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066118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前言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在保证大项目用地的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做好耕地开源节流工作,加大开发、整理和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的力度,才能有效破解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发展的难题,有力的保证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整个工作过程,得到了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和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做好这项工作。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落实经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技术组深入基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都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 任务来源因项目需要,经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由黑龙江省国昌土地测绘设计有限公司承担本次双鸭山市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工作背景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自 2003 年完成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全国后备资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一轮调查评价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对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同时,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一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另外, 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中还包含了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地方统计的耕地数据。这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也急需要界定其每一地块的准确位臵,并加以标注说明。 工作目标本次调查评价的工作目标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2009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1.2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 第二次土地调查统一时点相关成果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2014年4 月底前,国家完成调查评价相关方案的编制,发文部署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2014年5 月至 7 月,完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调查评价相关方案和标准规程,开展技术培训。2014年8 月至 12 月, 全面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基本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主体工作。2015年1至4月,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成果的国家级检查,汇总全国数据,进行成果整理,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综合数据库建设,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组织编写项目报告。 2015 年 5 至 6 月, 完成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 弃地潜力规模调查及数据汇总。2015 年 6 至 10 月,完成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 耕地更新工作,完成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 库建设,完成项目报告编写。1.4调查评价特点、成果及其应用价值 调查评价特点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建立在充分的实际调查的基础之上,采用“限制性因子”的评价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地评价指标体系,保障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同时,调查评价成果多样化,图、表、数据库及基础资料的集合,能够具体详实且清晰直观地体现评价结果;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所提出的对策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为耕地后备资源等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成果(a)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b)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类型统计表(c)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e) 其他相关成果(内、外业形成的数字化成果) 应用价值(a) 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及评判标准(b)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科学依据(c) 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d) 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e) 补充、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1.5报告撰写目的和说明本报告旨在总结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情况,为调查评价工作的各个阶段提供说明,在得出评价结论的同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为发挥其应用价值建立更坚实的基础。二、调查评价技术方法2.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2.1.1技术路线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国家制作下发的调查评价工作底图,图斑面积直接使用2012年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数据。 以区为单位开展工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先作室内预判,必要时再到实地补充调查或核实。主要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成果,根据气候、土壤、环境、区位、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进行“宜耕性”评价。汇总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自检通过的上报进行复查汇总。 地级以上市负责调查成果的复查和汇总,并将汇总数据上报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规划院负责成果检查验收,并进行省级汇总。2.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1)资料收集(a) 图件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b) 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c) 数据库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d) 文字资料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关报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等。(e) 其他资料最新相关的经济、社会等统计资料。(2)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主要涉及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主要涉及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采矿用地中只调查评价可复垦的废弃采矿用地,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不需要评价。如某一图斑部分可复垦,则需要拆分。(3)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个评价指标。(4)外业补充调查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调查评价工作要求,包括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应进行外业补充调查,补充、修正评价指标数据,相关成果进行数字化。(5)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评价指标中,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相关资料由国家收集,体现在调查评价底图中,直接提取使用;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等其余指标,由双鸭山市国土局提供名为双鸭山土壤的调查报告中总结而来,通过GIS技术矢量化,得到指标因素与图形结合的基础资料。(6)宜耕性评价通过内外业调查,将收集到的指标资料分别勾划形成各种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的相关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为不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7)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标注为“LSYL”。将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附件4),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应包含综合评价结果,以及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结果不能空项(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除外)。2.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2.2.1资料收集和整理收集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收集有关法律法规,收集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 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等,为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2.2.2调查核实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 2009 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不稳定耕地”调 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2.2.3上图标注根据“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结果,建立“不稳定耕地”图层“BWTC”。