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新课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96900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8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观潮(导学案)姓名: 组长评分: 学习委员复分: 自主学习1、课文作者是( )( )。2、认识: 笼罩、屹立、鼎沸、贯穿、山崩地裂、恢复。3、我会认真书写生字:昂( ) 沸 ( )贯( ) 盐( )蒙( )罩( )薄( )4、给多音字组词:薄 号 涨5、近义词:广阔( ) 横卧( ) 颤动( ) 刹时( ) 奔驰( ) 耸立( )6、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D、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E、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F、好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将课文流利地朗读2遍,特别是能有感情的将3、4自然段多读几遍,感受那壮观的景象。用画出比喻和夸张句。结对子学1、你要提醒对方注意不写错哪个字.,不如_.。2、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3、4自然段。3、这篇课文是按照( )、( )、( )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观潮的过程中,江潮主要经历了( )和( )的变化。小组讨论探究1、 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为什么这样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2、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奇观,你认为“奇”在哪些方面?3、 作者的写作方法由( )到( )。列如课文中的哪些句子?4、 课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要朗读得语调平缓,哪些地方要读得语气加重,节奏加快?让我们一起读读2、3、4、5自然段想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5、 我们小组的质疑:展示检测我们小组展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检测我会填:1、 形容人多的词语有:_2、 形容声音大的词语有:_3、 形容浪潮形态的词语有;_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潮来之时,只见,浪潮越来越近;那声音。潮过之后,江面上。看看堤下,。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小组任选一部分进行展示。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姓名: 组长评分: 学习委员复分: 自主学习1、.认识“穆、玛、涓、滔、脉、卉、罕”7个生字。近义词填写; 展现( ) 姿态万千( ) 荒无人烟( )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咫尺为( ) 不容( )疑 云( )雾( ) 神秘( )( ) ( )( )苍苍 人迹罕( ) ( )来之笔 千姿( )( ) 直入( )( )4、读课文两遍,参考“资料袋”看着图片能用自己的话大致介绍课文内容。结对子 学1、我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并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2、课文分哪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在小组讨论时要注意重点放在自己组要展示的部分。读后感悟可以只抓住一点或几点来说,也可以总的来说。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山如神来之笔,水有千姿百态,生物多种多样,这里的自然景观,恰似凌空展开的美丽画卷。这真是大自然母亲小组合作探究1、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位置在哪?为什么说它鬼斧神工?从哪里可以看出?2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吗?3、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4、我想倾吐读后感悟。当堂检测下面句子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1)雅鲁藏布江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2)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 )( )(3)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4)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5)、“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它很安静。皮肤上有网纹。”你学过的说明方法改编一下吧!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3 鸟的天堂课时安排第1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茫 浆 律 榕 隙 耀 暇 抛”等8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等7个会写的字;积累词语“应接不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重点难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引题、创设情境。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2、说一说。展示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茫 浆 律 榕 隙 耀 暇 抛”等8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等7个会写的字;积累词语“应接不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出示自学要求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实施导学诊断1.下列词语中,带点词读音错误的一项是_。(填序号)榕树(rng ) 船桨( jing ) 抛出(po) 应接不暇(xi)2.看拼音写词语。cn ln fng x gu l jng j zho yo小组互查互教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师生引导释疑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2.认真观察方格里的生字,注意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笔顺、结构。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4.一边默读,一边想: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学生当堂检测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缝隙(fng fng) 应接不暇(yng yng) 不可计数(sh sh)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作者巴金_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_,第二次是在_。第一次看到了_,第二次看到了_。教师导练想一想,下面的长句子该怎样读?注意读通顺。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3 鸟的天堂课时安排第2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书写“支、株、缝、隙、耀、梢、寂”等7个会写的字,正确读写、理解“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白茫茫”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2.找出描写南国风光的重点句段,边读边想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展示学习目标1.正确书写“支、株、缝、隙、耀、梢、寂”等7个会写的字,正确读写、理解“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白茫茫”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2.找出描写南国风光的重点句段,边读边想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出示自学要求1、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找出你喜欢的优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美在哪里。3、文中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而有的地方又加了引号呢?实施导学诊断1.联系课文内容太,写出下面词语的尽、反义词。静寂 近义词()反义词( )2读了课文第七自然段,我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_小组互查互教1、合作完成: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2、交流: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3、说一说: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师生引导释疑1找出描写榕树和小鸟的段落反复朗读,画出关键句子,重点词语,思考 “榕树”和“鸟儿”各有什么特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2一边读,一边想象,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当堂检测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列举文中三处语句)_2按课文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_了,到处都是_,到处都是_。_,小的,花的,_,有的_,有的_,有的_。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_。教师导练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树木,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课堂反思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4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4*火烧云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识“檀、盈、凶、庙、惚”5个生字。2.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重点难点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揭题,引起兴趣。、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课火烧云、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展示学习目标1.识“檀、盈、凶、庙、惚”5个生字。2.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出示自学要求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2、勾画文中优美词句,多读几遍,并积累好词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观察自然界的火烧云。