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努力方向分析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4456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努力方向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机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努力方向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机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努力方向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 业 设 计 开 题 报 告1结合毕业设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 献 综 述1.1研究背景及目的 机械、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生产过程涉及钢铁酸洗、机械切削加工、金属磷化、电泳、喷涂、电镀等,其生产废水中含有各类污染物,处理难度大,治理技术复杂。实际上,机械工业实际生产部件基本上都要经过电镀表层调试,机械运转环节中必然加人大量油脂,如机械加工期间润滑、传动冷却液,部件清洗液以及地面冲刷设备等都会排出一定数量的高浓度有机含油废水。由此便可科学鉴定,机械工业厂区内衍生的含油废水量极为广泛。基本上长期借用浮油、分散油以及乳化油三类形态表现。首先,浮油粒度稳定在100um以上时,静置过后不久便会全面上浮,借助连续相形式在水面形成漂浮层,如机械厂滴漏而混人废水中的润滑、燃料油等。其次,分散油粒度基本维系在10-100um之间,经常会借助弥散形式散布在水相之中,尤其经过足够静置时间和外力作用过户,便可快速凝结形成较大的油滴在水面上浮,严重情况下会逐渐缩小并转化成为乳化油。最后,乳化油粒度在。1-10um之间徘徊,废水之中具体呈现乳浊状,在油珠表层结构上会借助活性剂分子形成一类薄膜,进一步遏制油珠合并迹象因此一段时间范围内不会衍生上浮迹象1。 电镀是利用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对金属和非金属表面进行装饰、防护及获取某些新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在工业上通用性强,使用面广,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 如机械、机电、交通、电子、仪表、纺织、轻工等) 都有电镀厂( 车间) 。但由于电镀厂分散而面广,镀件功能要各异,镀种、镀液组分、操作方式及工艺条件等种类繁多,相应带入电镀废水中的污染物也就变得较为复杂,电镀废水水质成分不易控制,常见的铬、铜、镍、锌、锡、铅、镉及铁等各种重金属离子危害性更大,因此被列为当今全球三大染工业之一23 。 任何油状物质在水面漂浮一定时间过后都会顺势形成一层薄膜,可以将外部空气内部氧气溶解在水中,令内部溶解氧大面积缩减,令浮游生物快速致死,使得既有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体系濒临瓦解危机,最终水体自净能力丢失,限制既有水资源利用价值的全面发挥结果。尤其对于鱼虾等长期生存在含油废水中的生物来讲,一旦说油膜蒙在鱼鳃之上就会令其缺氧而死亡;再就是水体表层凝集的油气一旦燃烧,造成的安全危机将不可小觑1。 除含氰废水和酸碱废水外,还含有铬、镍、镉等多种重金属,同时,废水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添加剂、光亮剂等有机化合物,例如各型表面活性剂、EDTA、柠檬酸、酒石酸、乙醇胺、乙二醇、硫脲、苯磺酸、香豆素及丁炔二醇等。这些物质进入环境,必定会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2。1.2含油废水处理技术1.2.1物理法 1、膜分离技术:其作为一类全新分离模式,具体联合微滤、超滤以及反渗透方式调节,实际上都是借助液液分散体系内部两相规则与固体膜表层亲和力异质化效应,实现预设分离调试指标。其次,粗颗粒化技术。主张利用一类包含粗理化材质的装置进行含油废水过滤,使得内部微细形态的油珠能够由此凝结成为较大颗粒,最终贯彻油水有机分离的技术指标1。 2、重力法:一种利用油水密度差进行分离的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的浮油。重力分离法最常用的设备是隔油池。它是利用油比水轻的特性,将油分离于水面并撇除。隔油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l)平流式隔油池:构造简单,运行管理方便,除油效果稳定;但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处理能力低,排泥难,出水中仍含有乳化油和吸附在悬浮物上的油分,一般难以达到排放要求。(2) 平板式隔油池:也已有很长的历史,池型最简单,操作方便,除油效果稳定(3) 斜板式油水分离装置:是根据1904年汉逊等人提出的“浅池原理”对平板式隔油池进行改进而成,在其中倾斜放置平行板组,角度在300-40。之间,可大大提高除油效率,但具有工程造价高、设备体积大等缺点。此外,还有多层倾斜双波纹板峰谷对置(MU)S型油水分离装置、日本NCP系三菱油污水净化装置及我国的平行板式小波双波波纹油水分离装置、平放式小列管与大列管油水分离装置等。 41.2.2化学法 第一:絮凝方式。作为含油废水治理工序中经常出现的技术内容,其经常配合气浮法加以灵活调节。目前经常使用的无机凝剂主要包括铝、铁盐,而后续衍生的无机分子凝聚剂不管在用量或是调节效率方面都相对合理一些,并且使用过程中最佳PH值控制空间相对比较宽阔。 第二:高级氧化方式。处于超临界体系内部的水氧化技术时刻保留高效、快速调试特征,长期以来深受相关废水治理人员关注和有机改善,任何其余工艺无法全面去除油脂的污染物,只有借助超临界水氧化方式都能够得到比较科学的回应1。1.2.3物理化学法 首先,浮选手段。