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07341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6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 目 录 现代汉语 1 古代汉语 4 语言学概论 7 古代文学 15 古代文学 20 现代文学 28 当代文学 37 外国文学 40 外国文学 43 文学概论 46 比较文学 51 古代文论 54 西方文论 57 中国古典文献学 62 民间文学 64 美学 67 语言学名著导读 70 古代文学作品研析 72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74 文字学 77 语用学与修辞学 79 民俗学 81 鲁迅研究 85 王蒙研究 88 儿童文学研究 91 符号表达原理 96 汉语史专题 98 文史要籍导读 100 中国文化概论 103 文化传播学 105 文化产业概论 108 艺术概论 112 东亚语言文化专题 114 中外文化旅游 116 中国戏曲史 119 现代经典小说研究 123 编辑学概论 127 语言学与文学专题 131 办公自动化 134 新闻采访与写作 136 影视艺术专题 141 音像与多媒体技术 143 现代文秘 146 公关语言学 148 广告学概论 150 专业实习 153 中文电子信息检索与处理 155 现代汉语 开课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课程编号 052102101201 052102101203 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课程总学时 85 总学分 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16 学 分 1 推荐使用教材 现代汉语 上 下册 编者 黄伯荣 廖序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2 年 7 月第 3 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向学习者传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 分析和 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为他们将来的进修和就业打好语言文字基础 总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热爱祖国语言 自觉维护现代汉语的规范和纯洁 语音部分 要求掌握语音系统 音节结构和朗读技巧 文字部分 要求认识汉字规范化 标准化的重要性 能够正确使用汉字 词汇部分 要求掌握词汇学 词义学的基础理论和基 本知识 提高辨析和解释词义以及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 语法部分 要求掌握现代汉语的语 法规律 具有辨认词性 分析句子 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 修辞部分 要求掌握选词炼句 运用修辞格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逐步达到准确 鲜明 精练 生动地运用现代汉语的程度 考试形式 第一学期 笔试 口试相结合 其中笔试成绩占 60 口试成绩占 40 第二学期 闭卷考试 开卷考试 成绩各占 50 授课内容 细化到章 节 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指传统讲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1 绪 论 现代汉语概述 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2 1 语音性质 2 2 基本概念 了解语音学基本概念 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2 3 汉语拼音方案 2 3 国际音 标 了解方案 学习音标 讲授 课堂操练 2 2 3 国际音标 2 4 声母 巩固音标 声母辨正 讲授 课堂操练 2 2 5 韵母 2 6 声调 2 7 音节结构 掌握韵母 声调 学会音节结构分析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课堂操练 2 2 8 音变 掌握音变规律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课堂操练 2 2 9 音位学基础 掌握音位学原理 讲授 课堂讨论 2 2 10 语调 朗读学基础 熟悉语调 实习朗诵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课堂操练 2 2 11 语音规范化 掌握正音规范 讲授 课堂讨论 课堂操练 2 语音学实践课 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现代 指导学生从事推普工作 2 课外 汉语语音学的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 朗诵 3 1 汉字特性 3 2 形体演变 了解汉字特点及发展史 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3 3 汉字结构 掌握汉字结构特点 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3 4 汉字整理和标准化 了解汉字规范化的意义 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3 5 汉字正字法 汉字辨正方法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课堂讨论 2 汉字学实践课 帮助学生辩证认识汉字 撰写综述性论文 2 4 1 词汇单位 4 2 语素 熟悉词汇单位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3 词和词的构成 认识词汇结构类型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4 语素 词和字 4 5 词义的性质 认识语素 词和字的关 系以及词义的三种性质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6 词义分解 辨析单义词和多义词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7 词义聚合 语义场 了解语义场理论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4 8 语境问题 掌握语境分析方法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9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 全面认识汉语词汇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10 汉语熟语 了解各类熟语的特点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11 词汇发展变化 认识词汇发展变化规律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4 12 词汇规范化 了解词汇规范化的原则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4 13 词典及检索法 注释法 熟悉检字法 了解注释 法原则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课堂操练 2 词汇学实践课 整理新词新语 指导学生运用词汇学原理整理 注释 规范新产生的词语 2 课外 第一学期结束 5 1 语法与语法体系 熟悉语法学概貌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5 2 汉语词类 了解词类划分标准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3 实词 1 了解体词特性与功能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5 3 实词 2 了解谓词特性与功能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4 虚词 了解虚词特性与功能 讲授 课堂精读 讨论 2 5 5 句法成分 熟悉句法结构分析法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6 句型与句类 认识各种句型句类特点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7 变式句 熟悉句式变换的规律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8 句法错误矫正 熟悉矫正语病的方法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9 复句 掌握复句分析方法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9 句群 掌握句群分析方法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5 10 标点符号 掌握标点符号用法规范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语法学实践课 培养撰写小论文能力 多媒体演示 个别指导 课外 6 1 修辞性质 6 2 