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复习方法.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3831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复习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复习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复习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复习方法一词语如何理解词语复习要求: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复习提示: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复习中必须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下面推荐几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1)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只要先分开理解组成词语的字义或词义,再把这些字义或词义组合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了。如“忠勇”一词,“忠” 是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又如“艰难险阻”一词,“艰难”是“困难”,“险阻” 是“险恶有阻碍”的意思,“艰难险阻”就可以理解为困难险恶。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时要注意的是,分开解释字义或词义时,必须十分准确,否则在合起来理解时就会出差错,如:“爱不释手”中的“释”应该是“放下”,如果理解为“解释”的话,那么合起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错了。(2)运用换词法理解词语。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同义词法),如“美丽”一词,它的同义词是好看,漂亮;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里有“喜出望外”这个词语,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小女孩为了生病的母亲到处去找水,可是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她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你就不难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预料的事而特别高兴了。(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精粹,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汉语中的成语常常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许多成语都有一个生动有趣、富含哲理的故事,如:杯弓蛇影、天衣无缝、一鸣惊人等。因此,学习成语不仅能积累词汇,而且能增强阅读、理解水平,了解历史,拓宽知识面,另外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它,会使语言更精练,更形象生动,提高写作水平。教学建议:(1)依据教材,回忆并引导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成语。(2)以语文活动课形式,交流课外学习的常用成语,并达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学以致用的目的。(3)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兴趣,如:成语竞猜、成语接龙、成语对联等游戏性练习。(4)利用教室中的板报和学习园地,开辟成语学习的专栏,由学生编稿、组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复习要求: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复习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主要方法有:(1)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关键词语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是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第一,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易理解了。如杏儿熟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奶奶是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这句话的意思究竟是说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就知道了。原来,奶奶看到杏儿多很高兴,明知道杏儿多得数不清还逗我去数,这里奶奶既是笑我傻又是笑杏儿多,归根结底是笑杏儿多。因此,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至读懂意思,这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第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如新型电影中的一句:“翠绿色的树叶相互交错着,金色的阳光透过这绿叶的空隙洒落在自己的身上。”只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情节,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学生们还可联想到电影、电视中的类似的镜头,脑海里马上绘制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来,从而自然地进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第三,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如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中毛泽东说:“飞机呀,喧宾夺主,讨厌!”这句话中“喧宾夺主”是个关键词。首先,说说这里的“宾”是指谁,这里的“主”指谁?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样,通过对“喧宾夺主”这个词的理解、分析、结合课文再理解,最终达到对这个句子的正确理解。因此,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是理解一个句子的“金钥匙”。造句: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这就需要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把句子写具体把句子写具体,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或补充说明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更加生动形象。例如:(1)翠鸟掠过湖面。(2)机灵的翠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第2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以后,就具体多了。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翠鸟,掠过的湖面“是什么样的”。如果把第2句再修饰一下:“一只机灵的翠鸟轻轻地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表达的意思就更具体了。但要注意一点,把句子写具体并不是堆砌很多词语,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该修饰的就修饰,不该修饰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以免造成重复、累赘。再如:(1)我们高兴。(2)我们高兴得跳起来。第2句加上了“跳起来”,就把“高兴”的结果、程度具体地描绘出来,强化了表达的感染力。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下列三种基本方法:1加定语。例:队旗在空中飘扬。“(鲜艳的)队旗在(蔚蓝色的)空中飘扬。”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定语。加上这些定语后,就知道了是什么样的队旗,在怎样的空中飘扬。表达的意思更明白具体了。2加状语。例:弟弟跑来了。弟弟(摇摇晃晃地)跑来了。