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排烟规范正文(上海).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09757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排烟规范正文(上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防排烟规范正文(上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防排烟规范正文(上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Building smoke control code(报批稿)2005年(上海)前 言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0),是一部适用于民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规范。该规程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以来,在工程应用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得到了有关部门及设计人员的认同。在执行及应用该规程过程中,众多专家将需要修改及补充之处,及时与编写组进行了沟通和探讨。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加速发展需要,根据上海市建委沪建标定(2004)第13号文件的通知,对原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进行修编。修编后的名称为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修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适用于工业建筑防排烟系统的内容。2 增加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设置方式的内容。3 补充及完善了火灾类型及排烟系统的计算公式。4 补充及细化施工、验收条例。本规程在修编过程中,得到了市建委和主、参编单位领导的支持和指导,同时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建议和热诚帮助。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本规程难免还有不足之处。各单位和人员在执行时有何意见及建议,请及时告知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地址:上海市中山南二路601号,邮编:200032),以使本规程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原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市消防局参编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中房建筑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徐戌勤 张菊良 朱 鸣 曾 杰 朱晔盛 寿炜炜 刘志繁 朱金鸣 袁 昕 俞 巍 滕伟黎 本规程主要修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修编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市消防局参加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徐戌勤 朱 鸣 曾 杰 寿炜炜 朱晔盛 彭 琼目 次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 3.3 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要求 4 排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火灾模型的确定和排烟量 4.3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 4.4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 4.5 排烟区域排烟时所需的补风要求5 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1 防烟系统设计计算 5.2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6 防排烟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送风、排烟管道施工6.3 送风机、排烟风机的安装6.4 送风机、排烟风机与管道的连接6.5 送风口、排烟口的安装7 防排烟系统试运转及调试7.1 一般规定7.2 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7.3 系统联动试运转及调试8 防排烟系统验收8.1 一般规定8.2 防排烟系统设备观感质量综合验收8.3 防排烟系统设备功能验收8.4 防排烟系统技术性能验收附录A 防排烟系统验收内容表附录B 本规程用词说明 1总 则1.0.1 为了控制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展开,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1.0.3 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与施工,应针对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点,采取可靠的防烟、排烟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0.4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采用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时,应提出合理的技术依据。1.0.5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防、排烟系统 smoke control system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2.1.2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2.1.3 排烟系统 smoke extraction system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2.1.4 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对楼梯间、前室等部位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区,防止烟气侵入的方式。2.1.5 机械排烟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ing采用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方式。2.1.6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采用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等自然的通风方式。2.1.7 中庭 atrium三层或三层以上、对边最小净距离不小于6m,且连通空间的最小投影面积大于100m2的大容积空间。2.1.8 烟缕 smoke plume火灾烟气卷吸四周空气所产生的混合烟气流。2.1.9 储烟仓 smoke reservoir在排烟空间的建筑顶部由垂壁、梁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2.1.10挡烟垂壁 smoke curtain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制成的,下垂高度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2.1.11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2.1.12轴对称型烟缕 axisymmetric plume远离四周墙壁的火灾所产生的烟缕。