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最新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要点.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0384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最新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3-2014最新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3-2014最新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各章知识要点目录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第2页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第4页第三章 声现象第7页第四章 热现象第8页第五章 光的反射第11页第六章 光的折射第13页第七章 质量和密度第19页第八章 力第22页第九章 力和运动第25页第十章 压强、液体的压强第29页第十一章 大气压强第33页第十二章 浮力第36页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第40页第十四章 功第45页初三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考试要点:1、 刻度尺读数,长度测量时应估读,对于重新选择了“零刻线”物体的长度=末读数初读数2、 刻度尺读数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是一个很容易出错的考点(重要 )基础知识: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是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依次是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3、必须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1m2=102dm2=104cm2=106mm2; 1m3=103dm3=106cm3=109mm3面 积 的 单 位 换 算1m2=(1m)2=(10dm) 2 =10 2 dm 21m2=(1m)2=(10 2 cm) 2 =10 4 cm 21mm2=(1mm) 2=(10-3m) 2=10-6m21cm2=(1cm) 2=(10-2m) 2=10-4m2体 积 的 单 位 换 算1m3=(1m)3=(10dm) 3=10 3 dm 31m3=(1m)3=(10 2 cm) 3 =10 6 cm 31mm3=(1mm) 3=(10-3m) 3=10-9m31cm3=(1cm) 3=(10-2m) 3=10-6m3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口诀:一看、二放、三读数、使用前看:、观察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了?(如果磨损了可选某一整数刻度为新的“零”刻线,这时,物体的长度=末读数“零”刻线所对应刻度的的读数)、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是多少?(便于根据物体的大致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它的分度值是多少?(便于准确而迅速的读数)、使用时:、放:刻度尺沿被测物体长度放置,零刻线对准被测长度的起点;、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不透明的刻度尺应“立”着放置。怎样才算“立”着?)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6、长度测量时读数要估读(当物体的末端正对着某一刻线时特别容易忘记估读),读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根据读数可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什么。方法是:正确读数的倒数第二位数和刻度尺的分度值应是一致的。如:3.14c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1,处于毫米位置,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5.264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6,处于厘米位置,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cm。请一一说出图14中的错误,并说出15中的刻度尺与6中的刻度尺有何不同考点: (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测量的起点,则直接读出测量终点的读数即为被测长度;但如果测量起点对应的不是刻度尺真正的零刻度线,则 “被测长度末读数初读数”。许多同学直接读出末读数就当成被测长度了。(2)、刻度尺的读数不同于其他读数,它要求估读,即读到分度值(分度值就是相邻两个刻度线间的长度,表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的下一位,也就是说读出的数的倒数第二位应该是分度值。如左下图所示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左端测量起点应该读为4.00cm,而不是4cm或4.0cm,右端测量终点应该读为6.70cm,而不是6.7cm。右下图中左端的读数为_,右端的读数为_,物体的长度为_。7、物体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8、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还有使用精密的仪器;读数方法正确等。(只掌握第一种方法就行)9、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使用精密仪器,多次测量,读数方法正确等只能减小误差,并不能使误差消失。10、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办法:、测厚度均匀的纸的厚度;(累积法)、测量时应捏紧,纸张之间不留缝隙;、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测量值应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测细铜丝的直径;(累积法)、铜丝应粗细均匀;、铜丝缠绕时应紧密接触,铜丝之间应不留缝隙也不应重叠;Why?会导致什么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应用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而不是铜线的长度。、测地图上某一段曲线的长度(化曲为直法)、应选择不具伸缩性的线;、应让线与地图上的某段曲线重合;、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应用比例尺换算时,应注意计算的准确程度。、测硬币的直径或圆柱体的直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应和刻度尺重合;、应用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紧;、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测硬币厚度时,应同时测多个面值相同的硬币的厚度,再除以硬币的个数。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考试要点:1、填空题中考物体的运动情况与参照物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过桥问题不要忽略了车长基础知识: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即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可以看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了。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个物体被选作参照物后就可以认为它是静止的。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此时,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5、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运动。6、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字母“v”表示。