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440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免疫学1.免疫:指机体识别抗原性异物,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的过程。2.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识别和区分自己与非己成分,并能杀伤和排斥非己成分,维持机体的自身免疫稳定,则免疫功能的分类及其表现如下:功能 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免疫防御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免疫缺陷免疫稳定清除损伤、衰老、变性或死亡的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防止肿瘤发生或持续感染肿瘤或持续感染3.免疫应答类型:先天性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并非专门针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其组成是由生理屏障、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等组成。 生理屏障作用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 吞噬细胞 选择填空4.特异性免疫:指机体接触病原体或其他外源性异物(称为抗原)后获得的一种免疫类型。这种功能是由后天生成,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免疫记忆性,当机体再遇到相同抗原时即可产生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故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功能如下:A.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T、B淋巴细胞从识别抗原到产生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并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其过程有三个阶段:a.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包括抗原提呈细胞(APC)对抗原(Ag)的摄取、处理加工和提呈,以及T、B淋巴细胞对Ag的识别;b.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c.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B.免疫记忆:是指机体接触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中被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除分化为效应细胞外,其中少数分化为记忆细胞长期在体内循环。C.免疫病理注:免疫耐受为特异性免疫,免疫抑制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本章重点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意义)1.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增殖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2.中枢免疫器意义:中枢免疫器官是 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禽类为腔上囊)和胸腺。哺乳类动物的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骨髓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骨髓微环境是指造血器官实质细胞周边的支架细胞和组织。骨髓的功能:1. 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3.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3.外周免疫器官意义: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与增殖的场所,也是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淋巴结的功能:过滤作用;免疫应答的产所;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淋巴细胞的居住场所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血液的一个主要过滤器官。脾脏的功能:滤血功能;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也称抗体(Ab):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特异识别、结合和清除抗原的免疫分子,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 定义重点注: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以及重链和轻链间分别借共价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连接,构成一个结构或免疫球蛋白单体。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一)可变区(简称V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 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简称CDR(二)恒定区(简称C区)恒定区在重链和轻链的C端。CH1和CL是免疫球蛋白(Ig)遗传标志所在段;CH2是补体结合部位,能活化补体的经典活化途径,可通过胎盘;CH3可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4可与肥大细胞结合并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三)铰链区铰链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但与其他功能区有关。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其可使抗体更好地与抗原结合。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是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主要作用大的免疫球蛋白。其功能是由免疫球蛋白分子的V区和C区分别完成。(一) V区的功能: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二) C区的功能1. 活化补体 2. 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通过其Fc段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壳产生不同的效应功能。如下:a. 调理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c.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结合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3. 穿过胎盘和黏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Ig).四、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掌握前两类)五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D、IgE(一) IgG(掌握功能与特点)IgG为单体,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在血清中最多,占血清Ig的80%。IgG为主动免疫。特点:IgG主动免疫的半衰期最长;IgG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重要用作;能引起自身免疫病。功能:主要分布在血液和细胞外液中,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中和毒素和病毒,是抗菌、抗毒素和抗病毒的主要抗体。(二)IgM(功能和特点)IgM 为先锋免疫,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在脾脏和淋巴结中合成,不能通过血管壁,因此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在血清中只占Ig总量的6%,但作用强大。特点:a. IgM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机体在接触抗原后一般IgM最早产生;b. IgM在免疫应答早期产生;c. IgM 的凝集作用强,活化补体能力很强,为高效抗体;d. 不能通过胎盘。f.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有关的类风湿因子也属于IgM,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也与IgM有关。