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状语。加上状语就把弟弟跑的样子写出来了。句子就具体了。3加补语。例:飞机飞得( )。飞机飞得(又高又快)。括号里的词语就是补语。加上补语,就把飞机飞得怎样写具体了。以上是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三种基本方法,只要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能运用自如。乱句重组: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有些错乱的句子,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如:()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争做好事。()下课了,张良在操场上玩。()他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刚才看到的那一团白纸。()想着,他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这段话叙述了张良在操场上看到了一团废纸,经过思想斗争,最后拾起了那团废纸的过程,层次清楚。在排列时,我们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排列为4、2、6、1、7、5、3。二、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有些错乱的句子,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例如:()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的数学家。()20岁那年,他得了伤寒病,一躺就是半年,病好后,一条腿残疾,但他毫不泄气,继续向科学城堡进攻。()他14岁开始自学数学,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从不间断()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19岁起,华罗庚开始写数学论文。()在清华期间,他看了更多的数学书,并开始学习外文。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25岁时,华罗庚就成了著名的数学家。排列这段话时,可以抓住14岁、19岁、20岁、22岁、25岁这些表示年龄的词,也就是以时间顺序来排列句子,正确的排列应是:1、4、2、5、3、6。三、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如:()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是这段话的中心句,其他三句话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排列的顺序为:2、3、1、4。四、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譬如:()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声,我就猜准它一定生蛋了。()我高兴地把蛋拣在手里,还热乎乎的呢。()跨进屋门,果然,一个鹅蛋似的双黄蛋躺在鸡窝里。()一天下午,我参加学习小组后回家,老远就听到我家的那只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在房子里叫个不停。这段话,可以抓住屋外和屋里两个不同地点,对句子进行排列,顺序是2、4、3、1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学生进行句式练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作文训练的必要措施。修改病句的诀窍就是“读、找、改、查”四步法。一读。将病句多读几遍,明白要表达的意思。修改病句要求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所以这一步很重要。如“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的好风气。”这句话的原意是“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而不是“形成尊老敬老的好风气”。二找。找病因。只有在读懂句子原意的基础上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病因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三改。找出了病因再改。改的方法有“增、删、调、换”等,修改时要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合适的方法,原则只有一条: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病句修改好。四查。验证答案。当把病句改好后,应把修改句再读几遍,看看是否根除病根,自己是否满意。只有有效地采用“一读、二找、三改、四查”这四步曲,才能很好的完成“修改病句”。三阅读一、明确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2 联系语境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难)3学会概括不同类型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概括文章所讲内容的要点。5能读懂短文内容,回答文后所提问题(内容探究)。6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并能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7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难)8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并达到以下要求: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叙事性文章了解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细节,说出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9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思结合、用心感受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二、疏理题型及相应的指导。了解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一)积累性题目1 拼音及与拼音相关的题。(靠平时的积累)2 词语的改错、词语搭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3 在文中找近、反义词或直接写出近反义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4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能够“瞻前顾后”理解词语。)5按要求收集词语或句子。(勾画或抄写,注意考试要求。文中或是自己的积累)(二)理解性题目1划分段落层次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组合顺序划分:顺承式、并列式、总分式转折式、因果式。)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4 文章的叙述要点、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2)按地点空间变换的顺序写。(方位顺序)(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5)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6)逻辑顺序(说明文常用的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即按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来写)不仅能说出是什么顺序,更重的是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了哪几个要点。5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题型多为判断题、选择、填空和勾画题居多,甚至结合感情朗读的把握来考,直接写思想情感的题较少。说到感情朗读,应指导揣摩什么样的情感应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语调、节奏来体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思想感情。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这类题目也含重点句的理解。(3)分析题目抓思想感情。4、补白类题目。(应训练学生对文章空白的前后乃至全文把握后进行补充。)