2.1.13阳台型烟缕 balcony spill plume烟气上升到达楼板(吊顶)后,沿着阳台或其它大的水平突出物边沿溢出的烟缕。2.1.14窗口型烟缕 window plume烟气从门和窗等墙壁开口处溢出的烟缕。2.1.15墙型烟缕 wall plume 靠墙发生的火灾所产生的烟缕。2.1.16 角型烟缕 corner plume 靠墙角发生的火灾所产生的烟缕。2.1.17 防火风管 refractory duct采用不燃、耐火材料制成,通过通风管道的耐火试验GB17428方法检测能满足一定耐火极限的风管。2.1.18 排烟窗 exhaust smoke window 能有效排除烟气,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顶部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可开启外窗可分为自动排烟窗和手动排烟窗。2.1.19 自动排烟窗 auto exhaust smoke window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或可远距离控制的排烟窗。2.1.20 手动排烟窗 manual exhaust smoke window人员可以就地方便开启的排烟窗。2.1.21 排烟防火阀 smoke fire damper安装在排烟系统管道上,火灾时当管道内气体温度达到280时自动关闭,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耐火稳定性和耐火完整性的要求,起隔烟阻火作用的阀门。2.1.22 临界排烟量 critical volumetric flow rate每个排烟口允许排出的最大排烟量。2.2 符 号a,b1排烟口的长和宽(m)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A0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2)A1门的面积(m2)A4前室的围护墙面积(m2)AF送风口总面积(m2)AV排烟口截面积(m2)AW窗口开口面积(m2)AS电梯井前室的侧面积之和(m2)a4电梯井围护墙的面积(m2)火灾增长系数W窗口烟缕型的修正系数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无因次系数B风管直径或长边尺寸(mm)C1取值1;当电梯门的缝隙采用密封措施时,取值0.5C2取值1;当电梯井围护墙三面采用混凝土墙体,另一面为砖石砌筑,或全部采用混凝土墙体时,取值0.5C0进气口流量系数CV排烟口流量系数CP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K)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d4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db排烟窗(口)下烟气的厚度(m)D排烟口的当量直径(m)f 每扇电梯门的缝隙长度(m)F每层开启门洞的总面积(m2)F门的总推力(N)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F4电梯井机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g重力加速度(m/s2)H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H1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m)HW窗口开口的高度(m)Hq最小清晰高度(m)K系数L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m3/s)L1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m3/s)L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m3/s)L3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m3/s)Ld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3/s)M烟缕质量流量(kg/s)n指数N1漏风门的数量N2开启门的数量N3漏风阀门的数量0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3)P压力差(Pa)Q火灾的热释放率(kW)Qc火灾释放热量中的对流部分(kW)t排烟系统启动时间(s)T烟气的绝对温度(K)T0环境的绝对温度(K)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v门洞断面风速(m/s)V排烟量(m3/h)Vcrit临界排烟量(m3/s)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W烟缕扩散宽度(m)W1门的宽度(m)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Z1火焰极限高度(m)ZB阳台之上的高度(m)ZW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m)3 防烟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系统:1 疏散楼梯间;2 前室、合用前室;3 避难层(间)。 3.1.2 建筑中高度超过100m的电梯井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3.1.3 下列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可以不设置防烟系统:1 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或前室、合用前室设有不同朝向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2 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居住建筑,前室、合用前室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时的楼梯间;3 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居住建筑,楼梯间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时的前室或合用前室;4 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前室;5 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消防电梯前室;6 消防电梯井和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均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合用前室。3.1.4 防烟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5 当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时,其楼梯间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6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7 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居住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宜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8 当建筑的地下部分为三层或三层以上,或当地下最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并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当地下为一到两层,且地下最底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封闭楼梯间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时,其楼梯间可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9 高层建筑的封闭楼梯间应靠外墙,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当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10 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由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的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组成。