功能:杀菌、溶菌、促吞噬。注:在防止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三)IgA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IgA主要分布于初乳、唾液、泪液及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分泌生殖道粘膜表面等各种分泌液中,是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分泌型IgA可阻止病毒黏附到易感染细胞上,分泌IgA还具有中和毒素作用。IgA于出生后4到6个月才产生,新生儿可从母亲的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四)IgD 为单体,主要由扁桃体,脾脏等处的浆细胞产生。(五)IgE 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第四章 补体系统1.补体系统:由血清和其他体液中大量的互相依赖的蛋白质组成,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2.补体: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补体固有成分:C1(C1q C1r C1s)、C2、 C3、 C4 、C5 、C6 、C7、 C8 、C9、MBL、MASP、B因子、D因子、P因子3.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补体成分大多是球蛋白,少数几种属或球蛋白,分子量在25390KD之间。o 第一组分:是由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11种球 蛋白大分子组成。o 第二组分:包括B因子、D因、P因子。o 第三组分: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抑制因子或灭活因4.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一)识别阶段 C1酯酶形成的阶段。参与成份:Clq、Clr和Cls(二)活化阶段 形成C3转化酶(C42)和C5转化酶(C423)的阶段。 参与成份:C4、C2、C3(三)膜攻击阶段 形成攻膜复合体(MAC) 参与成份:C5C95、旁路激活途径 不经C1、C2、C4,而是直接激活C3、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6、MBL途径(1)MBL与细菌甘露聚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2)MASP具有与活化C1q相同的生物活性,可水解C4、C2分子,形成C3转化酶(3)其后反应途经与经典途径相同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A、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 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E.炎症介质作用包括(一)过敏毒素作用(二)趋化作用 第五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CK: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者间质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所合成金额分泌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成熟、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等功能的多肽类活性分子2,按生物学功能分类: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趋化性细胞因子和其他生长因子(一)白细胞介素(IL):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促进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目前有27种。(二)干扰素 主要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来源广泛,同源三聚体,有膜型(26KD)和分泌型(17KD) TNF-(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有分泌型(LT-)和膜结合型(LT-与LT-形成的复合物)。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NK、骨髓瘤细胞等产生。(四)集落刺激因子(CSF):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3.细胞因子的共性:A.理化特性 B.介导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因子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这是因为细胞因子的基因多在细胞受刺激后即开始转录、合成、分泌、刺激结束后细胞因子的产生即停止。C.自分泌和旁分泌 自分泌:细胞产生的因子作用于细胞本身 旁分泌:细胞产生的因子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内分泌:细胞因子通过血流作用于远处的靶细胞D.多效性和网络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对多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多效性。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对同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拮抗效应:一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协同效应:可以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第八章 免疫细胞1.免疫细胞:指参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各种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各类抗原提呈细胞APC和多种炎症细胞。2.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3.T细胞 又称胸腺细胞 表面标志:指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膜分子,包括T细胞表面受体和T细胞表面抗原4.A.T细胞抗原受体TCR 为异源二聚体,分为T细胞受体/及T细胞受体/两类,前者可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 容量庞大的TCR库,赋予个体几乎是无限的抗原识别和应答能力,保证个体在多变环境中能和外来抗原(病原体)发生有效的免疫应答。B.细胞因子受体CKRsC.绵羊红细胞受体又称E受体或者CD2分子D.丝裂原受体 5.T细胞表面抗原A.MHC 抗原B.分化抗原CD分子即白细胞分化抗原:由CD抗体群识别的分化抗原。CD4或CD8分子是TCR与MHC-抗原肽复合物相互识别时的辅助受体。6.T细胞的亚群与功能a.CD4+亚群与CD8+亚群 TCRTCD4+细胞(简称为CD4+细胞)的分子表型为CD2+、CD3+、CD4+、CD8-。其TCR识别抗原是MHC类分子限制性。CD4+T细胞也是不均一的细胞群,按其功能可包括二种T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TH),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TDTH)。前者为调节性T细胞,后者为效应性T细胞。CD4+T细胞能促进B细胞、T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协调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T细胞在静止状态不产生细胞因子,活化后才能产生。b.TH1与TH2亚群 TH1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性炎症形成有关,故亦称为炎症性T细胞,相发于TDTH细胞。TDTH细胞。TH2可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与体液免疫相关,相当于TH细胞。7.B细胞 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8.自然杀伤细胞NK:其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不需要抗原预先作用,就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不依赖抗体,无MHC限制性,是非特异杀伤生物学作用 A.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B.免疫调节作用 (a.活化巨噬细胞b.促进Ig类型转换c.诱导T细胞极化9.抗原提成细胞APC 能摄取抗原,加工、处理抗原成为多肽片断后,与MHC-I类或MHC-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并提呈到细胞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一类细胞10.