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21中国文化概论.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907244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21中国文化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本21中国文化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本21中国文化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11000321中国文化概论5选考 2000年版主编 王宁绪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绪论 一 文化 的界定1 文化 名称的来源2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200801 201110名词 狭义文化200910 201201名词 3 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文化产品200810多选 文化内涵201001名词 文化现象 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201010名词 二 民族文化 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 2 两个文化层面 200901简答 三 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 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2 传统文化 3 文化传统 四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 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2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 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 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201110名词 3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 4 有关分科和知识 5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 中国传统文化 200801 201210名词 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 中国地理简要概况1 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2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3 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二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 广大地域形成的 大一统 观念 大一统 意识 201010名词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三 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一 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1 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2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200810论述 二 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三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一 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二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201110多选 201010论述 三 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201001多选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 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 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一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2 多元的文化发生二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 夏 商 周 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1 尚忠的夏文化2 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3 西周 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1 分封制与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分封制200910名词 37 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201210简答 2 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四 春秋战国 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论述 文化观念200901名词 儒家200810名词 道家 法家201210名词 墨家200901多选 名家 第二节秦汉 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一 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 经略南方2 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3 边地民族的内附二 王朝政治的新格局1 郡县制的确立2 中央集权制3 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三 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重农主义200801名词1 小农的黄金时代2 重本抑末的内涵四 两汉的经学的历史 文化功能 201101论述 1 汉武帝的 独尊儒术 2 经学与王莽新政3 一个阶层的养成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一 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1 西晋灭亡的文化原由2 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3 南朝士族的文化作为二 开发江南三 佛教的传播四 民族大融合 201110论述 第四节隋唐两宋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一 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影响1 隋唐政治制度概况2 北方文化背景与唐朝开国 1 尚武精神 2 开放的民族政策 3 崇佛教与重诗文3 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二 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1 两税法实施和关键作用2 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3 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三 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第五节元明清 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 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2 世界性的文化交流3 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二 东西方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1 东西方的相遇2 明清两朝立国观念3 重农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三 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1 元朝时期的文人2 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3 清朝文化高压下的学术状况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一 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1 农耕灌溉与农政主张2 农事信仰与农书文献 1 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2 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3 荒政 思想 4 人力用天说二 工商贸易的经营之道1 市商贸易及其以文促商的传统 1 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市 墟 集 会 2 市商贸易的方式 农商兼营 行商经营 坐商经营 3 市商的经营之道 201201论述 市声 商幌 牌匾 营业习俗 敬财神 经销 广告 2 手工业及其行业组织管理 1 手工行业传说 201001多选 2 手工技艺 3 行业组织 祖师崇拜 师徒传承 行业禁忌 三 农业生产经济与文化心态1 天时 地利 人勤的重农经验2 以工补农 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200901简答 3 精打细算 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1 一 日常生活的文化观念1 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200910论述 居住方式 居住建筑格局 院墙 院门 庭院 居室内的照明设施分窗和灯两类 室内取暧外 室内贮藏物 居住建筑仪式 选址仪式 上梁仪式 贺新房仪式 使用家具的仪式 祭灶仪式 搬迁仪式 2 饮食习俗的文化底蕴 1 饮食烹饪技术和传承 2 饮食的文化观念 民本思想 节约粮食 要格教育 食疗观 3 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 仪式饮食 阶层饮食 节日饮食 民间组织饮食 待客饮食 馈赠饮食 3 服饰习俗的文化标志 1 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201101多选 201010简答 性别标志 体型标志 年龄标志 2 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 200810多选 信仰标志 阶层标志 仪礼标志 政治标志 职业标志 审美标志 4 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 201101简答 1 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 2 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车的发明比较晚 水路交通工具是船 3 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行旅规矩 行业范围 信仰禁忌 行业技术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2 33 血缘九族制 201101名词 二 社会组织的文化聚合1 家庭结构与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 字辈谱 家谱 家风 人生仪礼 血缘凝聚力 地缘凝聚力 2 社区组织的文化互动 1 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 交换农副产品 赌胜 吃喝 娱乐 2 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三 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1 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 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 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一 天文历算之学的民族走向1 天文学知识2 算学知识 七巧板201210多选 韩信点兵 二 中医药学的民族文化基础1 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 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 1 腑脏学说 2 经脉学说 3 针灸学说三 四大发明的民族贡献 1 造纸术 201001简答 2 印刷术 3 火药 4 指南针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1 一 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1 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 宗法制201201名词 2 君主专制制度 200810简答 201001论述 1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2 