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9047048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略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概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建立 坚持和发展公有制 公有制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或主体地位 邓小平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第111页 5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是总体水平低 发展不平衡 多层次 必然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3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符合 三个有利于 标准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第372页 6 2 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1 公有制经济的内涵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指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对其所属生产资料加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7 集体经济 是指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主体以控股 参股等不同方式共同投资而组建的产权多元化法人企业的经济形式 如 股份制企业 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 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8 2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人们占有 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 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 租赁制 承包制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是就全国来说的 在有的地方 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10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江泽民指出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具有关键性作用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1 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 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 包括港澳台资本 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 1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3 从1989年到2001年 虽然国有企业户数从10 23万户减少到4 68万户 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4632亿元 年均增长11 67 比GDP年均增长9 3 高出2 37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由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 年均增长10 22 平均每户实现税金从100万元提高到782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115元提高到54772元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7033亿元提高到39588亿元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 2002年12月2日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 1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个体 私营经济年增长速度达到20 以上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的14万户发展到2001年底的2433万户 注册资金3436亿元 私营企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 1992年以后一直以15 以上的速度增长 到2001年底已达到203万户 从业人员2714万人 注册资本18212亿元 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 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 3 个体 私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 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 东部沿海省市更高达60 以上 1992年到2001年 个体 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 2000年全国360万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 有250万人在个体 私营企业就业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 2002年12月2日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 15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概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6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 个人收入 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是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即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17 社会主义条件下 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1 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2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 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实行按劳分配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8 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是由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2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一 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第二 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第三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9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质上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 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那里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20 1 现阶段的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1 个体劳动收入 2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3 按经营成果分配 4 按资金分配 5 按资本分配 6 社会保障收入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1 2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是对立的 从广义来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 2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有利于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 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 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经营的积极性 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2 3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必须遵循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2 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3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 2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工业化 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基本实现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5 1 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6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 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 我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老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大都走的是对外侵略 殖民掠夺 破坏环境 贫富悬殊 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7 3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8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是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三农问题 始终是我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根本问题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毛泽东提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邓小平强调 把农业作为战略重点 江泽民认为 抓住农村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动权 胡锦涛明确提出 两个趋向 的重要论断 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按照这一战略思想 我们党在现阶段解决 三农 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这五句话全面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整体风貌和美好图景 内涵丰富 要求明确 全面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整体风貌和美好图景 32 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 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33 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发出了 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 邓小平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江泽民指出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 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34 创新型国家 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 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35 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 教育是基础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6 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地区发展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 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7 统筹区域发展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 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邓小平 两个大局 的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 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 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77 278页 38 统筹区域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部局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形成东中西互动 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9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准确选择 40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 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4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2 积极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安国之策 我国人口多 劳动力数量大 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长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和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必须按照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 的方针 解决好就业难问题 43 世界已经习惯于听到从中国传来令人惊愕的发展数字 10月19日又传来一个 就在200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接近11 之后 中国第三季度GDP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 4 增幅的略微放缓让经济学家们稍稍松了口气 以百分比出现的GDP增长率并不能总是全面地描绘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数字来描绘中国 强势发展 外汇储备 巨额贸易 农矿消耗城市污染 寻找能源 附录 中国经济发展数字令人惊愕 44 强势发展 2001年重返世贸组织后是5年的投资高潮 大陆经济的规模已经翻了一番 GDP达到近2 2亿美元 去年 中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 日本 德国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 到2010年 如果中国能够保持8 5 的年增长率 GDP将达到3 2亿美元左右 挺进世界第三 即将赶上日本 一些人认为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的名义GDP将超过美国 附录 中国经济发展数字令人惊愕 45 外汇储备 多年的强劲出口势头使得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预计将超过1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中国台湾 泰国和印尼等的经济总和 中国的政府投资者和私人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库券以及其他政府机构的债券总额约为5270亿美元 巨额贸易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三贸易大国 每年的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价值约1 4万亿美元 2005年 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1020美元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今年的顺差预计将超过1500亿美元 巨额的双边贸易顺差将继续使西方的贸易强硬派发狂 附录 中国经济发展数字令人惊愕 46 农矿消耗 喂饱中国的工业及其需要大量的农矿产品 大陆的需求使得从澳大利亚到巴西的出口商的公司收入大幅上升 虽然中国只占全球经济的5 但大陆却消耗了全球20 的铝和铜 约30 的钢 铁矿石和煤炭以及45 的水泥 寻找能源 中国的石油公司正在全球寻觅 在非洲和中亚争取获得开采权和能源资产 美国能源部估计 曾经是能源出口国的中国大陆到2020年预计将进口其75 的所需原油 消耗10 6 的世界石油 所以中国开始了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核能建设运动 预计未来14年大陆将在约30座新反应堆上投入500多亿美元 目前正在运营的有9座 附录 中国经济发展数字令人惊愕 47 城市污染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而且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 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 大陆的排放量在截至到2002年的10年间增加了33 中国的城市名列空气污染最糟糕的城市行列 酸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大约20 的人口生活在 严重污染 地区 中国70 的河流和湖泊情况危急 中国的环保部门警告说 如果中国不转而采取清洁能源和清洁的工业方式 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污染排放量将翻两番 附录 中国经济发展数字令人惊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