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得功能 A.吞噬杀伤功能 B.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C.处理和提呈抗原第九章 抗原和抗原提呈第一节 抗原一、 抗原的概念1.抗原(Ag)是指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识别,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抗原具有两种基本特性:(一)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二)免疫反应性:能与抗体或效应性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抗原性。两者都具有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也称为抗原或免疫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者称为不完全抗原。小分子化合物与大分子偶联,成为完全抗原,被偶联的大分子物质称为载体。第二节 决定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条件一、异物性: 某种物质,若其化学结构与宿主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的免疫细胞从未与它接触过,这种物质称为异物。a. 异种物质 b. 同种异体物质 c. 自身抗原二、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 作为完全抗原的物质,其分子量一般10kDa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则抗原性越强。2、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是良好抗原,核酸、类脂、多糖为半抗原。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n 抗原分子构象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导致其抗原性发生改变。n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4、一定的物理性状: 一般具有环状结构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比直链分子强;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 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强。三、 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1.遗传因素2.抗原免疫的途径和剂量3.性别、年龄、健康情况、心理状态。第三节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特异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 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着抗原特异性。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天然抗原表面常带多种、多个性质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但在不同的抗原之间也可带有结构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2.某些细菌与人体组织细胞有共同抗原成分,细菌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人体组织细胞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病理性德损伤,称为交叉反应第四节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 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即其分泌物(毒素、类毒素);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抗毒素具有抗体和抗原的双重性。2. 同种异型抗原3. 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动植物、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属某些菌株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存在,这种抗原为.异嗜性抗原。第十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清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2. 类型(1)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2)正免疫应答 负免疫应答 (3)生理性免疫应答 病理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感应阶段: 抗原的提呈与识别2.反应阶段: 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3. 效应阶段:消除抗原(一)细 胞 免 疫(1)抗原识别阶段:APC摄取、加工、呈递抗原,T细胞的T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2)活化、增殖、分化阶段:T细胞经双信号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部分T细胞中止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记忆T细胞寿命长,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可迅速激活, 产生更为强烈、有效的再次应答。(3)效 应 阶 段: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机制: 细胞裂解和诱导细胞凋亡.1)脱颗粒途径:穿孔素、颗粒酶2)死亡受体途径: FasL Fas TNF TNF受体介导靶细胞凋亡的意义为:1.清除感染细胞;2.激活的内源性核酸酶可降解病毒DNA,从而阻止病毒再感染周围正常组织细胞。Th1细胞介导的效应通过产生各种细胞因子: 1)激活M ,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至感染部位,清除慢性感染的M。 2)促进Th1细胞、 CTL增殖,放大免疫效应。 3)辅助B细胞 使局部出现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效应的生物学意义1.抗感染 胞内感染的病原体2.抗肿瘤 Tc细胞作用3.免疫损伤 参与DTH、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二)体 液 免 疫1.抗原识别阶段:B细胞以BCR直接识别天然抗原的B细胞表位。2.活化、增殖、分化阶段:B细胞经双信号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部分B细胞中止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3.效 应 阶 段:(1)中和作用(2) 调理作用(3) 激活补体作用(4)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抗体产生的特征)即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潜伏期短;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且持续时间长;下降期持久;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小;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亲和力高第十一章 免疫病理第一节 超 敏 反 应 超 敏 反 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一、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特异性IgE介导的。主要特征:1. 出现快,消退也快2. 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3.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 变应原2. 变应素及其产生变应素-IgE(亲细胞抗体) IgE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中。(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P85(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 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2.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3. 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二、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一) 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P871. 