3.1.11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部位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3.1.12 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的条件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 超过20层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上下部位对送的方式,上下送风部位的间距不应小于15层。2 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宜比计算值或表3.3.7-1、3.3.7-2 中的送风量增加20%。3.2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3.2.1 靠外墙的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0m2,并应保证该楼梯间顶层设有不小于0.80m2的自然通风面积。3.2.2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3.2.3 避难层(间)应设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且每个朝向的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0m2。3.3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要求3.3.1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送风机的进风口宜直接与室外空气相联通;2 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宜与排烟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层面。如必须设在同一层面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不受烟气影响;3送风机应设置在风机房内(除排烟风机外)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设置在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4 设常开加压送风口的系统,其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应加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当风机不设于该系统的最高处时,应设与风机联动的电动风阀。3.3.2 加压送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楼梯间宜每隔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合用一个井道的剪刀楼梯应每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2 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火灾时由消防控制中心联动开启火灾层的送风口。当前室采用带启闭信号的常闭防火门时,可设常开式加压送风口;3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4 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5 只在前室设机械加压送风时,宜采用顶送式送风口或采用空气幕形式。3.3.3 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当采用金属风道时,管道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3.3.4 非设置在独立管道井内的加压送风管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防火风管,但穿越疏散楼梯间、前室、避难间区域时可不限。 3.3.5 送风井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丙级防火门。3.3.6 当系统的余压超过最大压力差时,应设置余压调节阀或采用变速风机等措施。最大压力差应由公式5.1.3计算确定。3.3.7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公式5.1.1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层数(层)大于六层时可按表3.3.7-1、3.3.7-2规定确定,当计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二者中较大值确定;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公式5.1.1计算确定。表3.3.7-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的加压送风量系统负担层数(层)加压送风量(m3/h)719250003000020323500040000表3.3.7-2 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的加压送风量系统负担层数(层)送风部位加压送风量(m3/h)719防烟楼梯间16000200002032防烟楼梯间2000025000注:1 表3.3.7-1与表3.3.7-2的风量按开启2.00mm1.60mm的双扇门确定。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0.75系数,非该尺寸的双扇门可按面积比例进行修正;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风量应乘以1.501.75系数。开启门时,通过门风速不宜小于0.7m/s。2 风量上下限选取应按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3.3.8 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和送风量应分段设计。3.3.9 前室均设机械加压送风的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机械加压送风风道,其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3.3.10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3.3.11 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可根据电梯井的缝隙量及烟囱效应大小,由公式5.1.2计算确定或按每层每梯的送风量为1350m3/h计算。3.3.12 机械加压送风应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 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 2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防烟电梯井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50Pa。4排烟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下列部位应设排烟系统:1 公共建筑的中庭、大堂;2 商场、餐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大空间办公室;3 设有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旅馆的走道;4 高层建筑的办公室、人员集中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及走道;5地下建筑的办公室和可燃物品贮藏室;6汽车库;7 舞台、演播室;8火灾危险性为甲乙丙类的厂房和仓库。