7、速度公式:速度= v= 8、速度的单位换算:(重要 )例如:15米/秒=15=15=153.6千米/时=54千米/时15米/秒化成54千米/时说直白一点就是把“米/秒”前的数乘以3.6,然后把“米/秒”换成“千米/时” 108千米/时=108 =108=108米/秒=30米/秒108千米/时化成30米/秒说直白一点就是把“千米/时”前的数除以3.6,然后把“千米/时”换成“米/秒”9、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10、5m/s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5米。(必须会)11、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v=求物体的平均速度,这时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12、应怎样理解平均速度呢?平均速度只能表示某段特定路程上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的,这段路程中的一部分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表示全程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能表示这段路程中的一部分的平均速度。13、运动状态包括两个方面:、运动的快慢;、运动的方向。只有二者都不变时运动状态才不变,否则,运动状态改变。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时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14、速度问题解题技巧:、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想象过程画出简图标明已知和未知;、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指路程之间、时间之间的关系。如:运动时间相等;路程之间存在s=s1+s2或s=s1-s2或两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等其他的关系。第三章 声现象考试要点:1、物体振动和发声之间的关系2、乐音的三个特征之间的区别3、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作为已知量,回声与简单运动相结合出计算题基础知识:(重要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因为听到声音的条件:发声体、介质、耳朵)2、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必须记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听到声音的条件:发声体、介质、耳朵。4、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符号Hz,1赫兹=1次/秒。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即:振动幅度)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小。、音调是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音色反应的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跟发声体的特点有关。6、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7、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的符号是dB。8、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如:将音响的音量关小;城市的路边种有树木、花草;将耳朵用耳塞塞紧;建筑工地要限时工作;在高架桥上安隔音墙。这些分别属于哪种减弱噪声的途径?9、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能听出回声,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这就是在教室里听到的声音比在旷野里的声音大的原因)10、利用回声测量距离必须要会。在解题时应注意声音从发声体到障碍物的时间等于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所需时间的一半。(要画图想象这个过程)第四章 热现象考试要点:1、填空题或选择题中,考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后温度是否变化;2、实验题中通过图象来判断是否是晶体,根据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判断物质的名称,各点或某一段是什么状态,某过程吸热、放热情况,吸热、放热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熔化或凝固过程持续的时间;3、水沸腾的现象、特点或条件,与气压的关系;4、各种自然现象对应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5、实验题易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或温度计的读数。基础知识: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即表示物体热有多热,冷有多冷。感觉往往不可靠,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温度计”。2、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怎样根据环境或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计?(1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是-38.8,沸点是357;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沸点是78;煤油的凝固点是-30,沸点是150)、在南极工作的人员应选择什么温度计测气温?为什么?、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可以选择什么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为什么?、测170左右的温度应选择什么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为什么?3、摄氏温度用字母C表示。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符号是。(有什么区别?)4、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注意:摄氏温度是表示温度的一种方法,而摄氏度则是摄氏温度的单位。5、“-4.7”的读法: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摄氏”和“度”不能分开读)6、宇宙中的温度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做绝对零度。7、温度的国际单位是热力学温度的“开尔文”。(容易忽视哦)8、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名称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9、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K10、温度计的使用:(重要 )口诀:看、放、等、读(1)、使用前看:、观察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是多少。(避免量程太小而损坏温度计或量程太大,分度值太大而测量不准确,如用体温表测沸水的温度或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体温)、认清它的分度值是多少。(目的是便于准确而迅速的读数)、使用时:、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为了增大液泡与被测液体的接触面积,热传递得比较快。液泡壁做得比较薄也是为了使热传递得比较快),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容器底易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为了防止测量不准确,另外还可防止碰坏液泡);、等: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为了使液泡和被测液体充分进行热传递,使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为了防止取出后液泡与空气发生热传递而使示数发生变化,造成测量不准确),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相平即视线与液柱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注意判断是零上还是零下(如果液面经过了0刻线处,则示数为零上;如果液面没有到达0刻线处,则示数为零下,容易出读数题)。