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 输血反应2. 新生儿溶血症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5. 甲状腺功能亢进三、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一)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P89引起I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包括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参与I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IgG、IgM或IgA.1.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当抗原量过剩时,形成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所形成的大分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易被体内的单核-吞噬细胞及时吞噬清除,因此二者一般无致病作用。只有当抗原稍过剩,形成的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长期存在于血循环中时,才有可能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引起III型超敏反应。2.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2)局部解剖的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3.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3)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2.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才出现症状。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80%以上的肾炎属III型超敏反应,20%归为II型超敏反应。3)系统性红斑狼疮4)类风湿性关节炎四、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抗体和补体与此反应无关。型都涉及体液免疫,型超敏反应是T细胞介导的,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一样,但是结果不同,清除抗原时以机体损伤为主的是型超敏反应。(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P91(二)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2. 接触性皮炎3. 移植排斥反应第十二章 免疫诊断包含:1对具有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抗体活性)的定性定量测定。-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方法。2对免疫系统的构成成分(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数量、状态变化的测定。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血清学反应)抗原抗体的检测多采用血清进行实验。1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 、适合比例。2 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1)凝集反应: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2)沉淀反应:细胞裂解液和组织浸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单向免疫扩散 :定量。 双向免疫扩散 :定性 第十三章 免疫预防与治疗第一节 免疫防治的概念及分类自然免疫包括自然主动免疫和自然被动免疫。人工免疫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机体物质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免疫力产生时间较慢立即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较短主要用途预防治疗、紧急预防第二节 人工主动免疫概念:运用经过处理的抗原刺激物,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方法。人工主动免疫制剂:1)灭活疫苗(死疫苗)2)减毒活疫苗3)类毒素4)新型疫苗第三节 人工被动免疫概念:应用源于异种或同种的免疫效应物质以建立免疫保护的方法。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1)抗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白喉、破伤风等。 2)人Ig制剂:丙球 十四 章医学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特点: 1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 繁殖迅速,容易变异2.微生物的分类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只有核糖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B、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仅由单一的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等组成,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 病毒。C.真核细胞性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浆内细胞器完整。真菌藻类三大类微生物比较类型 非细胞型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细胞结构 无 原始核,无核仁, 真核,有核膜, 无核膜 有核仁细胞器 无 缺乏 完整核酸类型 一种,D/R 二种,D+R 二种,D+R培养 活细胞 培养基(大多),活细胞 培养基观察 电镜 光镜 光镜3.医学微生物学: 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 第十五章 细菌学总论1.细菌的大小:微米(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 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2.按外形分类:球菌、杆菌、螺形菌3,细菌的结构:A。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B。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4.细胞壁 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 功能:A.维持细菌外形B. 可承受细胞内强大的渗透压而不破坏,对细菌起保护作用C.细胞壁上有许多的微细小孔,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菌体外的物质交换D.细菌细胞壁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着细菌菌体的抗原性E.对于染色反应及致病性也有关系。组成:肽聚糖:又称粘肽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共有成份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脂蛋白层/周质层,磷脂层和脂多糖层LPS。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也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有所不同,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5. 细胞膜或称细胞质膜 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细胞质外面一层柔软弹性半渗透性生物膜。成分:脂质双层,镶嵌多种蛋白,不含胆固醇,而真菌含胆固醇。功能:A、选择性渗透作用,与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及物质转运作用 B、参与生物合成; C、参与呼吸作用。中介体 细胞膜向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中介体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相应地增加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之称。中介体还与细胞的分裂、DNA复制有关。6.细胞质:由细胞膜包裹的溶胶态物质。成分: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作用: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A. 