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火烧云的成因。实施导学诊断1多音字组词。zhun() m()转 模zhun() m()2按课文内容填空。作者描写火烧云现状多,变化快:先是出现 的马,忽然又来了 的狗,接着又来了 的狮子。课文表现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极快的词语有不少,如:一会儿, , , 。小组互查互教1、能描述火烧云的美丽景象。2、给大家介绍火烧云的成因等课前所了解的知识。3、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紫檀( ) 笑盈( )盈 一模( )一样 恍( )恍惚( )惚 庙( )门 凶猛( ) 4、读一读喜欢的语句。师生引导释疑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模糊一转眼 一模一样 紫檀色红彤彤笑盈盈二、读课文,什么叫“火烧云”? 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火烧云“变化极多”的特点?三、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划出片断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4、默读第4、五、六、七自然段,作者描写了火烧云几种形状?你还能说几种没写出来的形状?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形状变化很多。学生当堂检测1色彩世界多丰富啊!找样子写一写。黄(澄澄) 绿() 金() 白()(茄子)紫 ()黄 ()灰 ( )红 2形容颜色多的词有:五彩缤纷、( )、( )、( )形容形状变化多的词:变化多端、( )、( )教师导练课文主要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2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写一段话。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4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 园地一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目标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重点难点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第一课时口语交际1、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 再次指名交流。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5、4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第二课时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4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7、课外写作文。第三课时作文讲评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4人小组交流修改)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 还可以4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课堂反思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5 古诗两首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腊、浑、豚;会写4个生字:莫、腊、浑、疑。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重点难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2、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腊、浑、豚;会写4个生字:莫、腊、浑、疑。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含什么哲理?实施导学诊断1、看拼音写词语。m xio l ji hn shn ( ) ( ) ( )hui y( )2、你知道下面这些字的意思吗? 缘:_;横:_;豚_;3、写出每首诗的后两句诗。题西林壁_, _游山西村_,_小组互查互教1、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2、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3、重点赏析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B、 你们也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吗?从那件事中,你明白到了什么道理?4、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师生引导释疑1、诗人看到庐山“远近高低”各是什么样儿呢?你可以查找资料去了解了解。2、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的真面目?如果把“庐山”比作是“人”或是“事”等,我们又该怎样识得“人”或“事”的真面目呢?3、游山西村中诗人的心情有何变化?在生活中你的心情有否这种变化呢?学生当堂检测1、填空题。(1)题西林壁这首诗充满哲理,告诉我们_。(2)“山重水复疑无路”表达了诗人_的心情;“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表达了诗人_的心情。这两句诗可以用_(成语)来概括。(3)你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中“莫笑”一词体会到了_;从“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字又体会到_。(4)小丽和同桌小亮经常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而闹矛盾,当老师找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都认为错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对方。唉,这真是_啊!教师导练如果你能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就能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情景中可以引用。课堂反思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4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6、爬山虎的脚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茎、柄、蛟、均、匀。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11个生字: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3、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4、读通、读顺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5、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重点难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课前准备自制PPT课件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1、出示猜谜语: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打一植物)(爬山虎)2、欣赏爬山虎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爬山虎的有关特征。3、教师导语: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爬山虎的脚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认识5个生字:茎、柄、蛟、均、匀;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11个生字: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学习目标二: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同学讨论: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学习目标三: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要求一: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自学要求二: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同学讨论: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自学要求三: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实施导学诊断达标训练一(1)用“”选择带点字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词语。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p p得那么jn yn( ), 没有 di重chn zhn (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n kn隙。(2)看拼音写词语。ybn ch jio hn j ( ) ( ) ( )zh jin xi xin( ) ( )1、学生自学,教师积极巡视,辅导个别学生自学,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2、结合学生自学情况,解析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让学生提出,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小组互查互教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互相检查,通过“兵教兵”解决一些问题,并有意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进行反馈。师生引导释疑1、叶子是特点是什么?2、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就像是有人故意摆好的?猜猜,那是谁呢?3、把叶子写得富有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美,作者到底是怎么观察叶子的呢?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及时的揭示和矫正。如后进生出现的失误,要通过诊断补偿,揭示失误,补救教学,消除缺陷积累,反馈矫正、达标教学。学生当堂检测完成练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_,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_,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_。(投影显示)完成达标训练二。你从第一自然段的“满是”、“一大片” 中体会到爬山虎长的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看到叶子很_,并感受到很_,作者从视觉上仔细观察并能捕捉当时的感觉,及时写下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像亲自看到了充满生命力的爬山虎。教师导练1、 “触着墙”的“着”不读,应读,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2、原来观察事物时要及时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还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把事物描写具体,就像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样!