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可编辑).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9028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教育基础知识第一部分 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 识记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1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3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二 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1原始教育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三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较强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4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征 全民化 终身化 多元化 民主化 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有西方的如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的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等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韩愈的师说等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4教育理论发展阶段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白板说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二是教育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卢梭还把教育划分为婴儿时期的教育02岁儿童时期的教育212岁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和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四个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来由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人兴趣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康德杜威等哲学家的教育学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该大学规定每位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先后于17761777学年和17861787学年讲授教育学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他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他还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就是根据某一种教育理想进行的教育试验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就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他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学要有自身的概念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统一性赫尔巴特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学的独特性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杜威的教育思想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实用主义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段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1现代社会是生产社会化社会2现代社会是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现代化社会3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社会4现代社会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5现代社会还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2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3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紧密联系4终身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实现5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6教育技术现代化7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8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9现代教育日益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 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1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2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3有独创性4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5 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国会1994年的教育目的如下1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2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3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学生学会思考为做负责任的公民或进一步学习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准备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1我国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机制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1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1年间在军事管制的条件下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制2校长责任制1952年学校走上正轨后教育部和政务院先后发布指示规定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应全面负责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7年整风反右4当地党委及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60年代初5革命委员会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革命委员会制是一种混乱不堪的领导体制学校party政机构全部瘫痪学校管理混乱6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教育部重新规定中小学实行party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party支部讨论决定执行决议时实行分工负责7校长负责制为了提高现代学校效能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从此校长负责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三运用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1主题统揽策略 2 个性塑造策略3传统拓展策略4分步推进策略5重点突破策略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负责制从理论上讲应当包含以下几点基本内容并需在实践中努力贯彻1校长全面负责2党组织保证监督3教职工民主管理四教师与学生 一 识记1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职业角色1学者和学习者2知识传授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教师职业特征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1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保险期的带薪休假 5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 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进行划分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1新手阶段实习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属于这个阶段2高级新手阶段 一般地具有二三年工龄的教师处于这一阶段3胜任阶段大约工作3-4年后可以达到这个水平4熟练阶段大约进入第5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了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教师至少积累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个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达到专家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第二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第三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第四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4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1政治素质校长的政治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政治的素质一是微观政治的素质2品德素质品德主要指品味和道德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味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层次追求的人校长在道德方面应努力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实事求是等3业务素质校长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二是教育教学素质三是管理才能4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是担任校长的基本要求还要求校长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校长要能够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敢于决断竞争开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这也是优秀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5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1学生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学生群体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同辈文化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法上享有的权利有 1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根据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 遵守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规律主要表现为1学生成长的不平衡性2学生成长的顺序性3学生成长的阶段性4学生成长的个别差异性四个方面 二 理解1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学校也就出现了独立职能的教师2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3校长的地位和作用1政治方面校长在学校政治生活中主要担负三种职责协调权限创造舆论以及调解冲突2文化方面校长在学校文化方面的最根本作用是价值领导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看校长应当发挥三种作用深刻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理念创新3环境方面校长在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领导学校发展赢得外部机构的认可以及整合资源4管理方面管理是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基本作用这里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等资源的组织和协调1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2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3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第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五课程 一 识记1课程概念 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general principles基本观念fundamental ideas和基础概念basic concelts换言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观念基础概念但这些原理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被综合成概念结构的结构课程一般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学问化教学内容必须由来自学问的知识构成因为只有学问才能以教授的方式提示知识二是专业化结构课程反对教育内容的相关化融合化反对学科的综合而强调独立的专门的学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结构因而只能采用专业化的方法三是结构化结构课程理论强调结构性地掌握知识即以构成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探究形态为中心组织各门学科的知识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周期性整体性个性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学生个性发展的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5教学的教育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同样我也不承认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能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推动了手段的目的学生在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的各种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贯彻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时必须的问题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6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7有效教学的原则及理解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切性差异教学与统一要求相结合指导学生自我组织学习2以学科内容为载体明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控制教学难度与速度讲述清楚明了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习时间最大化3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有效交流4以学生良好状态为保障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采用合理的管理监控维持形式 三 