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8441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新课讲授导入新课: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4名首席科学家,带领44个课题组的200多名专家,经过4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同学们知道这项伟大工程使我国确切的历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吗?从2800多年推到4000多年前。这项工程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决了历史的悬疑问题。历史的发展也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例如在民国初年,我国考古学的严重落后,至使华夏文明的起源都有东来说,西进说等众说纷纭。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体年代吗?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吗? 可以说,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那么夏商周的国家运作机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学家钱穆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一谈到封建制度就觉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来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学习这一制度(西方是政党选举制度);户口调查制度,中国自周代以下,直到清代初期,都有户口调查一项;文武分职,军人不干政的制度,在中国又是古已有之,亦属中国旧制中一项优良的传统;宗教信仰,政教分离,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极少有因民间信仰冲突而酿成宗教战争的。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夏:原始社会末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20701600年, 那时已经出现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权力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商:商部落首领成汤于前1600年带领部落族人灭夏,又征服周围的小方国,这样以商部落方国为中心统治周围的小方国,建立了一个方国联盟(即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存在于前16001046年。 请考虑几个问题:1、假设你是商朝国王,你对本族部落和对其它部落小方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王权?(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就是商内部区域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其他方国的管理制度。)2、商与其他方国是什么关系?(从殷卜辞反映的情况看,殷王国与其他方国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特征:一方面是相互平等关系“比”,另一方面殷王国又凌驾于其他方国之上“令”,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其他方国交贡物,巡狩盟国,促裁争端,惩罚方国。控制力是有限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会发生战争。)3、为什么商朝充满神权色彩?(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征服的有限。殷人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氏族,其他方国还在图腾信仰的时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这种信仰的主观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战胜了方、土方、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显然比动植物图腾的旗帜是更有力的观念武器。殷王是占卜的主体,也是庙祭活动的主体。王既是人,也是神,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以神支配人,以神权强化王权,神权和王权合二为一就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封邦建国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周邦推翻殷邦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联盟周王国。就大局而言,周王国与殷王国的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换替:周由小邦上升为“共主”,殷由“共主”沦落为普通的邦国。可初建的周朝出现了动荡,周公平定了三监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才得以稳定局面。那么首先采取什么制度以克服商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呢?即分封制。不管哪一种制度,周王一个目的是巩固王权和本族势力。大家首先清楚西周的基本情况,大家有没有看过封神榜,在这部小说中,讲述的是周灭商的故事,那一个强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让你来治理怎么进行?当时没有先进的联系和交通工具,你可以做什么?(分封制)把什么进行分封?(土地和人民)提问讨论: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2、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受分封者的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迅即与既存的方国确立了联盟关系,后人将此一过程称为“褒封”。史记周本纪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当时,这样的方国极多,可见,所谓“褒封”不过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与既存的异姓方国建立一种名分关系,组成新的方国联盟。分封异性功臣贵族是为了奖赏其功勋,并使其继续为巩固统治效力;分封先代帝王后裔是利用先代帝王的名望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周王只分封异姓邦国,那便与商代没有两样了,他们的区别在于,与此同时,周王还“封建”了一批同姓邦国。周人为什么分封同姓方国?传统的说法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也与部族人口的不断衍生相关。)(内容: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诸侯要要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要继续分封。) 3、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开疆拓土,开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4、(选择)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必然结果。)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来源:新的生命诞生,自然就和他们的父母、长辈、兄姝、晚辈之间建立了同宗关系。“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相与之间,关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人类最初的权力是用强力取得的,是原始人群中的强者取得管理权,宗法制是人类告别动物时代的文明产物,是老幼有别、尊长有别、父子兄弟有别的产物。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黄帝时代是华夏族人口大爆炸时代,也是政治制度-宗法制社会管理方式的延伸爆炸时代,但是,随着人口的迅速扩张,完全自然的大宗管理小宗的宗法制已不能有效地管理华夏族,因为大宗不一定发展得最好,不一定最有管理能力,血缘关系的自然权力取得形式发生了变化,禅让制产生了,这就是尧舜禹时代。禅让制是承认华夏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内成员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的产物,或者说,华夏族成员品德既好,又有管理能力的人都可以当领导。禅让制是领导提名的代议制公推公选制度,由于推选范围的局限性,领导提名的局限性,随着华夏族人口群的进一步扩大,用禅让制取得领导权的方式,已不能使许多枝族信服,由于通讯和交通的限制,又不能建立民主选举制度,同为华夏族的各枝族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开始了,夏启第一个夺得最高领导权,宗法制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主要是确定继承权力的一种制度,如嫡长子继承制度等。这种继承制度由于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确定,划定等级地位,防止了同族对于权力、地位、财产的争夺。正是因为有了分封制,才会有宗法制,在讲述宗法制之前,先请同学们当一回青天大人,判决一件遗产案件。此案是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阅读后进行分析,爵位应该归妻子生的儿子,家业主要也留给妻子生的儿子,大儿子也能有一定的家业。从而让学生理解嫡长子孙继承法则,并理解这是因为分封之下的产物。 因最上层向下分封,下层为上层进行保障。你认为这种做法合不合理,如果是现在,刚才的遗产案又怎样判?(大小儿子和女儿平均分配,体现平等和赡养义务)。的确,在宗法制下,就是因为你是出生的不同决定你不同的命运,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也有人试图改变这样的现状,你知道有什么例子吗?(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二子,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而成为皇帝,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抢到皇位)虽然宗法制有不足之处,但他还是有很大作用,请你分析一下其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所以宗法制一直以来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提问: 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4、归纳说明宗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什么关系?