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肌电临床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4463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明肌电临床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表明肌电临床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表明肌电临床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起步态异常的原因:1.结构性疾病:骨的长度或形状异常,例如当一侧下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出现斜肩步。2.关节软组织疾病:如疤痕挛缩、关节僵硬等。3.中枢或周围神经疾患:如大脑性瘫痪、小脑、基底节疾患引起共济失调,下神经元病损使特定肌肉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步态异常。4.肌肉本身疾病。5.负重引起疼痛:如一侧下肢负重引起疼痛时出现防痛步态。步态分析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和(或)定量分析的过程,称为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态/体态分析系统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力平衡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对步态周期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以获取有关步态的资料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非正常步态 (1) 抗痛性步态:患足刚落地,即迅速转为健足起步,以减少患肢承重,减轻疼痛。 (2) 短肢性步态:患侧下肢短缩超过3cm,骨盆及躯干发生倾斜。患者以患侧足尖着地或屈曲健侧膝关节行走。(3) 强直性步态:一侧髋关节在伸直位强直时,患者需转动整个骨盆,使患侧下肢向前迈步。双侧髋关节强直时,除转动骨盆外,患者依靠膝、踝关节迈小步。膝关节在伸直位强直,走路时健侧足跟抬高或患侧骨盆升高,患肢向外绕一弧形前进。(4) 剪刀式步态:见于大脑性痉挛性瘫痪。步行时两腿前后交叉前进。(5) 摇摆步态: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臀中肌麻痹患侧负重时,躯干向患侧倾斜。双侧臀中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又称鸭步。(6) 臀大肌麻痹步态;患者以手扶持患侧臀部并挺腰,使身体稍向后倾行走。(7) 股四头肌瘫痪步态:患者行走时用手压住患侧大腿前下方,以稳定膝关节。表面肌电与步态1、定义:表面肌电图指在活动状态同步检测多块肌肉电活动的测定方法,揭示肌肉活动与步态关系的肌肉电生理研究,是临床步态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2、生理基础:肌肉收缩是步行的基础因素,涉及肌肉收缩的时相和力量。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参与步行控制的肌肉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冗余或储备力,从而使关节运动与肌肉活动之间出现复杂的关联。步态异常既可以是原发性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结果,也可能由于骨关节功能的障碍,导致继发性肌肉活动异常。因此,动态肌电图对于这些问题的鉴别起关键作用。3、方法:表浅肌肉一般采用表面电极,置放于接近肌腹,同时与相临肌肉距离最远的部位。深部肌肉可以采用植入式线电极,其导线表面有绝缘物质覆盖,导线两端裸露,一端与肌肉接触,另一端与肌电图仪连接。步态分析应用参数1 步频、步幅、步速、步长、步宽、支撑期、摆动期、双支撑期、下肢各关节位移、速度、角度,关节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2 关节合力、关节力矩及功率。3 下肢肌肉的肌电原始信号、应激激活状态的起始时间,肌电积分,信号的各种频谱分析,肌肉疲劳分析等。步态/体态分析系统具有安全、无创、可靠、精度高等优点。临床应用 人体动作技术分析、人体运动规律和运动能力研究; 运动效能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评估, 运动医学的研究; 运动损伤危险因素分析以及运动损伤康复的评估; 假肢、辅助矫具、人工关节、鞋、运动器材的设计和改进; 骨科、整形外科治疗前、后的手术效果的评估; 神经官能症、脑瘫、糖尿病病足等患者的步态评估; 生物力学机理研究、预防、治疗建议; 手术方案规划,综合治疗的长期评估; 老年跌倒,肥胖、关节炎等预防医学领域的运动损伤和疲劳损伤检测; 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估,药物研究、整形手术的评估。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研究作者:朱燕 齐瑞 张宏 乔钧 张广渊目的:探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对应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HI型等速测试仪里面“双侧等长收缩模式”对14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1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双侧肘屈伸肌测试,用Noraxon2400表面肌电图仪同步观察肘屈伸肌的肌电信号。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高于左侧(P005);右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也高于左侧(P005)。卒中组息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低于健侧,而屈伸力矩比高于健侧(P005);息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比健侧下降,而协同收缩率则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组比较,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长肌力及肌电信号的异常。结论: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上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肌力及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制定康复方案时不应忽视加强双侧屈伸肌力量的训练。