按照不稳定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对“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进行标注。(1)“不稳定耕地”类型标注如下: 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1”;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1”;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1”;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1”;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1”。 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2”;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2”;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2”;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2”;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2”。(2)质量等级按照“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 ”成果标注。(3)利用状况标注如下: 对于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耕地质量较好、并连续多年保持稳产高产的标注为“WG”; 对于要经过一定工程措施改造后能达到常年稳定收获的标注为“GZ”;对于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难以保证稳定收获的标注为“BW”。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2.3.1资料收集和整理收集准备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收集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为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2.3.2调查核实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 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已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等,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依据参考面积和耕地图斑范围,对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实地核定位臵、范围。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新增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2.3.3上图标注根据新增耕地调查核实结果,建立新增耕地图层“XZTC”。按照新增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对新增耕地调查结果进行标注。(1)新增耕地类型标注: 对于单位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DWXZ”;对于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GRXZ”。(2)质量等级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标注。2.4成果质量检查2.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数据库质量检查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数据库质检细则,开发统一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进行自动检查。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空间定位准确度、属性数据准确性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成果完整性检查、元数据检查、矢量数据检查、表格成果检查、相关数据库内容一致性检查五个部分。(具体检查内容与方法详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质检细则)(a) 成果完整性检查(aa) 主要检查数据成果目录及文件规范性,具体包括: 检查成果数据是否符合要求;(ab) 检查成果数据是否满足国家标准对目录和文件的命名要求;(ac) 检查成果数据是否能正常打开,是否能导入数据质量检查软件;(ad) 检查上报数据中的图层要素代码是否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数据库标准中规定的图层要素代码。(b) 元数据检查(ba) 元数据结构满足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2003)要求;(bb) 元数据内容符合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元数据成果要求;(bc) 元数据项内容填写是否正确,元数据必填项内容不能为空值。(c) 矢量数据检查(ca) 评价指标图层数据完整性检查;(cb) 数学基础检查;检查坐标系、高程系、地图投影、分带是否符合要求。因为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底图数据基础是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后的土地利用成果数据,所以以此为检查标准。具体检查内容如下:(cc) 属性数据结构符合性检查、属性数据值符合性检查、属性值正确性检查;(cd) 图形拓扑关系检查、碎图斑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等内容。(d) 表格成果检查(da) 面积正确性检查;(db) 汇总表格检查;(e) 相关数据库内容一致性检查(ea) 检查耕地后备资源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内容的一致性;(eb) 检查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内容的一致性;(ec) 检查二次调查新增耕地与土地调查数据库、土地整治项目备案等数据的一致性。 内业核查对数据库质量检查合格的成果采用人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内业检查。检查内容具体包括:成果内容检查、评价指标检查、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类型检查、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合理性检查及成果一致性检查五项内容。(a) 成果内容检查(aa) 检查成果材料包括文字报告、汇总统计表格以及照片数据内容是否完整、正确、规范;(ab) 检查工作报告是否对调查评价与汇总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前言、工作进度、工作方法、成果检查验收及成果质量以及工作经验和体会等各项内容论述有无遗漏;对检查验收和成果质量情况论述是否全面和准确;(ac) 检查技术报告中调查评价与汇总工作的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使用的基础图件资料是否作了全面总结;(ad) 检查分析报告有无地方特点、专业特点、地域差异特点。(b) 评价指标检查(ba) 检查评价指标获取过程是否合理; (bb) 检查各评价指标对应的原始材料是否收集齐全。 (c)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类型检查借助遥感影像,参考周边地类(二调数据库),对上报标注的“不稳定耕地”的位置进行审查,位于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不稳定耕地”应在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应在林区内,草原过度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应在草场内,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不稳定耕地”应在生态脆弱区域内。(d) 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合理性检查检查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标注图斑是否已在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上标示为耕地。(e) 成果一致性检查检查文字报告与表格成果相关内容的一致性。 外业核查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成果,进行外业抽查。根据内业核查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验证和检测,填写外业检查情况记录表,并拍摄外业现场照片,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2.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需保证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空间定位准确度、属性数据准确性等四个方面;涉及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为1500平方米。三、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与分布3.1 岭东区基本情况(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叙述) 自然地理岭东区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南9公里处,总面积802平方公里,东北与双鸭山农场接壤;西北与集贤县相连;南与桦南、宝清交界;北与尖山区毗邻。东北与双鸭山农场接壤,西北与集贤县相连,南与桦南县、宝清县交界,北与尖山区毗邻,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西高东低,居完达山北麓,平均海拔360米,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4,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 全年平均无霜期在135天左右。 社会经济岭东区隶属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位于双鸭市政府驻地尖山区南9千米处,距省会哈尔滨不足500千米,哈同高等级公路与岭东区相接。岭东区分岭东、岭西两部分。境内有2大国统煤矿、1处铁矿、2家炼铁厂、2个国营林场,区辖长胜乡和6个办事处,人口10万人,城区总面积802平方千米。3.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分析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共计302.23公顷,其中可开垦其他草地151.05公顷、可开垦内陆滩涂2.83公顷、可开垦裸地42.32公顷、可复垦采矿用地106.03公顷,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9.98%、0.94%、14%、35.08%,集中分布于岭东区长胜乡团山村、新立村一带,岭东区政府面积较大。3.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分析3.3.