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588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震四知原文(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 杨震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杨震小时候喜欢学习。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专人东莱郡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拆分词条 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目录作品原文 1. 与朱元思书 划分注释 1. 通假字译文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2. 倒装句 3. 对偶句作品鉴赏 1. 意境美 2. 志趣美 3. 语言美 4. 结构美 5. 中心思想作者简介 1. 人物生平 2. 文史成就 3. 史籍记载 4. 作品一览 5. 与朱元思书素描相关练习 原文结构分析作品原文 1. 与朱元思书 划分注释 1. 通假字译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2. 倒装句 3. 对偶句作品鉴赏 1. 意境美 2. 志趣美 3. 语言美 4. 结构美 5. 中心思想 作者简介 1. 人物生平 2. 文史成就 3. 史籍记载 4. 作品一览 5. 与朱元思书素描 相关练习 原文结构分析 作品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n)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ng)成韵。蝉则千转(zhu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l)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n)世务者,窥(ku)谷忘反。横柯(k)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划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吴均(469520),字叔庠(xi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从:顺,随。 (3)俱:全,都。 (4)净:消散尽净。 (5)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6)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7)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8)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绝:独特 (10)皆:全,都。 (11)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急流的水。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译为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6)嘤(y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7)蝉则千转(zhu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8)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29)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 (34)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7)见:看见。日:太阳,阳光。 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zhu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意为返回。 有时见日 见:通“现”意为显现 文段烟雾都消散了,没有一丝风,天空与山一样的颜色。乘船随江流飘荡,任意向东向西走。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 水都是青白色的,并且千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块,可以看到水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比箭还快,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树透着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往高处远处生长,争着往高处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小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则长穷不断地叫,猿则不断地啼。那些极力追求功名的人,看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那样昏暗;稀疏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透显阳光。 古今异义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窥:古义:看,观察,侦探。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 2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 直视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 词类活用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上的意思) 特殊句式省略句“(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中心思想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也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人物生平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受荣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西亩受荣村)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诗中常借自然景物以抒其愤懑抑郁之情。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与朱元思书素描作者:曾冬 这时候,风如一些玩累了的孩子,安静地倦伏在两岸的叶子上。比梦还要缠绵的尘烟,也被午睡的风收拾得干干净净。青山一身翠绿,比天空更纯净。那些落花的往事,已随春天埋进了记忆的河床。天静,山空。这个夏日的午后,时光似乎已经停憩。 一叶小舟,是阳光的鳞片,在江面上任意飘浮。或西或东,或左或右,没有什么,可以束缚它自由的方向。内心的河流啊,随思绪一路颠簸,淌过了黑暗的腹地。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余里水路。目光所及的江南,被温柔的流水一一抚摸。奇峭的山峰是大地闪电般的长剑,披着阳光的金缕玉衣,守卫在季节的入口。水透明地奔跑在岁月逶迤的唇齿间,送走和迎来一个个明明灭灭的日子。山奇,水异,天下独此,可以收藏起所有的花朵和语言。 青碧如玉的江水是那位浣纱的女子清澈的眼睛吗?让每一个爱慕的少年,在梦境里游过你青青的发际,即使是千丈之外,依然可以看到心底的纯洁!那些流浪的鱼儿,现在终于可以找个理由安静地游走在爱的边缘,生命的潮水,迷失在青春的期盼里。只有那些细小的卵石,如手指上的钻戒,铺垫在河底,闪着幸福的光华,在一些惊羡的目光中,清晰可数。 而湍急的流水,是一束飞翔的箭,疾行在空旷的风中,阳光来不及收拢金色的羽衣,纷纷受伤,跌落在一团水珠的惊叫声里。江浪粗暴的表情暴露无遗,随便抓起一堆阳光的碎片,像一匹发疯的马儿,一路狂奔,不再回首。 雾霭悄悄地爬上了两岸。拥挤的树像一些怕冷的孩子,把一身苍翠的绿衣,紧紧包裹在挺拔的身躯上。一只鸟飞过,竟没有找到一枝歇息的手掌。山峰争相向蓝天表达爱意,顺着地势努力地伸出手臂,和流云打着招呼。成百上千的山峦,层层叠叠横亘在苍鹰的目光下,等待天空的亲吻。谁,将是今夜最幸运的王子? 一带清泉从山间挤出来,挂在一岫白云的腰上,然后,一落而下。几方青石张开双手,却还是没有接住大山的心事。只好用清越的声音,录成一盒绝密的交响,嘱咐山风带给船上消遥的诗人翻译。一只鸟不甘寂寞地叫了,又一只鸟叫了,那些飞来飞去的翅膀,诵颂过一页又一页的梵文,葱茏的山间,被一群禅意的小鸟重新拉回寂静。 一只蝉潜伏在枝条上,低声嘀咕一阵后,再一次撕坏了安祥,一波又一波嘶哑的声音,像暗器一样击伤了每一片宁静的叶子。安睡的猿群也被吵醒了,呼朋唤子地在树枝间蹿来蹿去,啼声响彻山林,不绝于耳。 多么美好的场景啊!尘世间的纷扰,被一条河流洗涤得干干净净。那些热衷权势的人,在群峰面前,也不得不平息自己追逐功名的心;而那些被世俗所累的人,看到幽谷清泉,流连忘返,是不是也想遁迹山间,让一生,从此平静?其实,生命就这么简单,一滴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淹没所有的疼痛和光荣。 遮天蔽日的枝条横住了天空的道路,白昼在昏黄的柯槾中穿行;一颗心在忽明忽暗的历史中,能载动一条思想的河流吗?阳光终于找到了前进的缝隙,疏条掩映下,一切又聚集在跌落的光亮上。一千多年前的那个下午,那些小小的光芒是否点燃了诗人内心的火焰? 在读唐诗素描博客时,偶然发现了曾冬的这篇文章,它以另一种方式阐释了吴均的名篇,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关练习(一)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2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 直视无()急湍甚()负势( )上 互相轩() 嘤嘤成() ()飞()天 经纶( ) 窥谷忘() 横柯上()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_ (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 嘤嘤成韵:_ 2第二段加斜体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答:_ 3第三段加斜体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答:_ 参考答案: (一) 1pio tun lng zhun yun ln 2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3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 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原文结构分析水: 缥碧:见底清澈 游鱼:直视无碍清澈 急湍甚箭:猛狼若奔水流湍急,(体现出)速度快 山: 高山:寒树 互相轩邈:千百成峰山的陡峭,(体现出)山多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视觉: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送东阳马生序 1. 原文余幼时即嗜(sh)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之怠(d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ji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ng)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咄(du),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曳(y)屣(x),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n)裂而不知。至舍(sh),四支僵劲(jng,多音字)不能动,媵(yng)人持汤沃灌,以衾(q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生皆被(p)绮(q)绣,戴朱缨(y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烨(y)然若神人;余则缊(yn)袍敝(b)衣处(ch)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n)稍(sho)之供(gng),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i),无冻馁(n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余,撰(zhun)长书以为贽(zh),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选自宋学士文集(又名文宪集) 译文我幼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地抄写。