4.1.2 在4.1.1所述部位中,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不设排烟系统:1 除旅馆外,走道的装修采用不燃材料,且室内设有符合要求的排烟设施或房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小于20m的走道; 2走道或回廊设有排烟设施,建筑中单元的建筑面积小于100m2的房间; 3当室内或走道设有符合要求的排烟设施时,无可燃物或可燃物较少的独立防烟分区的中庭、大堂;4机电用房;5机械立体汽车库及建筑面积小于2000m2的单层汽车库; 6面积小于500m2的甲乙丙类厂房及面积小于300 m2甲乙丙类仓库。4.1.3 排烟系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多层民用建筑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厂房、仓库的自然通风方式尚可采用设置固定的采光带、采光窗的方式。采光带、采光窗采用可熔材料制作。注:可熔材料系指在高温条件下(一般大于80)自行熔化并不产生熔滴的可燃材料。4.1.4 无回廊的中庭,其建筑的使用层面宜设机械排烟系统;有回廊的中庭,其建筑的使用层面无排烟系统时,其回廊应设机械排烟系统,回廊与中庭之间应设挡烟垂壁或卷帘。4.1.5 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口部,应设挡烟垂壁或卷帘。4.1.6 防烟分区不宜大于2000m2,长边不应大于60m。当室内高度超过6m,且具有对流条件时,长边不应大于75m。1 防烟分区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梁等划分;2 挡烟垂壁或梁的下垂高度应由计算确定,且应满足疏散所需的清晰高度,最小清晰高度应由公式5.2.1计算确定。4.1.7当烟缕的质量流量大于150kg/s,或储烟仓的烟层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15时,应重新调整排烟措施。4.1.8设有排烟系统的部位宜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并应设补风系统。补风系统可采用机械送风方式或自然进风方式。4.1.9 室内或走道的任一点至防烟分区内最近的排烟口或排烟窗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当室内高度超过6m,具有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可增加25%。4.1.10 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4.1.11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排烟系统和排烟量应分段设计。4.2火灾模型的确定和排烟量4.2.1 排烟风机的风量应按各防烟分区中最大一个分区的排烟量、风管(风道)的漏风量及其他防烟分区的排烟口或排烟阀的漏风量之和计算。4.2.2各类场所的火灾模型可由公式5.2.2计算或表4.2.2确定。当喷淋设置高度大于10m时,应按无喷淋场所对待。表4.2.2热释放量热释放量Q(MW)设有喷淋的商场3.0设有喷淋的办公室、客房1.5设有喷淋的公共场所2.5设有喷淋的汽车库1.5设有喷淋的超市、仓库4.0设有喷淋的中庭1.0无喷淋的办公室、客房6.0无喷淋的汽车库3.0无喷淋的中庭4.0无喷淋的公共场所8.0无喷淋的超市、仓库20.0设有喷淋的厂房1.5无喷淋的厂房8.0注:设有快速响应喷头的场所可按本表减小40%。4.2.3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应由公式5.2.5计算确定,但下列场所可按以下规定确定:1 设有喷淋的客房,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9000m3/h;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走道,当走道两侧自然通风面积均不小于1.2m2时可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2 无喷淋的客房,或单元的建筑面积小于100m2且设有喷淋的房间,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当走道两侧自然通风面积均不小于2m2时可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3 隔间面积小于500m2的房间,其排烟量可按60m3/(hm2)计算,或设置不小于室内面积2%的排烟窗;4 设有喷淋的大空间办公室、汽车库,其排烟量可按6次/h换气计算且不应小于30000m3/h,或设置不小于室内面积2%的排烟窗。 5 隔间面积小于500m2的车间、库房,其排烟量可按60m3/(hm2)计算。4.3 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4.3.1排烟窗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设置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的下沿或室内净高度的1/2,并应沿火灾气流方向开启;2宜分散布置,每组排烟窗的长度不宜大于2.5m;3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排烟窗与防火墙的距离应不小于2m;4自动排烟窗附近应同时设置便于操作的手动开启装置;5走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办公楼,当办公室的面积小于300m2时,除排烟窗的设置高度及开启方向可不限外,其余仍按上述要求执行。4.3.2排烟窗的面积应由公式5.2.7计算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当开窗角大于70时,其面积应按窗的面积计算;2当开窗角小于70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当采用侧拉窗时,其面积应按开启的最大窗口面积计算;4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有效面积计算。4.3.3 中庭及建筑面积大于500m2且两层以上的商场应设置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自动排烟窗。4.3.4采用自然通风的厂房、仓库的外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侧窗应沿建筑物的二条对边均匀设置。顶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屋面斜度12,每200 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屋面斜度12,每400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4.3.5固定的采光带、采光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每400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且每个需排烟的房间至少设置一组。( ? )4.3.6厂房、仓库的可开启外窗的面积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自动开启方式时,厂房的排烟面积应为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2%,仓库的排烟面积增加一倍;2 采用手动开启方式时,厂房的排烟面积应为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3%,仓库的排烟面积增加一倍;注: 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面积可减半。4.3.7当建筑室内净高度超过6m,建筑室内净高度每增加1m,排烟面积可减少5%,但不小于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1%。4.3.8固定的采光带、采光窗的设置面积应达到4.3.6条第1款中可开启外窗面积的250%。建筑物同时设置可开启外窗和固定的采光带、采光窗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设置自动排烟窗时,自动排烟窗的面积与40%的固定的采光带、采光窗的面积之和应达到4.3.6条第1款所需的排烟面积要求;2 当设置手动排烟窗时,60%的手动排烟窗的面积与40%的固定的采光带、采光窗的面积之和应达到4.3.6条第2款所需的排烟面积要求。