关键词:最大等长收缩,表面肌电图,脑卒中躯干肌训练方案结合手法治疗腰部运动损伤的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200437) 张宏 张国辉 张广渊 赵谦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躯干训练方案结合手法治疗腰部运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腰痛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腰背肌训练结合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腰腹肌训练结合手法治疗。腰腹肌训练方案设计以30名无腰痛运动员等速测试结果为标准,屈伸肌比值(F/E)小于标准值为腰背肌减弱,训练腰背肌为主,比值大于标准值则为腹肌减弱,训练腹肌为主;峰力矩(PT)小于标准值为肌力减弱,加强相应肌群训练。试验周期为4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训练20分钟,手法治疗20分钟。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疼痛评定、JOA问卷评定、等速肌力和表面肌电图等检测。结果:两组腰痛运动员经4周功能训练和手法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JOA问卷评分明显提高,试验组提高更为显著;正常运动员腰腹肌屈伸比(F/E)为56.998.07(60/s),两组治疗后F/E显著下降,但试验组达到正常范围;PT、PT/BW、AP、TW治疗后均有增加,但试验组腰肌PT、PT/BW、TW及腹肌TW均达到正常范围。结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腰腹肌训练结合手法治疗在改善临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腰腹肌屈伸肌比值及提高腰腹肌肌肉力量方面效果更好。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作者: 齐瑞, 严隽陶, 房敏, 朱燕, 张宏,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研究的应用关键词: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康复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并列举了近几年来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治疗方面的研究应用的新进展,总结了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研究的应用.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applied research, and cited the recent year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ew progress, summed up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Stroke research applications.表面肌电图( S E MG) 又称动态肌电图, 国内最早多用于运动生理学、 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逐渐应用于国内医院康复医疗工作中, 常用于神经肌肉功能的评价 与训练,该检测方法应用方便、 无创、 易被接受, 与临床上常用的肌电图区别在于: 表面肌电图采用皮肤电极放置在 目标肌肉上,通过对单块或一组、 多组肌肉集合性肌电活动的同时记录, 采集肌肉活动 动作( 等张、 等长、 等速) 时的电活动,来对神经肌肉功能作定量和定性分析, 并推测神经肌肉的病变特性, 主要适用于康复医学的评价与治疗 和与疼痛相关的肌肉力学分析与治疗。表 面 肌 电 图 ( s u r f a c e de nr 0 my 0 Fa p I I y ) 叉 称 为 动 态 肌 电 图 ( d y mm f i c e l e c - t m硼 p )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临 床 检 考、 评价 、研 究 、治 疗 的 仪 器 ,在 我 国还 不 多 见 对 它 的 了解 也 很有 限1 .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或中风, 是一组起病急、 血管源性、 引起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症, 是常见病、 多发病, 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1.1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病损评估的应用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的功能状况与康复疗效的评价是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使用肌力分级评价( 如徒手肌力法) 、 肌肉痉挛度检测( A s h w o r t h评价) 等来评定脑卒中患者肌肉功能状态,由于检测效度的主观性和检测结果难以精确定量而受到一定的置疑和限制 。表面肌电信号源自大脑皮层运动区,形成于众多外周肌肉运动单位电位的总和, 信号的振幅、频率等特征的特异性变化取决于运动单位募集和同步化程度等中枢控制因素以及肌肉兴奋传导速度等外周因素的共同作用。由于这些因素与脑卒中状态下机体上位神经控制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故采用 S E MG信号来评价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系统功 能状态成为近年来康复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1.2 利用 I E MG可指导医生和治疗师对脑卒中患 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脑卒中的病人常存在足下垂, 导 致足下垂的原因有: 由于长期卧床而发生踝废用性关 节挛缩, 胫前肌无力、 腓肠肌张力升高。常规运动疗法是刺激和训练胫前肌的肌力, 抑制腓肠肌的张力。据 杨坚等报道 引, 在数个此类病例训练后的 S E MG测试 中,发现主动运动时患侧胫前肌的 I E MG值与健侧基 本一致, 并予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 腓肠肌 I E MG值在踝关节背屈时也未增大。说明患侧胫前肌的肌力基本 正常, 腓肠肌肌张力未见明显升高。故认为足下垂是 由于踝关节挛缩所致,治疗师因而将治疗调整到增加 关节活动度训练上并在短期内取得了好的疗效。 表面肌电图也可用于抗痉挛治疗前后的比较, 如 杨坚等 副研究中发现: 用中频电疗治疗脑卒中患者肢 体的肌痉挛, S E MG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患侧 I E MG值 较治疗前有较明显的下降, 故认为可用治疗前后 I E MG 值的变化来对抗痉挛治疗方法疗效进行评估。 综合了近年来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及腰椎间盘突 出症中的评价与治疗的应用, 已表明了 S E MG在评估其神经肌肉功能状况的应用前景。