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中考一模语文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023884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中考一模语文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温州市中考一模语文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温州市中考一模语文卷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 班级 姓名_ 考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uuuuuuuuuuuuuuuuuuuu 装 uuuuuuuuuu 订 uuuuuuuuuuu 线 uuuuuuuuuuuu学校 班级 姓名_ 考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uuuuuuuuuuuuuuuuuuuu 装 uuuuuuuuuu 订 uuuuuuuuuuu 线 uuuuuuuuuuuu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一模语文卷 2016年3月答题提示:1全卷共分四大部分,20小题。满分150分(含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3. 答题时请注意温馨提示,它会让你的答题更准确、完整。一知识积累(26分)1.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悬岩边的树 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y)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xun)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m)而又(je)强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1)行到水穷处, 。 (王维终南别业)(2)问余何意栖碧山, 。(李白山中问答)(3)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5)杜甫春望一诗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怀的句子是 , 。(6)湖心亭看雪以“ , !”收束全文,其中“痴”字,虽是舟子俗人之见,然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7)“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填曹操长歌行里的两句诗)3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加点词。(4分)(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B老大徒伤悲 徒劳无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左顾右盼 D长跪而谢之 千恩万谢5.名著阅读(5分)宋江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下西江月一词: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1)“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宋江因何事被刺字发配江州?(2分) (2)四句诗具体反映了宋江怎样的志向?因这诗,宋江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 三棵树 苏童 (20分)(1)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我开始想像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火车站前面有许多南方罕见的牲口,黑驴、白马、枣红色的大骡子,有一些围着白羊肚毛巾、脸色黝黑的北方农民蹲在地上,或坐在马车上,还有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 (2)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3)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4)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5)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6)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7)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8)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的树枝毫不掩饰它登堂人室的欲望。如果我一直向它打开窗子,不消三天,我相信那棵石榴会在我的床边、在我的书桌上驻扎下来,与我彻夜长谈,热情似火的石榴呀,它会对我说,我是你的树,是你的树!(9)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10)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的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11)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12)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摘自读者有删改)6 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7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6分)(1)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加点词语表现的仅仅是“树”的沉没状态吗?)(2)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的树枝毫不掩饰它登堂人室的欲望。( 自选角度,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8作者在第(7)段反反复复地说“两棵树”“两棵果树”,是否显得啰嗦?(3分) 9本文写到的“三棵树”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引发人们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8分) (二)由记得住乡愁谈起(10分) 枫株湖 (1)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记得住乡愁、端自己的饭碗”至今耳目濡染。乡,就是故乡、家乡;愁,就是忧虑,更是思念。我们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乡愁是融入人体血液的酵素,人越老,乡愁越浓,效力越大,甚至要落叶归根,告老返乡。(2)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余光中先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思乡感受。(3)乡愁是一种感恩、反馈的情感,是良心、善心的觉醒,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每次回家,总想去看看过去玩耍的地方,但几乎都是面目全非,找不到过去的景物和感觉,非常悲伤。特别是三峡水电站的建立,云阳是百万移民,许多景物都被淹埋江中,成为永不可见的水里文物,那种失落与惆怅无法言表。由此,我们提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地域文化、重视历史传承的社会发展理念。 (4)“记得住乡愁”,要“严守底线”。城镇化并非要急剧扩张城市规模,而是“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通过集约化利用建设土地,守住耕地红线,不能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甚至要适度“减少工业用地”,以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5)“记得住乡愁”,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要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让人们在生活空间里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6)“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有人说,乡村,是人类的故乡,而古村落,则是人类的祖屋。留住乡村,就是留住我们的故乡,就是留住我们的祖屋。因此,城镇化过程一定要留住历史记忆,留住地域特色,留住民族特点。(7)“记得住乡愁”,要留住乡村的文化载体。没有乡村载体,也就没有了乡村记忆。中央明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8)剪不断的“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与尊重,是对我们保根护源的忠告与提醒。我们要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人们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乡愁”中享受幸福! (有删改)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B.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和地方文化。C、所谓“严守底线”,就是不要扩张城市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而是“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D、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就是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即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11.第(2)段中引用了一些李白等诗人的经典诗句,其作用是什么?(3分) 12.请你对“留住乡村,留住祖屋,留住历史记忆,留住地域特色,留住民族特点”的城镇化建设现象做简要评述。 (4分) 三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14两小题。(4分)渔翁 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本诗作于永州,与小石潭记为同一时期作品。欸(i)乃:拟声词,摇橹声。13.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忙碌的渔翁,请逐句品读诗歌,补充下面的句子:(2分)渔翁夜宿 ,晨起汲水,燃烧楚竹,日出 。14. 诗歌末句“岩上无心云相逐”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 题。