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4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6、爬山虎的脚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重点难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出示自学要求1、 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 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实施导学诊断1、比一比,再组词。虎( ) 逐( ) 勾( ) 虑( ) 豚( ) 匀( ) 哺( ) 铺( )2、读懂课文后再填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_,_墙。细丝原先是_,现在_,把爬山虎的嫩茎_,使它_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自学,教师积极巡视,辅导个别学生自学,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小组互查互教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师生引导释疑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结合课件、实物, 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3、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4、探究4: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 、画画学生当堂检测1、按课文内容填空。爬山虎的脚长在_上,在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_,像蜗牛的_。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_,它先是_色的,后来又变成_色的,仔细一看,它又像_。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_墙,不几天就_,由此可见_。也正因为爬山虎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叶子才能_。细丝就是爬山虎的_,这是作者把细丝比作_,文中还把细丝比作_和_。原来作者不仅从形状和颜色上来观察爬山的脚,还用上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描写得很逼真!2、我要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去观察我感兴趣的事物并写下来。(写在作文纸上)教师导练观察事物时要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还要及时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最后,写成文章时也要注意表达方式才能写生动哦!课堂反思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7 蟋蟀的住宅课时安排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看图)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自学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2、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实施导学诊断1、给带点字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洞穴(xu xi) 弃去(q q)慎重(shn shn) 扒土(p b)2、按要求作答。反义词:平坦 干燥 简单 清洁 简朴近义词:隐蔽 搜索 慎重 安静 宽敞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_,还由于它的_;接着作者拿蟋蟀与_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_,_,而是靠自己_;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_、_、_;最后,还介绍了_。小组互查互教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书写上。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你理解哪个词义就请在小组内讲哪个词。3、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在文中勾画出来)师生引导释疑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不肯随遇而安”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呢?2、蟋蟀的住宅大致是怎样的?画一画它的平面图吧!3、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当堂检测1、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打“”,错误打“”。(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是拟人句。 ( )(2)“随遇而安”在文中是指“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 ) (3)蟋蟀对自己住宅的要求是: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 )2、你会画蟋蟀住宅的平面图吗?画在图画纸上吧!教师导练1、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蔽、搜”应把笔顺写正确,“倾、抛”要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2、朗读时,要把蟋蟀作为你值得骄傲的朋友来介绍他的住宅,这样就会有感情了。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7 蟋蟀的住宅课时安排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2、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2、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出示自学要求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把蟋蟀的住宅的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4、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实施导学诊断1、比一比,再组词。蔽( ) 弃( ) 瘦( ) 敞( ) 异( ) 搜( ) 毫( )豪(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合适的词语。得来( ) 慎重地( ) 搜索( ) ( )的工具弃去( ) 倾斜地( ) 轻微( ) ( )的工程小组互查互教小组互查互教1、朗读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2、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个小组准备后,派代表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3、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小组内交流收集到蟋蟀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师生引导释疑1、蟋蟀用什么工具怎样建房子呢?用多长时间建成呢?2、作者说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这么说合适吗?由此你体会到什么?3、本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由此你又可以体会到什么呢?4、蟋蟀从盖房子到整修房子的时间很长,想像一下作者认真观察的情景。学生当堂检测1、盖房子的时候,蟋蟀用前足_,用钳子_,用后足_,用后腿上的锯_。2、照样子写句子:“当4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_3、“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课文是采用_的写法,把蟋蟀比作_,把它的巢穴比作_把它发出的声音比作_?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写下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又感受到什么?_教师导练当你要表达你很喜欢一种东西时,可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你的感情。另外,观察不仅要仔细还要持之以恒哦!课堂反思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谧、振、枉、浩、资、召、源”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重点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4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谧、振、枉、浩、资、召、源”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实施导学诊断1、划去错误的读音。地质(zh zh ) 兴奋( xng xng )转移(zhun zhun ) 破旧( p p )静谧( n m ) 比较( jio jio )召开( zho zho )崭新( zhn zn )2、把词语补充完整。性格( ) ( )性子 ( )地吻合 ( )舒适 飞渡( ) ( )时光 ( )的发现 ( )不安 ( )心机 浩如( )精神( ) 天性( )小组互查互教1、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2、魏格纳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师生引导释疑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当堂检测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 魏格纳是个意志坚定的人。( ) (2).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非洲的几内亚湾的形状不可思议地吻合。( ) (3).柯彭教授很支持魏格纳的假想。( )2、本文是按照_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是因为用上了过渡句,比如“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等。你能在文中找出其他的过渡句吗?3、当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时,他却_,最后,果真_。由此,你想对魏格纳说:“_”。教师导练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这几个因素也是同学们应该学习的精髓!如果对地理知识不太清楚的话,可以借助地球仪来学明白。课堂反思 ”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设计科目: 4 年级 班 执教人: 课题 园地二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重点难点1、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个人增减一、“日积月累”的教学1导入。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指名学生背儿歌。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