4.4 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4.4.1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式或轴流排烟风机(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置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并联锁关闭排烟风机。4.4.2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顶部,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m或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当系统中任一排烟口或排烟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自行启动。4.4.3 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的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设置在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两侧应有600mm以上的空间。当必须与其他风机合用机房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 机房内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 机房内不得设有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3 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上不得设有软接管。4.4.4排烟管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当采用金属管道时,管道内风速不宜大于20m/s;当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4.4.5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4.4.6当火灾确认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防烟分区的排烟口或自动排烟阀应呈开启状态,其他防烟分区的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呈关闭状态。4.4.7 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系统的风口、风道、风机等应满足排烟系统的要求;2当火灾被确认后,应能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口和排烟风机,并在15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4.4.8排烟井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丙级防火门;水平排烟管道穿越防火墙时,应设排烟防火阀;当穿越两个及两个以上防火分区或排烟管道在走道的吊顶内时,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排烟管道不应穿越前室或楼梯间,如确有困难必须穿越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h。4.4.9 排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排烟口应设在储烟仓内;2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口或自动排烟阀,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3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尽量远离安全出口);4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4.4.10利用吊顶空间进行间接排烟时,封闭式吊顶其吊平顶上设置的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速度不宜大于2.7m/s,且吊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房间的排烟口设在格栅吊顶内时,吊顶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25%。注:采用格栅吊顶的房间的隔墙应隔到上层楼板底部。4.5 排烟区域排烟时所需的补风要求4.5.1 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空气应直接从室外引入,且机械送风口或自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以下。4.5.2 机械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4.5.3设有机械排烟的走道或小于500m2的房间,可不设补风系统。4.5.4排烟区域所需的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送风口位置宜设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且远离排烟口,两者距离不应小于5m。 5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1 防烟系统设计计算5.1.1 前室或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L=L1+L2+L3 (5.1.1-1)式中 L加压送风系统的总送风量(m3/s)L1=0.827AP1/n1.25N1 (5.1.1-2)式中 L1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m3/s);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门缝宽度:疏散门,0.0020.004m;电梯门,0.0050.006mP压力差(Pa);楼梯间取4050Pa,前室取2530Pa;n指数(一般取2);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N1漏风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楼层数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L2=FvN2 (5.1.1-3)式中L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m3/s);F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m2);v门洞断面风速(m/s)取0.71.2m/s;N2开启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20层及以下取2,20层以上取3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L3=0.083AFN3 (5.1.1-4)式中 L3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m3/s);AF每层送风阀门的总面积(m2);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m3/sm2);N3漏风阀门的数量;当采用常用风口时:取0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楼层数5.1.2 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当有前室时: Ld=0.0014F4 (C2a4+A4)(5.1.2-1)当无前室时: Ld=F4 (0.0038C1fd4+0.0014C2a4) (5.1.2-2)式中 Ld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3/s);F4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由图5.1.2查得;C1取值1;当电梯门的缝隙采用密封措施时,取值0.5; f 每扇电梯门的缝隙长度(m);d4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C2取值1;当电梯井围护墙三面采用混凝土墙体,另一面为砖石砌筑,或全部采用混凝土墙体时,取值0.5;a4电梯井的围护墙面积(m2);A4前室的围护墙面积(m2)。