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铅球教学法初探论.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2026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铅球教学法初探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铅球教学法初探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铅球教学法初探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铅球教学法初探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师范学校 赫明宇摘要:推铅球教学法的改革与研究是多年来许多体育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对复杂的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实验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组合教学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推铅球技术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依据。关键词:铅球、滑步技术、教学法长期以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安排还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教学步骤,分解教学次数多,完整技术练习过少。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形成单个动作定型,完整动作配合不好,连贯性差,滑步和最后用力投掷的技术脱节等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推铅球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则为优异成绩的创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推铅球教学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相应地引起其它部分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协调它们之间的比例,集中体现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组合中。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重点是最后用力,滑步与最后用力的结合是教学难点。技术组合教学法如何设计运用才能提高成绩,为此进行了技术组合教学法的实验性研究。 1 对象和时间1.1研究对象: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5中文班和05数学班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相近的情况,每班选出20名女生作为研究对象。1.2时间:依据教学大纲,铅球教学时数为2学时(每周一次课),整个教学过程为三周,教学时间为2009年4月20日至5月23日,其中五一放假一周没上课。2 研究方法2.1 教育法:教育教学期间任课教师。2.2 实地调查法:教师铅球课的整个教学过程。2.3 设计实验性技术组合教学方案 在铅球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验性技术组合教学中加大了本门课重、难点的课时比例,同时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安排10分钟素质练习。素质练习的内容为俯卧击掌、立定三级跳、10m4往返跑。2.4 学生的分组情况:采用实验性教学法的黑龙江幼儿师范05中文班的20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的05数学班的20名学生为对照组。3 结果与分析3.1 教学结构分析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对照组的教学方法为“传统教学法”。实验组的教学法为“实验性”教法。传统教学法分解教学时数多,而完整技术的教学时数少。实验组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完整技术教学时数的比例,在此基础上主抓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结构(见表1)。 教学时数结构安排表 表1对照组内容基本姿势原地推铅球侧向滑步推铅球背向滑步推铅球考核时间0.51.01.52.01.0实验组内容基本姿势原地及侧向滑步推铅球背向滑步推铅球考核时间0.51.53.01.03.2 教学法分析在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过程中,最后用力是整个技术的重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放的课时比重较大,因为它的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铅球出手的速度和出手角度,决定最后成绩的好坏。传统教学进度安排(见表1)第一步: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姿势和原地背向推铅球,建立技术概念,以分解技术教学为主(2学时)。第二步:学习并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左腿摆腿,右腿蹬地滑步。注意蹬摆的协调配合(2学时)。第三步:背向滑步推铅球及缓冲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完整技术(2学时)。第四步:考核、技评和达标。考核日期为2009年5月25日,下午第一节课(1学时)。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分解技术教学比重大。直接影响技术的完整性,使单个技术动作定型,不利于形成完整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技术动作各部分之间配合不够紧密。3.3 实验技术组合教学法分析实验组教学进度安排(见表1)第一步: 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姿势、原地背向推铅球和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这一步教学的安排既过渡了传统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为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学习打下基础。交待清楚了动作结构和关键技术环节之间的联系。为了使学生对环节技术的了解进行了必要的分解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时间为2学时。第二步: 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在这一技术教学过程当中,滑步和最后用力技术的衔接是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教学的难点。根据调查、访问的结果和个人切身体验,这一技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出现滑步和最后用力脱节,衔接的不够紧密、连贯、自然。