词语锤炼 认识修辞性质 掌握词 语锤炼原则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6 3 句式选择 掌握句式选择原则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6 4 辞格运用 比喻 对偶 认识辞格特点 审美价 值及用法规范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6 4 辞格运用 排比 警策 认识辞格特点 审美价 值及用法规范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6 5 辞格综合运用 6 6 修辞缺欠矫正 掌握辞格综合运用技巧 熟悉矫正修辞缺欠方法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6 7 语体风格 熟悉各种问题的修辞特 点及运用规范 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 2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 胡裕树 现代汉语 增订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2 邢福义 现代汉语 高师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3 张玉金 中国当代文字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 1 版 4 周国光 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 5 张 斌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6 王德春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 1 版 古代汉语 开课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课程编号 052102101205 052102101207 课程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课程总学时 136 注 每学期 68 学时 总学分 8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8 学分 0 4 推荐使用教材 古代汉语 校订重排本 编者 王力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99 年 5 月第 3 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文言文和古白话 古代汉 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 面 一是原始文献材料 即文选 二是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 即通论 教学方法上采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是 1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 词 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 以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3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考试形式 闭卷 授课内容 细化到 章 节 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指 传统讲授 讨 论 多媒体教 学等 学时分配 导论 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 对象和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要求 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传统讲授 讨 论 1 文选 一 左 传 了解 左传 的主要内容 史料价值及语言特色 初步熟悉先秦典籍的注疏体例 掌握重点常用词 熟读并背诵重要篇目 传统讲授 讨 论 15 通论 一 工具 书的使用 学会使用几种常见的字典和辞书 重点掌握 说文 解字 尔雅 广韵 经籍纂诂 等工具书使 用方法及具体内容 传统讲授与 练习相结合 2 通论 二 词汇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及古代汉语词汇的 特点 注意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 认识古代汉语多 传统讲授 讨 论相结合 8 义词的特点 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理解同义词 同源词等词汇现象 并掌握辨析同义词和系联同源 词的方法 词汇练习 学以致用 理论结合实践 提高阅读古籍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 实践 2 文选 二 战 国策 了解 战国策 的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 重点体会 其语言方面的论辨特点 掌握常用词的用法 并能 够借助于工具书通读某些篇章 运用相关词汇学理 论分析某些词汇现象 传统讲授 讨 论和练习相结 合 8 通论 三 汉字 了解汉字发展的演变过程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 重点掌握 六书 理论 熟悉通假字 古今字 异 体字 繁简字的特点 传统讲授 讨 论相结合 12 文字练习 加强基础理论的掌握 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文字 问题 实践 2 文选 三 论 语 孟子 了解孔孟 论语 孟子 的相关内容 注本 语 言特点 深刻体会孔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熟 练运用工具书通读 论语 孟子 相关文章 并 能够背诵相关篇章 传统讲授 讨 论和练习相结 合 10 通论 四 语法 一 分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各种情况 掌握宾语前置 的条件 熟悉主要的被动表示法 重点掌握词类活 用 名词作状语和宾语前置的相关用法 并能在实 践中灵活运用 传统讲授 讨 论相结合 辅 以大量练习 6 总结 一 将前一阶段通论部分系统化 使学生有一整体概念 解决其疑惑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问题做 学术研究 并给予指导 讨论 2 文选 四 诸子 百家的相关著作 了解 诸子百家 思想的历史背景 重点掌握墨家 道家 儒家 法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作品 掌握常 用词 能够运用工具书熟练通读代表各家思想的有 关作品 培养自学能力 传统讲授 讨论相结合 12 通论 五 语法 二 掌握虚词的表述方法 领会虚词的类别划分及主要 虚词 代词 副词 连词 介词和语气词 特别是 词头词尾 的用法 传统 讲授 6 语法练习 培养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 2 文选 五 诗 经 了解 诗经 的主要知识 能够运用工具书熟练通 读有关篇章 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 深刻体会 诗 经 语言方面的特点 能够分析其中某些虚词的用 传统讲授 讨 论相结合 并 辅以练习 14 法 初步了解 诗经 的用韵特点 熟读并背诵有 关文章 通论 六 音韵 学基础知识 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础知识 初步掌握 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重点了解常用音 韵学术语 各时代的音系状况及上古音的研究方法 和成就 传统讲授 14 文选 六 楚 辞 了解屈原及 楚辞 的有关内容 语言特点 特别 是其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 的注本 某些常用 词的用法 熟读并背诵有关篇章 传统讲授 讨论 8 通论 七 古书 注疏体例 了解训诂学的发展史及相关理论 重点掌握古注的 类型 内容和常用术语 传统讲 授 8 古籍阅读 提高查检图书和阅读古籍的能力 实践 2 总结 二 针对本学期所授内容解疑 答惑 结合学科特点 强调学术的继承性和开放性 进行学习内容和方法 的大讨论 同时对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提出个人意见 讨论 2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 何九盈 蒋绍虞 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第 1 版 2 张之强主编 古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11 月第 1 版 3 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 中华书局 1985 年 5 月第 1 版 4 蒋绍虞 古汉语词汇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12 月第 1 