(在周代,周天子(周王)为天下共主(中央最高领导人),王位(最高权力)由嫡长子继承,世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长。其庶子被封为诸侯,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以国名等为氏。诸侯之庶子被封为大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位,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族内为大宗,以官名、辈份、采邑名为氏。大夫与士的宗法关系同上。各级嫡长子都称为本家族的宗子,掌管全族的财权和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统治领地内人民。)(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5、宗法制怎样来维护?(贡赋与礼乐制度。) 6、讨论:西周的封国和商代的方国有何不同? 最后通过学习这些早期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早期的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同时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知识链接礼文化与礼治同宗不能通婚、男女有别、以及父父子子、夫妇等伦理上升为一种意识认同时,就成了礼文化,当礼文化上升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时,就成了礼制,当礼制强化为宗天下的社会管理(政治)时,就成了礼治。宗法制和礼文化是天生的一对孪生兄弟。礼文化是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宗法制也是以伦理为基础,伦理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礼治是礼文化作为宗法制政治制度指导思想的产物,即以规范化的礼制和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管理社会。礼治的内容我们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礼制和礼仪。礼制是内容,礼仪是表现形式。通过礼仪,我们可以描绘古人生活的画图:通过礼他们区别于动物,开始了文明,男女有别;通过婚姻他们传宗接代,枝族繁衍;在社会群体(国)内部礼尚往来,亲近友善,饮酒、游戏强身和生产练习;在社会群体(国)与社会群体(国)之间,互访、宴请、觐见和平共处;他们对死去的亲人怀念、崇敬、祭祀。)知识链接姓与氏原始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自然就是氏族部落。那么,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区分呢?这就是“姓”,不同的“姓”代表不同的部落;随着部落内人口的增加,子孙繁衍,弟兄又各自繁衍着自己的后代,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部落内部这些不同的后代之间又如何区分呢?这就是“氏”,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在宗法制文化中,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标识。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姓,最初是自己取的,稍后的姓则多数是赐予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国语晋语)“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国语晋语)随着人口的增加,时代的久远,后代与祖先的普系越来越远,得姓者越来越多,“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王力古代汉语P914)有的以受封的邑名为姓,有的以居住地名为姓,有的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有的以祖先的谥号为姓。以后,姓氏合一。知识链接宗法制与集体主义由于宗法制是分封管理,因此,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遭到处罚。因为宗法制有强烈的宗族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集体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本位主义的集体主义因素,这种管理在今天看来是最没有人权的。今天,个人主义已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个人的存在与集体的存在是有区别的, “一人做事一人当”。但是在当时,一族就是一个社会单元,这个单元是以集体主义为社会管理基本原则的政治单元。大宗对小宗的管理,受交通、通信的限制,鞭长莫及,它唯一的管理方式就是“族长负责制”。一族要求独立或者造反,都具有“家庭犯罪”的特征。因此,重罪,“族也”!这是受管理手段和管理条件的限制。在今天有些偏僻的地区,一户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可能邻居也要受到处罚。连坐制度的渊源大概于此。中国关于连坐制度的案例太多了,不能不与宗法制无关。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早在公元前2070年,夏朝奴隶制王朝就已经建立,但当时的政权机构保留着氏族公社的许多特点。商代国力相当强盛,但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西周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把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周王室与各诸侯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实力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发生动摇,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为了保证国家成为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秦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一)旧有统治秩序的破坏 1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阅读提示注意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关于东周王室窘迫情形的描绘,认识周王室与诸侯力量对比的变化,认识周王室与诸侯关系的变化,加深对“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一历史结论的理解。2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要点点拨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反映出宗法分封制度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政治体制走向崩溃,社会大变革时期已经到来。(二)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要点点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不被重视,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的控制权,经常以“尊王”为旗号邀集诸侯发动对有“僭越”行为的诸侯的战争。在此过程中,发动战争的强大诸侯事实上起到了号令诸侯的作用,他们往往通过会盟的形式迫使其他诸侯承认其“霸主”地位。这些强大诸侯名义上是“尊王”,实际上是从周王手中夺取对诸侯的控制权。(三)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要点点拨“王”本来是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各大国的国君改称“王”,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2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要点点拨卿大夫夺位,彻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统治秩序。3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要点点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发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打败对手,必须想方设法增强国力。而要想增强经济和军事力量就必须改革内政。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出发点是实现富国强兵,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变法的结果是逐渐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度。(四)秦国的强大及统一 1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要点点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秦国能够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2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热点链接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或部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变法使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因素为完成统一奠定了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乱使广大人民饱受苦难,结束战乱,完成统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实现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迅速发展,逐步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当是统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一)秦朝政权的特点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热点链接西周“天下共主”与秦朝“中央集权”的区别: 西周体制的特点是“亲贵合一”的国家组织原则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和国王。国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等级的尊卑高下。政治分权与财产分配相结合,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主要通过宗法分封制得以实现,没有形成官僚系统。 