图5.1.2 电梯井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原图)5.1.3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最大压力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P=2(F-Fdc)(W1-d)/(W1A1) (5.1.3)式中 A1门的面积(m2);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F门的总推力(N),一般取110N;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W1单扇门的宽度(m)。5.2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2.1 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以下公式计算:Hq =1.6+0.1H (5.2.1)式中 Hq最小清晰高度(m)H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5.2.2 火灾热释放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Q=at2 (5.2.2)式中 Q火灾热释放量(kW);t排烟系统启动时间;a火灾增长系数(按表5.2.2取值)表5.2.2 火灾增长系数火情典型材料火灾增长系数慢0.0029中等棉花/聚酯海绵0.012快满装邮袋/泡沫塑料/叠起的木箱0.047特快含甲醇酒精的火/速燃的软包家具0.1885.2.3 烟缕质量流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1 轴对称型烟缕当 ZZ 1 M=0.071Qc1/3Z5/3+0.0018Qc (5.2.3-1)ZZ1 M=0.032Qc3/5Z (5.2.3-2)Z1=0.166Qc2/5 (5.2.3-3)式中Qc热释放量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0.7Q(kW)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取值应大于等于最小清晰高度)Z1火焰极限高度(m)M烟缕质量流量(kg/s)2 阳台溢出型烟缕M=0.41(QW2)1/3(ZB +0.3 H1)1+0.063(ZB +0.6H1)/W2/3 (5.2.3-5)式中H1燃料至阳台的高度(m);ZB阳台之上的高度(m);W烟缕扩散宽度(m);W=w+b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当ZB13W,阳台型烟缕的质量流量可使用公式(5.2.3-1)。3窗口型烟缕M=0.68(AwHw1/2)1/3(Zw+w)5/3+1.59AwHw1/2 (5.2.3-6)w=2.4Aw2/5Hw1/5-2.1Hw (5.2.3-7)式中Aw窗口开口的面积(m2)Hw窗口开口的高度(m)Zw开口的顶部到烟层的高度(m)w窗口烟缕型的修正系数4 墙型烟缕当 ZZ1 M=0.0355(2QC)1/3Z5/3+0.0018QC (5.2.3-8)Z=Z1 M=0.035QC(5.2.3-9)ZZ1 M=0.016(2QC)3/5Z(5.2.3-10)式中Qc热释放量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0.7Q(kW)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Z1火焰极限高度(m)M烟缕质量流量(kg/s) 5 角型烟缕当 ZZ1 M=0.01775(4QC)1/3Z5/3+0.001 8QC(5.2.3-11)Z=Z1 M=0.035QC(5.2.3-12)ZZ1 M=0.008(4QC)3/5Z(5.2.3-13)式中Qc热释放量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0.7Q(kW)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Z1火焰极限高度(m)M烟缕质量流量(kg/s)5.2.4 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或查表5.2.4:T=Qc/MCp (5.2.4)式中T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 ;Cp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1.02(kJ/kgK)。表5.2.4 火灾烟气速查表(原表)5.2.5 排烟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或查表5.2.4:V=MT/0T0 (5.2.5)式中V排烟量(m3/s);0环境温度下气体的密度(kg/m3)通常t0=20,0=1.2(kg/m3);T0环境的绝对温度(K);T烟气的绝对温度(K),T=T0+T。5.2.6 机械排烟系统中,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临界排烟量Vcrit, Vcrit按以下公式计算,且db/D不宜小于2。 Vcrit=0.00887db5/2(TT0)1/2 (5.2.6)式中Vcrit临界排烟量(m3/s);无因次系数,当排烟口设于吊顶并且其最近的边离墙小于0.5米或排烟口设于侧墙并且其最近的边离吊顶小于0.5米时,取2.0; 当排烟口设于吊顶并且其最近的边离墙大于0.5米时,取2.8;db排烟口下烟气的厚度(m);T0环境的绝对温度(K);T 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K);D排烟口的当量直径(m),当排烟口为矩形时,D=2ab1/(a+b1);a,b1排烟口的长和宽(m);5.2.7 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所需通风面积的计算 1/2 M T2+AVCV/A0C02TT0AVCV=(5.2.7)0 2gdbTT0式中 AV排烟口的截面积(m2);A0所有进气口的总面积(m2);CV排烟口流量系数(通常选定在0.50.7之间);C0进气口的流量系数(通常约为0.6);0环境温度下气体的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m/s2);db排烟窗下烟气的厚度(m);T烟气的绝对温度(K),T=T+T0;T0环境的绝对温度(K)。 注:公式中AVCV在计算时应采用试算法6 防排烟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1.1 防排烟系统必须按批准的设计图纸施工,修改设计应有设计单位的变更通知或认可。6.1.2 防排烟系统的使用的主要材料、设备等产品应具有出厂检验合格证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6.1.3 防排烟系统施工、调试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6.1.4 防排烟系统的设备安装,应符合其产品说明书的有关要求。6.2 送风、排烟管道施工6.2.1 送风、排烟管道可采用镀锌钢板等金属材料,或采用混凝土砌块等非金属材料制成。6.2.2 金属送风、排烟管道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金属送风、排烟管道的最小壁厚应按表6.2.2-1中选用:表6.2.2-1 金属送风、排烟管道的最小壁厚(mm)类别风管直径或长边尺寸 B (mm) 圆形风管矩形风管送风系统排烟系统B3200.50.50.75320B4500.60.60.75450B6300.750.60.75630B10000.750.751.01000B12501.01.01.01250B20001.21.01.22000B4000按设计1.2按设计2 风管的连接采用法兰连接,风管法兰材料规格应按表6.2.2-2、6.2.2-3选用表6.2.2-2 圆形风管法兰风管直径B(mm)法兰材料规格扁钢角钢B140204140B280254280B500253500B12503041250B2000404表6.2.2-3矩形风管法兰风管长边尺寸B(mm)法兰用料规格(角钢)螺栓规格B630253M6630B1500304M81500B25004042500B4000505M103 风管支、吊架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 风管水平安装,其直径或长边尺寸小于400mm时,间距不应大于4m;大于或等于400mm时,间距不应小于3m;2) 风管垂直安装,间距不应大于4m,但每根立管的固定件不应少于2个:4 机械防排烟系统的矩形风道的接缝应采用咬口形式,接缝处须保持密封;5 送风、排烟管道的单位面积允许漏风量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中的规定。