版 5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7 月第 2 版 6 赵克勤 古代汉语词汇学 商务印书馆 1994 年 6 月第 1 版 7 郭锡良等 古代汉语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2 月第 2 版 8 王宁等 古代汉语通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9 月第 1 版 9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古代汉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1 版 10 张世禄主编 古代汉语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第 1 版 语言学概论 开课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课程编号 052102101209 课程英文名称 Linguistics 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 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语言学纲要 修订本 编者 叶蜚声 徐通锵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97 年第三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研究语言的性质 结构规 律 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比较系统地 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 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 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2 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 础知识 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的结构 语言的演变规律 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 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授课内容 细化到章 节 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指传统讲 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 等 学时分配 导言 一 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 语言学的分类 四 语言学主要流派 五 语言学的功用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 务 基本类别和主要流派 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 重要地位 课堂讲授 3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 语言和说话 语言不同于说话 语言是从话语中抽 象出来的一套语音 词汇和语法的规则 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 生产 出来 的 产品 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 理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 作用 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 系 课堂讲授 3 二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 具有全民性 它与社会相互依存 是人们交流思想 进 行交际的工具 没有语言 就无法形成人 类社会 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不同于思想 是指动脑筋去认识 现实的一种能动过程 思维离不开语言 二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思维能力的发 展相辅相成 三 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对他的思维能力的发 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语言是各 民族不同的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 什么是符号 甲能代表乙 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 号 二 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相结合的统一体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正确理解音 义 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 握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的关键 语言符 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 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 彼此依存 组成一个系统 语言系统是由 音位 语素 词 词组 句子等结构单位 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 二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系统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装置 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则是这个系统灵活 运转的两根 轴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在语言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 语言能力 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为抽象的思 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 二 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 认识语言的性质 理解语言 符号的特点 初步认识组合 关系和聚合关系 理解语言 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这一 命题的含义 课堂讲授 3 的鸿沟 三 人类语言和动物 语言 的根本区别 了解其他动物的叫喊之类的性质可以反衬 人类语言系统的特点 第三章 语 音 第一节 语音的基础知识 一 什么是语音 二 语音的四要素 音质 音高 音重和 音长 三 人类的发音器官 通过认识发音器官的构造去认识人类 发音的基本原理 四 音素和音标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 的语音单位 音标是标注音素的标写符号 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 第二节 元音和辅音 一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二 元音舌位图 要重点掌握 8 个基本元音 三 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 文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要求掌握常用的辅 音的发音原理和发音特点 认识语音的属性 掌握人类 发音的基本原理 认识元音 和辅音的区别及其特点 课堂讲授 3 第三节 音位 一 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种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 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二 单位的对立和互补 对立 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 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 互补 是对 对立 原则的补充 三 音质音位和音质音位 四 音位和音位变体 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而在音质上又比较 相似的各个不同的音素是同一音位的不同 变体 弄清楚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 一 音位的区别特征 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构成区 别特征 二 聚合群 具有同一区别特征的各个音位构成一 个聚合群 