运用1教师应如何备课如何组织学生复习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讲究方法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在复习时要把学过的知识总结成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复习方式要多样化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3发展教学论掌握学习论范例教学论最优化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1发展教学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发展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赞可夫提出发展教学的五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同学包括最差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的发展是指智力发展他主张通过改变教材的质与运用发现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2掌握学习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掌握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姆在布鲁姆看来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亦即人人都能学习这种理论以掌握为学习目标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与形成性评价为基础以即时反馈与矫正为保障以充足的学习时间为条件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进行教学从做好教学准备与提高教学的质两个方面来保证教学效率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3范例教学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范例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克垃夫基和瓦根舍因所谓范例就是指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范例教学就是用这种例子去教学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抽象出相关的范例并通过这种范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三四五即三个性三个统一四个阶段五个分析三个性是指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三个统一是指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学生与教材的统一四个阶段是指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性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即个类规律体验四个阶段五个分析是指基本原理分析智力作用分析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分析内容特点分析4最优化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从特定的标准出发有科学根据地进行探索选择并实施这种场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案具体做法分三步1选择经验把所有导致过最佳结果的方案都找出来并进行优化选择形成一个最优的教学体系2优化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揭示教学最优化的原理3还原将这些最优化的经验还原到教学实践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标准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的发展二是时间标准教师和学生遵守学校规定的课堂教学与家庭作业时间与定额为了达到这两个标准必须运用下述六项措施1综合规划并具体落实各项教学任务2依据教学大纲分出教学重点3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手段4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实行区别教学5调查修改教学过程提高活动效率6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时间消费的合理性4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1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具体分为学生现有背景分析策略教学内容分析策略和教学目标的表述策略三个方面分析学生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二是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内容分析一是建构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二是确定知识点三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做到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必须限定规定学生达到的最低目标2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实施前应该考虑教师自身条件教学条件的分析以及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的选择五个要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做两件事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提供教学实施的效率要注意1重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2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体作用3树立现代效率观3课堂管理策略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要注意如下一些基本问题1让学生知道教师随时随地知道他们的每一个行为2同时处理不同的事件3使分段教学活动的运作顺利进行4始终维持全体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5营造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6惩罚某一个学生时避免产生涟漪效应七学校德育 一 识记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和保证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德育过程本质结构与基本矛盾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育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教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德育原则概念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的途径1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学生会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我爱我活动方式的总和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二 理解1德育的目标确定依据我国初级阶段中学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初级阶段中学的德育目标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劳动观念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思想品德形成基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一般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教育性活动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1个人特质2家庭3教育4惩罚与奖励5校风6大众传媒和舆论3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德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共同努力来控制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正确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4德育的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学生会及其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1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内容和形式课外校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具有自愿性灵活性与实践性等特点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等课外校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三是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等4团队学生会及其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共青团活动的内容包括教育类活动生产类活动科技类活动公益类活动组织类活动文娱类活动和体育类活动学生会活动内容包括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形式有团日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其中团日活动是最有团味的活动三运用1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解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2运用德育基本理论分析新时期德育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方法八班主任工作一识记1班集体概念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三运用1运用所学班集体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2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解班集体及班主任基本理论和观点九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一 识记1教育研究的内涵性质类型1教育研究的内涵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2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究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验证性3教育研究的类型根据研究任务不同教育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根据方法上是否关心对象的数量变化要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2教育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定量研究是基于数字和量表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量研究就是用数字和量表来描述现象3教育改革含义作用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改革的作用表现为教育改革使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水平跃升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数大幅加教育体制和结构灵活多样 二 理解1教育研究发展趋势1科学实证取向教育研究的自身嬗变2人本主义取向教育研究的崛起3实践取向教育研究的复兴4整体系统观取向的教育研究5未来取向的教育研究6跨学科取向的教育研究2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3掌握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叙事随笔等反思性质性研究方法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盥洗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心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4了解国外教育改革背景和趋势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6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5理解国内教育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背景了解国内近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具体进展情况1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与背景2了解国内近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具体进展情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课改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以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次课改各门课程均呈现出强烈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对每一生命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 一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旧课程观过度偏重于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统一化要求作为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教育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而作为课程目标的消极实施对象学生更是置于一种毫无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狭小的教学空间双方互被课程工具化和功利化有鉴于此课改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鼓励课程生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建设性教学策略其中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 二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在传统课程高度封闭工业流水线一般的课程进展中教师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均需依赖事先的规定而无任何修正的必要和可能这样因排斥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可确定性因素而导致对课程主体师生双方的创造性能量的抑制而今纲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则要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有可能使同一学科内容在不同课程主体参与和塑造下呈现出个性化的课程形态在这种课程境界中教师摆脱了课程计划和目标的执行人角色而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潜智潜能的多向发散学生则以生命体验的融入而激活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并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 三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课改前教学的过程往往是重认知而轻育人致使课程运作与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与学生情意要素和谐健康的发展相疏离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换言之课程核心要从文本课程转向体验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即从教科书教学计划和大纲而转向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感受领悟这一心灵过程而不能将人从课程上剥离出来这样最终学生摆脱了因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的这种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自我回归心灵超越了从教师手中承受知识这种直观外在的线性关系而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2依法执教的标准或要求1知法懂法前提2规范地遵守教育法律法规3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师职责4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坚决同违法行为做斗争3教师侵权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1依法执教的意义1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2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3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的必需2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表现特征1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第一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第二侵犯学生的入学权第三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第四随意开除学生此外还有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侵犯学生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延误学生录取通知书的发放等2侵犯学生的人身权第一侵犯学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这类侵害主要是由体罚或变相体罚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案例以及学校教师的不作为侵权等造成的第二侵犯学生的肖像权名誉权第三侵犯学生的人格权第四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侵害学生人身自由的表现形式有非法拘禁和限制学生非法搜查学生非法限制学生表达自由的权利等第五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故意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学生信件披露宣扬学生自身及家庭成员的资料提供学生成绩的方式不适当等第六性侵害其中最主要的性侵害案件是强奸和猥亵儿童3侵犯学生财产权损坏学生财物非法没收学生物品乱罚款乱摊派推销商品等4侵犯学生著作权中小学生的作文也是作品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5不作为违法侵权第一对学生身体状况关照不力第二教师对生病或者受伤学生救护不力第三在履行职责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第四学校活动组织失职第五饮食安全事故第六未及时向学生监护人履行告知义务3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1一般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违反教育法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构成此项违法责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主观上是故意的第二客观上要有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后果二是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违法行为三是品德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违法行为2凡有上述三种违法行为之一者应按以下方式追究实施违法行为的教师本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第一按现行教师管理权限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第二教师有上述违法行为中的后两种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和学生造成损害或损失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则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4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我国已经形成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行政法规等教育法规体系同时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两者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3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