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岭东区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共计1265.88公顷,集中分布于岭东区长胜乡团山村、新立村一带,岭东区政府面积较大,质量等级为十等、十一等、十二等。3.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岭东区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类型为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3.3.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岭东区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为林区内职工自行开垦的熟化地,难以保持稳定。3.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结果分析3.4.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岭东区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共计457.39公顷,集中分布于岭东区长胜乡团山村、新立村一带,质量等级为十等、十一等、十二等。3.4.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岭东区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类型为个人自行开垦。3.4.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分析岭东区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多数由当地农户自行开垦,主要因为部分地区耕地比重较低,其他土地比重大。四、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岭东区不宜耕的其他草地其主要限制因素是地形坡度较大,耕作便利程度低,因此不宜开发。五、经验及体会1、部门重视、领导支持是开展工作的关键岭东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性强,任务重,时间紧,技术队伍压力大,国土部门重视、领导支持及有关部门的配合是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该项工作,能及时研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并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岭东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发文部署调查工作,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2、多方面人员相互配合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过去相比,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在调查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等方面更加严格。必须坚持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互配合才能搞好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双鸭山市国土资源局既直接领导、管理,又积极参与。局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主动、积极配合工作,为该项工作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涉及多个学科,技术性强,成果质量要求高,必须有技术水平高的调查技术队伍才能保证调查成果的质量。最后,当地管理人员熟悉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重要信息源,而且是调查队外业调绘的向导,多方面人员相互配合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作用。3、图件、资料等的妥善解决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图件、资料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条件与工作前提。岭东区基础图件、资料齐全,结合相关单位提供的农业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等资料,从而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4、精心组织技术队伍是工作进度与质量的保证技术队伍是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必须组建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由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承担关键性技术工作,并与当地有关专业人员一起,组成精干的技术队伍,才能保证工作的进度与精度。本次聘请的黑龙江省国昌土地测绘设计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较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严格按照规程和省厅要求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和内业评价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工作进度与质量。5、质量检查与跟踪是保证成果质量的有效手段成果质量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是的关键与核心。为了保证成果质量,本次调查评价过程中积极采取质量检查与跟踪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成果的质量。技术单位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跟踪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改正错误,有效地减少了因质量问题返工所造成的时间浪费。六、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6.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加强有关的领导工作,系统调查 土壤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被人所改变。只有在科学、环保、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高度重视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工作,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能够列入议事日程,使各有关的部门了解全局的实际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 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土地复垦 由于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因此应减缓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土地复垦也就成为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措施。要通过土地、水务、交通、农业等各部门都应积极配合,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行以“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为重点的土地整理,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开发计划 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该地的年度土地开发计划,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范围、规模、目标和可行性做好全面工作。并且,计划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对后备资源的进行可控的、适度的开发,做到有据可依,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论证,找好切入点,因地制宜布置开发项目,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及其自然、基础设施等条件,根据当地对耕地资源的需求要求,研究该地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农业发展的复垦地块。 加大力度抓好废弃地的复垦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对废弃地的复垦,要树立产业化的思想,既要考虑有利于生态恢复,又要考虑今后能否形成产业,有些复垦土地可兴办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一、二、三产业,多安排下岗职工就业,以解决矿区转产转型部分下岗职工往哪里去的问题。要充分挖掘已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如依土坡立厂,取坡上的土,将其移为平地,然后就可以因地制宜。 加大综合配套和复垦设施建设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首先是改良土壤,多施有机肥,有针对性地对土壤补充一些低含量元素。其次,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要多采用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再次,要改善土壤的环境,要合理种植。再有,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6.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对于滩地,由于其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且阻碍了河道行洪,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这部分耕地应逐步实施退耕。 速生丰产林熟化地和林区多种经营地,由于其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产量较低,且存在一定的农林矛盾,应逐步退耕还林。 对于近年来开垦草原、荒地和沼泽新增的耕地,不在保护区内且产量较高的可以继续耕种,在保护区内或不在保护区内但产量较低的应逐步实施退耕还草、还湿。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现耕地使用者利益,需要退耕的不稳定耕地在逐步实施退耕之前,仍按耕地管理、对待,享受粮食直补等有关补贴政策。此外,在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中,按照国家有关生态退耕补助政策实行。6.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存,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 调整土地结构,努力提高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就是调整种植业内部各部门的用地比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采取综合措施,扭转恶性循环。对工业生产的内外环境进行整治,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解决包括城市在内的工业品污染问题,对超标污染加强监测,限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可采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方法,同时要植树种草和优化结构,使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和三料短缺问题的解决得以统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