聚合群之间具有平行 对称的 结构特点 双向聚合和单向聚合 能划分音位 能用国际音标 标注普通话的语音 课堂讲授 3 第五节 音位的组合 一 音节 在由音位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 就是音节 划分音节标准的紧张说 汉语 音节结构的特点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同化 异 化 换位 弱化和脱落 掌握音位及音位组合的规则 课堂讲授 3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 什么是语法 二 语法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 聚合规则是潜存的 组合规则是现实 的 三 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 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语素 词 词 组 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 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 词法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称为构词法 词 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合成词包括 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 汉语合成词的构造 类型 二 句法 词组合成句的规则称为句法 句法的 基本结构规则有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 述 补结构 偏正结构和联合结构五种 语句 是有层次地灵活运用五种基本结构规则造 出来的 三 语法的意义和语法形式 语法手段 四 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认识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 位 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 并能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析 课堂讲授 3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 词类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二 形态 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 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 它也叫词 形变化 三 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 常见 的语法范畴有性 数 格 体 时 态 掌握语法中聚合规则 并能 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析 认 识变换的意义 课堂讲授 3 人称 级等 第四节 变 换 一 变换和句型 不同的句式可以通过变换发现它们之 间的内在联系 二 变换和句法同义 三 变换和句法多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 语法的结构类型 根据语法结构特点 一般把世界上的 语言分为孤立语 黏着语 屈折语和复综 语四类 二 语言的普遍特征 认识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的 特点 课堂讲授 学生讨论 3 第五章 词 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 词汇及其构成 一种语言的词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总 汇 词汇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基本词 汇和一般词汇的构成 二 词义及词义类型 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理性意义和 附加色彩 三 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的概括性表现为词义的一般性 模糊性和全民性 四 词义和语素义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 单义和多义 多义词的产生途径 隐喻和换喻 多 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二 同义词和反义词 三 义素和义场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一 词语的搭配 词义的组合不同于词的语法组合 指 词与词的组合在词义上要有现实的根据 要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 二 词义与语境 三 言内意外 和词义的组合与运用 认识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特 点 掌握词义的聚合和组合 理解词语在思想表达中的灵 活运用 课堂讲授 3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 文字及其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具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课堂讲授 3 有重要作用 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 文字与语言关系 三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 发展和改革 一 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原始文字和科 学的文字体系 二 文字的发展 造字文法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表意 意音和表音三个阶段 几种重要的字母 汉字的发展 表意 假借和形声 基 本上是一种意音文字体系 三 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文字需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进行必要的 改进和改革 汉字服务于汉语社会 由于 汉语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幅员辽阔 方言分歧 难以实现拼音化的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一 口语和书面语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汉 字与汉语的关系的特点对汉语书面语的影 响 二 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 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 汉语文言 与白话的差异 五 四 的白话文运动 和汉语书面语的改革 了解文字的起源 发展的基 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 基本方向 认识口语和书面 语的特点 课堂讲授 3 语用学 言语行为理论 一 人们通过说话来执行各种行为 二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第二节 会话含义 一 会话汉语有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两种 二 其特点为可撤销性 不可分离性 不 确定性 可推导性 非规约性 第三节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 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 质量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二 礼貌原则包括得体 一致 慷慨 同 情 赞扬 谦虚准则 认识人们都是在具体的交际 情景中使用语言的 交际都 有一定的目的性 了解会话 含义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日 常会话中人们遵守的会话原 则 课堂讲授 学生讨论 3 第八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 件 二 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 应 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 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 认识 语言的分化和社会发展变化 的关系 课堂讲授 3 与语言的发展 三 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 重要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 