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部分).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4117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概念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1、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变、动)2、 风性善行而数变;3、 风性主动;4、 风为百病之长。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1、 寒为阴邪,易伤阳位; (冷)2、 寒性凝滞;3、 寒性收引;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1、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2、 火热易扰心神;3、 火热邪易伤津耗气;4、 火热易生风动血;5、 火邪易致疮痈。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1、 湿为阴邪,易损阳气,阻遏气机; (重、浊、腻)2、 湿性重浊,易趋下、袭阴位;3、 湿性黏滞,易兼他邪。暑邪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外感、季节)2、 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 暑多挟湿。燥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2、 燥易伤肺。 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 疠气的致病特点: 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症状的黏滞性(不爽)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1、气候反常 湿邪致病黏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疠气: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预防隔离工作不力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社会因素 疫病发生的类型:瘟疫 寒疫 湿热疫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正经)足太阴脾经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足阳明胃经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系统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络脉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罗与筋骨、关节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属部位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 前缘上肢 中线 后缘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前缘下肢 中线 后缘 示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胸中 环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肺中 十二经脉交接部位图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图 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纳表 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 胆目筋怒泪弦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 思涎缓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相克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相生相生木火水相生相生土金相生学说概念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精气学说 指充塞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亦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1、 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2、 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3、 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阐释人体生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阴阳学说 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划分1、 阴阳互藏交感;2、 阴阳对立制约;3、 阴阳互根互用;4、 阴阳消长平衡;5、 阴阳相互转化。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 指导及病的诊断; 确定治疗原则 (补不足,泻有余)5、指导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的性能(寒、热、温、凉)五行学说 五种物质的运动及变化1、 五行相生、相克;2、 五行制化胜复;3、 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1、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3、 判断疾病的预后;4、 指导及病的诊断; 预防疾病的传变5、 指导疾病的防治。 确立治则和治法 (子)火(我生) 木(所不胜) 反侮 土侮木 子及于母 母及于子 (克我)金(所不胜) 木(我) (我克)土(所胜) 火(母) 土(太过) 金(子) 相乘 土乘水 (母)水(生我) 示相生关系 水(所胜) 相生关系异常 示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异常五脏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联系心1、 主血脉;2、 心藏神;(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1、 主通明;2、 心为阳藏而主阳气;3、 心与夏气相应。1、 在志为喜;2、 在液为汗;3、 在窍为舌;4、 在体合脉;5、 其华在面肺1、 主气,司呼吸;+2、 主宣降;+3、 朝百脉,主志节;4、 通调水道。1、 肺为娇脏;2、 肺以降为顺;3、 肺系润恶燥;4、 肺与秋气相应。1、 在志为忧,藏魄;2、 在窍为鼻;3、 在液为涕;4、 在体合皮;5、 其华在毛。脾1、 主运化;2、 主统血;3、 主升清。1、 脾宜升则健;2、 脾喜燥恶湿;3、 脾之气与长夏相应。1、 在志为思,藏意;2、 在窍为口;3、 在液为涎;4、 在体合肉;5、 其华在唇四白。肝1、 主疏泄;2、 主藏血。1、 体阴而用阳;2、 肝为刚脏;3、 肝主升发;4、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5、 肝与春气相应。1、 在志为怒,藏魂;2、 在窍为目;3、 在液为泪;4、 在体为筋;5、 其华在爪。肾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2、主水和气化;3、主纳气。1、肾为封藏之本;2、肾为水火之宅;3、肾恶燥;4、肾与冬气相应。1、在志为恐,藏志;2、在窍为耳和二阴;3、在液为唾;4、在体为骨;5、其华在发。 1.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2. 宣散水谷精微和津液 宣发3. 排出浊气,完成气体交换4.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5. 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 肃降6. 利于大肠传导糟粕7. 肃清呼吸道1 主呼吸之气 脾-精微2 主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 肺-清气 气的调节:升、降、出、入藏象的概念: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外界相通应的现象)藏象的来源:1 早期的解剖实践;2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主化生 贮藏精气,藏而不泄藏神 满而不能实主受盛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贮藏人体精气而与六腑有别,藏而不泄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六腑生理功能胆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调节情志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小肠1、主受盛与化物 2、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大肠1、主传导糟粕2、大肠主津膀胱1、贮存尿液2、排泄尿液三焦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