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各管理层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和主管机关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上下级官吏之间管理与服从的关系,职业官吏构成各级政府的实体。法律对官吏提出的各种要求,促进了官僚制度的进一步确立。(二)最高权力的归属1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称“皇帝”,并将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热点链接皇帝称号的由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个字,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要点点拨皇帝称号建立后,嬴政规定自己死后帝位传给子孙,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秦始皇”。(三)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热点链接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是,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过此职,故可以推断秦始皇统治时期是自掌军权。秦朝中央政府中实际存在的是“二公”。(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要点点拨在秦代“国家”和“皇家”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要点点拨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这一体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三、废分封,置郡县(一)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1郡县制的推行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热点链接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2郡县制的内容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置县长)、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要点点拨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二)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带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三)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要点点拨法律严苛,是秦朝统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制定法律是秦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但是法律的过于严苛又成为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四)秦朝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热点链接秦朝的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它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效仿,经过不断修订完善,沿用两千多年,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王朝采取的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共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朝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课后习题对话】探究提示郡县制的推行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历史作用。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不具有独立性。其弊端在于有利于最高统治者的专权,为秦朝实施专制暴政提供了便利条件。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对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封制条件下,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成为必然。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的特点。本课内容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在中国延续2000余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连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是构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主要部分。教学目标 一. 基本知识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背景 汉景帝、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周世宗改革 北宋的建立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国家统一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难点:论从史出地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教学过程:: 导入 开课前先温习上节课的内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大家脑海里要出现一个金字塔模式,位于塔尖是的谁?中枢机构是什么?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难度不大)。中央集权的就是把地方权力收归,那在后来朝代,出现了地方分权的现象,皇帝是如何加强他的集权的,通过什么渠道?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七国之乱“刘邦建 立汉朝后,做了什么巩固汉室江山的举措?秦汉在地方行政设置上有何不同?”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7个异姓王,他们领地很广,握有重兵,有“震主之威”,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于是,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文帝时,“同姓王”势力迅速扩大,严重影响着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面对诸侯国接连发生叛乱此种情况,皇帝的一班大臣如何反映?(纷纷上书要求削藩) 我们学历史,要学会分析什么七国之乱是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在封地内要较大的独立性,导致势力膨胀,自征赋税,割据一方。直接原因:削藩令的颁布。【重点】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中外朝制度(中央)汉武帝建立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内朝),由皇帝左右亲信充当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从此,中朝成为朝廷的决策的重要机构,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中朝成为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中外朝的实行。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刺史制度(地方)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了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3、推恩令(王国)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此后,汉武帝又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掉大量列侯。诸侯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枝脉疏远的王侯,与一般富室无异。4影响 积极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方面: 但权利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东汉后期100多年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互相倾轧,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1.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2.周世宗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一)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隋唐的统一之后,唐朝中叶又经历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割据势力(藩镇)进一步扩张。早在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而在边疆要地设置军镇,叫做藩镇,其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总揽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权力极大。在安史之乱期间及平定叛乱之后,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从而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的战争不断,破坏了生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二)五代十国1.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历史称 “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历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连年混战,人民生活困苦。结合课后习题来让学生了解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 2.