语言分化的原因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 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职业 阶层 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 三 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 支 汉语的七大方言 四 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地域方言如果随着社会进一步分化就 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从而形成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就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 所作的分类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二 共同语 共同语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 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决定 于经济 政治 文化的条件 汉语的共同 语是普通话 其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 三 共同语的规范 语言的演变和语言的规范 汉语规范 化问题 认识语言的统一和社会发展 变化的关系 以及这种发展 与语言规范化的关系经 课堂讲授 3 第九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一 借词 借词不同于意译词和仿译词 汉语结构 的特点对词语借用的影响 二 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 语言系统的排挤与替代 语言一 融合是不同语言系统的排挤 和替代 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一 条重要途径 二 语言融合的原因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一种语言在 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 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 融合的过程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 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 课堂讲授 3 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从双重语言现象 到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第三节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 混合语和国际辅助语 第十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 语音发展的线索 方言差异的比较 古今诗韵的区别 不同时期的借词的语音考订等都是研究语 音发展的重要线索和途径 汉语方言的复 杂性和浩繁的书面文献资料是研究汉语演 变的丰富 矿藏 二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汉语浊音清化的规律 音变规律的特 点 三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 组合规则的发展 古今语序的差异和语法组合规则的演 变 二 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变 化 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三 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类推在语法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 词语的替换 三 词义演变 词义的扩大 缩小和转移 了解语音 语法 词汇和词 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课堂讲授 3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 徐通锵 基础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 罗常培 王均 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4 贾彦德 汉语语义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 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6 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古代文学 开课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课程编号 052102101211 课程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 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编者 袁行霈 袁世硕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99 年版 2002 年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先秦两汉文学 阐述中国文学渊源久 成熟早以及与西方文学的差别等要点 了解 和掌握以下内容 神话与上古歌谣 诗经 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史传散文 楚辞 两汉辞 赋 两汉散文 汉乐府诗与汉末文人诗 主要揭示作品的艺术性及其成因 2 魏晋南北朝文学 阐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 也是确立了以文人 文学为主体的时代 文学审美价值的自觉以及文学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构成了这一阶段文学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 东晋文学 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 北朝文学 隋代文学 考试形式 闭卷 授课内容 细化到章 节 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指传统 讲授 讨 论 多媒 体教学等 学时 分配 第一章 先秦文学 一 先秦文学的特点 1 文明的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2 文学的起源与文学的两个源头 二 神话的定义 几个著名的神话 开天辟地 始祖神话 了解先秦文学的特点 了解神话的思维特征 文学意义 讲授 4 洪水神话 部落战争神话 太阳和月亮的神话 三 神话演变的历史顺序 四 神话的思维特征 五 神话的文学意义 小结 中西神话的不同 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诗经 一 关于 诗经 成书的几个问题 1 产生的时代 2 产生的地域 3 采集和编订 二 从 诗 到 经 1 赋诗言志 2 孔门诗教 3 三家诗和毛诗 三 风雅颂赋比兴 1 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 2 风雅颂的基本内容 3 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 赋比兴 四 诗经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 诗经 的分类 诗六义 表现手法 讲授 提 问 6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一 尚书 与 春秋 二 左传 1 左传 概说 2 左传 的思想倾向 3 左传 的艺术成就 三 战国策 概说与 战国策 的艺术成就 了解 春秋 笔法 三 传 左传 的文学成 就 讲授 讨 论 练习 6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论语 1 论语 的编定 体例 篇数及流传情况 2 孔子的主要思想 3 论语 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老子 庄子 一 老子 概说 二 庄子 1 庄子其人其书 2 庄子的思想 3 庄子 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孟子 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其他子书 了解 庄子 孟子 的艺术特点 讲授 讨 论 6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二 楚辞 的两种含义 三 关于屈原有无其人的争论 了解屈原的生平 楚辞 与楚文化的关系 屈原 作品的艺术特征 讲授 讨 论 4 四 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五 