送风管道允许漏风量应根据工作压力确定;排烟管道均按中压系统的规定。6 管道与风机的连接,宜采用法兰连接,或采用不燃烧材料的柔性连接;7 管道穿越隔墙时,管道与隔墙之间的空隙,应采用水泥砂浆等非燃烧材料严密填塞;8 排烟管道的隔热层应采用厚度不小于40mm的不燃绝热材料进行隔热(如矿棉、岩棉、硅酸铝等);6.2.3 非金属管道的制作及安装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采用混凝土或砖砌块风道时应保证管道的气密性,灰缝必须饱满,内表面水泥砂浆面应平整。2 砖、混凝土风道的允许漏风量不应大于矩形金属低压风管规定值的1.5倍。3 当采用玻璃钢等其它材料时,内壁要求平整。连接的法兰的规格应分别符合表6.2.3的规定,其螺栓孔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m;矩形风管法兰的四角处,应设有螺孔;当采用套管连接时,套管厚度不应小于风管板材的厚度。 表6.2.3 无机玻璃钢风管法兰规格 风管边长B()材料规格(宽厚)连接螺栓B400304M8400 B10004061000B2000508M106.3 送风机、排烟风机的安装6.3.1 送风机、排烟风机宜设在混凝土或钢架基础上,但不应设减振装置;若排烟系统必须与空调系统共用,需要设置减振装置时,不应使用橡胶减振装置。6.3.2 送风机、排烟风机外壳至墙壁或其它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600mm。6.4 送风机、排烟风机与管道的连接6.4.1 送风机、排烟风机与管道的连接方式应恰当,以减少风量的损失。6.4.2 送风机与管道连接时,在管道转弯处宜加装导流叶片,保证气流顺畅。6.5 送风口、排烟口的安装6.5.1 送风口、排烟口应可靠地固定在设计位置上。6.5.2 送风口(阀)与排烟口(阀)的机械传动部件应不脱落、不松弛、运行可靠。6.5.3 消防控制中心给出的动作信号或现场手动操作,应能使送风口、排烟口及自动排烟窗可靠地动作。 6.5.4 走道排烟口(阀)及前室常闭送风口(阀)的手控缆绳安装长度不应大于6 m,90弯曲不应多于3个,弯曲半径不应小于300 mm;手控缆绳用的预埋管不应有死弯及瘪陷。6.5.5 风口与风管的连接应严密、牢固,边框与建筑装饰面贴实,外表面应平整。7 防排烟系统试运转及调试7.1 一般规定7.1.1 防排烟系统在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调试。7.1.2 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性能应稳定可靠,其精度等级及最小分度值应能满足测定的要求,并应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法规及检定规程的规定。7.1.3 系统调试,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监理单位监督,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参与和配合。系统调试的实施可以是施工企业本身或委托给具有调试能力的其它单位。7.1.4 系统调试前,承包单位应编制调试方案,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调试结束后,必须提供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 。调试记录表应按附表一至附表五规定执行。7.1.5 防排烟系统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1 系统供电正常;2 系统的设备、组件、管件安装完毕;3 与系统有关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处于工作状态。7.1.6 防排烟系统的测定和调试应包括下列项目:1 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2 系统联动试运转及调试。7.2 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7.2.1 对常闭的送风口(排烟口)进行手动开启及复位试验。执行机构动作应灵敏,脱扣钢丝的连接应不松弛,不脱落。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动作检查。7.2.2 对自动排烟窗、活动挡烟垂壁进行手动开启及复位试验,其驱动装置动作应可靠。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动作检查。7.2.3 送风机、排烟风机的运转和调试应包括下列项目:1 手动开启风机,风机应正常运转2h ,叶轮旋转方向应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2 核对风机的铭牌值,应与设计相符,并测定风机入口处的风量。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旁站、测定、查阅试运转记录及有关文件。7.2.4 根据设计模式,开启送风机和相应的送风口,测试风口处的风速,以及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防烟电梯井的余压值,应分别达到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测定、记录。7.2.5 根据设计模式,开启排烟风机和相应的排烟口,测试风口处的风速应到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测定、记录。7.3 系统联动试运转及调试7.3.1 对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进行联动试运转应包括下列项目:1 当任何一个常闭送风口开启时,送风机均能自动启动;2 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调试。当火灾报警后,应启动有关部位的送风口、送风机。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动作检查。7.3.2 对机械排烟系统进行联动试动转应包括下列项目:1 当任何一个常闭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均能自动启动;2 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调试。当火灾报警后,应启动有关部位的排烟口、排烟风机。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动作检查。7.3.3 设置自动排烟窗进行自然排烟的场所应在火灾报警后,相应部位的排烟窗联动开启。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动作检查。7.3.4 设置活动挡烟垂壁的场所应在火灾报警后,相应部位的挡烟垂壁自动下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动作检查。8 防排烟系统验收8.1 一般规定8.1.1防排烟系统工程的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8.1.2 防排烟系统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提交相关技术资料,一般包括下列文件及记录:1 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2 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检(试)验报告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或3C认证报告; 3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4工程设备、风管系统安装及检验记录;5 管道试验记录;6 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7 观感质量综合检查记录;8技术测试、验收报告或开通调试记录;9管理、维护人员登记表。8.2 防排烟系统设备观感质量综合验收8.2.1 观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