(15分)(甲)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乙)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赠,恪挥之去。至则值岐王至封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注】中官:宦官。抽分:实物税。讦(ji):揭发。构:诬陷,中伤。1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犹裴徊不忍去( ) (2)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3)恪素刚正( ) (4)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1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3分)A. 久之,赴调 B.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C.第归,杀而鬻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2)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18.包拯与徐恪性格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四语言运用(70分)19.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为了营造书香校园,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复兴, 这一天,温州市教育局将在温州市图书馆召开“爱阅读”行动推进会。温州市教育局希望邀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参加并做“阅读方面“的专题讲座。请你代写一份邀请函,150字左右。(10分)20.根据要求作文。(60分)请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一模语文卷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卷面书写5分:1.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 2. 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整洁、规范,也可得满分。一知识积累(26分)1.(4分) 崖 喧 寞 倔2(10分)(1)坐看云起时 (2)笑而不答心自闲 (3)春蚕到死丝方尽(4)文质彬彬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空1 分,有错、漏、添字者,则该空不得分。)3.(4分)(1)满 (2)做标记 (3)通“饲”,饲养、喂养 (4)大腿(每空1分)4.(3分) D 5.(5分)(1)宋江是因为杀死自己的小老婆阎婆惜才被发配到江州(2分,意思符合即可)(2)凌云壮志,要学黄巢起义。宋江题写反诗被判死罪,最终被逼上梁山。(3分,前一问1分,后一文2分。意思符合即可)二、现代阅读(30分)(一)三棵树(20分)6(3分)苦楝树,幼小无依;枇杷树,含蓄深沉;石榴树,热烈奔放。(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7(6分)(1) “摇曳、颤动、安静”等词语不仅写出了树的沉没,还表现了自己希望的破灭,失去树的隐痛,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悲哀。(3分,意思相近即可)(2)“火红”“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登堂入室”等词语(这句话运用拟人修辞),(1分)形象地写出石榴花的鲜艳、树的茂盛,突出石榴的生机蓬勃,(1分)表达了“我”对石榴树的喜爱。(1分)(3分,意思相近即可)8(3分)不啰嗦。从作者的反复述说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少年真切的惊喜,读出了一个久居囚笼的生命发出的欢呼。照应“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学生回答“啰嗦重复”,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最多给2分。)9(8分)第一层:只关注到“树”的本身,思维比较单一。示例一(1-2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借“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第二层:既关注到“树”的本身,也能关注“树”默默奉献等丰富内涵,但没有深入“树”背后的主题。思维还不够深入。示例二(3-4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围绕“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树”是人类的朋友,“树”与我彻夜长谈,“登堂入室”;“树”默默奉献,树引来鸟,引来孩子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宽容无私,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生活中离不开树,可是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树。第三层:既关注到“树”的本身,关注到“树”的丰富内涵,又能结合文本,探究“树”背后的主题。思维有一定的深度。示例三(5-6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围绕“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树”是人类的朋友,“树”与我彻夜长谈,“登堂入室”;“树”默默奉献,树引来鸟,引来孩子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宽容无私,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生活中离不开树,可是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树。城市的水泥化造成了树的稀缺,城市的拓展又造成树的死亡,大自然残缺了,生态破坏了,作者“七年一梦”,“迷惑”、树苗之灵魂向“我”招手回应,表现了对此的忧虑。第四层:既关注到“树”的本身,关注到“树”的丰富内涵,又能结合文本,探究“树”背后除环保主题之外的其他象征意义。思维全面,有一定的深度。示例四(7-8分):三棵树写了幼小无依的苦楝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以及热烈奔放的石榴树。作者围绕“三棵树”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树”是人类的朋友,“树”与我彻夜长谈,“登堂入室”;“树”默默奉献,树引来鸟,引来孩子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宽容无私,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生活中离不开树,可是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树。城市的水泥化造成了树的稀缺,城市的拓展又造成树的死亡,大自然残缺了,生态破坏了,作者“七年一梦”,“迷惑”、树苗之灵魂向“我”招手回应,表现了对此的忧虑。除此之外,作者还借“三棵树”表现了对童心、对童年的梦、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希望美好心情有寓所,情感有归依。(或者:“三棵树”象征完满的理想难以实现,是一个遥远的梦。)(二)(10分) 10. (3分)B 11. (3分)第二段引用古代诗人李白、崔颢、王安石、苏轼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经典诗句,具体形象地阐述了乡愁是一种文化印迹,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城市化建设的论题,引发读者思考,使后文的议论更有针对性。 (意思相近即可。) 12. (4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示例一: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记得住乡愁、端自己的饭碗”,只有留住了乡村,才有了故乡的感觉;只有留住了祖屋,才有了家族的回忆;只有留住了历史,留住了民族特点,才有了文化的传承。示例二:否定,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农村生活模式,需要进行规划与重建,为此,不能因噎废食,尽量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赋予“乡愁”更丰富的内涵。 三古诗文阅读(19分)13.(2分)西岩 摇橹(撒网、捕鱼)14.(2分)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向往自由的心情)15.(4分)离开 赠送 向来(一向) 交换 16.(3分)A17(4分)(1)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2分)(2)等到(徐恪)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2分)18.(4分)包拯与徐恪两人都是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包拯是因为父母生病便辞官回家照顾,不贪端州砚台。徐恪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强权,实行改革,淘汰多余的官员,制定详细的赋税政策,一心为百姓着想。(性格2分,结合内容2分)【附译文】(甲)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乙)徐恪,字公肃,常熟人,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四.语言运用(70分)19.(10分)示例: 邀请函尊敬的苏童先生: 您好!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为了营造书香校园,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复兴,温州市教育局将在图书馆召开“爱阅读”行动推进会。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您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并希望您做有关“阅读”方面的专题讲座。在此,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温州市教育局 2016年3月25日 (评分标准:本题分内容、语言运用两部分评分,各占5分。一、内容:格式、称呼、落款正确得体;邀请原因、内容具体正确。二、语言运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判:(1)错别字满3个扣1分,满6个扣2分,重现者不计;(2)标点符号基本正确不扣分,明显的误用满4个扣1分,满8个扣2分;(3)用词基本正确,语句基本通顺,表达基本明白,不扣分;明显的用词错误、语言错乱,满3处扣1分,满6处扣2分。该部分合计扣完5分为止。)20.(60分) (评分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