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质粒能进行独立复制,随细菌的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导作用等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B. 核糖体 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C. 胞浆颗粒 大多数为营养贮藏物,较为常见的是贮藏高能磷酸盐的异染颗粒。 嗜碱性较强,用特殊染色法可以看得更清晰,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根据异染颗粒的形态及位置,可以鉴别细菌。 7. 核质又称拟核,核区,细丝环状双链DNA。功能:决定细菌的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特殊结构注: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具有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保护细菌,增强细菌的致病性(毒力)。1. 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作用:n 1)抗原性强,鉴别分型依据。n 2)储留水分,抗干燥,具保护作用,n 3)抗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与毒力(侵袭力)有关。n 4)对溶菌酶、补体有一定的抵抗力。2.鞭毛 许多细菌体表面附着细长呈波状弯曲的蛋白质丝状物 成分:主要为蛋白质。特点:其直径约为100-200nm,电子显微镜观察。或特殊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一般球菌少,半数杆菌、全部弧菌、螺菌有鞭毛。作用:1)运动功能,可作为鉴别指标;还与致病有关; 2)抗原性强,常称为H抗原,鉴定、分型依据。3.菌毛 是许多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也叫做纤毛。用电镜才能观察到A.普通菌毛n 具有粘着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和定居各种细胞表面的能力。n 它与细菌的的致病性有关。B.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 性菌毛能在细菌之间传递DNA,细菌的毒性及耐药性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这是某些肠道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4.芽胞 在一定条件下,细菌胞质脱水浓缩,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作用:对热、干燥,辐射、及消毒剂有很强抵抗力 原因:多层致密膜结构,通透性低 含水量少 吡啶二羧酸(DPA)n 芽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因此要严防芽胞污染伤口、用具、敷料、手术器械等。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往往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1 不染色法观察对象:活菌的运动和繁殖方式。方法:悬滴法,压滴法。缺点:分辨率低。2 染色法(1)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料染色,如美兰,复红。 观察对象:形态、排列、大小。 优点:观察清晰,分辨率高,常用。 缺点:死菌。(2)复杂染色法n 常用,用二种或以上的染料染色。n 观察对象:形态、排列、大小、鉴别、分类。1) 革兰氏染色法2) 抗酸染色法3 特殊染色法便于观察鉴别。如鞭毛的加粗染色;荚膜的负染(酸性染料苯胺黑使背景黑,碱性染料使菌体红色,而荚膜为透明圈)。 细菌的生理1.细菌的营养细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作为代谢活动所必需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称为营养物质。细菌的营养物质有两方面作用:用于组成细菌细胞的各种成分;供给细菌新陈代谢中所需能量。2.细菌的营养物质 A水:B.碳源:C氮源:如氨基酸、蛋白质 D无机盐: E生长因子: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n 1、营养物质:n 2、酸酸度:n 3、温度:n 4、气体环境: (1) CO2: (2)氧:4.细菌的生长繁殖A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二分裂法速度:多数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分裂一次需时仅2030分钟,梅毒螺旋体需33h。B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a.迟缓期 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迟缓期长短不一,按菌种,接种菌的菌龄和菌量,以及营养物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4h.b.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一般细菌对数期在培养后的818h.c.稳定期 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聚,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数逐渐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d.衰亡期 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因此,陈旧培养的细菌难以鉴定.5.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因各种细菌具备的酶不完全相同,而有所差异。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细菌的生化反应可用于鉴定细菌。6.合成代谢产物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A.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注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其本质为细菌的脂多糖,是导致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特点: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被破坏,用特殊吸附剂处理或者超滤膜过滤可除去液体中得热源。B.毒素和侵袭酶C.色素 D。抗生素 E.细菌素 F.维生素7.细菌的人工培养A.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适合于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共细菌生长繁殖的基质。营养组成和用途分类:a.基础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8.常用的培养方法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A.液体培养基 1.5%-2.5%的琼脂粉 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后呈均匀混浊状态,少数链状细菌呈沉淀状态,专性需氧菌表面生长,形成菌膜B.固体培养基 分离纯化细菌 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落。纯培养基:将一个菌落转钟到另一个新鲜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C.半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动力试验,有鞭毛的细菌除了沿穿刺线生长外,在穿刺线两侧也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穿刺线两边的培养基仍然澄清透明。9.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人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定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党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有些对人累还有利作用:A.生物拮抗作用B.营养作用C.免疫作用 D.抗衰老作用10.条件致病菌产生条件:A.寄居部位的改变 B.免疫功能的低下C.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消毒和灭菌 1.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 3.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许多药物在低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浓度增高或延长作用时间,则有杀菌作用。 