的收益和机会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者勇于去承担风险;三是承担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承担者应该拥有预测、计划、控制的条件和可能性,有迅速采取控制风险措施的时间、信息等条件,只有这样,参与者才能理性地承担风险。 (3)符合工程项目的惯例,符合通常的处理方法。如采用国际惯例FIDIC合同条款,就明确地规定了承包商和业主之间的风险分配,比较公平合理。 其次,不同风险采用不同的对策。任何项目都存在不同的风险,风险的承担者应对不同的风险有着不同的准备和对策,这应把它列入计划中的一部分,只有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对产生的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对策,才能进行良好的风险控制,尽可能地减小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以确保效益。通常的风险对策有: (1)权衡利弊后,回避风险大的项目,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项目。这在项目决策中就应该提高警惕,对于那些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就应该放弃,而对于某些风险超过自己承受能力,并且成功把握不大的项目也应该尽量回避,这是相对保守的风险对策。 (2)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以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如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进行预先的技术模拟试验,采用可靠的保护和安全措施。对管理的项目选派得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行严密的控制,加强计划工作,抓紧阶段控制和中间决策等。 (3)购买保险或要求对方担保,以转移风险。对于一些无法排除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办法解决;如果由于合作伙伴可能产生的资信风险,可要求对方出具担保,如银行出具的投标保函,合资项目政府出具有保证,履约的保函以及预付款保函等。 (4)提出合理的风险保证金,这是从财务的角度为风险作准备,在报价中增加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费,以抵消或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 (5)采取合作方式共同承担风险。因为大部分项目都是多个企业或部门共同合作,这必然有风险的分担,但这必须考虑寻找可靠的即抗风险能力强、信誉好的合作伙伴,以及合理明确的分配风险(通过合同规定)。 (6)可采取其他的方式以减降风险。如采用多领域、多地域、多项目的投资以分散风险,因为这可以扩大投资面及经营范围,扩大资本效用,能与众多合作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进而降低总经营风险。 再者,在工程实施中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工程实施中的风险控制贯穿于项目控制(进度、成本、质量、合同控制等)的全过程中,是项目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影响项目实施的最终结果。首先,加强风险的预控和预警工作。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风险对策,以抗可能发生的风险。 第二,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这是降低损失,防范风险的有效办法。第三,在风险状态下,依然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工程中断和成本超支,唯有如此才能有机会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并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如向保险单位、风险责任者提出索赔,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损失。 总之,工程风险管理在现代工程建设中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建设中,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工程风险防范系统以防范和消除风险。工程风险总的来说,加强风险的事前,事中,和反馈控制,结合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工程中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2.2 工程风险管理方案近年来,随着监测监控技术发展,人们逐步开始对矿山开釆的环境因素、设备设施等进行实时的监测,为实时掌握井下生产的安全状态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对于监测监控系统获取的海量数据,仅凭作业人员主观地判断,无法准确把握危险源的安全状态及发展趋势,使大量的监测数据不能被有效利用。因此,依据预测预报理论,针对各类监测数据,建立科学的预测分析模型,实现灾变进行实时预警,对矿山灾害的预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山灾害预警的实现过程的核心是依据监测数据进行安全预测预报,安全预测过程是依据经验及对预警对象的监测数据,利用合适的预测预报理论构筑预测模型,预测其在将来某时刻的变化状态。在矿山灾害预警方面,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灾害预测预报的理论有很多,如回归分析法、经验公式法、临界值法、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灰色系统理论、分形理论预测模型、突变理论预测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神经网络方法、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等等。 (1)突变理论突变理论是法国数学家Rene Thorn于1972年提出的,它是以奇点理论、拓扑学、系统结构稳定性理论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非线性理论分支目前,突变理论由于其自身解决非线性突变问题的优越性,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领域,特别是尖点突变模型,被主要用于计算机系统设计、电力系统评价、交通运输安全分析、水资源综合评价、灾害预测等方面。 (2)时间序列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是通过预测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趋势、揭示数据变化规律从而导出预测模型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指数平滑法、季节分解法、季节调整法、自回归分析法(AR)、滑动平均分析法(MA)、自动回归滑动平均 ARMA(Autoregressivem Qvingaverage)方法、ARIMA、ARCH等,被广泛用于经济分析、统计分析、工程监测预报等很多领域。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数据列有很强的平稳性要求且为线性分析法,应用范围具有很大局限性。在实际工程中,许多监测对象的数据序列都具有趋势项或者季节项,不能近似为一个平稳序列,同时数据波动幅度不定,呈现强烈的非线性,对于此类数据列,时间序列分析法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 (3)回归分析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是应用回归分析理论,研究预测变量与有内在关系的某一变量或某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变量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回归分析预测法与时间序列分析法一样,具有其使用的限制性,该方法具有惯性原理思想,即依据已有数据构建固定预测模型预测发展趋势,其忽略了预测对象的突变性等因素。地下矿山灾害的发育过程是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有较高的非线性特性,简单的预测模型难以精确的表达其复杂的变化,因此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对灾害预测不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很难实现准确预测。 (4)灰色系统理论灰色预测是运用灰色系统模型依据已知信息进行现状分析,并进行将来状态预测的过程。灰色预测理论中的灰色预测模型主要有GM(1,1)模型,Verhulst等模型,其中GM(1,1)模型被广泛用于各领域的灰色预测过程。该模型的预测基本方法为: 1)数据处理 2)构建预测模型依据生成序列X建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3)计算参数 4)求解时间预测公式及模型离散化 5)还原预测值灰色预测过程需要的数据量较少,同时通过对原始随机数列的累加数据处理,生成新的数据列弱化了原数据序列的随机性,可在少样本条件下进行较高精度的预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但是,由于灰色预测模型为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是连续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数据的离散化过程将使预测数据有一定的不可控误差。 (5)BP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用数学方法对人脑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模拟与仿真而形成的非线性信息处理系统,具有高速的并行处理能力、高维非线性特性、很强的容错性和鲁棒性,同时还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可以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由于其多方面的优点,该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神经网络种类很多,其中BP神经网络是被应用较为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 1)BP神经网络的结构 BP神经网络是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其模型主要由输入层(input)、隐含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构成,其中每层有若干神经元构成,同时隐含层可以是一个也可包含多个(BP算法一般采用一个隐含层)。网络结构中,输入层神经元与隐含层神经元、隐含层神经元与输出层神经元之间通过相应传递强度逐个相互联结,BP神经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图1 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图 2)BP算法的数学描述 在如图1-1的模型中,假设该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为Xi(i=l、2a),输入层神经元i至隐含层神经元j的连接为Wij,隐含层激励函数为fi,阀值为Pi;隐含层神经元j至输入层神经元Z的连接为Wjz,隐含层激励函数f2,阀值p2。 3)BP神经网络的学习与预测BP算法的学习过程有正向、反向双向传播构成,输入信息首先从输入层沿正向传播至隐含层,经隐含层处理后生成隐含层输出信息,该信息继续传播到输出层,再次对信息处理后输出最终结果,此时的输出结构若不满足要求,则进行信息的反向传播,误差信号沿原有通路返回,该过程中神经网络依据误差信号不断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与阀值,使得误差最小。地下矿山灾害的监测数据量大、数据类型繁多,同时各类数据受复杂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非线性,而BP神经网络对非线性数据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故BP神经网络可以用于矿山灾害的预测预报。2.3 系统总体构建原则要针对多灾源地下矿山的种类繁多、分布广、危险大的各种危害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系统性在多灾源地下矿山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构建之初,应全面掌握多灾源矿山的各种灾害及孕育条件,并充分分析多灾源地下矿山开釆过程中可能衍生的灾害、危险点、危险程度等因素,进而建立井下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各种灾害多角度、全方面、各方位的监测。监测对象的不同导致监测数据各异,因此应依据数据类型、灾害机理及相关参数等构建针对各种灾害的预测预报模式,实现灾害的有效监测及预警。 (2)先进性多灾源地下矿山环境恶劣、灾害多发,应采用先进的监测监控技术、通讯技术、预测预报方法等构建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以实现多灾源地下矿山不良环境中灾害的有效监测及预警。 (3)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的能力,是构建多灾源地下矿山监测及预警系统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这里的可靠即要求监测监控结果可以反映井下灾害的状态及变化、监测数据准确、传输过程数据无误,监测监控子系统运行稳定,又要求各类预测模型科学,预测结果可信。(4) 实时性 在井下开采扰动的因素影响下,多灾源地下矿山的各种灾害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要实现灾害的有效监测与预警,就要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可靠的传输途径将监测结果高速上传至主处理器,经快速有效预测后及时作出反馈。因此,多灾源地下矿山的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的灾害监测、数据传输、数据预测及反馈的速度应满足一定要求。(5)可扩展、易维护任何矿山的生产都处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井下监测监控网络的布设随着生产的推进而需要相应的调整;同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层构造的变化、地下水分布等影响,井下生产系统可能面临新的灾害的威胁,因此需要对新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及预警。综合两种情况的考虑,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应能够支持规模扩展与应用扩展。地下矿山危险有害因素监测点一般处于淋水、有毒有害气体分布、应力集中等危险的场所或恶劣的环境中,监测仪器的安装及维护难度大,因此要求监测仪器等可靠度高且易于维护。 (6)经济性从矿山的角度出发,系统建设所选用的监测仪器、传输通道、预测分析硬软件等应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同时,在许可条件下,系统构建应选择性地利用矿山原有的工程,以降低系统构建的费用。2.3 系统总体构建模式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是集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矿山安全等多门技术于一体的结构复杂的综合系统,其涉及安全科学、系统论、协同与预警等理论,学科交叉性强。 (1)构建设计通过对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及开采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可知,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种类繁多,对井下生产威胁大,安全无保障,因此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对井下各种灾害及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在线监测,实时掌握井下安全状态及变化;预测模型对各类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灾害变化趋势,评价灾害的危险性;发布预测预报结果,并对预测超限的灾害进行报警。考虑矿井监测监控环境的特殊性,依据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及系统功能,对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构建进行设计。 1)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的确定监测对象及内容是灾害监测及预警的基础,通过灾害及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角度出发,确定多灾源地下矿山的监测对象。因灾害发展受复杂因素的影响,为更准确的预测灾害,对灾害进行多角度监测,如对地压进行应变、位移、微震监测技术或声发射监测技术同时监测,以获取更全面的地压灾变信息。 2)通信方式、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定井下作业环境高温潮湿,同时,受供电电缆、高压电器设备、运输车辆、作业人员、狭窄的井巷空间等因素的影响,监测仪器及数据传输受电磁干扰影响严重,为提高系统准确性,应选择适应的监测仪器及通信方式。再者,井下工程空间分布,导致监测点分散、通信覆盖范围广,应充分考虑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的优缺点,进行合理选择。 3)监测点布设监测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能否准确反映井下生产系统的安全状态及灾变情况,因此各灾害监测点应依据有关法律要求、本矿地质、水文、生产系统、以往灾害统计分析、断层、破碎带与空区分布资料以及地压、井下通风等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布设。 4)预测模型构建监测内容不同导致监测数据类型的多样,同时,每种灾害的灾变机理不同,对于各类灾害无法或很难采用同一预测预报理论进行有效预测,因此应依据灾害的灾变机理及各类预测预报理论的适用情况选择并设计合理的预测预报模型。 5)预警指标警限设定警限决定着灾变报警的执行,影响着灾害控制行为的响应,也是灾害预警成功的关键,其设定应依据有关规范对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规定、地压等灾害数值模拟或数学计算结果、工程经验等资料。(2) 灾害监测及预警的实现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实现对多灾源地下矿山的各类灾害及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实时的监测及预警,监测仪器准确获取数据、无误差传输、科学预测预报、合理警限判断决定着整个系统对灾变的有效预警。 (3)系统调试及优化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构建完成后,在投入使用的初期应先进行系统调试,检验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监测数据与预警结果的可靠性,以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由于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变化,灾变规律难于得到精确描述,在构建阶段,系统设计的预测模型、警限、评价方法等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误差,为提高系统对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的可靠性,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循环优化监测及预警系统。