1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即晶体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达熔点时,开始熔化而温度不变,当熔化完毕后温度又逐渐上升;非晶体是吸收热量,温度边上升边熔化,不象晶体一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12、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13、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等。(必须记住)14、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必须记住)15、汽化: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16、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17、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以液态存在的温度范围内)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8、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出以上结论)19、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温度的高低受液体种类和液面上方气压的影响)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20、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容易错误的认为达到沸点就行了。)21、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汽化方式蒸 发沸 腾发生位置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要求任何温度(怎么理解?)达到液体的沸点继续吸热剧烈程度缓慢的汽化剧烈的汽化液温变化液体温度降低液体温度保持不变相同之处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2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和打火机内的气体就是只通过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不是气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液化的,氮气只有在温度降低到-196后再通过压缩体积才能液化;氧气在-183后再通过压缩体积才能液化,可见,平时医院里的氧气瓶中的氧气只是气态的高压氧,而非液态氧。23、物态变化的名称、定义及吸放热情况。(重要 ,务必要记住)物态变化名称定 义相同点熔 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都吸热汽 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升 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态变化名称定 义相同点凝 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都放热液 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凝 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4、温度计和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上有什么不同?温 度 计体 温 计结构液泡上方玻璃管粗细均匀,管径较粗(想一下管径粗细对分度值的影响)液泡上方有一小段较细,再往上玻璃管粗细均匀,管径较细量程比较大量程比较小,3542最小分度值是1或0.5最小分度值是0.1,比较准确使用测量液体的温度测量人体的温度读数时不能拿出液面可以取出后读数25、炉膛里的温度比较高,不能用温度计来测量,人们通常用一个已知质量的金属球在炉内加热足够长的时间,放入已知质量和初温的足够多(金属球放入后水不能沸腾)的水中,等两者温度相同后测出水温,最后利用比热的知识计算出炉膛内的温度。第五章 光的反射考试要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2、通过图找入射、反射、折射光线及对应角度(找角度时易出错)3、作图题要求做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的光路图(提醒:务必看清要求再动笔)基础知识: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条件)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重要 )2、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物体的影子;、日食、月食现象;、树荫下的亮斑(亮斑是太阳小孔成的像);、激光准直;、排队对齐或木工判断木板是否平整;、射击时瞄准要“三点一线”(哪三点?)。3、光在真空中(条件)的传播速度是3108m/s(要记住);光在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都小于这个速度。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5、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线仍然平行的反射出去,这种现象叫镜面反射。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向着不同方向的反射现象,叫做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易出选择题、判断题)漫反射时反射光线不平行是因为反射面凹凸不平的缘故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构成了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7、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的直线传播。像是倒立的,像的大小由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决定,可自己画图看一下。8、观察像的特点时,一般是从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来进行描述。正立还是倒立、放大还是缩小都是把“像”与“物体”比较的结果。(重要 )9、实像就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是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的像;虚像就是发散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是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的像,只是人的一种感觉。可以这样判断:物体向任意方向发出两条光线,它们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如果能相交于一点则能成实像如A;如果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发散,它们的反向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则能引起人的视觉,但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即能成虚像,如B、C;如果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则不能成像,如D。9、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虚像用虚线表示,镜后的线也用虚线)10、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取只决于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以及平面镜的大小无关。(特别容易出错,特别容易考)11、平面镜的重要应用:潜望镜中两块平面镜相互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0角。