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1566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组“教材解读”分项要览表数与代数课标表述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3、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4、感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5、会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和数位顺序,并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目标细化及教材呈现、第一单元“加与减(一)”: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3页)2、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4、5页)3、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6、7页)4、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10、11、12页)5、比较两个量的多少意义下的减法。(812页)6、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3、14页)、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初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从而初步发展数感,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100以内数的数法。(2225页)2、100以内数的读、写。(26、27页)3、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比较数的大小(28、29页);数的相对大小关系。(30、31页)4、100以内数的顺序。(32、33页)、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49、50页)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51、52页)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53、54页)4、两位数加两位数。(55、56页)5、两位数减两位数。(57、58页)6、解决问题。(59、60页)、第六单元“加与减(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初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两位数加一位数。(6870页)2、两位数加两位数。(71、72页)3、两位数减一位数。(7577页)4、两位数减两位数。(7880页)策略设计在“数与代数”这个学习领域内,应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数感。发展学生数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之一。具体到本册教材中的“数与代数”版块分为了以下两点:(一) 百以内数的认识策略设计:1、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2、引导学生经历运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P28“数豆子” 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再建立位值,这么抽象的东西,还需要一个具体的情境来建构起来,所以“数豆子”活动后,还设计了“怎么拨?怎么写?”,也就是把刚才数豆子的数怎样记录下来呢?例如数出28粒,可以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十位上拨2个珠子。教材中有一个提示“有2个十,在十位上拨.”,这是一种记录方法。那么在记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境,个位和十位上都是2个珠子。这两个“2”一样吗?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会引发思考,去辨析个位和十位,它们的位值到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去经历这样一种数的过程,拨珠的过程,去体会位值制,而不是老师讲的过程。可能有些孩子在家中,学前班的时候已有数完就把数直接写下来的经验,而不是在计数器上拨,写出45来,未必对4和5的含义理解,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的理解会深一些。这里要求必须在计数器上拨,因为这种记录方法比写数使学生对位值制体验、理解地要好,这块教材重点就是让孩子体会数位的不同。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小小养殖场”:这里学生可能要提许多问题,例如鸭比鸡少多少只?鸡和鹅一共有多少只?等,应该及时进行鼓励,因为学生习惯得出一个精确值,所以会这样问。但在这里学生还不会马上计算出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鸡比鹅多得多”“鸡比鸭多一些”等,可以问:“谁能象老师这样说一说,谁能象他那样说一说?”让学生在交流中去把握,到底怎样划分多得多和多一些呢?这里要注意它们是相对来说的,对数的大小的比较,正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意义。 意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情境。教材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情境,鼓励学生从这些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抽象出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估算应用较多,是一种生活需要。长期估计,学生会估计的准确一些。先提出估算的要求,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估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先自己思考,再交流。只有在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才能展示自己,才能在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也让别人在自己的想法中得到启发,得以实现信息共享。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估计的策略丰富起来。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这里会出现多种算法,是否提示哪种方法简便?老师顾虑很多。算法多样化是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很难把握。与一题多解不同。一题多解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算法多样化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算法多种,哪种更好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没有必要告诉学生。适合学生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必要一开始就统一算法。只有在多样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才能真正体验过程,参考别人的做法,反思自己的做法。所以要允许自我做法的存在,哪怕个别学生的方法显得笨一些,也要允许。老师不能强人所难,如果有特别优的方法,可以用“你再看看,能不能理解他的方法,下次做题用他的方法试一试”,这样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切入,而不是一个权威者。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题材具有现实性(教材所提供的可以换一个适合学生的题材); 教材中呈现形式多样化; 提供的有多余信息;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运算技能。 不管课程如何改革,保证基本运算技能,这一点是不会变的。先保证正确率,再由慢到快,分阶段进行。(学期结束,68题/分,学段结束,810题/分)淡化技能技巧,把学生过于追求快的目标降下来,保证基本的运算。这是合理下降,只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即可。评价方案1、 单元口算卡2、 综合口算卡3、 单元检测4、 口试图形与几何课标表述1、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圆在体上”,初步培养空间观念;4、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并能设计美丽图案;5、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目标细化及教材呈现1、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渗透在整个二单元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体会从前后左右上面几个方向所看到的方向是不同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8页19页看一看(一)20页21页看一看(二)2、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在整个二单元中,本单元教科书精心设计和安排不同层次的观察活动,帮组学生发展初步的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一是实物观察,如18页看一看(一)和20页看一看(二)中,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想象判断”的过程,从而获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直接经验;二是间接观察物体,如19页“练一练”的“观察大象”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图-空间想象判断-形成表象-观察实物验证”的过程,从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3、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初步培养空间观念;在教科书36页“认识图形”中,精心设计了通过“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既引入了平面图形的学习,又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进而体会体、面之间的关系。4、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并能设计美丽图案;5、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科书38页动手做(一)、40页动手做(一)、42页动手做(一)中,都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教科书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通过描、折、剪、拼、欣赏和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抽象出平面图形和对图形进行简单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点,感受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学习轴对称和面积等积累经验。渗透在整个二单元和四单元中,通过观察物体和认识图形,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策略设计观察物体的策略设计: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观察和体验的实践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思考,在此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如果个别学生想象有困难,及时让其通过观察相应实物,直接进行判断。有趣的图形的策略设计:1、 出示立体图形,请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师告诉学生这些物体上面都有各种各样的面,请学生摸一摸各个面,通过小组合作,找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2、 为激发学生兴趣,师准备一些图形请学生欣赏,并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3、 学生通过剪一剪、比一比、拼一拼等操作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4、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图案,并鼓励学生的发现和设计创作。评价方案1、 自我评价;2、 同伴评价;3、 奖票评价;4、评语评价综合与实践课标表述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3、获得初步的数学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目标细化及教材呈现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在教科书6465页中,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教科书精心设计了“在情景中明确任务”、“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在活动最后设计了“自我评价”的栏目,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3、获得初步的数学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策略设计1、 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扣子图,并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明确活动的具体任务。2、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可以怎样分,师在黑板上记录不同的分类标准。3、 学生与同伴交流新的想法,师及时鼓励。4、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在小组内说一说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再集体进行交流。5、 让学生独立进行自我评价,再在小组内进行互评,学生从而客观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向他人学习。评价方案1、 自我评价;2、 同伴评价;3、 奖票评价;4、 评语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