4.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指不含活菌。无菌操作 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5.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紫外线、辐射、超声波、滤过、干燥和低温等。A. 热力灭菌 热力灭菌是最可靠而普遍应用的灭菌法,包括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法。a. 湿热灭菌法(1)煮沸法: 煮沸100,5分钟,能杀死一般细菌的繁殖体。用于饮水和一般器械(刀剪、注射器等)的消毒。(2)巴氏消毒法: 加温61.162.8半小时,或71.71530秒钟。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等。(3)高压蒸汽灭菌法: 温度121.3,1530分钟。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b. 干热灭菌法(1)干烤:加热160180 2小时,可杀死一切微生物。 主要用于玻璃器皿、瓷器等的灭菌。(2)烧灼和焚烧: 烧灼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的接种针等不怕热的金属器材的灭菌。 焚烧只限于处理废弃的污染物品,如无用的衣物、纸张、垃圾等。B.辐射杀菌法a.紫外线杀菌原理:是紫外线易被核蛋白吸收,使DNA的同一条螺旋体上相邻的碱基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干拢DNA的复制,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杀菌特点:穿透能力弱,只能用于消毒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如:手术室、无菌操作实验室及烧伤病房。C.滤过除菌法 主要用于一些不耐热的血清、毒素、抗生素、药液、空气等除菌。6.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用途类别 消毒剂名称 用途醇类 乙醇(7075) 皮肤、体温表消毒 酚类 煤酚皂(来苏儿) 皮肤消毒 高锰酸钾 皮肤及尿道消毒,冲 洗蛇咬伤创口氧化剂 过氧化氢 冲洗创伤伤口(厌氧性)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非遗传性变异又称表型性改变:是细菌在不利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为改变,是可逆的,不可遗传。主要改变如下:A.形态、结构及菌落的变异 B.细菌的毒力变异,包括增强和减弱 C.耐药性变异 对敏感药物变成不敏感。2.L型变异 如某些细菌受菌体外环境因素(如抗生素、溶菌素、抗体、补体等)影响,阻断了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转变成一种细胞壁缺陷的变异型,即细菌L型变异。3.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A.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机预防中应用 B.在测定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C.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细菌的治病性1.细菌的致病性:指细菌侵袭人体生长繁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 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病原菌2.病原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细菌致病能力,其强弱程度与细菌毒力有关。 黏附素 致病物质=毒力= 侵袭力 抗吞噬物质 侵袭性酶 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毒力:细菌的致病能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侵袭力和毒素(一) 侵袭力: 指病原菌抵抗和破坏机体的防御功能,有利于细菌在机体内扩散和生长繁殖的能力。粘附因子抗吞噬物质 侵袭力侵袭性酶A.荚膜:可抵抗宿主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体液中杀菌物质的荣军作用,使致病菌能在宿主人体内大量生长增值,引起病变B.黏附因子: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如菌毛C.侵袭性物质: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血浆凝固酶(二)毒素(二)毒素n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n 来源 G+、部分G-,胞外分泌 G-细胞壁裂解后释放 或溶解后释放n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n 稳定性 不稳定,加热60度破坏 稳定,160度2-4h破坏 n 抗原性 强,可产生高滴度抗毒素, 弱 ,不形成 类毒素 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n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 选择性毒害作用, 应相似,如发热、白 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细胞变化,休克DIC这些是我们两个学位根据老师的要求整理的,还有些待老师讲完整理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利用,有问题找秀丽或者叶文。或者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告诉我们。下面是赠送的中秋节演讲辞,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中秋佳节演讲词推荐中秋,怀一颗感恩之心老师们,同学们: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日,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一、活动主题:游名校、赏名花,促交流,增感情二、活动背景:又到了阳春三月,阳光明媚,微风吹拂,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借春天万物复苏之际,我们全班聚集在一起,彼此多一点接触,多一点沟通,共话美好未来,与此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压力。 相信在这次春游活动中,我们也能更亲近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同时吸收万物之灵气的同时感受名校的人文气息。三、活动目的:1. 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陶冶情操。2. 领略优美自然风光,促进全班同学的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 3. 为全体同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又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4. 有效的利用活动的过程及其形式,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班级的发展和进步。四、活动时间:XX年3月27日星期四五、活动参与对象:房产Q1141全体及“家属”六、活动地点: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七、活动流程策划:1、27日8点在校训时集合,乘车2、9点前往华农油菜基地、果园,赏花摄影3、10点30,回农家乐开始做饭,进行“我是厨王”大比拼4、1点30,收拾食品残物,开始集体活动5、4点,乘车返校八、职能分工及责任定岗1、调研组:负责前期的选址、策划的撰写、实地考察、交通工具的联系和检验组长:金雄成员:吴开慧2、安全保卫组:负责登记参加春游的人数,乘车前的人数的登记,集体活动时同学的请假的审批,安全知识的培训与教育,午餐制作的人员分组组长:徐杨超成员:王冲3、食材采购组:根据春游的人数和预算费用合理购买食材组长:胡晴莹成员:何晓艺4、活动组织组:在车上、赏花期间、主要是做饭完后的集体活动期间的活动的组织组长:武男成员:冯薏林5、厨艺大赛组织组:负责指导各个小组的午餐的准备,最后负责从五个小组里推荐的里面选出“厨王”(厨王春游费用全免)组长:朱忠达成员:严露6、财务组:负责财务的报账及最后的费用的收取,做好最后的决算向全班报告组长:杨雨7、督导组:负责检查各组的任务的完成及协调各小组的任务分工组长:叶青青【注】以上只是大致的责任定岗,组长负主责,各小组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认真完成任务九、注意事项1、分组要尽量把做事积极的与不太积极的搭配,每组里都要有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要起带头作用2、食材的购买不要太复杂了,先前想出菜谱,然后组织大家学习下烹饪知识,注意食材购买的质和量3、注意提醒大家手机充足电,随时保持通讯畅通,有相机的同学带上相机,组织大家多拍几张全家福4、游戏最好要能吸引全部人参加,让同学们能增加了解,班委们能更好的了解同学们的动态,增进感情各组应在规定时间前把活动准备情况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