离骚 和 九章 六 九歌 七 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及西汉的散文 了解主要的作家作品 略讲 2 第二章 汉代的辞赋 一 赋的旧调与新体 二 赋的体式特征 三 劝百风一 了解辞赋的来源 体式 特征 讲授 4 第三章 司马迁与 史记 一 司马迁的生平 二 史记 的艺术特征 三 史记 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 史记 创造性 讲授 提 问 讨论 4 第四章 汉代的乐府诗 一 乐府的含义 二 乐府的分类 三 孔雀东南飞 和 陌上桑 了解汉代乐府诗的体制 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 3 第五章 东汉文人诗 一 五 七言诗的进展 二 以五言诗为主的文人诗歌的初步兴盛 三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1 古诗十九首 的思想内容 2 古诗十九首 的艺术风格 四 文人五言诗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背景 古诗十九首 的作者群体 艺术成就 讲授 讨 论 练习 3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总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一 文学意识的自觉 1 文学批评的繁荣 2 文体的分类 文 笔的二 分 金楼子 美学特征的划分 3 文学成为独立的 学科 南朝宋文帝四馆 文学与儒学 玄学 史学 后 汉书 立 文苑传 萧子显 南齐书 设 文学传 二 文学集团的活跃 利 弊 三 追求美的创造 1 追求 新变 2 题材的开拓 田园诗 玄言诗 山水诗 宫体诗 边塞诗的初步出现 3 体裁的发展 诗的时代 五古 五言绝句 五律大 体成型 七言以及两大分支 七绝和七律雏形 其他体 裁 骈文 辞赋 小说 史传 散文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总 体特点 讲授 2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一 建安文学的背景 1 社会的动乱 2 经学的衰落 二 建安风骨与 诗赋欲丽 三 建安文学的影响 了解 文学的自觉的时 代 的特点 建安风骨 与三曹七子的诗文创作 讲授 4 第二章 正始文学 一 正始文学的时间范围 了解 正始之音 与 正始文学 阮籍的 讲授 2 二 正始文学的背景与时代思潮 三 阮籍 1 阮籍的 咏怀诗 2 阮籍 咏怀诗 的艺术特点 四 嵇康 咏怀诗 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西晋文学 一 晋初作者 二 太康诗人 了解太康文学的特征 作家 讲课 2 第四章 陶渊明 一 陶渊明的生平 二 陶渊明的思想 三 陶诗的艺术成就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思 想 陶诗的艺术风格 讲课 讨 论 4 第五章 谢灵运 鲍照与诗风的新变 一 谢灵运 二 鲍照 了解鲍 谢诗的特点 讲课 2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文学 一 四声的发现与永明体新诗 二 萧氏家族与文学 三 宫体诗的特点 主要作家 四 陈代文学 了解永明体 宫体诗的 产生背景 特点 讲课 讨 论 2 第七章 北朝文学 一 北朝文学的特点 二 庾信 1 庾信的生平 2 庾信前后期的创作特点 了解庾信作品的艺术特 点 讲授 2 第八章 骈文 一 骈文 释义 今文 今体 二 四六的各种句式 三 虚字的运用 四 对偶形成的心理基础与汉字的特点 五 六朝 骈文的广泛运用 骈散的消长 拉锯战 六 对骈文如何适当评价 掌握骈文的体式特征 讲授 练 习 2 第九章 南北朝民歌 一 南朝民歌 1 吴歌 西曲流行的原因及其地域 2 吴歌与西曲的体式 内容及其特点 3 解析 西洲曲 修辞特点 二 北朝民歌 1 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的融和 2 北朝民歌的内容 3 北朝民歌的来源 汉人 少数民族民歌的汉译 等等 4 解析 木兰诗 艺术成就 刚健含婀娜 的风格 5 北朝民歌与南朝的差异 结论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绝句的起源 了解魏晋南北朝乐府民 歌的特点 差异 讲授 2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 小说的概念 二 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 三 搜神记 1 搜神记 的主要内容 2 搜神记 的艺术 3 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四 世说新语 1 世说新语 的编纂与体例 2 世说新语 的主要内容 3 世说新语 的艺术特色 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兴 盛的原因 志怪与传奇 小说的特点 主要作品 讲授 自 行阅读 2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 顾颉刚编著 古史辨 第三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2 闻一多 风诗类钞 诗经新义 诗经通义 均见 闻一多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3 年版 3 朱自清 诗言志辨 见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上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4 张西 诗经六论 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5 陈子展 国风选译 雅颂选译 二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合成 诗经直解 1983 年 版 全书分译文 汇注 解题三部分 汇注集前人尤其是清朴学大师的成果 并采近人新见 解题力求切近诗本义 6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 中州书画社 1982 年版 7 向熹 诗经词典 修订本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8 褚斌杰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增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9 褚斌杰 楚辞要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0 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1 葛晓音 汉唐文学的嬗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12 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13 傅刚 昭明文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版 古代文学 开课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课程编号 052102101213 课程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 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编者 袁行霈 袁世硕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阐述唐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期 诗歌艺术获得空前的发展 唐诗是一代之文 学 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 就唐代文学的发展而言 一般分为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四个时期 了解并掌握文学史上的大家 名家 如李白 杜甫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白居易 李 煜等 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并解析其艺术特点 阐述宋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宋诗另开一代诗风 词成为一代之文学 宋诗 宋词都建 立了新的审美范式 就宋代文学的发展而言 本时期又分北宋文学与南宋文学两大部分 了解并掌握宋诗风格的形成 唐诗与宋调的两种范式的比较 渊源关系 宋词的美学风格 词与音乐的关系 宋代发展的几次重大的标志性变化 宋代的散文创作与文论 从文学的体式入手 揭示文本之间的关系 解析文学递变的规律 阐释文学与文化之间 的关系 应当是本学期教学中应当注意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考试形式 闭卷 授课内容 细化到章 节 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指传统讲授 讨论 多媒体 教学等 学 时分 配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初唐诗坛 一 隋朝与南北文学的合流 二 