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896668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精简版 一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部分理论简介 1 多元智能理论 言语 语言智力 逻辑 数理智力 音乐 节奏智力 身体 运动智力 视觉 空间 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 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 新依据 新视角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 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 生 意义如何建构 概念如何形成 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 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 学习是一种自发的 有目的 有选择的学习 过程 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强调做中学 最好的学习是学 会如何进行学习 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 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 具备 自我实现 的学习动机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 改革课程功能 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要学 会学习 学会做人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改革课程结构 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体现课程的科学性 均衡性 综 合性和选择性 3 改革课程内容 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的联系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革课程实施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革课程评价标准 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素质提高 改进教学实践 推进素 质教育上的功能 6 改革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 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三 新课程 新 在哪里 一 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 教学观 教师观 学生观 质量观 1 课程的功能观 从 大课程 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 教的过程 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 是 一个系统工程 强调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观 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 沟通 师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教师观 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 平等的 是平等中的首席 4 学生观 学习的主体 人格独立的人 有个体差异的人 个性丰富 富有潜力的人 5 质量观 实现由 以分数为标准 到 以每个学生德 智 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 展为标准 的转变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 主动的发展 二 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 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 合作 学习 探究学习 1 自主学习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能学 想学 会学 坚持学 相对于被动学习 2 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相对于 个体学习 3 探究学习 问题性 实践性 参与性和开放性 相对于接受学习 2 三 评价创新 1 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 也要重视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除笔试外 口试 答辩 操作考试 听力考试 过程档案记录 成长档案 袋 科学 艺术活动夹 鼓励性评语 预测性评语等等 3 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 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 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 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一 新课程与教师 1 确定课程意识 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 开发者 课程设计 目标 开发 创新 评价意识 2 具有反思意识 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 树立资源意识 由 个体劳动者 转变为 大教育 的合作者 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 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 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 合作者 6 由裁判学生成绩的 法官 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 从师生关系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 从教研关系看 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 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 开发者 10 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 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 共建者 1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 强调尊重 赞赏学生 12 在对待教学上 强调帮助 引导学生 13 在对待自我上 强调反思 教学前 中 后三个阶段 1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 强调合作 同事及家长等 15 文化的传播者 潜能的开发者 学习的促进者 发展的伴随者 教育的探究者 16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角色 重建教学方式 重构课堂教学 改善知识结构 转变工作方式 掌握 新技能 学习新技术 积极参与课程开发 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 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中的人 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身心发展有规律 学生是独特的人 完整的 人 有独特性 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独立的人 学习的主体 责权的主体 三 新课程下的课程 1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 合 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 强调课程综合 设置许多综合学科 如艺术 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 三维目标整合 3 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 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 均衡科目结构 6 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必修棵 7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设置综合课程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 开放活动课程 观念开放 体验课程观 平等师生观 三维目标观 生成教学观 发现的学习观 教材开放 主体开放 教学过程开放 评价开放 9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3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 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特点 整体性 实际性 开放性 自主性 生成性 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 劳 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四 新课程与评价 1 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重综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强调参与 互动 自评 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 化 注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 面向多元 对话 开放 反 思 3 1 对学生评价 强调全面发展 质性评价 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 对教师评价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 强调 自评 促反思 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 对课程实施评价 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 促进新课程实 施发展 4 考试改革 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方式灵活多样 结合分析指导 科 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 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 对学生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承认学生间有差异 消除 差生 定位 进行个 性化评价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反对否定性评价 2 对教师评价 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观 学生观 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应 变能力 调控能力 创造能力 科研能力 教科研集一身 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的开 发建设 具有良好的合作 参与 创新意识 实现从 教师匠 向 教育家 的跨越 3 对课堂者学的评价 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 怎样得来的 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 积极性等 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 双手 眼睛 嘴巴 耳朵 时间 空间 师生 生生的交流合作 各学科的联系 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2 合理引导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 3 改革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 参与度 亲和度 自由度 整合度 练习度 延展度 1 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 机制 2 呈现材料 融入经验的 体验 机制 3 平等 交往的 对话 机制 4 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 场外交流 的信息沟通机制 6 课后反思的 回授 机制 3 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 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 努力创造和谐 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 用心促 成教学高潮 4 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 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 创新型课堂教学 1 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灵气 2 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 张扬学生的个性 3 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 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 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的基本特征 1 主动学习 2 独立学习 3 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 问题性 过程性 开放性 2 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 自我导向 自我激励 自我监控 2 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4 3 探究学习 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 通过自主 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 发展 3 探究教学观念 1 潜能开发观 2 问题探究观 3 学习主体观 4 行为实践观 5 个性 差异观 6 师生合作观 7 生命发展观 4 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 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 受动性 依赖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 独立性的销蚀 要弘扬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 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 接受学习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发现学习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 调接受 忽视发现 探究 要让学生发现 提出 分析 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 探究 研究学习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 校本教研 1 以校为本 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 2 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 教 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 3 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 支持 指导 4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 