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1415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1012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弘扬优秀文化、共建和谐家园调查主题;弘扬优秀文化,共建和谐家园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一言、献一计、尽点心、出点力”调查内容:(1)了解建党9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变化(2)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落实情况(3)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4)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基层教育现状、“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调查结果分析与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整个党中央,扭转了整个乾坤,从以阶段斗争为纲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它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并走上农村工业化道路。如今,更多的农家小伙和姑娘背起行囊,来到他们陌生的城市打工,在城市立足,在城市发展这些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农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还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无论农产品流通的放活,还是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归根结底,是党中央英明领导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亿万农民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成果,是广大干部群众披肝沥胆团结奋进的结晶。回顾这些年,我国农村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纵深迈进。第一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第二步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如今的农村改革,是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主要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指数主要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指数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1952年=100)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指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195211.78.440.651.420.56100100100100100197836.3328.222.313.821.98217.3204.2280.3216.8282.81990227.12118.3121.5451.9335.34478.9368.4911.6675.499.1720001037.27420.9882.29208.18325.821167.6714.32046.21499.13907.620081965.02763.02149.76425.68549.351524.4922.12880.11907.15136.820102307.06976.58189.35380.28624.181656992.53297.52010.25677.5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初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覆盖城市,未曾涉及到农村,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完善。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险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扩大到2448个县(市、区),占全部有农业户口县(市、区)的86%;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85.7%,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340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效。农业由于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财政对种粮的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对养殖业提供政府补贴的各种保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风险,为农业的较快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教育在国家的帮扶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农村学生和其中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受益。不过从调查中得知,我们国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如教育体制改革未及普遍,医疗事故仍频频发生,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住房条件差距较大,人们生活水平的贫富差距悬殊等。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落实责任, 对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维护稳定等全局性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显而易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也有了意想不到的进步;而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更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幼有所养,老又所靠,全国呈现一片新气象。但是不可忽视,潜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可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贫富悬殊,党内廉政问题堪忧,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中国改革还将继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重视教育的建设“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们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建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一个党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生命所在。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把个人的人生追求统一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中去。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这个论断已被人们接受,30年来世界科技成果,比历史上两千年科技成果的总和还要多,这意味着知识进入一个急剧发展和爆炸时代。中国有句老话,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事实上,在高科技领域,人才是不可替代,如果一个研究所,资金政策都有保障,但只有二流的人才,那么只能建立一个二流的研究所。目前我国从初等教育起,投入3580万元,培养5300人才能产生出一个博士。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还是相对薄弱,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基础教育的状况极待改革。当务之急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满足感,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力争上流,不断开拓的精神;破除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意识。 (二)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终身的过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是提高思想境界,分清是非,才能真正做 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教育承担着延续历史的使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全面探索学生与社会、与历史、与未来生活的关系问题,这就深刻地触及到人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原苏联八十年代中期革新者提出“合作教育学”、美国提出 “合作教育”、中国九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都呈现出人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从九十年代起美国的科学家参与中小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美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英国、法国的政府官员认为,我们需要数学家、物理学家.,但不需要太多,我们需要大量的数学教育家、物理学教育家.,也就是“教科研型”的教师,以教科研为导向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师的劳动。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还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指出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应辩证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都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也就是说,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以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保证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路线,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