绮错婉媚为本 的 上官体 三 四杰在唐诗史上的意义 五 杜审言 沈宋与律体的定型 六 陈子昂与唐诗方向的端正 七 春江花月夜 与 代悲白头翁 重点了解四杰 陈子 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 讲授 2 第二章 盛唐诗人群体与诗派 一 王维的生平 安史之乱 40 岁为分界线 划为 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审 美特征 重点讲解王维 的诗 讲授 自学 2 二 王维诗歌的 诗中有画 三 边塞诗 学生自学 李白 一 李白研究的现状 二 李白与盛唐文化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 生平的重点 1 李白的籍贯问题 2 供奉翰林与 赐金还山 3 从永王李璘东巡 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思想的结合 功成身退 的 意识 四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了解李白诗歌的审美 特征 讲授 讨论 4 第四章 杜甫 一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 奉儒守官的传统家庭 2 从开 天盛世到 安史之乱 二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 杜诗 沉郁顿挫 的艺术风格 2 关于杜诗 诗史 性质的特色 3 关于杜诗技巧等问题 4 关于 李杜优劣论 以及杜诗的影响 三 大历诗风略讲 掌握内容 追慕盛唐的心理与 气骨顿衰 的特征 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 风格 精讲 略讲 4 第五章 韩孟诗派 一 韩孟诗派的形成 1 强调 不平则鸣 与 笔补造化 2 奇险之风 鲜明的创新色彩 二 韩孟的艺术风格 韩愈与孟郊的诗歌 都具有 以丑为美 和奇险巉 刻的艺术风貌 但韩愈诗更加奇险狠重 孟郊诗则更 偏重于寒瘦冷峭 三 李贺与其他诗人 四 刘禹锡与柳宗元 了解韩愈诗歌的艺术 风格 创新与不足 讲授 讨论 3 第六章 元白与新乐府 一 新乐府的发展及其评价 二 白居易的诗歌分类 通俗浅显 干预政治的 讽喻诗 又有流畅华美 风情浓郁的 感伤诗 闲适诗 与 杂律诗 三 白居易的 长恨歌 与 琵琶行 四 讨论 一篇长恨有风情 该如何理解 五 元白诗的不足 浅 切 尽 露的倾向 也有不足之处 了解元白诗歌的艺术 风格 讲授 2 第七章 晚唐诗歌 一 杜牧的咏史诗 兴衰盛亡的历史感慨 二 许浑等人的咏史诗 时代的感伤缩影 三 李商隐 1 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与情调 2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对追求诗美的刻意追求 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 凄艳浑融的艺术风格 四 其他诗人 晚唐三派 1 温庭筠 韩偓 吴融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爱情 题材与艳丽之风 2 皮日休 陆龟蒙 司空图等人 避世心态与淡 泊与淡泊之风 3 郑谷 罗隐 司空图等人 离乱之感与现实讽喻 对 新乐府 的精神的继承 了解晚唐诗发展的总 体趋势 向齐梁回归的 趋势 浮艳之风再度充 斥唐末五代诗坛 了解 小李杜 诗歌的艺术 风格 讲授 4 第八章 韩愈 柳宗元与散文文体改革 一 散文改革的原因及实质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中唐社会社会危机 要求文 学自觉地为政治改革 散文发展的 之 字型运动 由散到骈再到骈散结 合 不是重复秦汉古文 而是一种新的发展 二 韩柳的理论主张 文道合一 惟陈言之务去 文从字顺各识职 三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征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特征 了解散文改革的内容 及韩愈 柳宗元的历史 作用 讲授 2 第九章 唐传奇 俗讲 变文与晚唐五代词 一 唐传奇 1 唐传奇发展的原因及其三个阶段 2 有意写小说 及唐传奇的诗文化 口语化 二 俗讲与变文 1 俗讲 佛教讲经与教义的故事化 2 变文 三 晚唐五代词 1 温庭筠 韦庄与花间词派 2 李煜和南唐词人 了解唐传奇 俗讲及 晚唐五代词的作品特色 讲授 2 第五编 宋代文学 一 社会历史概况 二 文学发展概况 宋代诗词的创作在宋代获得长足进展的原因 以及 主要流派和成就 介绍宋代诗文创作成就 使学生了解宋代社 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 况 讲授 2 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了解宋初诗文革新的 实质 欧阳修诗文创作 讲授 2 一 宋初诗歌三体 白体 晚唐体 西昆体 二 诗文革新的政治 文化 学术背景 三 欧阳修的核心地位和贡献 四 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 1 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 欧阳修的散文 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开创了一 代文风 3 欧阳修的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五 诗文革新的重要参与者 苏舜钦和梅尧臣 六 王安石的诗文 半山体 或 王荆公体 的实绩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和柳永词的新变 一 晏殊和欧阳修的词 二 范仲淹和 古今一大转移 的张先词 三 柳永词的新变 1 词调的创新 2 词体的开拓 3 白描和铺叙的手法 了解宋初诗文革新的 实质 欧阳修诗文创作 的实绩 讲授 讨论 4 第三章 苏轼 一 生平和思想 少年时母亲的教育 对待变法革 新的态度和转变 政治上的不幸遭遇 任地方官时的 德政 儒道佛杂揉的思想 庄禅浸润的性格 二 多样化的诗歌风貌 三 对词体的创新 四 苏轼的赋 文 了解苏轼宋代文学最 了高成就的代表 又典 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 精神 讲授 4 第四章 江西诗派和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 1 生平和创作道路 2 黄庭坚的诗歌 山谷体 或 黄庭坚体 3 陈师道与黄庭坚并称 黄 陈 二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了解江西诗派的特点 对宋代及后世诗歌的影 响 讲授 2 第五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 黄庭坚与晁补之的词 北宋中后期 词的创作的繁荣 苏门文人中黄庭坚 晁补之词风最接近苏轼 二 晏几道的小令 经晏几道之手 小令的抒情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三 秦观 古之伤心人 的 作家歌 四 风格独特的贺铸词 五 周邦彦 1 周词的题材 2 周词的主题 3 周词的感情基调 4 周词的艺术风格 在章法 句法 炼字和音律 等方面的特色 5 周词的贡献和影响 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 的发展趋势 掌握周邦 彦词的特点 讲授 2 第六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 李清照 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 艺术成 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1 李清照的词 别是一家 说 2 李清照词内容和主题 3 李清照的抒情艺术 4 李清照散文和诗歌的成就 5 李清照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 二 朱淑真 断肠集 三 张元干与其他爱国词人 了解南渡前后词风演 变的成因 李清照词论 词的艺术特征 讲授 2 第七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一 陆游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经历 二 陆游的文学成就 1 广阔的题材和浓郁的诗意 2 越悲凉的爱国情思 3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4 陆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 陆游的爱情词 四 杨万里和范成大 成斋体 与 活法 了解陆游诗歌的特色 讲授 讨论 4 第八章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一 辛弃疾的生平 二 辛词的内容 三 辛词的特色 词中之龙 1 对词境的开拓 2 对词体的熟练运用 3 以文为词 4 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5 辛词对比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6 辛词的语言 辛词的影响与辛派词人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 英雄的一生 词的特点 讲授 2 第九章 姜夔 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一 