(绘制潜望镜的光路图时,可先画光线,再画平面镜,这样画出的图比较规范、合理、好看)12、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3、小孔成像规律:始终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由物体到小孔的距离u和像到小孔的距离v决定。小孔成像物距u和像距v的关系像的大小像的虚、实uv缩小都是实像u=v等大u2ffvufv2f倒 立放 大实 像幻灯机u=fv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实际光线平行光源u2f,可以看作是物体从2f处向外移过去的,即物距变大,则会有像和像距的变小,像从2倍焦距处移向凸透镜,fv2f,像小于物体;如果f u2f,像大于物体。下面可以概括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17、凹透镜的成像规律:无论物距怎样变化,凹透镜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了解即可)18、近视眼的成因及校正方法:(知识准备: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凸度越大,它的焦距越小。在物距相同时,焦距小的凸透镜像距也小。可以自己作图看看)近视眼是因为眼中晶状体凸度太大,焦距太小,会聚光的能力太强,使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边。为了能看清楚,在光射入眼睛之前,先用有适当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将光发散一下再进入眼睛,这样一校正,物体的像就能恰好呈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19、远视眼的成因及校正方法:与近视眼的情况相反,远视眼是因为眼中晶状体凸度太小,焦距太大,会聚光的能力太弱,使物体在眼中所成的像呈在了视网膜的后边,为了能看清楚,在光射入眼睛之前,先用有适当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将光会聚一下再进入眼睛,这样一校正,物体的像就能恰好呈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20、近视眼和远视眼及校正方法的区别:18、19中可参看表中的图近视眼远视眼晶状体会聚光的能力太强太弱成像位置视网膜前视网膜后校正方法配戴凹透镜配戴凸透镜21、三棱镜可以使白光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不能改变)七种颜色的光,即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红光偏折得最轻,紫光偏折得最厉害。2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和透明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所以只有和物体颜色相同的光能射入人眼,人眼看到的就是物体的颜色;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和不透明体颜色相同的光被反射,射入人的眼睛,人便感觉到物体的颜色,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想一想:透过红色的墨镜看绿色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为什么?黑色,因为绿色的叶子只反射绿光,绿光在射向眼睛时被红色的镜片吸收,所以没有光射入眼睛,所以在眼睛里叶子的像的位置是一片黑。23、红、绿、蓝叫色光的三基色。 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24、海市蜃楼是由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时不沿直线传播,发生折射而产生的。25、区分光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的方法:由于光在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都是朝同一个方向的,光线比较强,眼睛感觉比较明亮、刺眼,而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朝向不同的方向,射向眼睛这个方向的光就少一些,所以,看到刺眼的光一般是镜面反射,不刺眼的往往是漫反射。(了解即可)26、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区别:二者相比较便于记忆两者内容区 别平面镜无论离平面镜多远,始终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虽是正立,但左右颠倒,且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平面镜的两侧凸透镜物距u小于焦距v,成虚像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都和物体是一致的,且像和物体都在凸透镜的同一侧物距u大于焦距v,成实像时成倒立的实像,有可能是放大的、等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关键取决于物距,像的上下左右都颠倒,且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第七章 质量和密度考试要点:1、考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2、考查天平的使用,量筒的读数及用天平、量筒等测液体密度的方法、步骤和公式3、考查应用密度公式判别空心问题基础知识: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kg,为了使用方便,还有吨(t)、克(g)、毫克(mg)这些单位。1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3、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称量,等于砝码与游码的和。(如果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物体的质量等于什么?提示:左盘中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物体质量和游码质量之和。)4、天平能够准确测量的最小质量叫做天平的感量。天平的感量和标尺的分度值(即相邻刻线所表示的质量数)相同。感量标志着天平的准确程度。5、天平的使用方法:口诀:一看二放平,三是游码调到零,四把横梁调水平,左物右码要记牢,最后砝码游码相加、使用前看:、观察称量是多少?、观察感量,即标尺的分度值是多少?(便于准确而迅速的读数)、使用时:、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如果在调平衡时游码不在零刻线处,怎样做才能准确读出物体的质量?)、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平衡螺母的调节方法:哪边的盘高平衡螺母向哪边调或向指针偏的相反方向调;当指针摆动时,向指针偏离中线格数少的一边调。判断横梁平衡的方法:a、当指针摆动时,如果偏离中线格数相等则横梁平衡;b、当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处,则横梁平衡。一般用a办法,因为这样比较省时间。、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水平平衡。(物体和砝码都要轻拿轻放)、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质量+游码读数(在左物右码的情况下。如果是右物左码时呢?)6、加减砝码的原则:先大后小。7、注意:、测量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为什么?为了测量精确)、调节好的天平移动了位置后再次使用时必须重新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为什么?为了测量精确)8、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用“”表示,它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可以通过二者的比值来求。公式=,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还有克/厘米3,g/cm3没有别的单位了,如kg/dm3。9、1g/cm3=103 kg/m3,为了换算方便人们通常把固体、液体的密度表示为某一个数“n103kg/m3”的形式,这样只要把数字后的103去掉,把kg/m3换成g/cm3就行了。(气体的密度表示为nkg/m3的形式,没有“103”,并且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为什么?