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3 严密的人身控制3 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 1 家天下 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家天下 201101名词 2 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3 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2 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200910简答 科举制201001名词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201101论述 二 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1 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1 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 2 科举制与唐宋时代的文化形态第一 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 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 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 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 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2 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三 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1 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2 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3 皇权至上 法自君出 4 强调等级特权 主张同罪异罚 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1 一 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其特点1 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礼俗的变化2 传统礼俗的特点 201110简答 1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2 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3 传统礼俗的规范性二 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1 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 1 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第一 天神祭祀 天帝祭祀 日月星辰祭祀 第二 地神祭祀 大地祭祀 社稷祭祀 山川祭祀 第三 人神祭祀 宗庙祭祖 祭先王先师 2 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 冠礼 婚礼 丧礼 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2 二 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2 庶族平民礼俗的轨范性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201210简答 1 岁时礼俗的伦理性 岁时礼俗的自然伦理属性 岁时礼俗的社会伦理属性 四时祭祖聚族 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 2 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201010论述 第一 诞生礼的家族意义 200910 201110多选 求子仪式 催生仪式 诞生庆贺仪式 百岁 礼 第二 成年礼的家族俗规第三 婚姻仪礼的家族原则 婚姻关系能否订立 须取得家族祖先的同意 以聘娶的形式实行家族间婚姻包办与人财交换 拜见尊长 庙见祖先 家族对新成员的接纳 第四 丧葬仪礼的家族等级服制 3 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 200810简答 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 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 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 规范家族成员行为 补充国法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30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 最有特色的有 200801 201210多选 一 整体思维 201001简答 1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含义与发展2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重体悟的 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二 类比思维 201010简答 1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含义与古代汉民族对事物类别的认识2 天 地 人 万物 之间的类比3 类比与类推三 辩证思维1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含义与来源2 先秦时期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3 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归纳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一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 201201多选 1 天人合一 的含义及古代关于 天人 关系的几种观点 1 天人合一 2 天人交胜 3 天人之分 2 天人合一 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0901论述 1 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 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2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 造成 诚明合能 的人生修养哲学 推动人们在成已成物 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 品德的完善二 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201201简答 1 中庸 意为 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中庸201101名词 2 中和 意为 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三 知行合一 的实践观1 孔子 荀子 朱熹 王阳明 王夫之的 知行观 2 中国古代 知行合一 说的特点 201001简答 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一 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201010多选 201210简答 1 上帝崇拜2 鬼魂崇拜 200801名词 3 祖先崇拜 201010名词 4 前兆迷信和占卜 5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二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2 道教与古代医学 古代化学 古代药物学3 道教与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三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1 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3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四 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1 先秦儒家 天命观 宗教色彩2 董仲舒人阴阳五行学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3 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200801简答 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 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二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0810简答 1 仁爱孝悌 200910名词 2 重义轻利3 谦和礼让4 真诚有信三 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201110简答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一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 主张德育和智育相合二 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三 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1 因村施教2 启发诱导3 学思结合4 教学相长 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一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1 文学艺术2 戏曲3 音乐4 舞蹈 201001 5 绘画6 建筑二 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1 诗言志2 文以载道 3 乐以教化三 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1 中和之美 200810名词 2 尚意追求3 尊崇自然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一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 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1 中国境内的语言2 中国境内的文字三 汉语汉字的特点1 汉语的特点 201201简答 2 汉字的特点 201010简答 四 汉语汉字的传播1 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2 汉语汉字在境外的传播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一 语言观念 201001简答 1 语言崇拜2 语言之客观实际的关系3 修辞观二 汉字观念 201101简答 1 早期的汉字崇拜2 近代对汉字的否定3 关于汉字的多维思考 1 重新评价汉字 2 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三 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四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 1 写字教育 2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 3 作文训练是与大量阅读结合在一起的 4 古人很重视写文章 第三节以汉语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 201101名词 一 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1 汉语汉字与修辞格2 汉语汉字与富有特色的文学样式3 汉字与书法艺术 1 先看书写单位 2 基础构件数量多 富于变化 3 构件间的空间摆布灵活多变 4 字形繁简差异较大 5 字形异体字多二 汉字汉语与民俗1 对联2 预言和字谜3 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 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一 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二 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 1 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 文化 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 古典哲学 史地 音乐 美术等 2 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一 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 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制度文化201110名词 三 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精神文化201001名词 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