部分研究者也 认为: 其采用的各种定量评价方法, 不仅可用于评价治疗前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状况及与健侧的差异, 而且可用于观察治疗前后患侧神经肌肉功能的进步情况, 并通过这两种评价相结合来调整和制订出更具有 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当然 S E MG在国内医院的 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在实际运用中, 如何规范 测试条件, 如何界定用于不同个体之间相互比较的参 考值等问题, 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2.近几年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进展21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治疗的研究(8)G e o r g e Wa t e mo r e曾 经 将 选 种 功 能障碍称 之为皮层 运动 区活 动障碍 。 临床上 常 见 的 神 经 一肌 肉 功 能 障 碍 、骨 骼 一肌 肉 功 能 障 碍 都可 以 用 表 面 肌 电 图 进 行 诊 断 和 治疗 。 目前 常用 于 运 动 医 学 、 康 复 医 学 、 神 经 科 、骨科 以及 心 理 学 。 对 单 纯 性 的 姿 势 错 误 、肌 紧 张 、偏 身 功 能 障 碍 、急 性 反 射 性 的 肌痉挛 进 行 评 价 和 生 物 反 馈 治 疗 。目 前 最 常用 于 疲 劳 的 评 定 。 临 床 上 常 用 肌 力 等 来 评价 疲 劳 。 但 疲 劳 与 许 多 主 观 因 素 有 关 。表 面 肌 电 图 从 肌 内 做 功 的 频 率 人 手 , 分析 肌 内的 中 位 频 率 、平 均 力 量 频 率 等 。 较 肌 力 更 加 科 学 、 客 观 。 在 疲 劳 发 生 过 程中 ,表 现 为 中 位 频 率 和 平 均 力 量 频 率 的 降低 。 而 中 位 频 率 的 降 低 主 要 是 由 于 其 高频 成 分 的 减 少 。但 到 耳的 为 止 ,还 没 有 建 立 一 个 用 于 疲 劳 程 度 客 观 量 化 和 比较 的 指标 。(1)脑卒中患者神经肌 肉功能状态及其康复效应 评价是 目前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肌力分级评价 、 肌肉 力量检测和肌 肉痉挛度检测等方法 ,由于检测效度的主观性和检测结果难以精确定量而普遍 受到 置疑 和限制 】 。表 面肌 电图( s u r f a c e e l e c t r o my o g r a p h y , s E MG) 信号是通过表面电极从被检测肌 肉的皮肤表面引导而获得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生物 电时间序列信号, 该信号源 自大脑皮层运动区, 形 成于众多外周肌肉运动单位电位的总和 ,信号的振幅、频率等特征的特异性变化取决于运动单位募集 ( m o t o r u n i t r e c r u i t me n t )和同步化( 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 等 中枢控制 因素 以及肌 肉兴奋传导 速度 ( m u s c l e f i b e r c o n d u c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MF C V) 等外周因素 的共 同作用 。 由于这些因素与中风状态下机体上位神经 控制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故采用 s EMG信号分析技术评价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成为近年 来康复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5 l研究虽发现了脑卒 中患者 s E MG信号活动的一般振幅和频率特征 , 但 就脑卒中患者在不同负荷重量条件下 s E MG信号活动的反映模式以及患者患侧、健侧和正常人之间的 区别尚缺乏必要的认识。本研究发现, l k g负重条件 下 , 上 、 下肢观测肌 肉的 MP F时间序列曲线斜率变 化均无明显实验效应 ,该结果与 D a l l a等对胫骨前 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不一致 ,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负荷重量轻 、 采样时间长等因素有关 , 提示适度增加 负荷强度和减少负荷时间,可能有助于揭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系统的特征性变化。而计算运动负荷期 间 A E MG和 MP F的均值则发现, 患者患侧下肢 V L、 VM、 R F和上肢 D A部位的 AE MG和 MP F均值均明显不及健侧,而健侧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 异 ,该结果证实了前人研究所观察到的脑卒中患者 患肢肌肉运动负荷过程中 s E MG信号振幅和频率双 下降的基本信号变化规律。 A E MG是反映 s EMG信号振幅变化的特征性指 标 ,其变化主要反映肌肉活动时运动单位激活的数 量 、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类型以及其同步化程度 , 与不 同肌 肉负荷强度条件下 的中枢控制功能有关 。 MP F是反映信号频率特征的生物物理指标 ,其高低 与外周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类型以及其同步化程度有关l l 。以往研究 发现,脑卒中患者因高位神经控制中枢损害以及外周肌肉废用性萎缩的作用 ,导致患肢肌肉的 型肌 纤维大量萎缩 , 而 I型肌纤维比例相对增加, 肌肉无 氧代谢能力下降 , 从而将 型运动单位活动相对 减少 和 I型肌 纤维活 动相 对加 强视为 A EMG和 MP F特异性变化的原因。 本研究未就造成 A EMG和 MP F均值变化的原 因作进一步探讨 ,但 l k g负重期 间所有被检肌肉 A E MG和 MP F时间序列 曲线斜率均无明显实验效应的事实提示 ,外周疲劳因素似乎不是造成 AE MG和 MP F均值变化的原因,而中枢控制则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因素。2.2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进展2.21(3)提示恢复期脑卒中的康复不但应该增强患侧 肘屈伸肌尤其是肘伸肌 的力量训练, 也应该进行肘屈 伸肌群协同收缩的控制性训练 , 此外健侧肘屈伸肌也 应进行适当训练2.22 研究脑卒中患者联合反应程度对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早期诱发患肢主动运动,寻求有效运动训练模式,合理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健侧运动时引发患侧肢体的联合反应,进行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按brunnstrom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下肢加阻外展和内收运动情况下,表面肌电信号提示联合反应较明显。结论:脑卒中病人在早期,诱发联合反应有助主动运动出现,对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2.23(4)结论sEMG是一种简单、实用、可行的康复评定方法。