因为气体的密度较小且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10、同一种物质(条件)的密度不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不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条件),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条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11、物质的密度受状态的影响,如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变成冰后密度为0.9103 kg/m3。(知道就行)1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特例:冰、蜡的密度相同,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人们根据密度的这个特征来鉴别物质(先求出物质的密度再查密度表来确定物质的名称);气体的密度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较大。13、水的密度为水1.0103 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一定要记住)14、小窍门:1cm3水的质量是1g;反之,1g水的体积是1cm3,题目经常把水充满了整个容器,通过求水的质量间接求出的容器的容积或物体的体积。(十分有用和重要)如:把一个物体浸没到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5克水,则物体的体积是5cm3;把一个物体放到盛有水的量筒中,物体漂浮,水面从20ml升到30ml处,则可知物体的V排10cm3,物体的质量m10克15、判断物体是否空心的方法有:、比较密度法;、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在要求求空心体积的情况下此法较简便。16、实验题解题指导: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以下步骤进行思考:、先认真读题,明确给出的器材的用意如:滴管、天平含砝码(砝码已磨损)和要求如:天平,不能用砝码,以便于设计出符合题意的方案。、从要求开始逐步展开分析,书写公式及相等的物理量关系式。、结合上一步,写出详细、具体的实验步骤。17、实验步骤的设计要求:实验步骤中每一步测一个物理量,并且要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的计算式中的字母应是每个步骤中有的,直接通过仪器测量出来的。18、实验题解题技巧:实验题中经常给出水,水的密度水1.0103 kg/m3已知。、通过测量水的体积V水,然后利用m水=,计算出水的质量m水,最终利用物体的质量m=m水求出物体的质量。、另一种情况恰好相反。通过测量水的质量m水,然后利用,计算出水的体积V水,最终利用物体的体积V=V水求出物体的体积。第八章 力考试要点:1、选择题考查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3、作图题考查重力、支持力、压力等力的图示基础知识: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作用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有一定影响的活动,如:推、拉、提、扯、抛、捏、撕、踢、踹、压、拧等。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换句话说,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是说,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受力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一个物体不会发生力的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就是说,有一个作用力,必然有一个反作用力。例如:拿鸡蛋砸石头,鸡蛋碎了就说明鸡蛋对石头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受到了石头的反作用力,正是这个反作用力把鸡蛋打破了。是否有施力物体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的力是否存在,如:有人说在空中飞行的的子弹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这时,我们可找不到惯性力的施力物体,所以,惯性力不存在。物体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和铁之间的作用力;物体和地球之间的吸引力;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吸引力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如: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的小球与竖直的墙壁接触时,小球与墙壁之间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小球受到墙壁水平向右的推力,而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没有摩擦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力不平衡,就会沿力的方向向右运动,但事实是小球没有运动,所以说小球没有受到墙壁水平向右的推力。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反之,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反之,当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注意:并不是什么反过来都成立的。如:我们听到声音就知道有物体在振动,但物体在振动时,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因为听到声音需要振动、介质和耳朵,缺一不可。小窍门: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即: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它的运动状态改变得越快或它的形状改变地越大;反之,当我们知道到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得越快或物体的形状改变地越大时,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受到的力越大。3、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重要)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重要)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个箭头,表示物体在某个方向上受到了力,这种做法叫做力的示意图。6、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就是1N。(易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7、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确切地说是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伸长就是弹簧的长度吗?应怎样理解?应理解为:弹簧的伸长=弹簧受力之后的长度弹簧没受力时的长度)9、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看量程,看分度,要调零:、观察量程是多少?、观察分度值是多少?(便于准确而迅速的读数)、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如果不在零刻线处应加以调节;、轻轻拉动挂钩,看指针和弹簧是否与刻度板相互摩擦。(如右图所示,如果有摩擦,测量结果会偏大还是偏小?会偏小,因为物体受到的重力=弹簧的拉力+弹簧与刻度板之间的摩擦力)、使用时沿力方向拉,静止或匀速;读数正对刻度,数值带单位:、先估计被测力的大小,施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测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静止或它们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力。因为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测力计对它的拉力和它受到的其他力(如重力、摩擦力等)是一对平衡力,它们大小相等,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就等于它的平衡力的大小。