姜夔 1 生平简介 2 姜夔词 骚雅清空 的特色 二 吴文英 自成一家 自我意识的流动结构全篇 三 受姜夔影响的史达祖 王沂孙 周密 张炎等 四 蒋捷 了解姜夔 吴文英词 的雅化特征 讲授 1 第十章 南宋的散文 四六和辽金诗歌 一 简介朱熹的诗文 文学批评观 二 简介严羽 沧浪诗话 灵诗派与江湖诗派 三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 英雄与遗民 了解南宋散文 四六 特点 辽金诗歌特点 建立多民族文学观 讲授 1 1 文天祥 2 谢翱 3 汪元量与 宋亡之诗史 4 宋末其他遗民诗人 辽金文学 1 辽金文学概说 2 元好问的诗 词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 王力 汉语诗律学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 2 禇斌杰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3 龙榆生 中国韵文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4 王运熙 乐府诗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5 王运熙 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6 葛晓音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7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 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华书局 2003年版 9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0 启功 汉字现象论丛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古代文学 开课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课程编号 052102101215 课程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 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 编者 袁行霈等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0 年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阶段的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研究中国元明清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文学 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 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 及其在 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作用 介绍 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 思想 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 品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元明清文学发展情况的基本认识 对元明清文学的 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 规律有较为全面 系统的认识 并对代表作家 重要作品的思想 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 独 立阅读 分析 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提高民族自豪感和 爱国情操 以及审美素质 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考试形式 平时课堂表现 15 分 课程论文 35 分 期末考试 50 分 授课内容 细化到章 节 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指 传统讲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元代文学 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论 介绍元代历史文化背景 介绍元代 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范畴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二节 关汉卿及其戏剧 介绍元杂剧重要作家关汉卿的生平 创作情况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三节 王实甫及其 西厢 记 分析元杂剧经典作品 西厢记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元杂剧其他作家 介绍白朴 马致远等重要杂剧作家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元代南戏 介绍元代另一剧种南戏的基础知识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明代文学 介绍明代历史文化背景 梳理明代 传统讲授 讨 2 学时 第一节 明代文学概论 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范畴 论 第二节 明代诗文 介绍明代诗文发展情况 评介重要 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三节 三国演义 使学生理解 三国演义 的思想内 容 艺术特色 成书过程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四节 水浒 使学生理解 水浒 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成书过程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五节 西游记 使学生理解 西游记 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成书过程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六节 明代戏曲 介绍明代戏曲发展情况 评介重要 作家作品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清代文学 第一节 清代文学概论 介绍清代历史文化背景 梳理清代 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范畴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二节 清代诗文 介绍清代诗文发展情况 评介重要 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三节 蒲松龄及其 聊斋 志异 使学生理解 聊斋志异 的思想内 容 艺术特色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四节 吴敬梓及其 儒林 外史 使学生理解 儒林外史 的思想内 容 艺术特色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五节 曹雪芹及其 红 楼梦 使学生理解 红楼梦 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六节 清代戏曲 介绍清代戏曲发展情况 评介重要 作家作品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第四章 近代文学 略讲 引导学生自习 介绍近代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范畴 分析近代文学的新质新变 传统讲授 讨 论 2 学时 学习参考书 注明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 袁世硕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 现代文学 开课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课程编号 052102101367 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 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 分 推荐使用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编者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98 年 7 月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了解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特征 流变 2 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