2.24(5)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痉挛以伸肌群为主,对膝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收缩的协调性训练,尤其在膝关节屈曲运动时,增强主动肌收缩,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的重要目标。2.25(6)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上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肌力及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制定康复方案时不应忽视加强双侧屈伸肌力量的训练。2.26(7)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2.27(8)静态运动负荷条件下脑卒中患者患侧肌肉sEMG信号活动的振幅降低,频率下降。总结: 通过查阅了近年来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方面的研究论文,我认为表面肌电图一种简单、实用、可行的康复评定方法,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能够检测出因脑卒中而偏瘫的肌肉组织并从中了解到损坏程度,情况等,从而据此给患者制定适当的治疗,康复方案,对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不延误病情,参考文献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 0 0 4年 第 l 9卷, 第 8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A u g 2 0 0 4 , V o 1 1 9 ,No 8 5 8 1 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术 戴慧寒 王 健 ? 杨红春 张海红)2.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研究朱燕 ,齐瑞 ,张宏 ,乔钧 ,张广渊上海 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 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 2 0 0 4 3 7 )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e h a Kn t a t i o n , Oc t o b e r 2 0 0 6 , Vo 1 2 1 No 5 )3.【题名】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信号特征研究【作者】李卓 谢斌 罗春 王荣丽 王宁华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8eb5bc0100b70z.html) -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研究的应用_tcm砍柴人_新浪【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物理医学与康复科,北京市100034【刊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2).-1147-11494.【题名】脑卒中偏瘫患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作者】孙栋 戴慧寒 蔡奇芳 林金来【机构】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蓬莱路1号528300【刊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56-2575.【题名】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研究【作者】朱燕 齐瑞 张宏 乔钧 张广渊【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437【刊名】中国康复.2006,21(5).-308-3106.【题名】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作者】齐瑞 严隽陶 房敏 朱燕 张宏【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中心,上海200437【刊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399-4017.【题名】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作者】戴慧寒1 王健4 杨红春2 张海红2【机构】1广东省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顺德528300 2浙江大学理学院 4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刊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8).-581-583,5878.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和腰突症中的评价与治疗应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 2 0 0 4 3 8 ) 王凯泉上海市徐 1 - 1 7中心医院康复科( 2 0 0 0 3 1 ) 杨 坚)9.(脑卒中康复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周研张蓓沈利岩郑洁皎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第2期10. (表面肌电图的发展与应用奈洪俊 刘宏亮, 陈 蕾( 解放军第三军医戈学西南医院, 童庆 4 0 0 0 3 8 ) 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3月第6卷,第5期 )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测量的可重复性特点作 者: 卫杰 赵平 周卫 陈立君 作者单位: 卫杰,赵平,陈立君,Wei J,Zhao P,Chen LJ(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正骨科,北京市,100036)周卫,Zhou W(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100102)目的:以竖脊肌表面肌电耐疲劳性指标中位频率下降率和协调性指标屈曲伸直比为观察指标,验证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的可重复性,评价表面肌电图临床应用的实际价值.方法:实验于2006-05/07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表面肌电实验室完成.对象:正常志愿者18名,女性10名,男性8名,年龄(30.08.7)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方案:应用芬兰MEGA公司,ME6000-T8型表面肌电测试系统进行3次测量,前2次间隔2 h,第3次间隔7 d,测量腰部竖脊肌疲劳性指标频率下降率和协调性指标屈曲伸直比.