、在测量物体的重力时,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当物体和弹簧测力计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否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为什么?为什么要在静止时读数?有什么好处?)、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弹簧测力计与水平面平行。(平行时二者可以不在同一平面内,而相平则是在同一平面内)(为什么必须在水平面上?为什么必须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必须沿水平方向?)10、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简称为物重,用字母G来表示。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注意和垂直向下的区别)。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1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重力是作用在整个物体上的,为研究物体受力情况方便,我们认为重力作用在一个点上,如果作用在这个点上和作用在整个物体上效果是相同的,这个点就叫重心。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如实心球和空心的球的重心都在球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1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不能颠倒位置,想一想,为什么?),比值是9.8N/kg,用g表示,即: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注意:只有题目明确说明时g才能取10N/kg。13、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力是否是另外两个力的合力,应该看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这个力可以称为另外两个力的合力。14、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15、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即:F合=F1+F2,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16、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即:F合=F1-F2(F1 F2),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17、阻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方向始终与物体运动或要运动的方向相反。18、如图1所示,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A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1=5N,B受到F2=3N,它们一起以v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B的上下表面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多少?F1=5NF2=3NAB图1ABF图219、如图2所示,A、B静止,已知A的重力为5N,B的重力为10N,则B左右两个侧面受到的摩擦力及方向是多少?第九章 力和运动1、在做图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应注意:同一小车要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时运动的速度相等,以达到控制变量法所要求的实验条件。(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要求除阻力不同外,其他因素都要相同,包括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范围)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是不可能用实验来验证的,因为物体不存在不受力这种情况。4、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由于牛顿第一定律体现了物体具有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5、子弹、球等物体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不能说是由于物体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的缘故。因为我们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则惯性作用就成了一个力。可以用反证法:假设物体受到了惯性力,就应该有施力物体,但是找不到惯性力的施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这个力是不存在的,假设不成立。应该这样说:因为这些物体有惯性,有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所以能在空中飞行。6、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任何事物都应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来看待。惯性使车辆不能及时停下来,造成了很多交通事故;惯性也有对人们有利的一面,人助跑后可以跳的更远等等。7、利用惯性的例子:(利用是指通过惯性做有益于人们的事)跳远或跳高时助跑,投掷标枪、铁饼、铅球,子弹等在空中飞行,泼水,滑冰,铲雪,把锤头紧套在把上,洗衣机甩干,洗手后甩手,砸钉子等。注意:车启动时人向后仰和刹车时人向前倾都是惯性现象,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但都不是人们利用惯性的例子。系安全带是防止人因惯性而冲出车外,造成交通事故。8、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描述的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定律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规律,是有条件的,是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由于惯性表现出的运动规律,其实质是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9、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很简单,只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物体处于这二者中的一种情况,则物体受力平衡。10、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注意:判断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时,应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当且仅当4个条件都成立时才行。最好首先判断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或者说受力物体是否是同一个物体,如果不成立则其他3方面不用再判断了。反之,如果成立,则接着判断其他3个方面,判断力的大小是否相等和力的方向是否相反,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11、当通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知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时,我们就知道这两个力一定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做题时经常用到)1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易考到分辨二者的题,抓住不同点即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不同点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一个力的消失并不影响另一个力的存在两个力的性质相同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