抄完后,跑着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的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填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自己的言辞脸色。我站着陪伴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解释;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是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拿被子围盖(我),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给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大概我的勤奋而且艰苦就像这样。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论辩,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注释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2余:我。 3嗜:特别爱好。 4无从:无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假借:同义复词。借。假,借用。于:向。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7弗之怠(d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赶过去。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 11加冠(gu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苦于。.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跑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提出。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3或:有时. 24叱(ch)咄(du):训斥,呵责。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 27俟(s):等待。 28负箧(qi)曳屣(y x):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箧:书箱。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ng)人:指服侍的人。 34汤:热水。 35沃灌:浇洗。 36衾(q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寓,寄居。逆旅,旅店。 41被(p)绮(q)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被,通“披”。 42朱缨:红色的帽带。 43腰:挂在腰间。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n)袍敝(b)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中:内心。口体之奉:指吃的和穿的。奉:供养。 49盖:大概。 50道:说,讲。 55诸生:指太学生。 56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57县官:这里指朝廷。 58廪(ln)稍:官家给的粮食。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59裘(qi):皮衣。 60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61遗(wi):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62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代指有学识的人。 63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64流辈:同辈。 流:平。 65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66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67谒(y):拜见。 68撰(zhun):同“撰”,写。 69长书:长信。 70贽(zh音至):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71夷:平和。 重点句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咄(du),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其欣悦,则又请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中心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文章背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文章体裁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以身作则,勉励马生刻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作者宋濂生平简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荒”一语激怒朱元璋致祸。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和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等。 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太史公。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荒”一语激怒朱元璋致祸。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宋濂像: 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 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后谥文宪。 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同义复词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 :浇洗 4.叱咄 :训斥,呵责 5.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2.之: (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2)突然 (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或 (1)有时(或遇其叱咄) (2)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 12.慕 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羡慕(略无慕艳意) 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倒装句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 作 状语 是状语后置 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问题研究1.对比作用 用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2.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3.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4.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自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5.作者并不因为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书声画创作一幅对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侧耳为学勤。 6.作者为什么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用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学习,有概括作用。 7.“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 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8.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衣食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馆里的富家子弟,而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 9.“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生读书的必备条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10.读完本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1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万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12.具体指出稳重的描写和议论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写:“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奇案功德姿态;“烨然若神人”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议论:“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点名虚心请教的好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点明段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表明段旨;“是可谓善学者矣”点明马生的为人;“余故道为送至难以告之”点明段旨。 13.对于刻苦勤奋、执着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有什么看法? 这种刻苦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之感? 作者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领悟要义,要义比单纯议论更感人,更容易被马生接受。(将自己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学习条件形成对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16.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A.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学者”应有怎样的品质? 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8.有关文章主旨的对联? 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 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 19.本文作者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作者的学习态度是嗜学,乐以忘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20.“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读后启示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2.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讲析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刘志豪)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与妻书原文1.段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3.段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