此类工艺在我国正在介人系统研究和多元化推广行列之中,其主张将空气或是其余气体借助微笑气泡形态向水体之中注人,使得内部较为细小的固定颗粒、浮游珠能够快速粘结,并且随着气泡快速上浮形成浮渣,此时将油层顺势撇去,就可达到意想不到的乳化油除去效果。其次,吸附手段。其实就是结合吸附剂自身保留的多孔以及大表层面积特性,令机械工业废水内部的溶解油以及其余有机物在合理时间范围内部被吸附完全,最终完成油水分离技术调试指标1。1.2.4生物化学法生物化学法其实就是督促内部技术人员时刻联合微生物化学特性,使得机械工业废水之中的有机物快速转化成为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成分。至于剩余要素会被微生物自动氧化瓦解形成有机物质,借此完成特定范围废水的自行净化任务。联合以往不完全数据调查资料整理校验,如今我国各区域开展机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事务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数万家,整体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几乎任何省份都时刻保留规模大小样式的环保企业机制,特别是江浙沪等发达城市区域,环保已经完全过渡成为地方规模化产业布局准则。从工程设计、施工、设备研发、制造、安装、运营等方面可从事系列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北方也逐渐兴起了一些颇具实力的环保企业15。1.3电镀废水处理技术1.3.1化学法 化学法是借氧化还原反应或中和沉淀反应将有毒有害的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或将重金属经沉淀和上浮法从废水中除去6。化学法处理电镀废水,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技术上较为成熟。化学法包括化学还原法,氧化破氰法,沉淀法等,是一种传统和应用广泛的处理电镀废水方法,具有投资少、处理成本低、操作容易掌握等特点,能承受大水量和高浓度负荷冲击,可适用各类电镀废水治理2789。1.3.2 物理法物理方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电镀废水中的除油、蒸发浓缩回用水等21011。1.3.3 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或电解法等258。1.3.4生物法 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生物有机物或其代谢产物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是一种处理电镀废水的高新技术。具有简便实用,过程控制简单,污泥量少,二次污染少,高效益等优点。随着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生物处理金属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生物技术处理电镀废水呈现发展势头61112131415。参考文献: 1 周烨.机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努力方向分析J.工业技术报, 2015,(10):18-19. 2 王文星.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J.电镀与精饰,2011,(05):42-46. 3 黄海涛,黄逢春.电镀废水治理J.材料保护,1996,29(1) 27-28. 4 侯士兵,玄雪梅,贾金平等.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上海化工,2003,(09):12-14. 5 陈文辉.电镀含铬废水治理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1996,(2) : 22-23. 6 刘利萍.电镀含铬废水的处理和利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9,2l(3) : 7-41. 7 周家军.含氰电镀废水治理-“碱性氯性法”的工艺介绍J.环境与开发,1994,(3): 308-320 8 韦朝海.含氰废水处理方法的发展评述J.工业水处理,1991,11(2) : 3-8 9 汤心虎.铁屑腐蚀电池在工业废水治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1998,18(6) : 4-6 10 魏子栋.常压蒸发在电镀中的应用J.电镀与精饰,1998,20(4) : 31-33 11 张建梅,韩志萍王亚军.重金属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4) : 75-78 12 刘萍,曾光明,黄瑾辉,等.生物吸附在含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35( 5) :1-5 13 孔庆霞,于金海.生物吸附水体重金属研究进展J.科技与推广,2005,(5) : 78-80 14 Al-Futaisi Ahmed,Jamrah Ahmad,Yaghi Basma,et al.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tank bottom petroleum sludge in Oman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7,141(3):557-564. 15 Machn-Ramrez C. Okoh A I,Morales D,et al. Slurry-phase biodegradation of weathered oily sludge wasteJ. Chemosphere,2008,70(4):737-744. 毕 业 设 计 开 题 报 告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