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南方局势相对稳定,战乱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方局势相对稳定,许多统治者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在这种条件下,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3.统一趋势的加强与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渴望统一。周世宗顺应当时的形势,积极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实力,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提示 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展示赵匡胤与赵普的对话,得出结论,集权从钱、权、兵三方面入手) 2措施 收精兵 (1)杯酒释兵权 (2)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衙,都直接对皇帝负责。(3)中央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4)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实现了统兵权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武将专权,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 中央 对于宰相,设立“二府三司”,将相权一分为三,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便于皇帝总揽。1.设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2.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3.设立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理财政收,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地方 1.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的州郡制度。2.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知州),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3.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制钱谷 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评价。(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课后小结】: 为了与地方分权斗争,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建立中朝,设立刺史,推恩王侯,酎金夺爵等措施,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收精兵:收编禁军,把统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以便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设置“二府三司”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的州郡制度,派文臣任地方官,设置通判监察;制钱谷:设立转运使控制地方财赋等措施,强干弱枝。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写在教后的话】: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重点是汉武帝和宋太祖的集权措施,但要交代清楚措施实行的背景,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不纠缠于事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但是由于本课时间跨度大,涉及朝代众多,山区学生总的来说,历史知识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的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教学目标 1.熟悉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和元朝一省制,记忆有关机构及其长官名称,理解其中枢权力的划分和相互关系。2.熟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过程,熟悉清朝军机处的职责和效率,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设军机处后皇权的发展。3.能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明清皇权与以往各朝代的不同特征,由此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三省六部、二府三司、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设军机处三、教学难点: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除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外,还突出体现在皇权为核心的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上。在中国古代皇权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二)讲授新课: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自秦以来,中枢机构不断变化,但职责、权力的定型至三省六部制才确立下来。三省六部制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管辖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事务。三省对大政方针的制定有参与权和执行权,六部则管理具体事务,决策和执行都在三省六部,中枢权力机构定型,中枢权力机构的核心当然是皇帝,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不等于集权于皇帝一身,皇权有加强的趋势,但还未到高度集中的程度。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基本不参加政事,实际权力归“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政事堂合称“二府”,“三司”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宋代分割相权与明朝废除丞相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皇帝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 元朝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反弹。二、明朝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 明朝初期虽然沿用元制,但相权的过大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于是对功臣进行无情杀戮,他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丞相胡惟慵,并乘机撤销中书省,永远废除丞相制度,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和君权合而为一,皇权大为膨胀。相权废止后,朱元璋每天要处理大量政务,为保证君权不致于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明太祖挑选几名文人充当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准许阁臣参与机务,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有了“票拟”权,代替皇帝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当然,最终还要由皇帝“批红”。明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三、清朝设立军机处 清朝建立后,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但内阁办事效率低,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后来,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原本只是处理军务,后来军机处已不是单纯的军事机构,逐渐成为清朝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军机处办事迅速,提高清政府的办事效率,军机大臣看起来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只是为皇帝效劳的得力助手,全国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的谕旨无须经过中间环节就可直达前线或地方督抚。皇帝的权威得到充分发挥,皇权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巩固小结: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课后作业: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机构,它们有各自的特点,请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中任选一种,分析评价其利弊。 板书:隋唐:三省六部制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二、明朝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三、清朝设立军机处 雍正设立军机处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学习目标: 1.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们有何表现?2.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内涵,表现发展如何?3.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认识: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 .希腊文明属于与内陆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3.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的多元政治的形成与此有关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文明产生的标志是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是夏商周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其后是“黑暗时代”,随后是古典文明时期。