度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5 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 要尊重保护教师 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 转变陈旧的观念 树立新的培训观 转变校长的观念 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校长是 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要批判地反思 2 在训培过程中 要注重 查 实 活 新 3 开展教师行动研究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让教师沿着计划 行动 观察 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 新课程本身 1 核心理念 1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 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 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 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 强调 三维目标 的整合 知识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5 树立终身学习观 6 树立评 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归属 2 新课程的 新 1 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 时代性 可操作性 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 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 研究学 习 5 改革课堂教学 6 倡导面向未来 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国 家 地方 学校 8 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 提出 先立后破 先实验后推广 的工作方针 1 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 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 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 课程 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 1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 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 如综合课程有艺术 品德与生活 综 合实践活动 2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 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删除艰深 晦涩 陈旧的东西 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 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 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 具有如下的特性 1 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 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 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 5 会实践为基础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每个学 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4 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随着活动开展 新的目标 新的主题 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段加深 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 5 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 学习目的 内容 方式 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 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 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 以语文为例 教育 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 2 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目 标 2 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 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 知识与技能 体验性或表现性 目标的方式 用于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动词 条件和表现程度 4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5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 可评估的 6 必要的 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决不能用使学生 提高学生 培养学生 4 教学是 沟通 与 合作 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集体化 高密度 多元结构的 沟通活动 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 学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 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 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无效益 是指学生有没有学 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 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教学是在学生 想学 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 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1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确定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的思想 有 全人 的概念 2 关注教学效益 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3 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持续地追问 什么样的教学有效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 问题解决的行 为方式 6 有效教学的策略 1 教学准备策略 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 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 叙写 教材的处理准备 主要教学行为选择 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 教学方案的形成 2 教学实施 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 辅助教学行为 课堂管理行为 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 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评价 考试 测验 7 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 了解学生 收集学生如何学 习的资料 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 档案袋 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 生合作学习 2 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 智力展示 专题作业 学生智力特征 作品质量 交流 师生一同反思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 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 理解 教育与生活 1 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 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生活中蕴含有 丰富的教育因素 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 生活是现实的 具体人的 生活 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 关照学生的生活 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4 教育不同于生活 教 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 教育必须高于生活 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 超越 6 9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 整合教学与课程 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 教学过程是课 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 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 相互促进 彼此有机 融为一体 2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关系 是平等 双向 理解的人与人关系 是人道的 和谐的 民主的 平等的 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 关系 3 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结构与过程的统一 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 构建充满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 教育作为文化 心理过程 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 有两个基本观点 1 价值引导 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教育是投射 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 自主建构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 能动地生成 建构的 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 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 个体的创造力 潜能等得以表征 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 通过活动 又丰富 发展个体的潜能 素质 素养 总之 这样的教育 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 精神的唤醒 内心的敞亮 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 扬 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 视界的融合 灵魂的感召 11 为什么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 1 从教育作为文化 心理过程来看 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 见 10 题 2 基 于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 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 获得新的体验 获得认可 与欣赏 承担责任的需要 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 还在于 收获不仅包括 认知方面的 还包括态度 价值观的改变 丰富与提升 有效教学 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 合 作探究学习 12 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 1 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 寻找 搜集和利用资源 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 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 确定新的教学观 A 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 激 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 及时反馈 建构沟通的桥梁 F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 帮助学生 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 引导学生创设融 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 列举 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 当学生有兴趣时 2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 呈时 4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 当学生能自有参 与探究与创新时 7 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 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 9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他们学得最好 14 教师的关注 1 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 2 知识与技能 3 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 4 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5 学生的需要 6 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7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8 学生的尊严 15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 每一个环节 2 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 洞察力和指道 旨在促进发展 3 评价应体现以人 为本的思想 建构个体的发展 具体的理念为 评价主体互动化 自评互评 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仅 关注成绩 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 评价过程动态化 关注结果 尤其是过程 成长记录袋 16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 教师 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