(三)领悟运用类题目(1)文章或某个句子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体会感受类题目)。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是要将文章与自己的学习、做人、生活等进行联系来谈。感受类题目一定要联系学生现实。(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一篇文章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严格地讲是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的。关于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表达方式”应当为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小学阶段所说的表达方法,其实是指表现手法,即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顺叙(各种顺序)、倒叙、插叙、对比、衬托、象征、想象、反衬、渲染、虚实结合(现实与联想)、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前后照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具体还应看什么文体,如说明文,则有介绍、描述、分类、对比、比喻、举例、数字等方法。A、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顺序有: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小学阶段一般有:顺序、倒叙、插叙三种。(顺序是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也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叙述。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造成强烈的印象;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B、过渡和照应句的勾画、作用。(3)句式仿写及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有: 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借代等。句子仿写要训练学生学习分析原句特征,如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某词重复运用多次以突出事物某一特点,属于某种关联复句等。四习作审题:作文考试最关键的是审清题意。首先是看清楚题目要求,读懂题目。因为这是完成考试作文的重要起步,一定要多读几遍,不要急于动笔写。选材:在审清题的基础上,再结合平时的观察、积累仔细的想一想,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最有可写的内容去写。提纲:写时要言之有序。想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回忆当时的情景,将事情的经过梳理清楚,再动笔写。成文:想好提纲后,把自己要写的和考试作文要求对照一下,看看有无不符的地方。如不符,则调整一下。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前后语句通顺连贯。检查修改:写完后,一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可以多默读几遍,看文章中有无错别字、丢字落字的现象,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发现问题后动笔改一改。*看图作文:(1)仔细观察,明确图意。(2)用心揣摩,构建联系。也就是说要边看边想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呢?(3)展开想象,扩展画面内容。“结合着图意究竟应该想些什么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图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静中有动”的想象。例如:就图画中人物的动作,思考他会怎样做,还可能会做些什么;就人物的表情,联想出他在想些什么,心情是怎样的;就人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有时还可以把自己融进画面中,把自己假想成其中的人物,感受会更加深刻,就做到了使人物由“无声”走向“有声”。*写人记事文:要求通过件事情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一个特点。如何写记事文。(1)选材要新颖、有典型性。一个人可能做了许多可写的事,但是那些事能真正代表他本人的特点和精神品质,同时又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事就值得写。(2)选择材料要真实。一定要在自己平时熟悉的人群中,选择那些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而且是你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事情,再认真回忆当时整个事件的全过程。(3)抓住特点来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有了真实做基础写起来就不难了。写作时可时时想着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要为这个人的特点服务。总的来说写人记事文既要注意对人物本身的细致刻画,又要注意对事情过程的描写;既要抓住人物特点,又要使事件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写好。*想象文:学生对生活和未来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幻想, “想”,怎么去想呢?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广泛地去想;要多角度思考,由此及彼地去想;要联系现实生活,有感而发地去想。掌握写作方法固然重要,但在复习作文阶段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注重积累作文素材。因此,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那些事物的细节,观察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自己以前不曾留意过的和新生的东西。观察时,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去体会,用手去触摸。然后把自己捕捉到的用几句话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本,这样在练习写作时,就会有东西可写了。其次,积累语言会使学生的文章越来越生动具体,所谓“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意思。平时可多读书,读书是吸收语言最好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对其中的好词佳段进行摘抄、比较、理解、记忆、赏析,会更利于我们运用语言。再者,也可以在此期间读读作文选,进行佳作欣赏,尤其是可以让学生读读文章后的作文点评,这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不仅欣赏了文章语言的精辟,构思的巧妙、结构的精当,无形中,还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写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另外,我们常讲:“文章不厌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尤其在进行作文复习时,这是一个难得的实践的机会。可以把平时的习作练习做为内容,在复习期间进行展示、反思活动。这种展示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或者大家传阅,然后自己评一评,同伴评一评,说说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两位学生在全班交流。活动后,由学生自己修改。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好的作文贴出来展示,再进行小组互评、全班交流。在互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同学的作文要多看优点,学习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话语提出改进意见。自改作文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步骤:1.通观全篇看内容。2.细读多思审结构。3.字斟句酌改文字。4.朗读品味细润色。只要让学生按这四个步骤去认真修改作文,一定会改出好文章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