所以实验组的教法重点抓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完整技术练习时,为了强化技术定型用质量小的球(3公斤)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进行技术分析,更好地指导技术练习。如练习过程中出现技术环节方面的问题可适当加分解练习。时间为3学时。第三步: 考核、技评与达标。考核日期为2009年5月25日下午第二节课。时间为1学时。实验组教学法在分解教学法的基础上,更多强调的是技术环节的组合练习。在教学结构上也做了调整,增加了完整技术练习时数,明确整个推铅球技术的内在联系,对技术有一个统一的、连贯的认识。根据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性”教学法。3.4 学生素质分析所选的研究对象素质情况,从几项素质测试数据得出差异不大(见表2),对所研究的问题不会有太大影响。实验组在完成本堂课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了素质练习,在铅球课结束时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这也是铅球课成绩提高的一个因素。身体素质无论从事哪项运动,它都被列为人体运动能力的基础。铅球运动需要的身体素质比较全面,力量、速度(爆发力)、协调能力等要求都比较高,下面对研究对象的立定三级跳、双杠臂屈伸、10m4往返跑成绩进行了统计。 素质测验情况对照表 表2 实验组立定三级跳/m双杠臂屈伸/次10m4往返跑/s对照组立定三级跳/m双杠臂屈伸/次10m4往返跑/s原始练习后原始练习后原始练习后17.127.36121110.710.317.081310.627.036.68111210.39.827.101310.137.007.24111410.410.836.921210.346.987.18131510.210.047.121310.556.857.16121010.710.556.841210.466.706.95141510.410.266.751410.376.686.64121110.510.576.601310.286.466.72131410.510.386.401110.196.506.74111310.310.196.551210.5106.556.72121310.610.4106.481110.5116.486.64121310.710.3116.451210.4126.426.56101110.810.7126.401211.0136.456.60111210.911.1136.581310.8146.456.64131510.810.6146.701410.6156.306.20101211.110.9156.531110.9166.386.60111210.811.0166.501010.7176.366.58121111.010.7176.381110.9186.406.64111310.910.6186.421210.8196.346.40101211.111.0196.321110.9206.286.50111410.810.6206.261011.0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最初的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素质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无训练史,所以短期训练后实验组学生素质成绩增长显著。对照组的素质成绩也有增长,相对于实验组的增长变化不显著。3.5 考核成绩分析按照预计的教学进度安排,铅球课结束时进行了考核,检验学生对推铅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和成绩。考核标准依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制定,每名学生推三次,选最好一次为考试成绩并要求技评。对这次考核情况做了统计(见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考核成绩 表3编号原始成绩(m)考核成绩(m)技评XA-BX2实验组A对照组B实验组A对照组B实验组对照组19.469.6310.079.76优良0.310.096210.3110.2610.6810.31优优0.370.1339.499.749.649.70良良-0.060.003410.249.8511.0610.14优优0.920.8459.219.3610.149.60优良0.540.2969.038.929.468.79良一般0.670.4479.269.459.739.73良良0088.829.359.249.50良良-0.260.06798.308.919.369.24良良0.120.014108.568.708.708.96良良-0.260.067118.969.029.209.14良良0.060.003128.407.968.708.24良一般0.460.21138.488.208.568.41良良0.150.0225147.608.468.248.71一般良-0.470.22158.178.328.728.54良良0.180.032168.268.548.748.61良良0.130.016178.067.978.248.00良一般0.240.057187.847.798.027.93一般一般0.090.008197.887.648.107.94良一般0.160.026207.647.587.907.82一般一般0.080.006=8.69=8.78=9.13=8.96=3.432=2.54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成绩进行了统计处理(见表3)。经统计学配对 T 检验验证后,t=2.393 p(1) t0.05(19)=1.729 今|t|=2.393t0.05 呈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从而得出实验性教学方法有效。从技评角度来看,实验组优秀率为20%,良好65%,一般占15%。而对照组优秀率为10%,良好60%,一般30%。可见实验性教学法不但能够提高成绩,也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技术。对照组成绩也有提高但不显著。 结论(1)教学法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在固定的教学时数内改变课时分配比例,针对本次课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单从教学结构上来讲实验教学法不破坏整个动作的完整性,还可以加快推铅球完整技术的掌握。(2)教学法从滑步和最后用力的衔接上入手提高完整技术形成的效果,避免了滑步和最后用力技术的脱节,加强了它的连贯性,从而提高成绩。(3)从成绩考核情况看,经统计学的配对检验差异显著,证明了实验教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参考文献1 杨建林、贺辉如何科学设计铅球教学方案。北体大学学报20052 冯晓东、毕长年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再认识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3.6 3 方超等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冯晓东、李越萍铅球教材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5体育统计体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6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7 邹克宁背向滑步推铅球几个技术与教法的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8 王文杰、王卫国对铅球技术教法改革的探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