3 对本课程的认识通过李利平、张乾青两位老师的讲解,地下工程监测与评价课程顺利结课。老师们的讲解都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重点突出,各有特色。相对于对课本知识的教授,更喜欢穿插在课堂中的案例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触目惊心的图片与数字,让我们认识更加深刻,更体会到工程灾害的破坏性与岩土工作者的责任。 本课程的学习,无论对今后的工作还是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尤其对于将来从事地下工程的工作以及科研都有大有裨益。暑假在烟台梁家煤矿实习,刚下矿时,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期间刘聪还在井下中暑,所以这次论文结合了煤矿监测的新方法与技术。在国内大宗矿种储量不足而国内经济发展对大宗矿种需求日益增多的形势下,在国内重特大事故频发,国家对高危险行业的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并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环境下,立足国内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分析了国内多灾源地下矿山的灾害特点,提出了针对多灾源矿山灾害的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总体构建思路,探究其科学性及可行性。4、结论和展望(1) 随着探矿、采矿等技术的发展,多灾源地下矿山的范畴将不断扩大,从而致使多灾源地下矿山面临更多的灾害种类,不同矿山因其地质、水文等因素不同,从而造成在开采扰动条件下灾害衍生的方式及形成灾害链千差万别,故多灾源地下矿山的范畴、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衍生等有待进一步研究。(2) 灾害监测监控系统的监测点布设主要是依据经验以及现有的地质、模拟分析资料等,在整个系统中,监测仪器一旦安装即固定不断,而实际工程中,随着开采的推进井下生产系统灾害状态处于变化中,为了使监测系统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灾变数据,应进一步探讨如何随着监测系统的运行,依据监测系统监测监控结果不断优化井下系统灾害监测点的布置,以指导监测系统的后续扩展过程中灾害监测的布设。(3) 灾害预测预报模型是依据系统运行初期的数据进行构建的,预测模型训练好后,模型参数即固定不断,而多灾源地下矿山开釆扰动下的生产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随着生产的推进,井下生产系统不断接受着新的随机扰动、复杂驱动因素的影响,从而致使灾害自身变化状态不断改变,采用固定不断的参数预测模型对处于变化状态的监测数据进行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使得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越来越低,因此,应对如何构建模型的相关参数随监测及预警系统运行而自动动态优化的预测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预测模型随系统推进而自动优化,从而保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不因时间推移而降低。参考文献:1 王绪本,董晓坡,曹礼刚,等。矿山灾害预警与救助新技术体系J。煤矿安全,2007: 93-962 尹盼,杨春华。基于ZigBee技术的矿山监测与预警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9: 49-503 沈红心,周晓婷,王爱成,等。矿产资源开发预警系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5: 32 (6): 666-6734 张教福。井下生产的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4-55 陈成宗,王石春,等。隧道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3(4):62-676 胡世斌。深埋公路隧道稳定性监测分析及涌突水灾害防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057 赵良。电容式气体传感器及外围基准电流源电路设计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08 姜印平,顾营迎,尹俊杰。基于振弦式传感器的钢构建筑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 (12): 2101-21059 李文植。光纤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应用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5 12:153-15410 戴峻,赵华玮,苗可彬。光纤压力传感器在煤矿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矿业,2010,7 (7): 48-5011 段韬。雪峰山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反馈技术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成都理工大学,200612 姚旭朋,袁勇,柳献,等。高水压作用下隧道结构监测措施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5):153-15613孙恩吉,李仲学,李翠平。基于RFID及WSN技术的矿山实时三维定位及灾害预警平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 (3): 36-4014 付成华,陈胜宏。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工程洞室围岩失稳判据研究J。岩土力学,2008, 29 (1): 167-17215 田卿燕,傅鹤林。基于灰色突变理论的块裂岩质边坡崩塌时问预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37 (12): 122-12616 郭健。突变理论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17 胡玉瑞,张奂欧,等。基于FBG表面应变仪的隧道监测系统J。现代隧道技术,2010,47(4):54-57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