那么古希腊早期的爱琴文明怎样,它的城邦制度又如何?这种制度与希腊文明又有何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一. 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1.自然地理环境 A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构成“爱琴海世界”B 特征:希腊半岛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贫瘠,发展农业条件较差。内陆因山脉阻隔,交通不便;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发展航海贸易事业。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岛屿众多,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爱琴诸岛特别是克里特岛,处于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桥梁2.居民 A前4000年后,一批小亚细亚移民与希腊半岛、克里特岛和其他岛屿的原有居民融和。形成:皮拉斯古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他们创造了爱琴海世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B前2500年左右,一支阿卡亚人从多瑙河流域迁入C前12世纪前后,大批操希腊语的印欧人迁入定居,有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亚人二. 爱琴文明 1.爱琴文明 A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B内涵:是爱琴海地区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即青铜文明) C代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2.克里特文明(爱琴文明前期)早期:A 时间: 前2000年前1700年 B特征: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全盛时期:A时间:前1700年前1400年 B特征:犁耕出现;手工业分工精细, 青铜器、陶器、金银器制造技术进步,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出现先行文字B;米诺斯王宫毁灭:前1400年,被麦锡尼人占领2. 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后期)内涵:指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因以迈锡尼为代表,故称“迈锡尼文明”发展阶段:A形成:前16世纪上半叶,阿卡亚人创造的,宫殿、城堡、“坑墓”B全盛:前1400年前后,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刻有线形文字的泥版文书(实物:迈锡尼狮子门) C灭亡:前12世纪,多利亚人入侵 (特洛伊战争)三. 古希腊城邦1.城邦 A含义 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B概况 城邦林立,大的城邦有雅典(面积 2500km(2),人口 2030万)、斯巴达(面积 8400km(2),人口40万)2.形成:前8前6世纪,特点:(1) 奴隶制国家产生 (2) 海外殖民运动 A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 B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寻找新的土地,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政治斗争中失势的集团寻求托身之地 C殖民城邦与宗主国之间关系:基本独立,仅保持经济文化上一些联系 D作用: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3.城邦政体A 政体含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B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C类型:贵族制、民主制为主,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D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E作用、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拉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为后世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爱琴文明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以及早期的政治制度城邦制度。那么其后来又有何发展变化呢,我们以后将会学到。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学习目标: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雅典民主制度的得失。重点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是本课重点。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作为这种特点的体现。雅典人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政府机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学生要想很好的理解什么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就需要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作用及其运作方式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同学们来说,这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民主的例子,所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难点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得失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学习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讲解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办事原则。这些对同学们来说都是很好理解的。从表面上看来,这种民主是很完美无缺的民主形式。而且雅典民主制度中的许多原则做法在今天的民主制度中仍然有所运用。比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等等。但是我们同学却不知道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而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也有自己的缺点。这就需要同学们拥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对这些学生不知道的知识适当的加以补充。课本基础知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1.公元前 前 ,贵族制取代 。2.公元前 年, 改革,将雅典引上民主轨道。3.公元前 年, 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特点基本特点: 与 。 表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评价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 的新形式。2.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3. 由选举产生,而非君主任命,并受群众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现象。局限性1.雅典民主是公民群体的民主。2. 没有享受到民主的权利。3.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知识结构】【自主学习】一.阅读第一框题,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在公元前509年之前,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发展的,请按照先后顺序说明。君主制-公元前87世纪贵族制-公元前594走向民主轨道公元前509民主制2.雅典民主政治制度中的贵族制有何特点?对雅典民主发展有何影响?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变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为政体的进一步向民主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3.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政治状况是怎样的?由此可以得出梭伦的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梭伦改革的特点何在?)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贵族统治。中庸二. 阅读第二框题,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雅典民主制的的表现(完成下表)机 构职 能民 主 的 表 现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选举,演讲,辩论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选举产生代表等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选举产生代表等行政和军事机关/三. 阅读第三框题,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雅典民主政治为人类政治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它也不是完美的,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阅读课本第三框题后,请说出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第三框题的第一段和最后的部分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罗马贵族制共和国(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的建立、保民官的出现、屋大维创建元首制,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