测试方法:频率下降率参照Biering-S(o)rensen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俯卧,髂嵴上缘以下的身体固定,头端悬于检查床之外,保持脊柱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记录从躯于伸直开始到头端下垂10肌电信号;屈曲伸直比参照flexion-extension方法,要求受试者首先直立,背靠垂直墙面,眼睛目视前方,双足与肩同宽,然后躯干缓慢前屈至最大限度,停留5 s后恢复到直立体位,屈曲伸直比=屈曲过程中表面肌电平均振幅/伸直过程中表面肌电平均振幅.统计学分析:用SPSS 11.0软件分析3次数据的差异性P值和一致性指标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18名受试者均完成测试并进入结果分析.竖脊肌屈曲伸直比:3次测量数据间差异显著性检验,左侧P=0.697,右侧P=0.532;原始数据一致性分析左侧ICC=0.979,右侧ICC=0.981,组内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均0.001.中位频率下降率:3次测量数据间差异显著性检验,左侧P=0.559,右侧P=0.427;原始数据一致性分析左侧ICC=0.908,右侧ICC=0.997,显著性检验P均0.001.结论:腰部竖脊肌疲劳性、协调性表面肌电指标频率下降率和屈曲伸直比测量的可重复性佳,表面肌电可用于腰部竖脊肌电生理功能评价.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的表面肌电研究【摘要】: 研究目的: 观察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治疗效果,为临床上使用电针治疗的频率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将6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方案,随机分成运动训练组(对照组)、低频电针组(电针参数选择频率2Hz)和高频电针组(电针参数选择频率100Hz),三组患者均予一般常规处理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择下肢伸肌拮抗肌上的穴位组分别进行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进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评分,表面肌电仪记录在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主动肌及其拮抗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并记算它们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计算公式:协同收缩率=拮抗肌IEMG/主动肌IEMG+拮抗肌IEMG)。对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高低电针频率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针刺治疗效应。 研究结果: (1)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低于对照组,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频组相比,高频组患者在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的IEMG、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低于低频组,胫前肌的IEMG高于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高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降低,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增高,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降低,治疗前后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低频组治疗前后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比较,低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降低,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增高,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降低,治疗前后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对照组治疗前后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相比较,低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降低,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增高,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降低,其中胫前肌和腓肠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对临床痉挛指数CSI: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低频组、高频组CSI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Fugl-Meyer评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Fugl-Meyer评分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低频组、高频组Fugl-Meyer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频组治疗后比较,高频组Fugl-Meyer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不同频率电针对于改善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等都有较好疗效,以高频组疗效更好。 2.不同频率电针均能降低股直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提高缝匠肌和胫前肌的肌张力、改善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其中以高频组疗效更佳。 3.三种疗法对于降低痉挛肌群过高的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都有一定作用,其中低频组疗效高于对照组,高频组疗效优于低频组。【关键词】:肌痉挛低频电针 肌痉挛高频电针 脑卒中康复 肌痉挛表面肌电 系統識別號1629800篇名表面肌电技术在风湿系统疾病康复评估与训练中的应用作者崔永建刊名中國康復醫學雜誌卷期出版年月24卷4期(2009/04)頁次384-386資料語文中文CEPS分類學科別醫學與生命科學醫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